灵武市概况

合集下载

灵武市“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将沙漠逐渐变成绿洲

灵武市“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将沙漠逐渐变成绿洲
五 位一体” 治 沙模 式 将 沙漠逐渐变成绿洲
李 伏 林 ( 灵武 市水 务 局 , 宁夏 灵武 7 5 0 4 0 0 ) 摘 要: 灵武 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 山区面积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8 9 %, 因地理条件 、 水土流失、 开发 建设 等原 因, 沙漠化 程度较 高。 近年来灵武市积极探 索治沙新模 式 , 逐步将 沙漠 变成绿洲 , 大大改善 了当地的生 态环境。灵武市也 因此被 国家拟评 为国家级 园林城 市。 “ 五位 一体 “ 治 沙模 式 就 是 其 中最 先进 的 一 种 治 沙模 式 。 关键 词 : 灵武市 ; 五 位 一体 ; 治 沙模 式
和防沙治沙活动 。 使群众在参与防沙治沙生态建设 中受到启发和教 并通过生态建设增加经济收入 , 得到较大实惠 , 成为真正的直接 灵武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 是一个典 型的风沙地 区。尤其是 育 , 每年 3 、 4月份 , 风吹沙走 , 庄稼 、 公路 等受到严重损坏 , 当地社会经 受益者 , 减轻生态建设 的压力 。以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地方经济的发 济深受其害。为此 , 灵武市每年都投入 大量 的人力 、 物力 、 财力开展 展 , 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 、 可持续发展 , 达到生态效 益 、 经济效益 、 社 防沙 、 治沙活动 ,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会效益并举 的 目的。 各类开发建设项 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 , 人为造成 的水 土流失现 3转变“ 一季造林、 成活靠天” 的 传 统 造 林模 式 , 大力推广“ 五 位 象严重 , 在一定程度上 , 加剧了灵武市 的沙漠化程度 。多年来 , 灵武 体” 治沙模式 市加大科技 创新 力度 , 不 断探 索防沙治沙新模式 , 在防沙治沙方 面 为 了确保“ 五位一体 ” 治沙模 式的落实 , 实行 “ 三季造林 , 工程与 取得 了明显成效 。 尤其是在灵武市 白芨滩林 场三代人坚持不懈 的努 生物措施相结合 ” 的综合治沙模式 , 总结推广 了草方格 固沙 、 营养袋 力下 , 发扬 了 自力更生 、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大胆改 革 、 不断创新 , 造林 、 穴播造林 、 雨季散播造林 、 秋末冬初造林 5 项 有效技术措施 , 成功 的走 出了一条“ 内改经营机制 、 外拓生存 空间 、 靠创新求 发展 ” 大大提 高了造林 成活率和保存率 。改变过去 大兵团作 战的造林方 的兴林之路。创建 了“ 五位一体” 治沙 和产业发展模式 ( 俗 称鸡 蛋壳 式 , 实行管理承包合同制造林 , 采取内部招投标 办法 , 组织林业职工 模式 ) 。“ 五位一体 ” 模式 即两大防护林体系 、 一个核心产业 、 两项循 以个人 、 家庭或联组参 与竞标承包 , 签订绿化造林合 同 , 明确 奖罚 。 环产业构成的“ 2 1 2 ” 发展模式 。 两大防护林体系 即通过营造灌木林 、 在承包期 内 , 要求每年林木成 活率必须达到 8 5 %, 三年内的林木保 流 动沙 丘草方格治理 、 疏幼 林补植与封育管护建设 , 构建沙漠前沿 存率必须达 到 9 5 %, 对达不到验收标准 的经营者 , 按死苗株数 和损 生态 防线 ; 通 过 营造 道 路 绿 化 林 和 防 护 林 网 , 形 成 流 域 骨 干 生 态 屏 失进行惩罚 。由管理站负责人 、 技术员 、 队长和承包 人分担 , 并把职 障; 一个核 心产业 即通过开发沙地 , 发展经果林 、 设施园艺等支柱产 工 的年 终考核 、 福利 待遇与治沙效果挂起钩来 , 增强 了职工的责任 业; 两项循环产业 即种植业 和养殖业 。