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文化: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提高文学素养: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增强语感: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通常非常讲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

4. 拓展视野: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5. 培养人文精神: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6. 提升写作能力:通过学习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7. 塑造价值观: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通常蕴含着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增强语感、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取优秀的京派文人作家的作品进行教学。

京派

京派

京派与沈从文引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京派(一)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1、京派出现的地域文化背景:30年代的北京(废都)2、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京派形成的标志:京海之争(1933—1934)1、京派是由一些有着相同的文学趣味的作家自觉形成的民间组织;2、京海文学之争;(四)京派的文学观念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传统文化),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五)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六)代表作家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说著称的,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他们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质以外,每个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风格,关于废名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青年时代及晚年时代的萧乾芦焚(师陀)林徽因(1904―1955)沈从文(1902-1988)一、京派小说的集大成者:沈从文(一)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1、探索并努力建构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和人性。

一是这种追求的执著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他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三是这种追求的针对性,他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是针对当时都市文明的堕落而言,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偶然看到李建永的《母亲词典》,很是出乎意料,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文学的地域性与地域性文学。

找了些资料,很有启发。

◆一个农民和一个总统,在对世界的感知上,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农民不能代替总统生活,总统也不能代替农民生活。

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文学而言,越是地域的,也就越具有文学的个性,也就越具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容易看到的最陌生与最为独特的一面。

◆无论是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孙方友的陈州笔记、野莽的乌江流域,还是聂鑫森的湘潭古城、墨白的淮河流域、林希的天津卫,在他们各自的小说里,都渗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新颖的艺术视角。

他们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来辐射社会,以自己独特的“地域性”使我们领略到陌生而新奇的,具有艺术个性的小说风景。

他们具有不可取代的人生体验和感受,而这一点也正是构成文学的基础,在他们渗透了地域文化的叙事里,我又领略了他们鲜明的艺术个性,所以,他们都是文坛上的“独行客”。

◆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往往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令人瞩目。

如陕西的商洛作家群、宁夏的“三棵树”、云南的昭通作家群、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还有湖南的湘西、河南的南阳等等,这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

◆文学创作是个体手工劳动,作家本不存在一个地域共同体,如果作家能够偶然跳出他所生存的地域,就像博尔赫斯跳出了阿根廷,张炜、李贯通跳出了山东一样,那他们肯定就是成功和幸运的作家。

但是,地方对个人的一些决定性作用,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够摆脱的,很多作家实际上不得不在某一个区域文化之内进行他的创作,所以我们有了鲁军,陕军,京派和海派等地域性文学概念。

文学的地域性具有根系的作用,它能部分地决定作家的创作特色、文学含义和成长高度。

◆当一个人置身于地域色彩很强的地方时,这是他的有幸,也是他的尴尬。

在铺天盖地的地域的赏赐中,人的个性被淹没了。

他被抽空、缩小,变成了秋风中飘零的一片胡杨叶,变成了塔克拉玛干“恒河沙数”中的一粒,他的挣扎比不上一棵红柳在沙海中的沉浮,他的低吟比不上天山雪豹的一声长叹。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

京派文学的名词解释京派文学,又称为京味文学,是指以北京为背景、以独特的北京方言、风俗、习惯为特点的文学表现形式。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

本文将对京派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类型。

一、定义京派文学是一种以北京为题材、以北京方言为表达方式的现代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于京城的描绘、北京话的运用以及对于特有的北京文化的呈现,展现了独特的城市生活和民情民俗。

京派文学的创作体现了北京地区的文化自觉和地域认同,往往以个人故事和家族史等小我体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化的叙述手法展现城市与人的相互关系。

二、特点1.语言表现独特京派文学以北京方言作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饱满的情感世界。

京派文学中的文字充满地方性特色,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京城的独特魅力。

2.情节紧凑京派文学以明快的节奏、紧凑的情节著称。

它通常以小背景、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情节和事件,展现出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许多京派文学作品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温情脉脉京派文学往往以温暖、亲切的方式打动人心。

