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常见病种的雷火灸疗法

合集下载

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

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采取雷火灸治疗方法的护理体会。

方法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8例方法包括中药保留灌肠方法、雷火灸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总结治疗以及护理方法,探讨效果。

结果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结论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来说,采取雷火灸的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使患者尽快康复。

关健词:慢性盆腔炎;雷火灸;护理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全球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发展中国家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可高达40%[1],盆腔因炎症的刺激,造成盆腔组织粘连,疼痛,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患者常表现为下腹腰骶部疼痛,有时伴有一些生理功能障碍,其病程长,病势缠绵,常规西医疗法常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从临床疗效来看,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复发。

赵氏雷火灸以悬灸方法刺激下腹部周围及各有关穴位,通过高温使药物渗透到相应腧穴,并至盆腔,起到活血化瘀、行气利湿、散结止痛的功效[2]。

近年来,本科采用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验证疗效显著,通过精心的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68例患者,年龄28~53 岁,平均年龄 38.8 岁,均已婚,病程7d~5 年,主要症状为小腹坠胀,腰腹疼痛,白带异常等,月经前后症状加重多见。

诊断以主诉、病史、妇科检查和B超等辅助检查为依据,病情均得到确诊。

对于治疗方案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①选穴: 穴位: 选取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归来(双)、子宫(双)穴。

②灸法: 嘱患者平卧,选取神阙、关元、双侧三阴交等穴,竖摆灸盒,上孔对准穴位,点燃艾条插入孔内,距离皮肤3-5cm( 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宜 ),时间25min[3]。

灸时用双层毛巾覆盖,毛巾与艾灸盒应留有空隙,以防烧燋毛巾,烫伤患者。

妇产科常见病种的雷火灸疗法

妇产科常见病种的雷火灸疗法
程中注意对患者其他暴露部位保暖(尤其注意春秋冬季 节)。 ❖ 6、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 紧张的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 些糖水。
❖ 7、使用温灸盒,要注意随时移动,温灸盒移动的距离是一 个火头的距离,上下左右移动均可。因为温灸的时间较长 ,以防烫伤。
六、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三、赵氏雷火灸与一般艾条的区别
❖ (一)温度可达240℃,艾条 78℃
❖ (二)辐射能普更强,也就是近 红外线的成份更多
❖ (三)燃烧时产生的物理因子和 药化因子,再加上雷火灸的独特 操作手法相结合,更能达到治疗 效果。
❖ (四)赵氏雷火灸:粗、短,一 般燃烧时间为110-120分钟左右, 1支可治疗3-5次(老人、小孩)。
❖ (四)、横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左右摆动,距离皮肤2 ~ 3㎝,为平补平泻; 距离皮肤3~5㎝,为补。
❖ (五)、纵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火头上下移动,距离皮肤2 ~ 3㎝,为平补平 泻;3~5㎝,为补。
❖ (六)、斜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火头斜行移动,距离皮肤1~2㎝,为泻;3~5㎝, 为补。此方法在治疗鼻炎等多种疾病时常采用。
❖ 【操作步骤】 ❖ 1.血瘀致病
❖ (3)用小回旋灸法灸阿是穴(腰部酸胀疼痛部位)、关元 、双足三里、双三阴交,距离穴位2㎝,每9次为一壮,每壮 之间用手按压一下,每个穴位灸7壮。
❖ 每天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月经周期间灸一个疗程, 一般1~2个疗程后85%的患者均可治愈或明显好转,根据病 情可增加治疗周期。
❖ 3、火燃至盒口,取出大头针,拉开 底盖用拇指推出植物柱,再用大头 针固定继续使用。不用时取出大头 针,盖上盒盖使其熄灭备用(注意 检查灭火情况,以防火患)。

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缓解经产妇产后宫缩痛疗效分析

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缓解经产妇产后宫缩痛疗效分析

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缓解经产妇产后宫缩痛疗效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后宫缩痛是产后常见的症状之一,给产妇带来了较大的不适感。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缓解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传统的雷火灸和雀啄回旋灸疗效有限,难以根本解决产后宫缩痛的问题。

