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

合集下载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的肉味很是鲜美,而营养丰富,还有刺少肉多,这是深受很多妈妈们的喜爱,所以很多养鱼的人也会选择这种不错的鱼种来饲养,虹鳟鱼的人工繁殖简便,而且被誉为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这种高档鱼需要怎么养呢?虹鳟鱼养殖技术1、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

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2、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3、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养殖条件1、温度。

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溶氧。

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mg/L。

水流流量。

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

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2、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鱼池形状。

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

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

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3、鱼池建设。

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

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

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虹鳟鱼养殖的前景1、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胆固醇极低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脏血管等疾病,并能有效抵抗糖尿病等慢性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等。

虹鳟鱼的品种繁多,而以日本虹鳟为最为常见。

虹鳟鱼因其优良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良好的适应性和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以下我们将带您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1、闭养模式虹鳟鱼的养殖模式有开放式和闭养式两种。

闭养模式指在水体完全封闭的场所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人工饵料等方式进行养殖。

虹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闭养模式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养殖模式。

在闭养式养殖场内,需要定期测量水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等。

2、水体虹鳟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20℃之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氧浓度高,水深底部大于2米。

为保持水体的清洁度,可在水中加入酒石酸等物质来控制水硬度和pH值。

同时,在水体中加入无细胞氧化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菌和病毒。

3、饵料虹鳟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适宜食用鱼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活饵。

而在养殖中,采用干饵料为虹鳟鱼投喂较为合适。

虹鳟鱼的投喂量与饵料的种类、种类、水温、生长阶段等有关。

4、疾病预防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虫害等疾病。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维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要规范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防止饵料遗留在水体中产生有机质、毒素等物质,影响虹鳟鱼的健康。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1、细菌性病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如暴发性肠炎、细菌性鳃病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添加预防细菌感染的物质,如增加氧气、投喂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饵料等。

2、虫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虫害,如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预防虫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改进饵料,防止虫卵等有害物质进入虹鳟鱼体内。

综上所述,虹鳟鱼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能。

虹鳟的人工养殖技术

虹鳟的人工养殖技术
水配 成 7 5 . 升溶液 ,并用 重碳酸 钠将 p 值调 至 .~8 0 H
条鲜艳彩虹带纹 ,故得名虹鳟 。 2生理特性 .
7 洗 卵 。滤 除等 渗液 并迅 速挤 入精 液 ,并用 鹅毛 搅 ) 拌 ,使精 卵混匀 后再加入少量清水 ,稍加搅拌 ,静置 1 分钟 ,再用 清 水洗 卵 2 次 ,加入清 水 静置 2 ~3 ~3 小时,待 卵吸水胀足 富有 弹性 时移入孵化器 中孵化 。
宽,基本 上能保证渔 场常年用水需要 。
虹鳟为 肉食性 凶猛 鱼类 ,天然饵料 以小鱼 、小虾 及水生 昆虫等 为主 ,也吃水生植物 的嫩 叶、浮萍、种
子。人工饲养条件下投 喂人工配合饵料 。成鱼饲 料中 动物性饲 料应 占 4% 0 ,如 果缺少 动物性饲 料 ,就会 导
致 脂肪 肝 ,引起 鱼 的大量 死 亡 。一般 要求 :蛋 白质

材料 与方法
1 池塘 条 件 试 验 池 是 铜 梁 县 玖 龙渔 场 的 3号 . 池 ,面 积 0 2 7 . 6 公顷 ,池深 2 2 ,水深 1 8 ,池 .米 .米 坎是条 石砌成 ,池底是粘壤土 ,进排水独立 ,保水性 能好 ,水源 来 自农 田水 聚集 而成 的渠 道 ,因集 水面
饲 养虹鳟 。

突 ,手摸 腹部有 卵粒分 离感 ,轻压后腹部有卵粒从生 殖 ̄ # 流 。成 熟的雄鱼 ,挤压后腹部有乳 白色精液流 LI - 出 ,此 时应 及 时采 卵 、授 精 ,否 则容 易 出现过 熟现 象 ,失去受精 能力。在繁殖季节应 每 2 天观 察一次雄
鱼成熟情 况。 采卵授精应在室 内进行 ,避免强光照射 。人 工授 精 时先 把 卵轻轻 挤入干净 脸盆 中,用等渗 液 ( 氯化 钠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虹鳟养殖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食用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虹鳟养殖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场选址和设备选择虹鳟较为适应在淡水环境下生长,因此养殖场的选址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流量适宜的地方。

