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疾病的防治-修改

合集下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等。

虹鳟鱼的品种繁多,而以日本虹鳟为最为常见。

虹鳟鱼因其优良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良好的适应性和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以下我们将带您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1、闭养模式虹鳟鱼的养殖模式有开放式和闭养式两种。

闭养模式指在水体完全封闭的场所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人工饵料等方式进行养殖。

虹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闭养模式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养殖模式。

在闭养式养殖场内,需要定期测量水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等。

2、水体虹鳟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20℃之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氧浓度高,水深底部大于2米。

为保持水体的清洁度,可在水中加入酒石酸等物质来控制水硬度和pH值。

同时,在水体中加入无细胞氧化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菌和病毒。

3、饵料虹鳟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适宜食用鱼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活饵。

而在养殖中,采用干饵料为虹鳟鱼投喂较为合适。

虹鳟鱼的投喂量与饵料的种类、种类、水温、生长阶段等有关。

4、疾病预防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虫害等疾病。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维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要规范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防止饵料遗留在水体中产生有机质、毒素等物质,影响虹鳟鱼的健康。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1、细菌性病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如暴发性肠炎、细菌性鳃病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添加预防细菌感染的物质,如增加氧气、投喂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饵料等。

2、虫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虫害,如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预防虫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改进饵料,防止虫卵等有害物质进入虹鳟鱼体内。

综上所述,虹鳟鱼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的几种疾病及防治

虹鳟的几种疾病及防治

虹鳟的几种疾病及防治摘要:在过去6年的虹鳟引种试验中,观察到虹鳟细菌性鳃病、烂鳍病、弧菌病、疖疮病、小瓜虫病,现将观察和治疗情况分述。

关键词:虹鳟鱼;疾病;防治1细菌性鳃病从池边观察,病鱼无食欲,多在缓流、水面和排水口附近缓游,最终因鳃丧失正常机能而死。

捞取观察,鳃部分泌异常黏液,局部褪色,菌体覆盖整个鳃表面,鳃丝黏连成棒状。

2001-2002年虹鳟鱼苗种培育阶段,在麦积区虹鳟渔场有发生,死亡率8.10%~11.30%。

发病鱼全长0.70~3cm,发病期水温15~20 ℃。

病原体是噬胞菌科的嗜冷噬胞菌。

我们发现此病后,立即采用口服磺胺-6-甲氧嘧啶,第1天每千克体重200mg,第2~4天150mg,结合用万分之一硫酸铜溶液洗浴5min,病重鱼,每天洗浴1次方法治疗,治疗效果较明显。

2烂鳍病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有的尾鳍部分残缺或全部烂去,有的背鳍部分或多半烂去,部分鱼的腹部,尾柄发炎,肛门红肿。

患有这种症状的病鱼,往往伴有头槽绦虫寄生,因而肠内无食糜或很少,仅有黄色黏液,肠管有充血发炎现象。

此病于2003年在麦积区虹鳟鱼种培育池发生。

病鱼全长1.60~4.50cm。

发病率约为13%,死亡率4%左右。

发病期水温16.50~22 ℃。

病原体目前尚不清楚。

根据症状分析,我们认为该病可能是鱼苗长途空运受伤后感染某种细菌引起的。

我们用鱼虾安0.40mg/kg与漂白粉1mg/kg混合溶液全池泼洒2次后基本治愈。

3弧菌病病鱼眼球突出,百浊、出血。

肌肉出现出血性,火伤状患部,肿胀、糜烂、坏死。

鳍基部、体表、口腔、肛门出血。

肠管充血、发炎、无弹性。

肝脏出现血斑、脾脏肥大,肾脏肿胀,此病于2004年在麦积区虹鳟渔场发生,病鱼全长5~10cm,发病率15%,死亡率18%,发病期水温15~20 ℃。

病原体是螺菌科的鳗弧菌,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3um×0.30~0.50um,具一根鞭,运动颇活泼。

我们发现此病后,立即采用磺胺甲基嘧啶拌饵投喂,每公斤体重给药75~100mg,连续1周,第1天药量加倍这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疾病常见的有营养性疾病、体外寄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鳍病、烂腮病、肠炎等,其中以营养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是小瓜虫病和三代虫病。