有必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产后宫缩痛的疗效。

近年来,随着中医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雷火灸和雀啄回旋灸逐渐被应用于产后宫缩痛的治疗中。

雷火灸能够疏通经络、舒筋活血,雀啄回旋灸能够疏通经络、顺气止痛。

两者结合使用,能够综合发挥它们的优势,达到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对产后宫缩痛的疗效,并通过临床实验结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产后宫缩痛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雷火灸和雀啄回旋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这种组合治疗对产后宫缩痛的疗效。

产后宫缩痛是产妇在生产后常见的一种疼痛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理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雷火灸和雀啄回旋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验证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对产后宫缩痛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还将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产后宫缩痛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系统地了解了雷火灸和雀啄回旋灸的原理与作用,以及它们在缓解产后宫缩痛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临床实验,招募了一定数量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雷火灸、雀啄回旋灸和雷火灸结合雀啄回旋灸的治疗方法,进行一定周期的治疗,并记录治疗效果和产妇的症状变化。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中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方式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0例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方式,将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低于实验组,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护理满意率得到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不良结局发生几率。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雷火灸摆阵疗法;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病势缠绵,且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一般。

有临床研究报道,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

本此研究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5月份在本院治疗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中在我院治疗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方式分为实验组30例患者与对照组3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年龄在22岁—45岁,平均年龄为(33.52±2.61)岁;病程为3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4.15±1.29)年。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年龄在24岁—46岁,平均年龄为(35.12±2.17)岁;病程为3个月—8.5年,平均病程为(4.41±1.47)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后无较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中给予常规方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一)治疗方法:首先准备好雷火灸用具,包括:赵氏雷火灸药条、2个单孔和2个双孔专利技术恒温灸具、3条大毛巾、1个酒精灯、1个打火机、1个点火架。

中医雷火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 李慧

中医雷火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 李慧

中医雷火灸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李慧摘要】目的:探讨对人工流产术后疼痛患者实施中医雷火灸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人工流产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各40例。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流产后关爱指导、卧床休息等常规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雷火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术后1h、2h疼痛缓解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VAS疼痛评分(3.45±1.07)分明显低于参照组(6.32±1.13)分;治疗组患者治术后1h、2h疼痛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雷火灸在人工流产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术后疼痛;中医雷火灸;VAS评分;疼痛缓解【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pain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pain after abor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abortion after care, bed rest and other routine measure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he VAS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ain relief at 1 h and 2 h after operation. RESULTS:The VAS pain score (3.45±1.0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6.32±1.13). The pain relief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t 1h and 2h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in pain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ostoperative pain.[Keywords]: artificial abortion; postoperative pain; Chinese medicine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VAS score; pain relief人工流产术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术后宫缩疼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通常在持续24h后疼痛程度逐渐好转。

雷火灸的主要手法

雷火灸的主要手法

雷火灸的手法一、主要手法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

多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

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

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

每个方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

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8.泻法:以上的补法超过了半小时,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1小时的温灸法就会变成泻法。

9.摆阵法:用温灸斗:一孔式、两孔式等,根据病情可以摆横阵、竖阵、斜阵、平行阵、丁字阵等。

二、雷火灸的得气、补法与泻法雷火灸的得气、补泻手法的操作与灸感程度、施灸时间、用药量与距离体表的程度、肌体呈现的红晕来区分。

1.得气:分补法的得气与泻法的得气。

(1)补法得气: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5-10分钟,皮肤慢慢地呈现淡红色红晕或肌肉软组织呈现柔软,皮肤温度增加,此为补法得气。