防护林体系为核心产业区起 心 。在承包幼林空间, 允许 承包人种植各种农作物 , 收益归 己, 并对 到防风 固沙 、 降低风速 、 减少沙尘等 自然灾 害的危 害程度 , 为经果林 套种产量高的职工进行奖励 。激励承包者发展林 下经济 , 鼓励林木 生态环境的提供了有利 的保障 ,种植 和养 殖业 的发展为改 良土壤 、 管 护人 和承包人在管好林木 的同时 , 可参 与项 目工程小承包 , 增加 提 高肥 力 、 降低成 本 、 增加 收入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项 目的实 个人收入 。由于严 格实行 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承包制 , 极大地调 动了 由过去的“ 要 我造 林 ” 变成 了现在的“ 我要造林 ” , 涌 现 施, 进一步探索 和推广 “ 以林养林 、 以林养畜 、 以畜养地 、 以地养人 ” 职工积极性 , 的沙区经济 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和经验 , 通过采取植树 造林 , 扎设 出一批勇于治沙的“ 小工头” , 积极承包造林 , 形成了浓厚 的“ 我要造 草 方格 沙障 、 封育保护等综合治理措施 , 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 施有 林 、 管林” 氛 围, 大大加快 了治沙造林进程 , 提高 了治沙效果 。 为了促 机 结合 , 促进 区域 植被恢复 , 达到固土保水 、 降低风沙灾害 的 目的, 进 核心产业发展 , 对有效益 的经果林 、 苗 圃、 设 施园艺和牧业 , 全 面 同时合理利用有 限的水资 源 , 采取科学节水灌溉措施 , 提 高造 林成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 既减轻 了场部 负担 , 又充分 调动了经营者 的 活率 , 确保造林 一次性成功 , 在坚持治理 、 保护、 利用相结合 的基础 积极性 , 促进了核心产业发展 , 增加了职工收入 。 上, 有计划的建设生态 防护体系 ,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有效增加林木 4“ 五位一体” 治沙模式 。 逐 步 将 沙 漠 变成 绿 洲 资源 , 为保护 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屏 障 , 为全面推动我市水 土流 通过采取 “ 五位一体 ” 的治 沙和综 合发展模 式 , 并 坚持 科技 兴 失 治理 和生态建设树立示范样板。 林, 推广 5项技术措施 , 有效地治理 了沙漠 。通过经果林发展 , 不仅 2“ 五位 一体 ” 治 沙模 式 推 动 当地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工作 和 沙 产 业 促 进了生态建设 , 而且大幅度增加 了职工 收入 , 经果林 成为职 工增 发 展 收致富的绿色银行。通过鼓励职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 为支柱产 通过 “ 五位 一体 ” 治沙模式 , 实现林 草资源有效增长和植被覆盖 业发展提供 了有机肥 , 培肥 了地力 , 降低 了生 产成 本 , 提 高了效益 。 率 有效增加 , 无论是从 防沙治沙造林技术 上 , 营造林管理 和保 障措 “ 五位 一体” 治沙模式 以多种经营反哺治沙 , 促进治 沙 , 通过治 沙改 施上, 还 是项 目运行资金管理模式 , 以及营造林成效 和生 态建设 的 善生态环境 , 促进沙产业发展 , 并为工农业发展 和居 民生活创 造 良 成果 、 促 进林 业产业循环链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 , 切实 为带 动当地水 好的外部环境 , 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 初步实现 了“ 沙漠绿 、 场子 活 、 职 土流失 治理工作开展和沙产业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 , 通过项 目 工富” 的奋 斗 目标 。 实施与当地群众 的脱贫致 富相结合 , 推动当地开展群众性治沙造林

