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论文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论文摘要: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强度。
想要提高现场施工基础工程质量控制,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满足基础工程施工的要求下,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是确保整个项目建设质量的基础与保证,贯穿于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等各个环节,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需要确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措施,确保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满足工程结构需要。
1.基础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分析1.1基础轴线位移基础轴线位移主要是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处,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常见于建筑工程内横墙,会导致上部墙体与基础产生偏心受压,对工程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产生影响。
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大放脚收进时的尺寸,在砌到大放脚顶处时,已经出现偏差,接下来对基础直墙部位的施工时就会发生轴线位移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选择槽边打中心桩,部分情况选择山墙处留有控制桩,横端轴线通过山端一端排尺来完成控制。
基础施工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完成外纵墙与山墙的施工,等到进行横墙基础施工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完成吊线找中,轴线很容易就会发生轴线位移的情况,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1.2基础防潮失效基础工程设置的防潮层或者是抹灰处理不完善,降低了阻碍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的有效性,待工程结构外墙受潮后,经过冻融与盐碱作用,将会导致砖墙表面出现逐层脱落现象,影响结构强度以及环境美观。
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施工时对砂浆管理不善,将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
在进行防潮处理时,没有对工程基面进行清理,不浇水或者是浇水程度不够,降低了防潮砂浆与基面的粘结度。
或者是抹灰时压实度不够,养护措施不到位,致使防潮层过早脱水,强度与密度都不能达到要求而出现裂缝。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论文引言机械控制工程是控制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机械系统的设计、建模和控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控制工程在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械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机械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1. 机械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机械系统的建模是机械控制工程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和行为。
常用的机械系统建模方法包括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等。
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械系统的质量、惯性、摩擦等因素,以确保建模的准确性。
2.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机械控制工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引入控制器和反馈机制,可以实现对机械系统的稳定控制和精确调节。
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等因素。
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和现代控制理论等。
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应用传感器和执行器是机械控制工程中常用的设备。
传感器用于采集机械系统的状态信息,如位置、速度和力等。
执行器用于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械系统的动作,如电动机和液压缸等。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机械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机械控制工程的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机械控制工程的几个典型应用示例:1. 制造业自动化机械控制工程在制造业自动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引入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优化。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 交通运输机械控制工程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自动驾驶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都是机械控制工程的重要应用。
通过引入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3. 空间探索机械控制工程在航天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航天器的姿态和运动,可以实现对航天任务的准确执行。
控制工程基础的论文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______控制工程基础_ _________专业年级:_______09机制(3)班__________ 学号:____ ____ ______学生姓名:____ __________论文题目:____控制与科学__ _____________成绩:____ 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2011年 12 月 19 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发展史 (1)主要技术 (2)二主要的技术1材料成型与控制简介 (2)2.智能控制 (2)3.机器人控制技术 (3)4.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 (3)5自动化 (4)三经典控制理论与现在控制理论 (4)四最优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5)五发展与展望 (5)参考文献 (6)控制与科学09级机制(3)班 09060摘要:随着科技发展,自动控制成为降低人类劳动负荷的主要手段,自动控制已被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工业方面对于化工,机械制造生产有重大的影响。
