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和基底节的血供
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及血流供应

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及血流供应
基底核包含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体等核团。
供应动脉主要为中央支:
1、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前内侧群支,供应尾状核头部;
2、纹状体动脉,即回返动脉:供应尾状核头的吻腹侧,邻近的壳核前部及内囊前肢的下份;
3、豆纹动脉:即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前外侧群,起自大脑中动脉;分布至尾状核头的一部分,尾状核体部,壳核中部,苍白球的外侧份以及内囊前肢后上份,内囊膝部的背外侧,内囊后肢的背侧份,还供应外囊和屏状核。
豆纹动脉
大脑前动脉发出的前内侧群支
回返动脉
4、前脉络膜动脉:起于颈内动脉终末端发出后沿视束腹侧向后在经大脑脚与海马旁回之间,向后进入侧脑室下角的脉络裂,组成侧脑室脉络丛。
沿途发支除供应视束、大脑脚、外侧膝状体和海马旁回及钩回外,还应供应海马结构、苍白球的大部、内囊后肢的腹侧份(相当于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听辐射的起始部分)。
还发小支供应杏仁体、尾状核以及壳核的最后份和大脑脚部分脚底。
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
导语: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
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知道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吗,在惊讶它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时,是否曾有困惑过,脑出血会是什么位置呢,下面就介绍一下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1.壳核———内囊出血,统称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 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
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
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3.脑叶出血: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4.小脑出血: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
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
发病初期90%神志清楚,多可检查出小脑体征,有时有脑干体征,约20%病人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48小时内昏迷、死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2)

十、基底动脉脑桥支及脑桥动脉分布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 2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双称纹体外侧动脉或中央支前 外侧群。
• 内侧豆纹动脉:又称内侧穿动脉、内侧纹体动脉、豆 丘动脉。供应:壳核前部、苍白球外侧部、内囊膝部、 丘脑前核与外侧核。
• 外侧豆纹动脉:又称外侧穿动脉、外侧纹体动脉、豆 纹动脉。供应: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后肢前 3/5和尾状核。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二、大脑前动脉中央支梗死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三、大脑中动脉供血
• 1皮质支: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央 前、后回下3/4,顶下小叶,枕外侧回、颞下回上缘 或上半以上部分,颞极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侧半 及岛叶各部皮质。
三、大脑中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三、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梗死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四、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供血
•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主要以颞叶底面和 枕叶内侧面为主,包括海马回、梭状回、 颞下回、舌回、穹隆回峡、楔叶、楔前 叶后1/3部分及顶上小叶后部。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四、大脑后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七、小脑下前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七、小脑下前动脉供血
脑动脉各支供血区分布
八、小脑上动脉供血
• 脑干:参与组成脑桥上部长旋支、中脑 下部长旋支、短旋支及四叠体下动脉, 分别分布于脑桥上段被盖部、中脑下段 被盖部、脚底外侧部、下丘和结合臂。
• 小脑:小脑半球上部和上蚓部。
头颅CT基本知识与常见疾病专业医疗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1.颅脑肿瘤 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 2.颅脑损伤 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 3.炎症及寄生虫 4.脑血管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 下隙出血和脑内血肿等 5.症状性癫痫 6.先天性畸形 7.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 8.脑白质病和颅内疾患不明者 9.颅脑以外疾患
CT的历史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
1895年,Roentgen发现X射线。从此开创了用X射线进行医学诊断的放射学--X射线摄影 术,也开创了工程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新纪元。 1967年,G. N. Hounsfield研制第一台临床用的CT样机,1971年正式在医院使用。,并首先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可清晰显示不同平面的脑实质、脑室、脑池的形态和位置等图像,并很快用于全身各部位。
基本概念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基 底 节
纹状体
杏仁核
屏状核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壳核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古纹状体
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
中间帆池
脉络丛
外侧裂池
枕叶
侧脑室三角区
视辐射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侧脑室体部层面
颞叶
侧脑室体部
CT 局限性
CT读片原则
脑出血常见部位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识脑的解剖示意图:常见脑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
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
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1。
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2。
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3。
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
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内囊内型出血偏身感觉障碍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脑干出血(brain stem hemorrhage):①脑桥出血(pontine hemorrhage):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基底节区和内囊

汇报人:
日期:
目
CONTENCT
录
• 基底节区概述 • 大脑内囊概述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相互关系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损伤影响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 相关临床案例分析
01
基底节区概述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基底节区是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和视丘等。
基底节区
位于大脑深部,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
内囊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主要包括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等部分。
功能联系
信号传输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大脑内部信号传输的重要区域, 它们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大脑各部分,实现信息的交 流与传递。
运动协调
基底节区对身体的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内囊则 与感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有关。
03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抗癫痫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或控制疾病的发展。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 针灸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和 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 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等 来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解剖学研究
01
02
03
04
总结词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解剖结构与 功能关系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向。
行为表现变化
情绪不稳定
损伤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增大, 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或情 绪低落等症状。
认知能力下降
内囊损伤可能导致注意力、记 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下 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 。
社交能力受损
由于行为表现变化,患者可能 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困 难,出现社交障碍。
脑动脉供血区图谱|收藏