灵武概况简介

灵武概况简介

灵武概况简介灵武历史文化悠久。

灵武古称灵州。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设置灵洲县,北魏设置灵州,唐宋元明清袭之,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拥有两千多年的县制历史。

灵武地灵人杰,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彰显出灵性山河的悠长龙脉,三万年前的水洞沟遗址印证着远古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足迹,贞观二十年唐太宗“灵州会盟”被突厥铁勒各部尊称“天可汗”,谱写了西北边疆安定、民族融合团结的和谐篇章,唐肃宗“安史之乱”中在灵武登基聚起扫除叛乱祸患的精锐之师,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于横城渡口过黄河……浩瀚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誉。

灵武前景广阔,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2002年划归首府银川市代管,揭开了灵武资源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崭新一页,四千六百三十九平方公里的资源富地透射着塞上江南的旖旎风光,二十三万回汉各族人民正激情描绘着“争创中国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和谐灵武新画卷。

灵武资源得天独厚。

境内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尤以煤炭储量显著,已探明储量273亿吨,位列全国13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凭借资源优势,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身处灵武市境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宁夏的“一号工程”,实施重点开发建设,成为全区能源开发和新型工业化腾飞的主战场,灵武“争创中国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灵武交通环境优越。

宁夏空港——银川河东机场坐落市境,通达北京、西安仅一个小时,直飞上海不足三个小时,国道211和307线、银(川)—青(岛)高速公路、银古、灵吴一级公路、大古铁路及正在建设的中(卫)银(川)太(原)铁路纵横交织,构筑起高效快捷、四通八达的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灵武城市建设提速。

科学规划、快速建设中的18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蓝图,街、路、巷通达,水、电、热、天然气供应管网配备齐全,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良好,正加快提升着城市化发展水平,彰显出“生态园林、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浅析灵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浅析灵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浅析灵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摘要】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

地域总面积3571km2,辖8个乡镇,76个行政村,524个自然村。

2012年总人口23.61万人,其中,农村居住人口15.59万人。

近年来,灵武市积极争取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9600多万元,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32处,截止2012年底,饮水安全人口15.59万人,普及率为100.0%。

本文总结了灵武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灵武;措施1 做好前期工作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基础1.1 科学规划,抓好项目论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下水质条件,决定了灵武市农村改水工作一定要科学规划,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实施。

为此,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解困后提高”的原则,对所有人饮项目进行多方案论证,尤其是重点加强了饮水工程水源的论证,根据各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和饮水现状,采取蓄、引、提、改多法并举,解决项目区水源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和按期完成;1.2 加强宣传,抓好群众动员人饮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按照国家投资政策,除管道所有土方工程自筹外,受益群众还要缴纳一部分自筹资金,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立项前先将饮水工程的水源规划、供水方式、自筹资金数量、建后工程运行管理等情况告知与民,同时选派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通过图片、水样对比等办法,向农民群众讲解饮用劣质水对人体的危害性以及建设人饮工程的必要性,征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促进了饮水工程顺利实施。

1.3 强化工程设计,提高建设标准为规范工程建后管理,在工程规划设计时,我们本着“起点高、标准高、管理水平高、工程效益高”的原则,打破以往使用“大锅水”、”福利水”的旧观念,实行集中联户水表井的管理办法,分户安装水表,经物价部门核定水价后,按方收取水费,有效地杜绝了用自来水浇地,按人头分摊水费的现象。

1.4 是建立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市“生命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饮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工作,各部门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制,确保计划、技术管理、监督检查各环节措施到位。

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摘要】灵武市地处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下游,秦渠、汉渠、东干渠等三大干渠稍段,渠道来水不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0.23亿m3,占全区水资源总量11.63亿m3的2%,多年平均产水模数0.63万m3/km2。

资源型缺水、季节性缺水比较严重。

本文总结了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0-2012年)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灵武市;建设;实践1 重点县工程建设概况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利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在灵武市秦渠、汉渠灌区内的东塔镇、崇兴镇、郝家桥镇的大部分农田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规划区域涉及灵武市4个乡镇,3个市属林场,农业人口6.37万人,三年方案总建设面积12.06万亩,工程砌护配套支斗渠356条247.3km,农渠2046条7787km,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9402座。

机械清淤整治沟道32条65.5km,配套各类沟道建筑物911座;工程于2010年9月23日开工,于2013年5月15日竣工。

2 主要做法2.1 科学编制规划是抓好项目建设的根本依据市情及灌区的水利设施分布状况,组织编制了《灵武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在此基础上,本着“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又编制了《灵武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年规划(2010—2012年)》,并分别通过市政府和省财政厅、水利厅评审通过。

2.2 领导高度重视是抓好项目建设的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前和建设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工地现场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协调处理矛盾。

项目建设中,省、市财政、水利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灵武市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四个工作专班,即工程建设专班、资金管理专班、监督检查专班和宣传档案专班。