同时还需要考虑养殖场的土壤条件和阳光照射情况,以确保虹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在设备选择方面,养殖池是关键。

养殖池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面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

此外,养殖池还需要有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和水净化设施,保持水质的清洁与稳定。

除此之外,饲料投喂器和水温调控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饲养管理1. 配种与繁殖:为了保证虹鳟的种质优良,选用优异的亲本进行配种是必要的。

配种过程需要注意选取健康的个体,并确保产出的种苗健壮活跃。

2. 饲料管理:虹鳟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类型和饲喂量。

常用的饲料包括混合饲料、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等。

饲喂需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

3. 水质管理:水质的稳定对于虹鳟的养殖非常关键。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保持水质的平衡。

4. 疾病防控: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三、生长调控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虹鳟的食欲和新陈代谢,提高其生长速度。

养殖者可以通过调整水温来控制虹鳟的生长节奏,提前或延迟鱼群的成熟期。

四、采收与销售当虹鳟达到成熟期时,养殖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收。

采收前需要注意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网箱、渔网等,以确保采收过程的顺利进行。

采收后的虹鳟可以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类,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销售。

综上所述,虹鳟养殖技术包括选址与设备选择、饲养管理、生长调控以及采收与销售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够进行高效、稳定的虹鳟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虹鳟鱼是一种淡水冷水鱼类,适宜在寒冷地区养殖。

其养殖技术和繁殖方法通常是使用淡水池塘或室内池塘来提供它们所需的温度和水质环境。

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池塘建设
虹鳟鱼池塘的建设应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尽量避免在山坡上建设,不得使用泥土松散的区域,以免发生泥石流等事故。

二、池塘的清洁
虹鳟鱼池塘的底部应该保持干燥,并定期进行清洁,以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水质环境的控制
水质环境是虹鳟鱼养殖的关键,应该控制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等要素。

虹鳟鱼的最适水温范围为12℃-18℃,适宜酸碱度为pH值6.5-8.5之间,氧含量应在6毫克/L 以上。

四、饵料的投喂
虹鳟鱼对饵料的适应性强,可用不同种类的饵料。

如发酵饵、蚯蚓、小鱼、虾等都是常用饵料。

婴幼鱼的饵料以细碎的水生动物为主,例如水蚯蚓、软体动物等。

而成年鱼则以颗粒饲料和饵块为主。

一、寄生虫病的防治
虹鳟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是吸虫病,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在饲料中加入杀虫剂或细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呼吸道病的防治
虹鳟鱼呼吸道病常见症状为鱼体表现出喘气、咳嗽等,可使用氨虫螨杀虫剂进行治疗。

三、细菌感染病的防治
虹鳟鱼细菌感染病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烂鳞和鳍红肿等,应使用强生素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总之,在虹鳟鱼的养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质环境和合理投喂饵料,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洁。

同时,对症下药,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持养殖效益,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真菌性鳃霉病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鳃霉病,可能导致鱼体呼吸困难、运动障碍和死亡。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 、改善水质和加强鱼体免疫力。
03
虹鳟鱼病害的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01
观察鱼的行为表现,如游动异常、食欲减退等 。
02
观察鱼体表是否有异常症状,如充血、鳞片脱 落、眼球突出等。
03
观察养殖环境,如水质是否恶化、水温是否波 动等。
显微镜检查
01
取病鱼的鳞片、鳍条、鳃丝等组 织样本,用显微镜检查,观察是 否有寄生虫、细菌等病原微生物 。
02
通过显微镜检查,还可以观察到 鱼的组织细胞是否出现病变,如 细胞水肿、核破裂等。
实验室检测
采用生物学方法,如细菌分离培养、 免疫学方法等,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 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原种类。
分类
虹鳟鱼病害可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两大类。其中,传染性病害包括 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引起的病害,非传染性病害则包括环境因素、 营养因素和物理化学因素等引起的病害。
病害发生的原因
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养殖水体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养殖 环境恶化等。
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养殖环境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素不适宜,饲料质量不 好或投喂不当等。
病害对虹鳟鱼的影响
传染性病害的影响
引起虹鳟鱼的大规模感染,导致死亡 、生长缓慢、品质下降等问题。
非传染性病害的影响
导致虹鳟鱼的生理机能和外观形态发 生变化,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甚至导致死亡。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
针对虹鳟鱼常见的病害,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并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1. 引言1.1 虹鳟鱼养殖的起源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用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青睐。

