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退耕还草工程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其目的是通过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减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进程。

然而,退耕还草过程中可能对土壤中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退耕还草后的甲烷(CH4)通量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且退耕还草工程在该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

(二)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在研究区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退耕还草地块,进行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在每个地块上设置若干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和气体样品。

2.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气体样品进行甲烷浓度测定。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甲烷通量的计算、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三、结果与讨论(一)甲烷通量变化通过对退耕还草地块的甲烷通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退耕还草后,甲烷通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在退耕初期,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活动增强,甲烷通量有所增加;随着退耕还草工程的推进,草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甲烷通量逐渐降低。

(二)影响因素分析甲烷通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甲烷通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也会影响甲烷通量。

此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甲烷通量产生影响。

在退耕还草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控制放牧等,来降低甲烷通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三)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讨论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进行了退耕还草后甲烷通量的研究,并得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结论。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范文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典型草原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其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1. 采样方法: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草原地区设置样方,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丰度等指标。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三、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放牧强度与土壤微生物种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种类数量减少,而另一些微生物种类数量增加。

这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具有显著影响。

(二)放牧强度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丰度放牧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丰度的变化。

高强度的放牧会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而一些耐受力较强的微生物种类则可能增加。

这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丰度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三)放牧强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高强度的放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使得某些有益的微生物种类在群落中的比例降低,而一些耐受力较强的微生物种类则可能占据优势地位。

四、讨论与结论(一)讨论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高强度的放牧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甲烷(CH4)通量研究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对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退耕还草政策在内蒙古地区得以广泛实施。

在此背景下,研究退耕还草后区域的甲烷(CH4)通量变化对于了解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退耕还草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CH4通量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退耕还草、耕地、草地等类型。

2. CH4通量测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CH4通量的测量。

在各个土地利用类型设置观测点,定期收集气体样本,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CH4浓度,计算CH4通量。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一)退耕还草对CH4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退耕还草后,研究区域的CH4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与耕地相比,草地类型的CH4通量较低,这可能与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因素分析1. 植被覆盖度:草地植被的覆盖度越高,土壤表面对CH4的吸附作用越强,从而降低CH4的通量。

2. 土壤性质:土壤的通气性、含水量等性质对CH4的产生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退耕还草后,土壤性质的改变可能导致CH4通量的变化。

3. 气候因素: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CH4的通量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降水可能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和植被生长状况来影响CH4的通量。

四、讨论与展望本研究表明,退耕还草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能够有效降低CH4通量,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范文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草原区,其草原生态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放牧活动的加剧,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草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放牧概况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的典型草原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放牧强度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受到季节、气候、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所关注的放牧强度主要包括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类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选择不同放牧强度的典型草原区进行样地设置,收集土壤样品。

然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包括PCR扩增、高通量测序等。

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估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发现,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原区,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细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轻度放牧区的细菌和真菌种类较为丰富,而重度放牧区则相对较少。

2. 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在轻度到中度放牧阶段,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然而,在重度放牧阶段,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壤环境恶化,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土壤微生物与草原生产力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草原生产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助于提高草原生产力,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文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退化草原的实地考察与实验室分析,揭示了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原区,其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因素,草原植被出现退化现象,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组分及稳定性受到植被退化的影响。

因此,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化草原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与分析。

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植被退化程度的划分;其次,采集不同退化程度下的土壤样品;最后,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草原植被退化的加剧,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如易氧化有机碳)在退化过程中显著降低,而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碳组分(如土壤腐殖质)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这表明,植被退化对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稳定性组分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在草原退化的初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团聚体结构,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退化的进一步加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导致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减弱,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四、影响机制植被退化导致土壤暴露在外部环境之中,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的侵扰,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加剧。

同时,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使得土壤受到压实和践踏,进一步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稳定性组分均受到影响。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甲烷(CH4)通量研究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气体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甲烷(CH4)作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其通量研究对于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及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草原的重要区域,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因此,本文针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过程中的CH4通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草前后的CH4通量进行测定与比较。