各相关成员单位按照专班分工,各司其职,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

灵武

灵武

• 灵武历史文化悠久。灵武古称灵州。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设 置灵洲县,北魏设置灵州,唐宋元明清袭之,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 灵州为灵武县,拥有两千多年的县制历史。灵武地灵人杰,一亿六千 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彰显出灵性山河的悠长龙脉,三万年前的水洞沟遗 址印证着远古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足迹,贞观二十年唐太宗“灵州会 盟”被突厥铁勒各部尊称“天可汗”,谱写了西北边疆安定、民族融 合团结的和谐篇章,唐肃宗“安史之乱”中在灵武登基聚起扫除叛乱 祸患的精锐之师,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于横城渡口过黄河„„浩瀚的历 史长卷中留下了“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誉。灵武 前景广阔,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2002年划归首府银川市代管,揭 开了灵武资源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崭新一页,四千六百三十九平方 公里的资源富地透射着塞上江南的旖旎风光,二十三万回汉各族人民 正激情描绘着“争创中国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和谐灵武新画卷。

第 2 页 共 2 页 2008年1-6月份,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 亿元,同比增长61.3%;实际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4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 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5680元和2765元,同比分别增长18.9%和25.3%,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强劲增长。在未 来发展进程中,灵武市将依托煤炭资源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城,依托羊绒资源打造国际型羊绒基地,依托灵武长枣 打造国家级精品果品基地,力争到2012年跨入中国百强。 白色产业——灵武羊绒 灵武市羊绒产业发展始于上世 纪80年代初,全市有1.2万多人从事羊绒收购贩运、加工,2007年成立了中银、嘉源、荣昌等三大集团公司,现有 羊绒企业43家,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羊绒企业16家,产品远销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羊绒产 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瑞士阿尔法、英国道森、内蒙鄂尔多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羊绒企业来灵投资置业,加速了羊 绒产业的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羊绒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产业链。 黑色产业:灵武 市含煤区域达821公里,已探明储量为273亿吨,占宁夏探明储量的80%以上,是东北三省煤炭储量的总和。灵武市 坚持把服务“一号工程”作为全市上下的一号任务,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快捷服务,确保了宁东基地大会战顺利 推进。2007年实施了宁东基地生态建设工程,投资35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16个片区生态绿化和307国道两侧50米宽 幅林带建设,铺设绿化供水管线150公里、绿化面积1.5万亩;完成了宁东基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太中银铁路、 河东机场扩建、鸳鸯湖矿区铁路专用线、任家庄煤矿、750千伏送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华电宁东风 电厂首批30台1500千瓦机组、灵武电厂一期两台6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宁煤年产800万吨枣泉煤矿、25万吨甲醇、 21万吨煤基二甲醚项目建成投产。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和自治区实施“宁夏一号工程”、加快宁东能源化工基 地建设的良好机遇,灵武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资源开发进程,围绕宁东地区煤炭开采、火力发电、煤化、石 油天然气化工四大核心产业,推进宁东基地、灵州综合工业园B区、A区及宝丰项目区的建设与发展,精心打造国家 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 绿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 施,灵武市及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草畜和旅游“绿色产业”。截止目前,全市种植甘草、苜蓿、 苏丹草、青贮玉米等16.73万亩,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 区在“治沙英雄”王有德的带领下,坚持不懈战沙漠,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营造了40万亩的绿色长城,牢牢锁住了肆 虐的黄沙,实现了“人进沙退”,确保了宁东区域的生态安全,正在向“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方向发展。以神秘恐龙化石、水洞沟远古文明、千年古刹马鞍山甘露寺、沙漠 巨龙明长城、沙漠明珠鸳鸯湖、古文物建筑镇河塔、高庙等为代表的名胜古迹,形成了融大大漠风光、人文景观与 回乡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 红色产业:灵武长枣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存百年以上灵武长枣树20000 多株。灵武长枣个大色鲜,果肉酥脆爽口、甜中带酸,具有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提气补神的保健功效,是集营 养、保健、美容于一体的“果中之宝”。灵武长枣已取得中国地理原产地标志和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灵武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

灵武市概况

灵武市概况

灵武市概况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成为名符其实的"瓜果鱼米"之乡。

灵武,古称灵州。

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全市总面积46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其中回族人口11.1万人。

