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参考]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e8552c0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6.png)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 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
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
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 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 金融市场概述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买卖场所,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
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
根据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实体经济市场和金融资产市场。
实体经济市场是指交易的对象是实物产品和劳务等,如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等。
而金融资产市场则是指交易的对象是各种金融资产,如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2. 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是指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状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对金融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增长是指国家年度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通常被用作衡量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指标。
如果经济增长迅速,企业盈利增长,投资热情高涨,金融市场也会波动较大。
反之,如果经济增长缓慢,就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的上涨幅度。
通货膨胀率提高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会影响到利率、汇率以及股票市场等。
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考虑控制通货膨胀率,以维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利率水平对金融市场也有着重要影响。
央行通过调控货币政策来控制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借贷成本、企业投资和盈利等,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运行。
3.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互动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是相互影响的,它们的变化会互相作用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例如,经济发展初期,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持其业务扩张,因此需要借款。
这有助于推动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的发展。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的资金需求会减少,借款需求会下降,这将会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从而影响到金融市场。
因此,金融市场的周期一般会紧跟宏观经济周期。
4. 金融市场分析方法在分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种方法。
基本面分析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宏观经济指标等,来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
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doc

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2*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202*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结为12个字: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有利于调结构、促改革。
总体平稳是指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在预期的目标区间之内,波动幅度不大,三季度的GDP增长7.8%,二季度增长7.5%,一季度增长7.7%,基本上在0.3个百分点之间波动;稳中有升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三季度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稳中向好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社会预期积极向好,结构调整稳中推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下更大的力气促进改革开放,下更大的力气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2*年9月2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三季度例会,会议基本确定了在四季度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另外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10月25日央行贷款基础利率(LoanPrime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上线运行;同时“383”改革方案第4条也指明了未来金融货币市场的改革方向:“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这预示着四季度金融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基本会沿着中性轨迹运行,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很小,这将会限制本轮经济增速反弹的力度。
9月末的最后两个公开市场操作日,央行分别实施880亿和800亿逆回购,以缓解季末、节假日资金紧张压力,但同时央行依然对49亿元到期3年期央票进行续期,由此可见央行继续执行“锁长放短”的政策;进入10月下旬,市场资金层面再次趋紧,短期Shibor值(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继续上涨,央行未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这意味着央行已经连续三次暂停了7月底开始一直使用的逆回购操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篇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一、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一)我国经济正处在向“自主稳定增长”转换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实施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谷底后强劲反弹,当前正处于向自主稳定增长的转换过程中。
2023年下半年是一个转换期,经济增速从一季度11.9%和二季度10.6%逐步放缓至略高于9.5%的增长平台,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9.6%和9.8%,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长9.7%和9.5%。
从一些先行指标看,经济增速还有放缓的迹象。
这种向下的调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的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
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两位数增长率作为一种常态。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缓物价上涨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从全年看,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虽然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状态。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遏制物价过快上涨。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果没有政策的适度收紧,物价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烈动荡后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复苏势头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速均低于年初的预测。
第一,美国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失业率小幅攀升。
受政策刺激效应减弱、私人需求疲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8%,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长率,失业率从4月份开始重新回升,6月份升至9.2%。
第二,欧元区经济出现明显分化,整体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02年以来,由于我国加入WTO,受外向型经济拉动,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拉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情况,这个高增长周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的下降,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回调、波动,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一、宏观经济调控任务完成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进口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进口和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宏观调控目的达到,我国经济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是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四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
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房价水平有一定幅度回调。
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
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
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呈现了两个特点:第一,是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后期阶段特征。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投资策略展望

• (七)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约束条件越来越多
• 目前决策层的政策思路依然是多目标制,并且一直在试图维持多个矛 盾目标组成的不可能N角的中间态,以求平稳过渡。但现在问题的关键 是,政策空间面临的约束条件越来越严格,而经济新动能形成速度又 过于缓慢,致使多目标制越来越难以平衡。而放弃任一目标又可能导 致所有目标全部失败。 • 从货币政策实施的角度来说,“不松”是为了去杠杆,“不紧”是为 了避免加大实体经济的复苏压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当前实体 经济资本回报率处于下滑状态,实体经济基本面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体经济的风险依然会传导至金融系统, 并引发更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酿成危机。而如果加大去杠杆的力度, 虽然会降低金融系统的杠杆率风险,但同时也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升 高,进而伤及实体经济。因此,当前面临的政策困局之一是,去杠杆 会导致金融系统风险传导至实体经济,而不去杠杆又可能导致实体经 济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
• (八)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 • 与以往不同,本次欧美经济复苏难为国内经济复 苏起到推动作用。此前欧美经济复苏会带动出口 增加,进而加快国内经济的复苏进程。而在当前 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 日益严重,任何贸易顺差的增多都可能将导致欧 美经济体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进行报复。因此,外 需难以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此 外,如果欧央行和美联储同时进行货币收缩,将 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出的压力,不利 于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
• (六)刺激政策空间较为有限 • 当前货币政策几乎没有宽松的空间,而财政政策 的空间也存有很大的疑问。一是政府债务水平可 能超过公布的数据,继续举债风险势必加大;二 是财政收入有下滑趋势;三是目前政府债务水平 可能已经超过了最优水平,继续增加政府支出对 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都将产生挤出效应。近期 市场利率持续走高,政府举债已与私人部门在资 金需求方面产生了直接竞争关系,对实体经济将 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可参见《继续增加政府支 出可能已无法提振经济》)
202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讲话稿范本(二篇)