虹鳟鱼养殖起源于北美洲,最早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养殖的。

据资料记载,早在19世纪中叶,虹鳟鱼就被引入欧洲,开始在挪威等国家进行规模化养殖。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虹鳟鱼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在中国,虹鳟鱼养殖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一些湖泊、水库和山区的清澈溪流。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养殖技术的引进,中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一些养殖基地在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一些国家和地区。

虹鳟鱼养殖的起源是由于人们对优质食用鱼类的需求,也是养殖业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

随着人们对饮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虹鳟鱼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虹鳟鱼养殖的意义虹鳟鱼养殖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们丰富的鱼类资源,满足了市场对于优质鱼类的需求。

虹鳟鱼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其养殖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虹鳟鱼养殖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虹鳟鱼养殖也有利于水产资源保护,减少野生鱼类捕捞,保护水生态环境。

展开虹鳟鱼养殖还可以带动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促进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虹鳟鱼养殖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保护水产资源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3 虹鳟鱼养殖的现状虹鳟鱼养殖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

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虹鳟鱼逐渐成为了养殖业的热门品种之一。

目前,国内各地的虹鳟鱼养殖基地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与传统的鱼类相比,虹鳟鱼的营养价值更高,肉质更鲜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虹鳟鱼好养吗

虹鳟鱼好养吗

虹鳟鱼好养吗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因其金黄色的鱼皮和鲜嫩的肉质深受消费者们喜爱,虹鳟鱼喜欢群体行动,在水中游动速度很快,摄食时较凶猛,经常会出现群鱼跃出水面争抢食物的情况,它们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较高,养殖虹鳟鱼的水温最好保持在7-18℃左右,水温太低或太高都会造成虹鳟鱼死亡。

1、水温要求养殖虹鳟鱼的池内要求设有砂砾底质,水质清澈,含氧量充足且水能流动,虹鳟鱼的生活水温在5-24℃之间,适宜温度为7-18℃,最适宜虹鳟鱼生长的水温为13-18℃,合适的水温能够促使虹鳟鱼生长迅速,与在自然水域中生长的虹鳟鱼不同,人工养殖的虹鳟鱼对水温的要求更高,只要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就可能会死亡。

2、水质要求养殖虹鳟鱼的水质一定要确保清澈,若是水中的悬浮物落在鱼鳃上,可能会造成虹鳟鱼呼吸困难,在保证水质清洁的同时,还要控制池中水的酸碱值,最适宜虹鳟鱼生长的酸碱值范围为6.5-6.9,随着虹鳟鱼的不断生长,它们对于水中盐度的适应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稚鱼可在盐度含量0.5-0.8%的水中生存生长,体重达到35g以上的鱼经过半盐水的过度还可适应海水。

3、氧气、水流要求水中的含氧量也会影响虹鳟鱼的生长,流动的水不仅可以刺激虹鳟鱼身体新陈代谢,冲走水中虹鳟鱼的代谢物,还可以不断供给清新而且含氧量充足的水流,一般水流速度在2-3cm/秒,含氧量在9毫克/升的池是最适宜虹鳟鱼生活生长的,若是水中含氧量低于5毫克/升,虹鳟鱼会因缺氧而加快呼吸频率,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低于4.3毫克/升时,为呼吸到的足够的养分,它们会长时间挤到注水口处,此时鱼头顶部会呈现黄色,腮壳外张,甚至死亡,低于3毫克/升时,会出现大批量虹鳟鱼因窒息而死亡的情况。

4、繁殖情况虹鳟鱼的鱼卵呈球形,直径一般为4-7毫米,卵黄囊长约5-9毫米,宽约3-6毫米,颜色多为橙黄色、橘红色、红色或淡黄色。

水温在12℃时,仔鱼多在受精后26天孵出,仔鱼的大小根据卵的大小而定,一般是在15-18毫米左右,随着日龄不断的增加,仔鱼的嘴可张开,鳃耙逐渐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也开始出现,日龄达到23天后,卵黄囊吸收得只剩1/3,这时候的仔鱼体长约18-28毫米,鳍褶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都已逐渐消失,开始上浮,随后鱼的体侧会出现5-13个黑色的斑,当鱼体长在15厘米时黑斑会消食,由紫红色彩虹带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鳟(鱼类动物)编辑锁定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