中医---雷火灸

中医---雷火灸

中医---雷火灸•雷火灸编辑雷火灸又叫雷火神灸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

雷火灸以经络学说为原理,现代医学为依据,采用纯中药配方。

在古代“雷火神针”实按灸的基础上,改变其用法与配方创新发展而成的治疗法。

灸疗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中文名•雷火灸•性质•中医传统疗法•制作•由各种中药制作而成•原理•以经络学说为原理目录1.1 简介2.2 特点3.3 原理4.4 使用步骤5.5 使用说明6.6 治疗范围7.7 禁忌症8.8 功能介绍简介编辑雷火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医传统疗法,其由各种中药制作而成,以经络学说为原理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人体疾。

特点编辑雷火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

雷火灸由多种中药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的配伍,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追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

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广泛的特点。

原理编辑灸疗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其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内因,药物的燃烧是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

它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治疗人体疾病。

雷火灸治疗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的效果讨论

雷火灸治疗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的效果讨论

雷火灸治疗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的效果讨论【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雷火灸治疗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的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研究选取了5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接受雷火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恢复方案。

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较短,并且术后会有效果较佳,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各项数据指标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雷火灸治疗对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雷火灸能够加速术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比于常规术后恢复方案。

因此,雷火灸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腹腔镜手术后的恢复。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以验证研究结果。

【关键词】雷火灸;腹腔镜;术后恢复;手术时间;影响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势[1]。

由此可知,妇科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腹部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器械进行的妇科手术。

这种手术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

妇科腹腔镜手术可以用于多种妇科疾病的治疗,常见的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宫颈病变等。

然而,腹腔镜手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和恢复问题,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术后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雷火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燃烧雷火制成的灸条,使灸热通过经络传导到病患部位,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失衡和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

雷火灸具有调理阴阳,温经通络,镇痛舒络的功效,被广泛用于疼痛和康复治疗。

临床中,雷火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康复治疗中。

本研究讨论雷火灸治疗对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制[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3
2
一、灸的起源与发展
❖ (一)灸的起源 ❖ 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进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
一种治疗方法。 ❖ (二)灸的发展 ❖ 【用灸材料】:刺激性中草药物、艾叶 ❖ 【治疗技术】: ❖ 三国《曹氏灸方》(已佚)、 ❖ 宋代庄绰《膏肓腧穴灸法》、闻人耆有《备急灸方》、
西方子有《明堂灸经》 ❖ 明代叶广祚《采艾编》 ❖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 ❖ 【灸的种类】:火热灸(悬灸与实按灸)、非火热灸 2020❖/11/实3 按灸:李时珍《本草纲目》 “雷火神针” 风寒痹症 3
二、赵氏雷火灸的由来、发展与创新
(一)赵氏雷火灸的由来、发展
❖ 赵氏雷火灸简称“雷火灸”,雷火灸是专利名称。 ❖ 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
研究所所长赵时碧总结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雷 火神针”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改 革配方和用法创新发展出来的灸法。
❖ 完成国家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列为国家中医适宜 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 (六)、斜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火头斜行移动,距离皮肤1~2㎝,为泻;3~5㎝, 为补。此方法在治疗鼻炎等多种疾病时常采用。
2020/11/3
❖ 在传统的基础上,赵氏雷火灸一是疗效的增强,二 是治病范围的扩大。
2020/11/3
9
四、雷火灸的常用器具
❖ (一)悬灸棒灸盒的使用方法
❖ 1、扭开盒中部,将备用大头针插入 盒口小孔以固定植物柱;
❖ 2、点燃植物柱顶端,将火头对准应 灸部位,距离皮肤2-3㎝(注意随时 吹掉灰,保持红火),灸至皮肤发 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掌握 用灸适度,避免烫伤);
❖ 双头式灸具有两个上体 能转动的圆柱形灸体, 左右排列在长约12㎝, 直径约1㎝的圆柱形灸 柄上。灸体上有2个穿 大头钉的孔,以固定二 分之一雷火艾条。
2020/11/3
双头式灸具
12
五、 赵氏雷火灸的基本技术手法
❖ (一)、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 作形如鸡啄米,雀啄食运动,火头距皮肤1~2cm。 此方法多用于泄邪气。
2020/11/3
4
(二)赵氏雷火灸的创新
❖ 创新:1、中医辩证施治,配制成不同的雷火灸条。