它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描绘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京派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真实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发展历程京派文学自20世纪初至今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转型和发展。

早期京派文学作品大多以散文为主,以展示京城的面貌、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派文学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出更加立体、多样的京城风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派文学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新一代京派作家如莫言、李敖、王树增等积极探索着京派文学的创新路径,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京城的动态与变化,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秧歌》等。

京派简况

京派简况

京派简况"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以下特点: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是"文化精英";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北京等地的作家处于"文化边缘"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为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中心,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这些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京派"与"海派","京派"与"京味"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左翼文学,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海派文学特点:一,世俗化与商业化,二,都市题材,三,性爱小说风尚,四,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张资平,叶灵凤等重点是新感觉派,把握其写作姿态上的现代性与先锋性,并大略了解其对后来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的影响.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春阳》为代表作,注意其心理分析的手法以及由男女情爱透视人性的母题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是广义的,强调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使用了狭义概念,强调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两人所说的"海派"不是同一个概念京派指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一种文学风格.是两个不相干的文学概念京派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生活在都市,创作却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京派创作及风格京派创作的共同特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小说样式.以废名与芦焚为重点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及其人生态度有关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这来自于他们的怀旧情绪,追求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的美学理想以及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京派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田园浪漫主义相关知识: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京派作家小说方面,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汉园三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京派小说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京派小说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化的方式来抒写诗意人生,无疑成为30年代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通过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小说的细读,从“桃花源”情结、山水画意象、童真的人性来阐述京派小说与道家的渊源,同时,浅论京派小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桃花源”情结;道家;人性;精神重建一、道家的渊源(一)“桃花源”情结京派文人大多都有着“桃花源”情结,对陶渊明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废名说:“‘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算是陶公独出心裁了,我记得我读到这几句,设身处地的想,他大约是对于树荫凉儿很有好感,自己有孤独惯了,一旦走到大树下,遇凉风暂至,不觉得景与罔两俱无。

”废名设身处地得替陶公着想,为其喜为其悲,这得是多么的崇拜之极。

甚至在读陶诗《读山海经》之后发出“这首诗我真是喜欢”的感叹,正是由于废名对陶诗的喜爱,他在《桥》里故设“桃林”一章;在《桃园》当中更是写尽桃林的美与灵性。

汪曾祺在游览桃花源后,写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题目一样,也表现出他对陶渊明桃花源的认同与向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是受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影响的,可以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庄子的“理想国”联系起来。

《桃花源记》里这样写道“初极狭,才通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确,处在桃花源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的封闭空间里,他们不关心政治,不担心尔虞我诈的社会,他们自娱自乐也就没有了忧愁与痛苦。

京派小说家在30年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激烈碰撞时代也试图模仿陶渊明的道路,他们深知现代文明占据了主流地位,要想寻得“理想国”,要想回归平和安宁的生活,就必须远离充满病态污浊的现代都市,去构筑一个“小国寡民”式的栖居地。

于是就有了废名的黄梅故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

(二)山水画意象1.文画相通,物我同一把小说当诗来写,差不多是京派小说家共同的艺术追求。

《“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

《“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

《“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一、引言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旨在探讨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新京派文学如何成为京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新京派文学概述新京派文学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北京为创作中心,以反映北京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为特色的文学流派。

其创作风格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追求,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一环。

三、京味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京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文化的代表。

它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京味文化强调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其文化特点表现为雅俗共赏、细腻入微、包容并蓄。

四、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的关系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新京派文学是京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其作品以北京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为创作背景,通过艺术手法将京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表现出来,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京味文化。

其次,京味文化为新京派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为新京派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

五、新京派文学在京味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新京派文学在京味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新京派文学通过艺术手法将京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表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京味文化。