最大体长:120cm,栖息深度:0-5公尺,誉为“水中人参”。

善于跳跃,上钩后激烈拼搏。

已从北美西部引殖到很多国家。

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

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

在北京顺义有养殖基地。

中文学名虹鳟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别称瀑布鱼、七色鱼。

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纲辐鳍鱼纲亚纲硬骨鱼目鲑形目科鲑科属鲑属分布区域北美,太平洋西岸命名Walbaum, 1792目录1. 1形态特征2. 2生长环境3. 3分布范围4. 4繁殖方式1. ▪繁殖期2. ▪三倍体3. 5养殖技术4. ▪种苗管理5. ▪养殖方法1. 6食用价值2. 7研究报告形态特征编辑虹鳟虹鳟体重可达约2.8公斤(6磅),硬头鳟(大型湖泊中的类型)可从约4.5公斤到超过此重量的一倍以上。

另一虹鳟类型爱达荷州坎卢普斯虹鳟(Kamloops),可重13.6公斤以上。

背鳍条Ⅳ~9~12。

臀鳍条Ⅱ~8~12。

胸鳍条Ⅰ,11~13。

鳃耙20。

侧线鳞118~13O。

幽门盲囊59~64。

脊椎骨61。

体长为体高的3.3~3.5倍,为头长的3.9~4.6倍,为尾柄长的7.7~9.2倍,为尾柄高的9~9.4倍。

头长为吻长的3.7~4.4倍,为眼径的5.8~6.6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2倍。

[1]体长,稍侧扁。

吻圆钝。

口大,向上微斜。

颌齿发达。

眼中大。

体被国鳞。

胃曲管状。

背鳍起点前于腹鳍,其后方具脂鳍。

胸鳍小,不达腹鳍。

尾鳍叉形。

体背部苍绿或黄绿色,腹鳍灰白色,两侧银色白。

头、背、体侧及各鳍散布数量不等的小黑斑点。

性成熟的个体沿侧线有一条宽的虹彩带纹,生殖期尤为艳丽。

成熟雄鱼的下颌增大。

向上弯曲成钩状。

[2]生长环境编辑虹鳟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北美洲北美洲的山涧、河流中。

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鳟生活极限温度0-30℃,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

它对水中溶氧要求高。

溶氧低于3毫克/升为致死点,低于4.3毫克/升时出现“浮头”开始死亡。

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

要使虹鳟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成长。

最适水质为:生化需氧量小于是10毫克/升。

氨氮值低于0.5毫克/升,pH值6.5~8。

虹鳟有陆封型(终生在湖泊、河川中生活)和降海型(指入海生长的硬头鳟)两种。

两者的杂交子代可以入海。

虹鳟属于肉食性。

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

[1]分布范围编辑分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部分水域以及哥伦比亚的河流。

[1]繁殖方式编辑繁殖期漂亮的虹鳟雌鱼3龄开始性成熟,雄鱼为2龄。

虹鳟鱼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虹鳟生长迅速、适应性强。

产卵场在有石砾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产卵坑,雄鱼保护,卵沉性。

每个产卵坑2、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

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3、饵料一定要新鲜。

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日常管理1、投喂: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

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养殖方法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是一种冷水性鱼类,是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

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

饲养成鱼是我们的生产目的,一般饲养成鱼是用满1龄的鱼做为鱼种开始饲养,也有的是从当年鱼开始一直养到食用鱼出池,各地可根据条件来决定。

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300千卡/100克。

饲料原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发霉、变质的饲料坚决不用。

3.管理(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L。

(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

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使用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

(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

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

(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

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

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

(5)鱼病防治,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在鱼感染疾病前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杜绝或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损失,当发现了鱼病后,就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鱼病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我国虹鳟常见鱼病的种类有:病毒性疾病、IPN、IHN、VHS。

细菌性疾病有疖疮病、弧菌病、鳃病、肾脏病、肠道疾病等。

霉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白点病、小瓜虫、三代虫、钩头虫、鱼虱症等。

还有营养性的,肝脂肪变性病,维生素缺乏症。

治疗鱼病的方法采用内服药:即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料投喂和外用消毒药: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

较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或药浴。

拌药饵,用按呋喃剂每公斤饲料中加0.1g,氯霉素按公斤鱼体重加25—50㎎。

药浴消毒,孔雀石绿2ppm,止水消毒40分钟,硫酸铜1/2000浓度洗浴30秒。

福尔马林1/4000洗溶60分钟,敌百虫50ppm40分钟。

在制作药饵和进行消毒时,要特别仔细,药量不够不起作用,用药过量易会造成死鱼危险,所以在称量时一定要准确,并严格按说明添加,在用消毒剂时,水的体积一定要量准确,时间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食用价值编辑食用虹鳟鱼,已经成为北京郊区旅游区的一大靓点。