当鱼健康状况不佳时,鱼会离开群体,游到排水处或在池壁、池底缓慢游动。

不健康的病鱼体色发暗或变黑,摄食迟钝,食量减少,游泳方式异常或者出现腹部膨胀、腮盖外张、鱼体表面局部浮肿,出现白点和白云状粘液。

鱼鳍糜烂,基部充血。

肛门扩张、充血或有粪便粘着等现象。

通过解剖可以看到鱼体内部器官也出现了异常症状。

肾脏、肝脏变色,形状变异,胃肠充满粘液等。

虹鳟鱼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寓防病于管理之中,主要措施有:
1、选用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

2、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卫生。

3、投喂新鲜、适口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

4、坚持鱼体入池消毒,发病季节还要进行水体消毒,消灭病源,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

5、细心观察,发现病情及时诊治,并把病鱼单独饲养。

营养性疾病要从改善饲料入手,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饲料。

6、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代黄粉等中药,可有效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

7、在夏季,要适时增氧,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种浮头。

只要我们掌握了虹鳟鱼的生活规律,并能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方法进行管理,虹鳟鱼养殖业必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虹鳟鱼是一种淡水冷水鱼类,适宜在寒冷地区养殖。

其养殖技术和繁殖方法通常是使用淡水池塘或室内池塘来提供它们所需的温度和水质环境。

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池塘建设
虹鳟鱼池塘的建设应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尽量避免在山坡上建设,不得使用泥土松散的区域,以免发生泥石流等事故。

二、池塘的清洁
虹鳟鱼池塘的底部应该保持干燥,并定期进行清洁,以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水质环境的控制
水质环境是虹鳟鱼养殖的关键,应该控制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等要素。

虹鳟鱼的最适水温范围为12℃-18℃,适宜酸碱度为pH值6.5-8.5之间,氧含量应在6毫克/L 以上。

四、饵料的投喂
虹鳟鱼对饵料的适应性强,可用不同种类的饵料。

如发酵饵、蚯蚓、小鱼、虾等都是常用饵料。

婴幼鱼的饵料以细碎的水生动物为主,例如水蚯蚓、软体动物等。

而成年鱼则以颗粒饲料和饵块为主。

一、寄生虫病的防治
虹鳟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是吸虫病,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在饲料中加入杀虫剂或细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呼吸道病的防治
虹鳟鱼呼吸道病常见症状为鱼体表现出喘气、咳嗽等,可使用氨虫螨杀虫剂进行治疗。

三、细菌感染病的防治
虹鳟鱼细菌感染病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烂鳞和鳍红肿等,应使用强生素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总之,在虹鳟鱼的养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质环境和合理投喂饵料,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洁。

同时,对症下药,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持养殖效益,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真菌性鳃霉病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鳃霉病,可能导致鱼体呼吸困难、运动障碍和死亡。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 、改善水质和加强鱼体免疫力。
03
虹鳟鱼病害的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01
观察鱼的行为表现,如游动异常、食欲减退等 。
02
观察鱼体表是否有异常症状,如充血、鳞片脱 落、眼球突出等。
03
观察养殖环境,如水质是否恶化、水温是否波 动等。
显微镜检查
01
取病鱼的鳞片、鳍条、鳃丝等组 织样本,用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寄生虫、细菌等病原微生物 。
02
通过显微镜检查,还可以观察到 鱼的组织细胞是否出现病变,如 细胞水肿、核破裂等。
实验室检测
采用生物学方法,如细菌分离培养、 免疫学方法等,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 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原种类。
分类
虹鳟鱼病害可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两大类。其中,传染性病害包括 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引起的病害,非传染性病害则包括环境因素、 营养因素和物理化学因素等引起的病害。
病害发生的原因
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养殖水体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养殖 环境恶化等。
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养殖环境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素不适宜,饲料质量不 好或投喂不当等。
病害对虹鳟鱼的影响
传染性病害的影响
引起虹鳟鱼的大规模感染,导致死亡 、生长缓慢、品质下降等问题。
非传染性病害的影响
导致虹鳟鱼的生理机能和外观形态发 生变化,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甚至导致死亡。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
针对虹鳟鱼常见的病害,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并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鳟鱼疾病的划分
• 虹鳟鱼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
• 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病毒性出血症(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emia, VHS)及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IPN); • 细菌性疾病:虹鳟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主要细菌性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及疖疮病等。 • 真菌性疾病:即虹鳟鱼水霉病,一般是由于拉网、运输时操作不 慎引起鱼体受损,水霉菌由患处侵入,同时在死卵及表面有损伤 的鱼卵上也有水霉菌的寄生。 • 寄生虫性疾病:虹鳟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三代虫和小瓜虫。 • 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投喂了变质的饲料或饲料中各营养成份 不均衡引起的。
• (2)理化因素 理化因素对鱼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是水温、水 量、溶解氧和酸碱度变化,以及水中化学成分、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鱼类体温随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差0.1℃,当急剧改变水温时, 降低或升高都会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 ,发生感冒。其症状使皮肤失去原有光泽,并有大量粘液分泌;
• 本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 发病较多,升到1 4~l 5℃时,发 病少且逐渐消失。
• 对鱼种和1龄以上的虹鳟鱼较敏感,累计死亡率高达80% 。而鱼苗和 亲鱼很少发病。本病通过病鱼和带病毒鱼的尿、粪、鱼卵及精液排出 病毒,在水中扩散传播。 • 参考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防治方法。
细菌性鳃病
常见虹鳟鱼真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
• • 即虹鳟鱼水霉病 鱼受伤时,水霉菌的动孢子侵入鱼体伤口,吸取皮肤里的养分,迅速萌发,并向 内外长出菌丝,当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 绕黏附,同时能分泌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从而造成组织坏死,刺激鱼体 分泌大量粘液。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棉毛状。病鱼表现焦躁不安,运动失常, 皮肤牯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衰弱而死。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此病时.受伤的 鱼卵上菌丝象根状物侵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成辐射状浸入水中,形成一个白 色绒球,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 该病危害受伤的鱼类和质量较差的鱼卵。水霉菌病对宿主无严格选择性,对各种 饲养鱼类,从鱼卵至咸鱼都可感染,密养池最易生长。尤其是水温在l 5~20‘C时 极易发生,井迅速蔓延。