2、实按灸法改为悬灸疗法,并创新了多种
治疗疾病的手法。

3、 “以面罩位带穴”、拓展灸疗腧穴。

4、超强热力(240度)、大量远近红外线辐
射。

5、药力峻猛、渗透力强。

6、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2020/11/3
7
(二)赵氏雷火灸的特点
❖ 赵氏雷火灸的独特特点一是其药力峻、火力猛、渗 透强,二是以病灶部位为主的“以面罩位带穴”的 治疗手法。对于一些疾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2020/11/3
8
(三)赵氏雷火灸的作用
❖ 一是用其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幅射力,作用于人体 的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达到循经感 传通导经络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二是在用灸区域 的面、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 透组织深部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 等疗效。

7、雷火灸系列灸具。
2020/11/3
5
三、赵氏雷火灸与一般艾条的区别
❖ (一)温度可达240℃,艾条 78℃
❖ (二)辐射能普更强,也就是近 红外线的成份更多
❖ (三)燃烧时产生的物理因子和 药化因子,再加上雷火灸的独特 操作手法相结合,更能达到治疗 效果。
❖ (四)赵氏雷火灸:粗、短,一 般燃烧时间为110-120分钟左右, 1支可治疗3-5次(老人、小孩)。
2020/11/3
6
四、赵氏雷火灸的原理、特点及作用
(一)赵氏雷火灸的原理
❖ 赵氏雷火灸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 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 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 节人体机能来治疗人体疾病。是以现代医学 理论为指导,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火 热、红外幅射力与药力在人体面、位、穴的 强力渗透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经络的治病方 式。
2020/11/3
13
❖ (二)、小回旋灸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 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圆弧形旋转,距离皮肤1~ 2cm为泻。
2020/11/3
14
❖ (三)、螺旋形灸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 心点,螺旋式旋转至碗口大,并反复操作。一般距 离皮肤1~2cm,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020/1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 适宜技术
雷火灸疗法
2020/11/3
1
赵时碧简介
❖ 1937年5月出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 《中国雷火灸疗法》作者,赵氏雷火灸发 明人。现任重庆市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 究所所长。
❖ 原工作单位: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 从师于全国著名骨科医师著名武术家赵锦
才医师,并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 学习西医骨科,本人从事中西医骨科专业 40余年,先后在本院任科室负责人、门诊 部主任、医务科长、住院部主任等职。 ❖ 退体后全心致力于祖国传统医学灸疗的研 究与应用,于1992年创立重庆赵氏雷火灸 传统医药研究所并任所长,同时开设赵氏 雷火灸门诊部。
15
❖ (四)、横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左右摆动,距离皮肤2 ~ 3㎝,为平补平泻; 距离皮肤3~5㎝,为补。
2020/11/3
16
❖ (五)、纵行灸法: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火头上下移动,距离皮肤2 ~ 3㎝,为平补平 泻;3~5㎝,为补。
2020/11/3
17
❖ 2、放在应灸部位上,用深色 浴巾把整个灸具和艾条都盖 上(1-2条浴巾),尽量让燃 烧的烟雾看不见向外泄漏 (只有微雾向外泄漏,基本 上看不见);
❖ 3、每20-30分种取出艾条抖 灰一次,再放入孔内,调节 艾条高度至患者能承受。
长斗式双孔灸具盒 长斗士单孔灸具Biblioteka 2020/11/311
(三)双头式灸具的使用方法
❖ 3、火燃至盒口,取出大头针,拉开
底盖用拇指推出植物柱,再用大头
针固定继续使用。不用时取出大头
针,盖上盒盖使其熄灭备用(注意
检查灭火情况,以防火患)。
2020/11/3
10
(二)长斗式双(单)孔灸具盒的使用方法
❖ 1、点燃艾条,火头向下装入 孔中,装入长度约为2.5-5cm, 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