虹鳟鱼的食用方法很多,尤以如下几点比较独特。

虹鳟鱼生鱼片因其体内含有异尖线虫,绝对不能生吃。

烤虹鳟鱼烤虹鳟鱼就有三种做法,分别是:整烤、段烤、锡纸烤。

整烤形状好看,段烤味道最佳,锡纸烤最富想像力。

整烤是最原始的做法。

在烤的时候放上孜然和辣椒面,味道有些像新疆的烧烤。

这种烤法,鱼皮最好吃,味浓并且焦脆,而鱼肉过厚,味道稍显寡淡。

一条鱼至少有一斤半或者两斤,整烤实在有些暴殄天物,于是有了段烤。

把虹鳟鱼切段,先在自制的酱料中腌制四五分钟,再上火烤,这样烤出的鱼外焦里嫩。

段烤中增添了酱料的香味,味道更加丰富。

至于锡纸烤则吸收了西式的做法,配料简单,只有洋葱、姜丝和盐,这样做更能体现虹鳟鱼本来的香味———鲜嫩清香。

原味本是最美的味道,但是北方人大多喜欢浓重的口味,这种西式做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有些无味了。

其实锡纸烤在客家菜中也是道很经典的菜,比如锡纸包鲈鱼,那又是另外一番风味了。

垮炖虹鳟鱼要说这道菜,就要先说说“垮炖”。

中餐的烹饪技法多多,单是一个“炖”就大有学问。

垮炖是北方做鱼的一种普遍方法,就是先上糊再油炸最后炖,如此做出来的鱼脆嫩可口。

而在怀柔一带的垮炖虹鳟鱼又是“怀柔派”,那就是不用油炸,只焯一下水,再在锅里煸一下就可以炖了。

垮炖的虹鳟鱼最有农家的风采,看似每家都一样,可细细品起来,每一家做法都不相同。

这种味道上的微小区别正是家常的农家菜最大的诱惑。

家常的美味,其中总会带些回忆的滋味,令人想起小时候用冷馒头蘸剩鱼汤的味道。

红烧虹鳟红烧乃是最平常的一种虹鳟鱼的做法,和其他的红烧鱼类似,可是虹鳟鱼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易碎,肉质完整。

这正是怀柔虹鳟鱼最大的特色,点一个虹鳟鱼,验证它是不是假冒产品,可以用这种方法。

炸鱼排炸鱼排炸鱼排需要虹鳟鱼最好的部位,外面裹上淀粉,鸡蛋,面包屑,只须一分钟就可出锅,也是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不过油有点大,不喜油腻的人估计不会爱吃。

豆腐炖虹鳟材料虹鳟鱼、豆腐、西芹、洋葱、木耳、葱姜蒜、盐、糖、豆瓣酱、西红柿酱做法1、虹鳟鱼清理干净,切成4段,抹少量盐腌10分钟,豆腐、洋葱切块,西芹切片,木耳改刀;2、炒锅加油烧热,放豆瓣酱和西红柿酱爆香,加足量水,下豆腐木耳,加盐糖炖15分钟;3、下西芹洋葱和鱼段浸入汤中,炖10分钟,出锅。

[3]研究报告编辑PNAS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分析鱼类细胞磁性特征(虹鳟鱼)作者:Michael Winklhofer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7-26 13:36:02虹鳟鱼的磁场细胞中,磁性微粒紧邻细胞膜,而非细胞核。

图片来源:H. Cadiou在大海里畅游三年时间,离家300公里之遥,虹鳟鱼依然能径直地回到它最初的孵化地。

通常,虹鳟鱼跟随着溪流游弋,并且鲜少出现方向错误。

之前的研究显示,很多种类的鱼和候鸟能够察觉磁场强度的不同。

科学家认为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磁铁矿(为所有矿产中磁性最强的),他们发现磁铁嵌在一些鸟和鱼的组织中。

但是科学家一直未能分离出单个含有磁性物质的细胞。

虹鳟鱼的磁场细胞中,磁性微粒紧邻细胞膜由于这些磁场细胞数量极少,并且彼此距离较远——如果它们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彼此影响磁性,因此很难分离。

研究人员表示,假如有一个组织中含有这种磁场细胞,那磁场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可能不到万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