该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可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该病主要危害2O周龄以 内的幼鱼,所以可对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及培育的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切断 感染源的传播。另外,可以通过控温方法控制病情(如国外将病鱼放在5~6 C 水温中饲养,以控制病情)。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 病鱼初期呈昏睡状,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 肿,且拖着长而不透明的白色粪便,有腹水,在口腔、鳃、肌 肉、脂肪、脑膜、内脏等处有出血瘀斑,体侧有线状“v”型出 血,严重时鱼贫血,鳃丝苍白,肝、脾、胰、肾等变性坏死, 造血器官严重坏死、崩解。 • 发病水温4~13℃ ,而以水温8~10℃ 时发病率最高。水温15℃ 以上停止发病。开始投饵后2个月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病程急 。1 990年4月本溪市虹鳟鱼种场发生此病,稚鱼死亡近100% 。 近年来发现7O~lOOg的虹鳟鱼也有发病的。1HV病毒可通过排 泄物、水、污染的饵料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鱼的内脏 不经煮熟就作为鱼苗.鱼种的饵料而传播此病。 • 可采取提高水温的办法控制IHV的发生。鱼卵消毒:采用聚乙 烯吡咯烷酮碘剂(含1 有效碘),50ppm洗浴1 5分钟,可达到完全 消毒。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 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饵不良,各鳍条基部充血,游动迟缓,多数鱼 苗肛门拖着粪便。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凶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首先 是鱼苗中太的个体死亡),频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死亡。病死鱼腹( 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 肠壁松驰无弹性.呈卡他性炎症;胃幽门部出血;胰脏有出血点,病变严重 。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 坏死病灶。在体重1g以下的幼鱼多呈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 该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虹鳟鱼苗、幼鱼的病毒性鱼病。在我国东北、山西等地 均有流行,曾经造成90% 的虹鳟稚鱼死亡。此病在水温10~1 5 C流行,1OC 以下、15 C以上发病较少,而且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鱼, 可数年以上乃至终生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便、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 响下,是否发病与鱼群 本身的易感性与抗病力有密切关系。易感鱼群和体弱的个体存 在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实质上免疫力降低所造成的。病原 体只有进行这样的机体才有可能会致病。
• • 1 种群因素 各种生物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微生物病常有“种”的不感受性, 这种不感受性与生物的进化有关,其作用是较为广泛的; 2 个体因素 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对疾病有不同的感受性,这种能力与健 康状况,也可能与其遗传因子有关。在同一池塘中的同种、同龄鱼中,通常 健康的个体不易患病,体弱的个体易患病; 3 年龄因素 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消亡与鱼的年龄有关,或仅级在某个年龄段 才患某种疾病。鱼苗早期发育阶段往往有一些敏感期。在敏感期内,鱼苗易 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对许多疾病也有易感性,死亡率很高。
细菌性肠炎
• 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有时肛门 红肿。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丌吃食 。鱼体发黑。
鲑鳟鱼类疖疮病
• 该病病原体为灭鲑气单胞菌 该病分为四个类型:急性型,外部症状未 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 ;慢性型I,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 性型Ⅱ,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在鳃 上有轻度症状。 • 病菌可经皮、鳃感染:皮肤创伤是经皮肤感染的主要门户,病菌侵入 后,在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 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经 鳃感染的首先是在鳃小片上皮和毛细血管形成细菌集落,引起血行障 碍和组织崩坏.继而细菌经血流侵人心脏及其他内脏,形成转移病灶 ;经口感染则表现为肠道发红,肠道内含混有血液的粘液物质,逐渐 形成严重的卡他性炎症。本病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几乎所 有的鲑鳟鱼都对灭鲑气单胞菌具有感受性,虹鳟鱼感受性较低,多表 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 该病流行水温是6~34℃(最适水温为20~25℃ )。 • 防止病原菌带入养鳟场,转入的鱼卵、鱼苗用进行消毒处理。应尽量 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 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起到积极的预肪作用。发病时可口 服抗菌药物。