其中材料与控制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主要是研究热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研究热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型工艺开发、成型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模具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模具制造中的材料、热处理、加工方法等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控制几乎贯穿所有工业学科,而机械控制自动化是主要科学研究方面关键词:材料成型,自动化,智能控制引言:当前科技虽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与我们所期待的阶段还相距甚远,全面自动化发展尚不成熟,尤其是机器人方面一直是各国致力研究的,但目前只有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处于领先,但仍不成熟。
一发展历史在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孕育、产生的自动控制理论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在1868年至今的短短一百年中,自动控制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综述机械0906摘要:制造业是“永远不落的太阳”,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即占有基础地位,又处于前沿关键;即古老又年轻,它是工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核心;在今天信息技术如此迅猛发展,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工程控制理论越来越广泛而紧密的与机械制造交融,已经成为推动机械制造业快速向前发展的一大助力。
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控制中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由我们给它设定应作方式而已。
一个好的控制系统就一定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控制系统,所以系统的稳定性在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系统要稳定必定于反馈有关。
内容包括: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关键词:工程控制系统时域频域稳定性性能指标校正引言:机械工程控制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随时间流逝,一学期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已接近尾声。
一方面,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也想对这门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虽是我们这一学期刚接触的学科,可它的基础理论在机械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曹老师生动而形象的讲授,我对这门课有了一个有侧重点的了解,并正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的学习吸收。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会详细的介绍。
同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我们首先跟随曹老师学习本书的绪论。
在绪论中,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机械工程控制。
机械工程控制论是研究以机械工程技术为对象的控制论问题。
具体地讲,是研究在这一工程领域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即研究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即输入与干扰)作用下,系统从某一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整个动态历程,也就是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例如,机床数控技术中,调整到一定状态的数控机床就是系统,数控指令就是输入,而数控机床的运动就是输出。
机械工程控制主要研究并解决的两方面问题是:一是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内部信息传递的规律及其受到外加作用后的反应,从而决定采用哪种控制策略以求实现对系统的最优控制--即系统的最优控制;二是对于某些机械工程中的问题,例如机械振动、噪声、加工质量和灵敏度等,应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揭示出它们的本质,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即系统分析。
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3篇

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3篇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3篇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
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一摘要 5-6Abstract 6-7第1章绪论 10-181.1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10-111.2 电磁脉冲模拟器 11-131.3 瞬态电磁场理论 13-141.4 子空间辨识方法 14-171.4.1 子空间辨识方法的算法基础 14-161.4.2 子空间辨识方法发展现状 16-171.5 主要研究内容 17-18第2章电磁脉冲模拟器研究 18-282.1 电磁脉冲模拟器结构组成 18-232.1.1 电磁脉冲模拟器几何结构 18-202.1.2 电磁脉冲模拟器工作原理 202.1.3 电磁脉冲模拟器脉冲源原理 20-232.2 实验所用电磁脉冲模拟器 23-272.2.1 电磁脉冲模拟器工作区 23-242.2.2 电容放电式脉冲源 24-262.2.3 电磁脉冲模拟器控制器设计 26-272.3 本章小结 27-28第3章子空间参数辨识理论 28-473.1 几何投影 28-313.1.1 正交投影 28-303.1.2 斜向投影 30-313.2 状态空间模型描述 31-343.2.1 过程形式描述 31-333.2.2 新息形式描述 33-343.3 子空间辨识数据矩阵构造 34-403.3.1 系统相关矩阵 34-383.3.2 数据分块 Hankel 矩阵 38-403.4 子空间辨识实现过程 40-433.4.1 能惯性矩阵/状态序列 41-423.4.2 广义可观测矩阵 42-433.5 仿真及实例分析 43-463.6 本章小结 46-47第4章基于子空间法的电磁脉冲波特征参数辨识 47-604.1 瞬态脉冲波形采集 47-494.2 利用子空间辨识法对瞬态脉冲波参数提取 49-594.3 本章小结 59-60结论 60-61参考文献 61-6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5-66致谢 66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二摘要 6-7Abstract 7-8第1章绪论 