脑动脉供血区图谱|收藏HAOYISHENG导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
如何根据病变部分判断责任血管对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13张图展示了不同层面不同功能区域的责任血管。
图1 大脑矢状位外侧面图图2 大脑矢状位内侧面图图1、2显示的是三大大脑动脉的分布模式。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供应顶枕沟以前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大脑半球内侧面顶枕裂以前皮质和胼胝体;额中回上缘、额上回、中央前后回上1/4、顶上小叶及眶部内侧半等区域。
中央支供应前连合外侧部、壳核大部、苍白球外侧段、部分额叶眶面皮质、外囊、尾状核头及体部(除前下部外)、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供应颞叶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包括海马旁回、梭状回、颞下回、舌回、穹窿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及顶上小叶后部。
中央支供应丘脑、下丘脑、底丘脑、膝状体、侧脑室及三脑室脉络丛。
图3 延髓下部层面图4 延髓层面图3、4显示的层面主要是延髓和小脑血管供应区域。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闭塞可引起病灶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后1/3,闭塞可引起病灶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基底动脉:后部分支供应延髓内侧,闭塞可引起同侧舌肌麻痹和萎缩,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以及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即Dejerine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延髓,闭塞可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症;供应小脑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体,闭塞可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图5 小脑桥脑脚层面图5显示的层面主要是小脑血管供应区域。
❖基底动脉:供应脑桥及小脑中脚,闭塞可引起桥脑中部基底综合症。
❖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小脑下部的前侧及脑桥下1/3,闭塞可引起桥脑基底外侧综合症。
基底节区和内囊