202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讲话稿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时刻,为大家带来一份关于2023年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
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国内经济、行业变化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出放缓的趋势,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冲击下,各国复苏进程存在明显的分化。
尽管疫苗接种进展有所带动,但全球宏观经济基本面仍然脆弱。
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在国内经济方面,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平稳,需求稳定增长。
经济增速相对较高,消费、投资、出口等多项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尤其是消费领域,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内需的潜力不断释放。
同时,投资领域也得到一定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增长。
此外,我国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出口额稳步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行业变化分析在行业方面,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科技创新不断推进,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益成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外,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此外,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为我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四、政策环境分析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创新等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效应将不断加强,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动力。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一、概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探讨经济增长的拐点,并提出新积极财政政策的策略与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进行。
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劲,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新动能。
经济增长的拐点已悄然来临,传统经济模式的动能逐渐减弱,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实施新积极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包括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投资引导、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税降费等方面的工作将成为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
报告还将探讨如何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效果。
1.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概述。
全球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多变的变化。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稳定的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体增长呈现差异化,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增速较高,但也面临着内外部压力的挑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全球经济也正在经历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动能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对于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及财政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经济增长拐点与新积极财政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基本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说明我们如何投资国内股票
基于自己对于证券的兴趣及其本身的实用性,我选择了这门课。
从开课到现在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自己对于课程本身的掌握也只是皮毛而已。
从中国的证券发展史,证券交易的流程,证券的基本面分析到证券的技术面分析我已有了大致轮廓的了解,对于其中的各个小点我会在日后加以完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基本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如何投资国内股票作如下阐述:证券投资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对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必须考虑整体的经济形势是否适合进行证券投资。
宏观经济分析对于证券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投资对象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而且证券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荣也与宏观经济因素息息相关。
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当中,有着门类齐全的不同部门;各部门中又有千差万别的不同行业;各行业中更有成千上万的不同企业。
这些众多企业、行业和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企业得强弱受行业的影响,行业的盛衰受部门的制约,部门是否兴旺又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但在不同的经济气候之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不同的影响,生产经营的后果也会有显著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适时地进行调整。
比如当国民经济处于繁荣或衰退的不同阶段时,影响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变量,如利率和物价等,也会出现上下波动,企业若不能适地作出反应,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遭到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作为金融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投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不仅要受国民经济基本单位的影响,更要收宏观经济形势的直接制约。
因此,宏观经济分析无论是对投资者、投资对象,还是对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证券投资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证券投资分析也是从宏观分析开始的。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经济指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
计量经济模式,就是寻求经济变量间的平衡关系,分析影响平衡的各种因素。
概率预测,就是了解经济活动的规律性,掌握它的过去,进而预计它的未来。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关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财政收支,国际收支。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经济指标分析。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刚刚过去的2008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挑战与风险历史罕见。
国内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接连不断的意外,考验着宏观调控者的智慧。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一年间两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引领中国经济穿越急流险滩。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11.9%,经济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随着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落实,自2008年5月份以来,CPI连续7个月回落,11月同比涨幅已回落到2.4%,国民经济过热的风险逐渐释放。
进入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两防”调整为年中的“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
中央明确提出宏观调控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
回首2008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在重重困难之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
连出重拳力保平稳发展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难言见底,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重拳”陆续推出。
积极财政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再担重任。
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财政政策将释放更多扩大内需的能量。
目前,2008年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
除了扩大投资规模以外,积极财政政策还将实行结构性减税,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
此外,为稳定外需,出口退税率在2008年经历四次调整,涉及纺织、服装、轻工和机电产品等,为出口企业缓解困难、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自去年9月以来是月月有动作,努力保增长。
从9月到12月,央行在4个月内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落实,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金融措施,再到进一步细化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金融体系正在多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活水”。
这些措施着眼于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政策的累积效果将在2009年逐步显现,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强力支持。
立足当前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
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
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机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思路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越发清晰。
目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绝非走单一投资扩张的老路,而是要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淘汰落后生产
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建设项目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拒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同样,反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在保障流动性供给的同时,也将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让更多资金支持那些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引导结构调整。
在此宏观现状下,我们的证券该作如何投资呢?
中国的证券市场变得越来越开放,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证券市场不断开放的结果,使得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规范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尤其机构投资比例的增加,使得投资者群体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而如何对先有国内证券进行投资,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关注业绩增长的影响因素,寻找富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龙头。
即挖掘业绩增长的实质性因素,由于行业之间的特性差异,我们需根据其行业增长原因将其分类。
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并随着市场规范措施的日益健全、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机构投资比重的迅速上升,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正在日趋成熟和理性。
在规范化、机构化的背景下,我们预计那些能够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具有竞争优势、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市盈率不高、流通性较好、符合国际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行业龙头企业将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像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高的生产资料行业和服务行业中有:宝钢股份、华能国际、上海机场、时代新建、招商银行、海油工程。
在受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与消费升级带动的行业有:青岛啤酒、同仁堂、友谊股份。
这两类行业共同特征是均可以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极大地获益。
这几家企业,竞争力极强,在盈利和成长型方面,表现也十分出众。
因此我个人认为,关注业绩增长的影响因素,寻找富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龙头不失为在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下进行证券投资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药物制剂0801
陈露霜 3081602007
证券分析论文——
《从基本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宏观现状,说明我们如何投资国内股票》
药物制剂0801
陈露霜 30816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