主要方法包括土壤样品采集、气体收集与分析等。

三、退耕还草过程与CH4通量的关系在退耕还草过程中,我们发现,草原植被的恢复与CH4通量密切相关。

首先,植被的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是显著的,植被的生长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进而为CH4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退耕后的植被变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了CH4的产生和排放过程。

最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也对CH4通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雨季和旱季的交替过程中,土壤湿度的变化对CH4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四、CH4通量的测定与分析通过实地测定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发现退耕还草后,草原的CH4通量有所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植被的恢复使得土壤有机质增加,为CH4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

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也促进了CH4的产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雨季和旱季交替的过程中,由于土壤湿度的变化,CH4的通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退耕还草过程中,应注重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降低CH4的排放量。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过程中,CH4通量的变化与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以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2024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CH4通量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对于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农牧交错带的退耕还草工程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措施。

其中,内蒙古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区域,其退耕还草工作尤为突出。

然而,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甲烷(CH4)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通量变化与退耕还草的实践关系密切。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推行了退耕还草等政策。

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排放问题不容忽视。

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变暖潜能远大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研究退耕还草过程中甲烷通量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退耕还草的生态效益和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前后的CH4通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实地观测,设立观测点并安装自动气体监测设备,以实时监测CH4通量的变化情况。

其次,对退耕还草前后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了解退耕还草过程中的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变化情况。

最后,结合实验室分析结果,对CH4通量的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四、研究结果经过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CH4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为:1. 退耕还草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的CH4排放量。

这主要是由于植被的根系和叶片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减少CH4的产生和排放。

2.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也对CH4通量产生影响。

《2024年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甲烷通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范文

《2024年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甲烷通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范文

《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甲烷通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篇一一、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排放量的研究日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区域,其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中甲烷通量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甲烷通量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内蒙古地域辽阔,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类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采用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包括样地选择与设置、甲烷通量测定、气象及土壤理化性质监测等。

三、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甲烷通量特征(一)温带草原甲烷通量温带草原是内蒙古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之一,其甲烷通量较低,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过程。

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甲烷通量会有所增加。

(二)温带荒漠草原甲烷通量温带荒漠草原由于降水量低、植被稀疏,其甲烷通量相对较低。

但在雨季或湿润年份,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甲烷通量会有所上升。

(三)高寒草原甲烷通量高寒草原由于气候寒冷,植被生长缓慢,其甲烷通量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

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原的甲烷通量有增加的趋势。

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甲烷通量的影响(一)温度变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的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

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增加了甲烷的排放。

(二)降水变化的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对甲烷通量有显著影响。

在干旱年份,由于土壤水分不足,甲烷通量较低;而在湿润年份,土壤湿度增加,甲烷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加。

(三)植被变化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内蒙古地区植被类型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种类逐渐增多,这些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等途径影响甲烷的排放。

五、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的甲烷通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甲烷通量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3): 275–283 doi: 10.3724/SP.J.1258.2011.00275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5-3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11-12 * E-mail: lw076@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型对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刘 伟1,2* 王继明3 王智平1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 甲烷(CH 4)是仅次于CO 2的重要温室气体。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温带草原的重要类型, 具有典型的生态地域代表性。

该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 通过人工剔除植物种的方法来确定群落中的植物功能型, 并应用静态箱技术, 观测土壤CH 4的吸收, 以理解植物功能型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1)土壤CH 4的吸收受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且与温度显著相关。

2)在2008年和2009年所测的大部分月份中, 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在植物生长旺季(8月), 不同植物功能型的土壤CH 4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土壤CH 4吸收量最小。

3)处理中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的存在能够增加土壤CH 4的吸收量, 而处理中多年生根茎类禾草、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存在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不大。