用生石灰清塘。捕捞、转运和放养时,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亲 鱼在人工繁殖时如果受伤,可在伤口处涂擦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或碘酒。也可用 五倍子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4ppm浓度。鱼卵孵化时要选用合适的药物每隔一 定时间消毒一次。
三代虫病
• 三代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虫体寄生于病鱼的皮肤上, 可见皮肤有一层灰白色的牯液,鱼体失去光泽。寄生于鳃 上,鳃丝出血或淤血,刺激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分泌 过多牯液.影响鱼体呼吸。病鱼食欲明显减退,体色发黑 ,消瘦,鱼极度不安,狂奔急游,继而摄食不良.游动迟 缓,导致死亡。三代虫的寄生还可引起眼角膜浑浊及失明 症。 • 此病往往会与水霉病并发。该病分布广,每年春季和夏初 危害饲养鱼的鱼苗、鱼种。
虹鳟弧菌病
• 本病病原体为鳗弧菌。病鱼摄饵不良,体色发黑,各鳍条基部 充血,肛门红肿,鳃丝贫血略发自 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肠道 发炎,有时呈点状出血,肠内含有淡黄色牯液 成鱼患病,体表 往往有溃疡症状或局部膨隆病灶,膨隆处肌肉溃烂,剪断皮肤 有血脓状组织坏死物流出。 • 本病属世界性流行的鱼病。从孵化后数个月到1龄左右的虹鳟鱼 均易感染,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 个体大的虹鳟鱼乃至亲鱼都 易感染,但多为慢性。山西省朔县虹鳟鱼实验场曾发此病,损 失惨重。 • 国外有商品化鳗弧菌疫苗上市,采用注射、口服、浸泡和喷雾 方法进行免疫,均有预防弧菌病效果。可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 内服药。
• (3)营养因素 虹鳟鱼采取人工投喂饲料的方法,因此要求人工饲料 营养必须全面。最适合的饲料应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 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并且各营养成分要搭配合理,才可保证鱼 体健康快速生长。如果饲料中的某种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不仅会影 响鱼体生长,饵料系数高,并且容易引起疾病造成死亡。如缺乏维生 素时造成营养缺乏病。虹鳟鱼饲料中脂肪含量较高,容易氧化变质从 而引起肝脂肪性病变等。
鱼病发生的外在因素
• • • 分为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两部份。 生物因素----常见的虹鳟鱼的疾病大多是由各种病原生物感染、寄生而引起, 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1)病原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由它们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发病速度快、来势凶猛,发病率和死 亡率高,是虹鳟鱼主要疾病,其中主要以病病毒性危害程度最严重,如传染 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 症(VHS)等。在水体污染严重和水质恶劣的条件下,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滋 生繁殖,易引起传染性疾病; (2)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遭受损害的动物 称为寄主。寄生虫对宁主造成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如鲺寄生鱼体,用其倒刺 及口器刺激或撕破寄主皮肤,因而使寄主极度不安,常在水中疯狂的游动或 时而跳出水面。寄生虫能夺取寄主营养,大量寄生在体内时对寄主的组织赞 成压迫,引起组织萎缩或坏死。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出特殊的有毒物质作用 于寄主引起中毒现象。以水产动物为寄主的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类、蠕虫类、 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由于它们的寄生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水产动物寄生虫病 。寄生在虹鳟体内外的寄生虫主要有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单殖吸虫、 钩虫和甲壳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