全市非农业人口11.5万人,占总人口的48.5%。

1996年5月灵武撤县设市,1997年12月被自治区纳入宁夏经济核心区范围,2001年2月被规划为全区的能源重化工基地,2002年10月被银川市代管,融入了“建设大银川”的战略框架,从此,为灵武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灵武历史悠久,文化古老。

闻名遐迩的水洞沟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三万多年前就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

西汉惠帝四年臵县。

灵武倚黄河之利,农业、水利资源十分丰富。

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境内47公里。

可利用水资源10亿立方米。

灵武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尤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可观:煤炭储量为273亿吨,“西气东送”管线穿境而走,最新探明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即将建成宁夏最大的能源化工基地。

灵武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具有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水洞沟古文化遗址、三道沟文化、横城堡、汉墓群、马鞍山甘露寺、阵河塔、鸳鸯湖及众多的清真寺等旅游景点遍布山川,是宁夏重点建设的六大景区之一。

灵武交通发达,河东机场与纵横交错的高等级公路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市区距首府银川市38公里、吴忠市17公里,交通极为便捷。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煤基二甲醚、煤炭间接液化、黄河水厂、灵武电厂、羊肠湾煤矿、鸳鸯湖煤矿、枣泉煤矿、灵盐地区天然气开发等将落户灵武,灵武已成为宁夏实施大开发的主战场。

2005年,市委、政府突出抓好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12件大事和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60件实事。

这12件大事新办8件,分别是:1、启动建设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七里沟高载能项目区。

2、建设宝塔项目区4×135MW热电厂项目和60万吨甲醇项目。

宁夏灵武旅游景点

宁夏灵武旅游景点

宁夏灵武旅游景点
宁夏灵武市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一些灵武市的旅游景点:
1. 西吉凉州湾:位于西吉县境内,是宁夏最大的湿地景区之一,拥有广袤的湖泊、红柳林和丰富的鸟类资源,被誉为“鸟类天堂”。

2. 西夏牧马城:位于西吉县境内,是西夏王朝时期的驻军和牧马地,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保存完整的西夏名将墓等
遗址。

3. 灵武七塔:位于灵武市区内,是明代修建的一座寺庙,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佛教宝塔著名。

4. 砂山:位于南部的砂山景区是灵武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这里有独特的黄沙丘、奇形怪状的石林和各种稀有植物,是摄影爱好者和户外探险者的天堂。

5. 石窟庙:位于石窟峡景区,是宁夏最大的石窟寺庙,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供游客参观和朝拜。

6. 灵武水库:位于城区以东,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有湖泊、沙滩和绿地,适合游泳、垂钓和野炊。

7. 西吉腾格里沙漠:位于西吉县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沙漠
之一,有壮丽的沙丘和浩瀚的沙海景观,在这里可以体验沙漠骑行、滑沙和沙漠穿越等刺激活动。

这些景点都展示了宁夏灵武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灵武市旅游必去景点

灵武市旅游必去景点

灵武市旅游必去景点
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这里有
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下面介绍几个灵武市旅游
必去景点。

灵武古城:作为灵武市的标志性建筑,灵武古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城内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石板街道和古老的城墙,仿佛让人穿越回过去。

漫步古城,可
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是了解灵武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

神泉山风景区:神泉山位于灵武市西南,以险峻的山势和清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山间瀑布飞流直下,古树参天,山花烂漫,景色宜人。

登上山巅,俯瞰全景,景色壮丽,让人心旷神怡。

神泉山风景区是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摄影师的绝佳选择。

麒麟湖公园:麒麟湖是灵武市的一大亮点,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绿树成荫,湖畔
漫步,清风徐来,让人心旷神怡。

湖中荷花飘香,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在麒麟湖公园,可以感受到宁静与美丽的完美结合。

以上是灵武市几个旅游必去景点的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游客
前来探访。

欢迎您来到灵武市,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灵武市概况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东南方向,地处黄河上游,银川平原与鄂尔多斯台地结合部。

灵武市东与盐池县相连,南与吴忠市利通区、同心县接壤,西傍黄河,与永宁县隔河相望,北与银川市兴庆区、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邻。

西部川区,沃野阡陌、鱼跃粮丰;东部山区既有广袤无垠的草原又有黄沙漫漫的荒漠丘陵。

全市辖区面积4639平方公里。

全市辖6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76个行政村,1个林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末总人口23.41万人,其中回族占51%。