这可能是因为, 植物功能型影响土壤的微生物代谢和环境因子, 进而影响土壤CH 4吸收量。

该试验说明, 在痕量气体层面上, 植物功能型组成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和伴生种(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 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 对地-气的CH 4交换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甲烷氧化, 草原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 植物群落, 锡林河流域Plant functional type effects on methane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LIU Wei 1,2*, WANG Ji-Ming 3, and WANG Zhi-Ping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nd 3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AbstractAims Methane (CH 4) is an important atmospheric trace ga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warming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Aerated soils are a biological sink for atmospheric CH 4. Our objectives were to quantify CH 4 uptake by soils in typical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 on the uptake.Methods We used static chamber sampling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easure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 perennial rhizome forbs (PR), perennial bunchgrass (PB), perennial forb (PF) and annuals and biennials (AB) ― on CH 4 uptake by aerated soils.Important findings CH 4 uptake by soils showed seasonal change related to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ver most of observed periods in 2008 and 200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CH 4 uptake rates among the various PFTs. During rapid plant growth in August,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The soil CH 4 uptake rates were lower with PBs. AB and PF increased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 while PR and PB had little influence. 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and gas diffusion affect CH 4 uptake. Differences in CH 4 uptake rates by soils may be explained using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ed by PFTs. With regard to trace gas, PFT has prominent effects on this ecosystem. Sub-dominant species and companion species (AB and PF), by regulating soil microb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s on the uptake of CH 4 by soils.Key words CH 4 oxidation, grassland ecosystem, greenhouse gas, plant community, Xilin River Basin甲烷(CH 4)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痕量气体, 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100年时间尺度内, 单位质量的CH 4全球增温的潜力约是CO 2的25倍(IPCC, 2007)。

大气CH 4的浓度取决于各276 植物生态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1, 35 (3): 275–283种源和汇的强度。

CH 4的排放有自然源和人工源, 主要包括湿地、白蚁、能源、垃圾填埋场、畜牧、水稻田和生物量燃烧; CH 4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大气光化学反应和土壤吸收(IPCC, 2007)。

虽然已知了全球主要的CH 4源和汇, 但对大多数源汇的估算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植物在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性状。

植物群落是由植物功能型(群)组成的。

Cornelissen 等(2003)认为植物功能型(群) (plant functional type/group)作为功能分类单位,是由在器官水平上具有相似的功能特性、对环境因子具有相似的反应、在生态系统或生物群系中具有相似作用的植物种组成的。

植物群落尤其是关键植物功能型在土壤-大气系统的痕量气体交换中起重要作用, 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研究 (Chapin et al ., 1997; Hooper & Vitousek, 1997; Til-man et al ., 1997; Wardle et al ., 1999; Hättenschwiler et al ., 2005; Wardle & Zackrisson, 2005; Niklaus et al ., 2006; de Deyn et al ., 2008; Ward et al ., 2009)。

一方面, 植物功能型特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如植物根系会分泌近期合成的光合产物到土壤中, 影响根际区微生物的代谢, 调控土壤-大气间痕量气体的交换。

另一方面, 植物群落影响土壤的氮循环、通气性、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分解, 进而影响痕量气体通量。

为了理解植物多样性与全球变暖的潜在联系, 我们需调查植物功能型如何影响土壤-大气系统痕量气体的交换。

草原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 (LeCain et al ., 2002)。

一些研究调查了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对土壤CH 4吸收的影响, 例如, 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无机氮的有效性、调控硝化和反硝化的微生物过程、使C 4植物的土壤对大气CH 4的吸收显著高于C 3植物的土壤(Epstein et al ., 1998)。

美国科罗拉多高山冻原的苔草(Carex scopulorum )、矮蒿草(Kobresia myosuroides )和蔷薇(Acomastylis rossii )群落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土壤CH 4吸收通量(West et al ., 1999)。

牧场土壤-大气系统的CH 4交换量受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而与物种多样性关系不大; 土壤CH 4吸收率倾向于随着牧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而降低, 但在统计上不显著(Niklaus et al .,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