其次,新京派文学通过对北京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深入挖掘和艺术表现,进一步丰富了京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此外,新京派文学还通过与其他文艺形式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京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论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与京味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京派文学不仅是京味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为京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0第39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5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刘 勇,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地域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这一问题中还有很多关系并未梳理清楚。

京派文学界定的歧义恰恰说明了文学流派及地域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

文学流派与地域文学更重要的资源是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复杂关系、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多层互动、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多重交叉。

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关键词:京派;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全球性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30-07收稿日期:2010-05-09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8A b H114)作者简介:刘勇,男,江苏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雨,女,吉林辽源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

作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较之前些年海派文学研究的丰富成果而言,京派文学在近几年内引起了学术界比较集中的关注,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无论京派还是海派,越是对它们深入研究,越是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而存在的,它们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尤其是文化底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文学流派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体现出地域文学的某些特质,它们还有新的研究空间,这就是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发现。

京派与海派文学更加深厚和丰富的资源在于文化,京派与海派得以不断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创新与流变,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重新探究作家作品的意义,重新进行地域文学及文学流派的定位,重新梳理文学史与学术史的脉络,都有着新的重要的启发。

在此,首先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包括京派、海派文学在内的地域文学研究的主要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单个作家作品和社团流派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因此地域文学研究明显地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其中以湖南教育出版社在1997年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系列丛书为标志性成果,包括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等。

此外,与之相关的成果还有陕西文学与三秦文化!研究、齐鲁文学!研究、吴越文学!研究、闽粤文学!研究、燕赵文学!研究以及京派与海派文学!研究等等。

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文学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充分注意到了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拓展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反映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失,甚至可以说是偏颇,这就是将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对应起来,过于强调一方水土与一方文学的固有关系。

而事实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这种关系不仅有相对程度的稳定性,而且还有相当30程度的流变性。

文化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的一些背景和特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是文学的深层底蕴与资源,文化的流变与文学的流变还有着深刻的互动性。

近年来京派文学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显示了某种代表性的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京派文学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学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意义。

一、从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说起本文作者不久前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作了一次有关京味儿文学与北京文化的讲演,随后,∃北京晚报%登出了讲演的内容,并加上一些小标题,其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老舍不是京派作家!!为此,本文作者在网上遭到了广泛的质询:老舍不是京派作家,谁是?难道你是!看起来,老舍是不是一个京派作家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这还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老舍作为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作家,这是没有什么歧义的,但学术界却很少有人把老舍当作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甚至有人根本不认为老舍是京派作家,这也是事实。

那么老舍究竟是不是京派作家呢?这就关系到京派文学的文化蕴含的复杂性。

应该说,京派文学至少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其一是北京底层社会的平民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老舍对北京市民群像的生动描写,对北京市井风情的多方刻画,包括纯正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的成功运用,特别是作家投入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那一腔深情,是用力最勤最多的,也是最鲜明、最出色的,所以他当然是京派作家;其二是北京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以大学教授、留学欧美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学院派和文化沙龙,他们追求传统诗意,田园牧歌,乡土情调,这一文化阶层的主要代表是周作人、俞平伯、废名、林徽因、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等人,从这个层面上讲,老舍又不是京派作家,更不能算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是从不同文化层面上来考量的,不能单向度地、简单化地说老舍是或者不是京派作家。

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其复杂性不在老舍本身,而在于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

不仅仅是老舍个人,整个京派文学的界定在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京派!的界线何以确立?京派!的范围何以划定?究竟哪些人属于京派!?和京!的关系密切到哪一步才能入派!?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九叶!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成名成派,他们与北平及周边几所著名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他们与京派!的关系又始终是远距离的。

他们到底算不算京派!?学术界将其纳入京派!的大有人在,将其分出京派!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人折中一下,提出广义的京派!与狭义的京派!加以调和,但至今学术界关于九叶!诗人是不是京派!,依然和老舍是不是京派!一样各说一词。