2008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8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6亿元;全市三次产业为6.23:81.46:12.3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一、地形地貌灵武市自然地形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东部山区,西部川区,海拔在1107-1647米之间。

山区属鄂尔多斯台地,包括丘陵、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89%;丘陵地带地形开阔,是天然牧场,占山区面积的22%。

川区系黄河冲积而成,占全市面积的11%,是全市的粮食主要产地。

二、气象气候灵武市地处我国中温带大陆内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春长、夏秋短,冷热悬殊,雨雪稀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

全年日照时数4434.7小时,平均每天12.1小时。

7月最长,每天日照14.5小时;12月最短,每天日照9.5小时。

日照时数川区平均每年为3012.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7.9%;山区平均每年为2775.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3%。

气温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川区略高于山区,山川均为七月最热,一月最冷。

气温绝对最高为41.4℃(1995年4月17日),最低为-28℃(1954年12月28日),气温日较差最高达33.1℃(1995年4月17日),无霜期多年平均为157天。

三、水文地质灵武市总体上属水资源缺乏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17亿立方米,具有时空变化大、水质复杂、泥沙含量多等特点。

但西部平原为“富水区”(当地地表水资源为0.007l亿立方米,每年引取黄河水 6.6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6971亿立方米),东部台地为缺水区。

1、地表水地表水除东部与盐池交界处部分地区属盐池内流区处,其余均属黄河流域,又可分为北部黄河右岸渚沟流域和南部山水沟(苦水沟)流域。

地表水溶解性总固体是全区较高地区之一,多年平均变化在1--5g/L之间。

2、地下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1.823亿立方米:其中川区为 1.7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7%),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在0.5--14g/L之间。

其中,浅层地下水除川区和磁窑堡等部分地区属淡水可饮用外,其他大部地区,全为咸苦水,且含氟量远远超过生活饮用水1mg/L的标准。

四、河洪、山洪及防治六十年代初在黄河沿岸修筑了防洪堤,1979年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历年洪情,又设计修筑了防御6000立方米/秒的防洪工程,长约358公里,做各种防洪码头37个,护岸工程9处,这些工程经受了1981年5750立方米/秒洪水的考验。

灵武市东部山区共有54条大小山洪沟。

1978年开始,在大河子沟口修筑了库容1220万立方米的旗眼山调洪库,开挖了大河子沟,全长18公里,对填方堤险段砌护2819米,并对发源于泄洪沟以东山地的十三条洪水沟进行了整治,在七条冲刷严重的沟口筑混凝土引水坝七道,总长3228米,修建跌水三处,在现有基础上,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五、工程地质根据九十年代初期工程地质勘测报告:1、地质构造:灵武市在构造位置上处在银川地堑南段的顶角区内,即南部坳陷沉降中心部位。

银川地堑是鄂尔多斯周边断陷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全新世以来具有活动性的断陷盆地,该断裂地表均被冲积层所掩盖。

灵武城区东3公里处一南北走向,向西倾斜的正断层,为黄河大断裂的南段,构成了银川地堑南段东侧的构造边界。

2、地层:第四纪的沉积物组成简单,除上部厚约1米填土外,其下为黄河冲积地层。

(1)填土:厚度0.5—1.2米,以素填土为主,一般具有中等压缩性。

(2)粉土:始见深度0.5—1.1米,厚0.8--6.0米不等,中等压缩性。

(3)粉质粘土:埋深6米以上,始见深度0.7米,厚0.8—3.6米,中等压缩性。

(4)粘土:埋深不一,中等压缩性。

(5)粉细砂层:颗粒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埋深在5米以下。

3、地基土液化分区:(1)老城及307国道以北、灵武绒线厂以东地区为轻微液化区。

(2)老城与307国道之间及老城东、南、西部地区为中等液化区。

(3)307国道以北,东大沟以东到灵武绒线厂为严重液化区。

六、地震灵武是一个多种构造体系交织复合的多震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地震,小震活动频繁不断。

自公元876年至今,地堑内共发生M≥5.0级地震19次,其中8级地震1次,6—6.5级地震3次,5—5.75级地震15次。

地震烈度以横城——红土坡一线为界,以西为八级烈度设防,以东为七级烈度设防。

灵武城区属八级烈度设防区。

七、自然资源灵武市各类资源丰富。

“兴唐贡米”、长红枣、牛羊肉享誉区内外,甘草、枸杞、二毛皮、羊绒等驰名中外,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市、牧区示范市、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市。