基底节区和内囊xx年xx月xx日•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内囊的解剖结构•基底节区的病变目录•内囊的病变•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的治疗01基底节区的解剖结构基底节位于大脑半球的中心底部,与丘脑、下丘脑和脑干相连。
基底节区域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等。
位置和边界基底节区的内部结构包括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等。
基底节区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复杂的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网络。
内部结构基底节区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豆状核与运动功能相关,尾状核与感觉功能相关等。
基底节区的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着神经递质的传递和调节,以实现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整合。
功能分区02内囊的解剖结构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分为前支、水平支和后支三部分。
前支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水平支沿大脑半球背侧面走行,后支位于豆状核和丘脑之间。
位置和边界内囊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前辐射、额桥束、颞桥束等神经纤维通过。
这些纤维在水平支和后支中形成白质板,在板内交叉行走,连接大脑不同区域。
内部结构内囊是大脑皮质的重要功能区域之一,与感觉、运动、视觉和听觉等神经功能密切相关。
前支主要涉及感觉和运动功能,水平支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功能,后支主要涉及感觉和认知功能。
功能分区03基底节区的病变基底节区的梗死指供应基底节区域的血管发生堵塞后,导致该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总结词基底节区的梗死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慢性损害疾病。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详细描述基底节区的梗死总结词基底节区的出血指基底节区域血管破裂,血液外溢至脑组织中,引起脑组织损伤。
详细描述基底节区的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慢性损伤,进而引发破裂出血。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基底节区的出血总结词基底节区的变性病指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基底节区域神经细胞逐渐变性、坏死,引起神经传导障碍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囊和基底节是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感觉,运动,视觉,行为等功能密切相关;该部位的血液供应比较复杂,也是卒中常发生的部位,了解该部位具体的血液供应,对我们理解脑卒中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更加深刻。
首先,作者通过不同颜色的染料灌洗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主要分支,灌洗满意后,如下图,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切片后观察内囊及基底节的具体血供来源。
图 1 在不同的层面学习内囊和基底节的血供
对应上图中不同切面的具体解剖图如下。
图 2 右侧大脑半球下面观,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用红色标识,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用蓝色标识,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用棕色标识。
A, 侧脑室房部;AC,前联合;AH,侧脑室前角;ALi,内囊前肢;BBCa,胼胝体体部;BF,基底前脑;BV,侧脑室体部;CCa,胼胝体;CcS,距状沟;CF,穹窿柱;CgG,扣带回;CI,屏状核;CN,尾状核;CnS,中央沟;CP,大脑脚;CR,放射冠;CrF,穹窿脚;CS,半卵圆中心;Cu,楔叶;FF,穹窿伞;FL,额叶;FMi,小钳;Ge,内囊膝部;GeCCa,胼胝体膝部;GP,苍白球,GPI,苍白球外侧部;GPm,苍白球内侧部;HCN,尾状核头部;HF,海马;Hy,下丘脑;IC,内囊;IH,侧脑室下角;In,岛叶;LGB,外侧膝状体;MGB,内侧膝状体;MTF,乳头丘脑束;M2,大脑中动脉岛叶段;OpT,视束;P,壳核;PC,后联合;PH,侧脑室后角;PHG,海马旁回;PLi,内囊后肢;POS,顶枕沟;P2,大脑后动脉远端;Pu,丘脑枕;RCC,胼胝体辐射;RLP,内囊豆状核后部;RN,红核;SCol,上丘;SeA,隔部;SN,黑质;SP,透明隔;Spl,胼胝体膝部;STN,下丘脑核;STS,颞上沟;SyC,侧裂池;SyS,侧裂沟;TCN,尾状核尾部;Th,丘脑;TL,颞叶;TSV,丘纹静脉;VR,视放射
再从冠状位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图 3 经前联合的冠状切面前面观。
AC,前联合;BF,基底前脑;BV,侧脑室体部;CCa,胼胝体;CgG,扣带回;CI,屏状核;CN,尾状核;CR,放射冠;FL,额叶;GPI,苍白球外侧部;GPm,苍白球内侧部;IC,内囊;In,岛叶;M2,大脑中动脉岛叶段;P,壳核;SP,透明隔;SyS,侧裂沟;TL,颞叶
将经过室间孔的切面D 放大后观察,结果如下。
图 4 经室间孔水平切面下面观。
AH,侧脑室前角;ALi,内囊前肢;CF,穹窿柱;CrF,穹窿脚;Ge,内囊膝部;GeCCa,胼胝体膝部;GPl,苍白球外侧部;HCN,尾状核头部;P,壳核;PLi,内囊后肢;Pu,丘脑枕;RLP,内囊豆状核后部;SP,透明隔;Spl,胼胝体膝部;TCN,尾状核尾部;Th,丘脑
图 5 水平切面下面观。
A,侧脑室房部;AC,前联合;AH,侧脑室前角;ALi,内囊前肢;CF,穹窿柱;CI,屏状核;FF,穹窿伞;Ge,内囊膝部;GeCCa,胼胝体膝部;GP,苍白球;GPl,苍白球外侧部;HCN,尾状核头部;In,岛叶;P,壳核;PLi,内囊后肢;Pu,丘脑枕;RLP,内囊豆状核后部;SP,透明隔;Spl,胼胝体膝部;SyC,侧裂池;TCN,尾状核尾部;Th,丘脑;VR,视放射
图 6 右侧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示意图。
1,颈内动脉;2,大脑前动脉;3,大脑中动脉;4,豆纹动脉;5,软脑膜支;6,皮层支;7,白质支;8,视交叉;9,苍白球;10,隔部;11,尾状核头部;12,侧脑室前角;13,胼胝体;14,屏状核;15,岛叶皮层
图 7 尾状核(A),屏状核(B),苍白球(C),内囊(D)血供示意图。
颈内动脉及穿支用绿色标识,大脑前动脉及穿支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及穿支用红色标识;大脑后动脉及穿支用品红色标识。
ICA,颈内动脉;ICAp, 颈内动脉穿支血供;HeuA,Heubner’s 回返动脉;PComA,后交通动脉;LPChA,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图8Willis 动脉环及毗邻结构。
1,右侧颈内动脉;2,后交通动脉;3,脉络膜前动脉;4,视束;5,下丘脑;6,视交叉;7,大脑前动脉A1段;8,Heubner’s 回返动脉;9,大脑前动脉穿支;10,嗅束;11,大脑中动脉M1段;12,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穿支;13,颞叶;14,侧脑室下角;15,脉络膜;16,外侧膝状体;17,丘脑膝状体支;18,丘脑枕;19,下丘;20,中脑与脑桥过渡区;21,黑质;22,大脑脚;23,海马钩;24,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26,丘脑穿支动脉
临床意义
尽管内囊和基底节区的供血比较复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内囊和基底节较高部位的血供多来自于大脑中动脉;基底节前部及内囊前肢的血供多来自于大脑前动脉;较低部位内囊后肢的血供多由脉络膜前动脉供应。
内囊和基底节血管病变后,临床症状与病变血管的范围及部位有关。
单独基底节血管病变,可能引起运动障碍,有时也可见失用,肌张力障碍,偏侧舞蹈症,视觉忽视,及认知和情感障碍。
小的屏状核或尾状核腔隙性脑梗塞,可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如果出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可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罹患卒中及痴呆的风险会提高。
内囊前肢脑梗塞后,会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力下降、焦虑、易激惹、勾音障碍、一过性面部无力及视觉忽视。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改变也可发生。
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