11-17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21.2 辐射测温技术发展概况 12-151.3 红外辐射测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5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7第2章辐射测温方法及基于颜色测温原理 17-282.1 红外辐射测温技术概述 17-192.2 比色测温法及颜色测温公式推导 19-252.2.1 常规窄带宽比色测温法 19-202.2.2 非线性校正比色测温法 20-222.2.3 双波段比色测温 22-232.2.4 基于标校的双波段比色测温法 23-242.2.5 彩色 CCD 颜色测温原理推导 24-252.3 基于辨识建模的辐射测温方法 25-272.4 本章小结 27-28第3章统计学习与支持向量机 28-423.1 统计学习理论 28-303.2 支持向量机原理介绍 30-353.3 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 35-383.4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优势与测温流程 38-403.5 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方法 40-413.6 本章小结 41-42第4章支持向量机的改进与参数优化 42-544.1 标准支持向量机(NOR-SVM)建模原理 43-454.2 标准支持向量机在高温测量中的应用与分析 45-47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方法 47-52 4.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8-494.3.2 遗传算法的实现 49-514.3.3 遗传算法选择支持向量机的结构参数 51-524.4 改进的支持向量回归机(SOR-SVM)算法 52-534.5 本章小结 53-54第5章支持向量机在颜色测温中实验仿真与分析 54-62 5.1 标准 SVM 与改进后的 SVM 性能测试与对比 54-56 5.2 遗传算法对结构参数的优化 56-605.3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60-615.4 本章小结 61-62本文总结与展望 62-64总结 62展望 62-64参考文献 64-67致谢 67-68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68 控制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三摘要 5-6Abstract 6第1章绪论 10-15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0-1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3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12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13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5第2章定位算法与方案设计 15-252.1 定位方法的性能评价标准 15-162.2 定位基本原理 16-212.2.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16-192.2.2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19-202.2.3 新型定位算法 20-212.3 现有定位系统和算法比较 21-232.4 本系统的设计方案 23-242.5 本章小结 24-25第3章可视化移动节点的硬件设计 25-36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25-263.2 节点运动单元的设计 26-303.2.1 节点运动载体 26-273.2.2 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7VGT6 273.2.3 节点姿态传感器模块 27-283.2.4 2.4G 与 PPM 脉冲调制 28-293.2.5 超声波测距模块设计 29-303.2.6 GPS 模块设计 303.3 节点可视化单元的设计 30-353.3.1 从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5RGT6 31-323.3.2 基于 OV2640 的视觉模块设计 32-333.3.3 基于 MR09-REF2-457 的 WiFi 模块设计 33-35 3.4 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 353.5 本章小结 35-36第4章系统软件及算法设计 36-564.1 系统总体软件架构 36-394.1.1 可视化移动节点软件架构 36-384.1.2 上位机软件架构 38-394.2 节点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39-434.2.1 四轴姿态的表示和运算 39-404.2.2 姿态传感器数据融合 40-424.2.3 四轴的控制算法 42-434.3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43-484.3.1 UDP 和 TCP 处理的实现 43-464.3.2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移植 46-48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8-554.4.1 网络套接字设计 49-514.4.2 基于 OpenCV 的图像识别算法 51-534.4.3 待测节点坐标计算方法 53-554.5 本章小结 55-56第5章系统检测及结果分析 56-645.1 系统平台的搭建 56-585.1.1 可视化运动节点平台搭建 56-575.1.2 上位机软件平台介绍 57-585.2 实验与分析 58-635.2.1 四轴飞行器运动控制实验 585.2.2 视觉与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实验 58-595.2.3 摄像头标定实验 59-615.2.4 图像识别测试 61-625.2.5 实时定位实验 62-635.3 本章小结 63-64结论 64-66参考文献 66-7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0。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论文——汽车防抱死系统0802020324王道畅汽车防抱死系统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和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汽车正在逐渐由机械系统向电子系统转换,目前全球汽车电子产业面临着高速增长的机遇。
在国外,电子系统已占到一辆普通轿车总成本的30%,在高级轿车上比例更高,在国内,中高级轿车电子装置的配置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水平。
但我国汽车电子业总体上还与国外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
汽车电子技术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现正处在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汽车电子设备主要采用分立电子元件组成电子控制器,并开始由分立电子元件产品向集成电路产品过渡;第二阶段则主要采用集成电路和8位微处理器开发汽车专用的独立控制系统;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设备广泛采用16位或32位微处理器进行控制,控制技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在该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BS能根据路面状况,控制车轮的滑移率在某一范围内工作.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力,防止车轮的制动抱死。