(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东部台地堪称“煤海”,探明煤炭储量达273亿吨,被列入全国十三个亿吨煤炭基地。

市域内已形成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主体,粮食加工和皮、毛、绒加工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二)旅游资源境内旅游景区景点有鸳鸯湖、新石器文化遗址、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南磁湾恐龙化石遗址、汉代墓群、镇河塔、马鞍山甘露寺以及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流水生态旅游区等,是全区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

八、历史沿革灵武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灵武北部的横城水洞沟繁衍生息。

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灵武市北部二道沟、东部的鸳鸯湖等地也生活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群。

夏、商两代,灵武是土方、羌方的居地。

西周时期,灵武境内的部族谓之戍狄,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管辖。

秦始皇统一全国,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据有宁夏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

设立于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灵洲县是灵武历史上设置最早的政区机构。

因当时灵洲县在黄河中的沙洲之上,“随水上下,未尝沦没”,而得名“灵洲”。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北赴灵武,于七月十二日在南门楼登基即位,称为唐肃宗。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在夏州兴起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为其王国都城。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立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迁都兴庆府(今银川市)。

灵州为西夏第二大城,与兴庆府并称“东西两京”,成为西夏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明洪武平十六年(公元1383年),古灵州城西南角为河水浸毁,于故城北十余里处筑城。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又在相距东北五里处筑城。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增筑新城,即今之灵武城。

清初,政区设置沿袭明制。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灵州作为直隶州,大致包括今灵武、同心、盐池三县全部和吴忠市部分地区。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属宁夏省。

新中国成立之初,灵武县属宁夏省,政区为l市(吴忠市)6区。

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属自治区管辖。

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由吴忠市管辖。

2002年划归银川市代管。

第三章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人口(一)概述全市辖6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15个居委会,76个行政村,1个林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末总人口23.41万人,其中回族占51%。

灵武市2001-2008年市域人口呈不规则波动变化。

2001-2006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2005-2008年自然增长率为9‰-10‰左右。

(二)各乡镇人口分布情况根据统计,2008年底灵武市人口分布如下:灵武市区人口6.64万;宁东镇人口2.51万;临河镇人口0.73万;马家滩镇人口1.06万;崇兴镇人口4.61万;郝家桥镇人口3.56万;梧桐树乡人口2.63万;白土岗乡人口1.66万。

表1 1980-2008年灵武市人口基本情况表2 2001-2008年灵武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单位:人表3 2008年度灵武市各镇人口情况根据2008年灵武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灵武市生产总值在宁夏自治区的排名靠前。

(一)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2001-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2%-45%。

2008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未能得到优化,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历经升-降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3.63:50.65:25.71调整为2008年的6.23:81.46:12.31。

表4 2007-2008年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占自治区比重及位次单位:亿元/%表5 2008年灵武周边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及位次单位:亿元/%表6 2001-2008年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情况单位:万元表7 2001-2008年灵武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现价)单位:%表8 2001-2008年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三产增长情况单位:万元/%表9 2001-2008年灵武市人均生产总值单位:元(二)第一产业农业发达。

得利于黄河,自流灌溉30多万亩,盛产大米、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素有“塞上江南、渔米之乡”的美誉。

特别是兴唐贡米、灵武长枣、牛羊肉享誉区内外。

土特产品甘草、构祀、二毛皮、羊绒等驰名中外。

在册耕地面积36.1万亩。

2008年,全年第一产业总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9.7%,居宁夏自治区各县市下游水平。

表10 2001-2008年灵武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动情况单位:万元(三)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高开低走态势。

2008年1至8月份工业生产保持稳定高增长态势,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9 月份开始,工业生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显现,尤其是天马、开特利等冶金行业,宝塔等化工行业在第三季度末和第四季度生产已连续下降,经济效益整体下滑。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28.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1.1亿元,同比增长20.6%。

规模以上工业总体发展速度放缓。

速度分月看,各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9%,低于2007年增速5.7个百分点。

全市煤炭化工等重工业生产对工业生产发展的拉动作用仍然明显。

全市重工业完成总产值97.14亿元,同比增长35.4%。

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继续在灵武市工业生产中占居前三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