再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张恨水。

张恨水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北平,先后创作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美人恩%、∃斯人记%、∃天河配%、∃落霞孤鹜%、∃艺术之宫%、∃京城幻影录%、∃夜深沉%等多部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不仅生动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而且也具有相当浓郁的北京风俗民情,张恨水成了北京城上下妇孺皆知的作家。

可尽管如此,学术界许多学者却从不把他看作是京派作家,甚至有学者这样明确地说:张恨水的不少作品尽管京味儿十足,天桥,大栅栏,小胡同如此等等,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再给他乔装打扮,但谁都会认出他不是京派作家![1]4。

像张恨水这样以写北京故事出名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老舍这样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九叶诗人这群与北京及相关大学关系密切的人也不算京派作家,那么,究竟谁才算京派作家呢?这样的质疑显然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先放下这些歧义不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有目共睹的,那就是被学术界、被文学史纳入京派的作家,包括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几乎全都是外乡人!:周作人是浙江人,废名是湖北人,沈从文是湘西人,朱光潜是安徽人,李健吾是山西人,梁宗岱是广东人,冯至是河北人,林徽因是福建人,王了一是广西人,何其芳是四川人,此外,还有孙大雨、罗念生、叶公超、卞之琳、林庚、曹葆华,以及朱自清、俞平伯等等,这些被学术界划在京派圈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北京人。

关于京派作家的籍贯问题,当年鲁迅就曾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

![2]鲁迅所指出的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个基本事实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那些非北京籍的外乡人会被认同为是京派作家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的特点和底蕴来自于复杂的文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文化的一些根本特点与学术界认定的那些非北京籍的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构成了契31合与共鸣。

北京文化的宽厚、包容与多层空间,北京文化的同化力与亲和力,北京文化特有的自然情调和乡土气息等,所有这些与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姿态融为一体,特别是京派作家所普遍具有的自然人性观和古典审美情结,也都与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息息相通、一脉相承。

因此,判定京派作家的标准,就不再是作家个人的籍贯,也不是作家创作的素材,甚至也不是作家创作的地域风情,而是一种超然于这些之上的更广大、更驳杂的文化自觉。

这就是关于京派文学界定所产生分歧的复杂而深层的原因。

这一点启发我们,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因为,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二、京派文学的文化资源京派的问题与歧义还不仅仅在于它的界定方面,就一个流派所具有的特点来说,京派也是比较独特的,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流派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流派,以创造社为主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以∃语丝%同仁为主体的任意而谈的散文流派,以新月社为主体的新格律诗派!,以湖畔诗社为主体的追求纯诗!的小诗派,以及浅草&沉钟社、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感觉派、七月派和九叶诗派等等,所有这些群体之所以成为流派,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有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和共同的文学主张,二是与具体的社团有着较为密切的组织联系,至少二者具备其一。

而京派却没有这样的特点,它从形成到发展都是非常松散的,甚至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从来没有正式结社,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共同的文学宣言。

在被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当中,倒是确有一些各自为阵的小圈子:如周作人、废名、冯至、梁遇春等人以苦雨斋和∃骆驼草%为中心的作家群;以林徽因、叶公超、闻一多、陈梦家、何其芳、卞之琳等欧美留学生为主的太太的客厅!;还有同样是欧美留学生为主的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读诗会!;再有就是以沈从文、萧乾等为主要召集人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家群等。

但这些小圈子是自然形成的,是非常随意而松散的。

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小群体无论在传统底蕴、教育背景、文学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化姿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并没有在某些方面构成集中的、鲜明的、共同的文学主张或审美追求,而且,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群体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活动,从人员构成到文学活动都相当混杂。

总之,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实际上是由前后不同时期的几部分作家汇合而成的,它既有新月社解散以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作家,又有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部分从北京南下之后又北归的作家,还包括像老舍、张恨水这样一些在北京时间比较长的一些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