即使在非常恶劣的路面条件下,也能够保证车辆:(1)在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2)在制动时的转向操纵能力,(3)获得较短的制动距离,(4)无需点制动ABS与普通制动系统相比,他优于普通制动系统,建立在普通制动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并且只有超过一定的速度值ABS才开始工作,只有抱死时才能够调节。
ABS的组成及结构原理无论是气压制动系统还是液压制动系统,其ABS的主要组成部分均包括轮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和压力调节器三大部分。
其基本工作原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轮速传感器不断把轮速信号传送给ECU,这些信号被ECU进行逻辑判断和分析,并加以计算,一且识别到某一或几个车轮有抱死倾向时,ECU就发出指令,并送至液压或气压调节器中,通过调节器中电磁阀“升压”、“保压”、“降压”3种不同工作状态,及时调节车轮制动缸(气室)中的压力,以防止车轮制动抱死。
控制工程基础论文(神经网络)有图完整版

神经网络文献综述吴一凡(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 614202)摘 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发展动向,文中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对神经网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神经网络 模糊控制 遗传算法 专家系统 小波分析Abstract :Development,merits and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n,the trends are presented.And its several main research directs.This paper can give you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neural network.Keywords :Neural network Fuzzy control Genetic algorithm Expert system Wavelet analysis0 绪论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 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 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神经元示意图图1中,n I I I ,,,21 表示其他n 个神经元的突触输出,n W W W ,,,21 为其他n个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其值可正可负,分别表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θ为阀值,神经元的输出()θf 称为变换函数,一般采用的形式有线性函数、阶跃函数、Sigmoid 函数及双曲正切函数等。
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
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
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
工程施工控制论文(共10篇)-工程施工论文-工程论文

工程施工控制论文(共10篇)-工程施工论文-工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影响一、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当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少工程都未能够根据双方合同中预先定制的工期进行,但是这种不按工期完成进度的行为,会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业主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那么我们首先来分析影响施工进度控制的影响。
第一,合同工期的制定。
建设单位为了能够尽早的结束项目任务,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就会将工期尽量控制在最短,而此时投标单位为了可以拿到项目,往往会忽视对工期的安排,最终就造成了工程不能按照双方合同预先规定的工期完成。
第二,施工前未做好准备工作。
建设单位急于追赶工程进度,往往在还没有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时,例如图纸还没有完全设计好,建设手续还未办全,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施工,最终导致工期被延误。
第三,施工中未能制订合理的管理措施。
这主要是针对施工单位来说,他们没有将施工进度的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没有认真仔细的分析工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施工过程中没有明确合理的措施作指导,进而影响其执行效果。
第四,资金未及时到位。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施工阶段需要的资金是最多的,主要包括劳务费用、重要设备及材料采购费用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不少建设单位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安排资金,而此时多是施工单位来垫付这部分缺失的资金,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施工单位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做周转,最终由于劳务费、材料费等各种费用的拖欠,导致工期延迟。
第五,外部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某些不可抗因素,或者是受气地域性特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期延误。
二、施工进度控制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目前来看,建设单位承揽的项目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这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再加之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工程建设正在不断走向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控制工程基础论文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
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
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
高层控制是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
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利用专家知识对专门的或困难的问题进行描述. 用专家系统所构成的专家控制,无论是专家控制系统还是专家控制器,其相对工程费用较高,而且还涉及自动地获取知识困难、无自学能力、知识面太窄等问题. 尽管专家系统在解决复杂的高级推理中获得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专家控制的实际应用相对还是比较少。
模糊逻辑
模糊逻辑用模糊语言描述系统,既可以描述应用系统的定量模型也可以描
述其定性模型. 模糊逻辑可适用于任意复杂的对象控制. 但在实际应用中模
糊逻辑实现简单的应用控制比较容易. 简单控制是指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 或多输入单输出系统(MISO) 的控制. 因为随着输入输出变量的增加,模糊逻
辑的推理将变得非常复杂。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非确定的拟自然随机优化工具,具有并行计算、快速寻
找全局最优解等特点,它可以和其他技术混合使用,用于智能控制的参数、结
构或环境的最优控制。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利用大量的神经元按一定的拓扑结构和学习调整方法. 它能
表示出丰富的特性:并行计算、分布存储、可变结构、高度容错、非线性运算、自我组织、学习或自学习等. 这些特性是人们长期追求和期望的系统特性. 它在智能控制的参数、结构或环境的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等控制方
面具有独特的能力. 神经网络可以和模糊逻辑一样适用于任意复杂对象的控制,但它与模糊逻辑不同的是擅长单输入多输出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多
变量控制. 在模糊逻辑表示的SIMO 系统和MIMO 系统中,其模糊推理、解模
糊过程以及学习控制等功能常用神经网络来实现.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和神经模
糊逻辑技术: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作为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两者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其相同性为:两者都可作为万能逼近器解决非
线性问题,并且两者都可以应用到控制器设计中. 不同的是:模糊逻辑可以利
用语言信息描述系统,而神经网络则不行;模糊逻辑应用到控制器设计中,其参
数定义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因而可提出有效的初始参数选择方法;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如权值等) 只能随机选择. 但在学习方式下,神经网络经过各种训练,其参数设置可以达到满足控制所需的行为. 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都是模仿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可以认为神经网络技术模仿人类大脑的硬件,模糊逻辑技术模仿人类大脑的软件. 根据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各自特点,所结合的技术即为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和神经模糊逻辑技术. 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它们混合技术适用于各种学习方式智能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控制方式结合或综合交叉结合,构成风格和功能各异的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器是智能控制技术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
智能控制的发展前景:
随着智能控制应用方法的日益成熟,智能控制的研究领域必将进一步扩大。
除了高级机器人、过程智能控制和智能故障诊断外,下列领域将成为新的应用领域:交通控制(如高速列车、汽车运输、飞机飞行控制等),用于CAD、CAM、CIMS和CIPS的自动加工控制,医疗过程控制、商业、农业、文化教育和娱乐等。
当代最高意义上的智能自动化要算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
机器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现在已能用手使用工具,能看、听、用多种语言说话,并能可靠的去干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将近100万个机器人在各生产线上工作,美国和日本在核反应堆中使用机器人,印度科学家在2002年8月27日也宣称,他们已经建造成一种6条腿的机器人用于核电站工作。
据估计到2010年,智能机器人可能进入家庭,许多家政劳动将由机器人来代替。
智能型机器人进入社会服务业,可以当出租车司机、医院护士、家庭保姆和银行出纳等。
因此,智能机器人将逐渐代替人类的复杂
劳动,解放人类的身体,提高未来休闲时代的生活质量。
按照我国规划,到2010年,70%以上的家庭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大中城市中60%的住宅实现智能化。
到时候,新兴的语音识别技术,会在智能家居中运用“生物特征智能识别技术”,对我们脸部、角膜、指纹等特征进行技术识别,方便我们的生活。
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护等自动化技术,也将问津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
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智能控制系统,已证明其控制质量超过了人工控制。
交通事故死亡率成为人类和平时期非正常死亡概率的第一因素,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大大缓解这一状况。
智能交通系统是信息自动化处理的系统,包括收集最基本的道路信息,建立多种交通模型,需求最优的交通诱导,给出行者提供充分的信息。
智能交通系统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实施,它可以减小10%的废弃材料,20%的交通延迟,30%的停车次数。
有关资料表明:2010年智能交通将会在世界性大城市普及,2020年,智能交通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国科技部已经正式确定上海、广州、深圳、青岛、重庆等9个城市为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和示范工程试点城市。
全世界约有6万种语言,智能化电脑同步翻译机的出现,将真正实现人类语言达到沟通无障碍的“全球通”状。
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试制出中国和韩国间的同声翻译,以及中日间掌上电脑的同步翻译。
预计十多年后,会有大量的语音翻译产品问世,30年后将出现没有领域限制的翻译系统,全球将基本实现无语言障碍交流。
决策系统、专家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智能规划和故障诊断等智能控制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已被应用于各类工业(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生产(制造)系
统,如:飞行器制造,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等。
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创造更高的就业率。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正在成为自动化领域中最兴旺和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并被许多发达国家确认为面向21世纪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