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合集下载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一、论据: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

而不是其他地方。

4、“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后出师表》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

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6、“…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八》。

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下面小编整理了出师表原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向宠,*行(xíng)淑均,晓畅*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初中素材南阳高卧的历史典故及释义

初中素材南阳高卧的历史典故及释义

南阳高卧的历史典故及释义典源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引《魏略》曰:“亮在荆州,……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释义用法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好为《梁父吟》,常抱膝长啸。

他身怀经邦济世的大才,自比为春秋战国时的名臣管仲、乐毅,被人称许为“卧龙”。

后用此典表现人怀才未展,待时而起,也以“卧龙”等指这样的人。

用典形式【卧龙】唐·高适:“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宋·刘儗:“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宋·辛弃疾:“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

”【久卧龙】唐·白居易:“伤弓未息新惊鸟,得水难留久卧龙。

”【长抱膝】北周·庾信:“讵知长抱膝,徒为梁父吟。

”【抱膝意】明·陈子龙:“许身空自大,抱膝意难忘。

”【卧龙才】唐·刘禹锡:“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

”【卧龙公】宋·范成大:“若家卧龙公,事业管萧埒。

”【卧南阳】唐·杜甫:“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起卧龙】唐·刘禹锡:“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梁甫吟】唐·杜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宋·汪元量:“老子猖狂甚,犹歌梁甫吟。

”【琅邪人】唐·李白:“耻学琅邪人,龙蟠事躬耕。

”【长吟抱膝】唐·骆宾王:“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武侯吟龙】唐·罗隐:“宣父道高休叹凤,武侯才大本吟龙。

”【卧龙诸葛】宋·辛弃疾:“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展开全文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西岭千秋雪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里的“南阳”在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国家正史《三国志》上以及很多史料记载中证明就是指宛。

这在西晋时期是一种共识,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做到了家喻户晓,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然而,经后朝后代别有用心之人独断、臆想、推测,时至今日竟然被演变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

这将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笑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就是指宛。

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 这是王莽第一个说出南阳指宛的证史记载。

二,公元17年,新莽天凤四年四月,王莽改制时“改南阳郡为前队(音遂Sw),改宛县为南阳”。

这个证明秦、西汉时的南阳郡更名为“前队”,宛已经改名叫“南阳”。

三、《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淯水)又南迳宛城东。

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

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

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大成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

四、《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城。

五、《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记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这件事说的是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记载:“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古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翻译赏析

古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翻译赏析

古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翻译赏析“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出自文言文《隆中对》,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诸葛亮就躬耕在南阳: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莫把功夫用在学术外

诸葛亮就躬耕在南阳: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莫把功夫用在学术外

诸葛亮就躬耕在南阳: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莫把功夫用在学术外【按】“知识青年”诸葛亮,17岁到27岁这十年到底在哪里躬耕谋生?文化学者夏先生1993年曾撰写了四篇文章,26年过去了,今日看后仍觉得耳目一新。

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四说诸葛亮的躬耕地文| 夏廷献01细品诸葛如何说——一说诸葛亮的躬耕地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当年的躬耕地到底哪里?这是近些年在一定范围“炒”得很热的问题,说法也很多。

概括起来,大体有“四说”:“南阳说”;“襄阳说”;“南阳襄阳都是说”;“南阳襄阳都不是说”。

令人奇怪的是,这“说”那“说”,都没有仔细听听当事人诸葛亮自己怎么说。

诚然,各“说”都引用了诸葛先生《出师表》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但不知什么原因,研究者大都是“虚晃一枪”,便“顾左右而言它”——自己“说”起来了,没有再沿着诸葛的思路“说”下去,把先生自己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很确凿的问题,搞成了“众说纷纭”,搅成了一锅粥(这是不少“学问家”的通病)。

其实,诸葛先生在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后,紧接着便说了“躬耕于南阳”的原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一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保命。

什么地方易于“保命”呢?只有远离政治、军事漩涡中心的地方。

当时,这个地方,只能是离诸侯刘表所据的襄阳270多里的南阳,而决不会是连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都不能呆下去的争斗中心之一的襄阳。

(注:相当于今日军分区司令的诸葛玄,从江西到襄阳,看到刘表嫉贤妒能难以相处,便离开襄阳,途径南阳到了今日的平顶山市——该市有其墓地为证)二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埋名。

不想让诸侯们知道自己。

哪个地方易于“埋名”呢?只有远离诸侯的地方。

当时,合适的地方就是南阳——既可以躲开襄阳刘表的视线,又可以不受到许昌曹操的瞩目(这也是17岁的诸葛亮没有跟着叔父去平顶山的原因)。

若是像“襄阳说”的那样,先生在襄阳近郊躬耕,和达官贵人来往密切,埋名,其不成了一句假话。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南阳---诸葛卧龙躬耕地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

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证据之三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

’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摘要:诸葛亮躬耕地向来有南阳、襄阳两说。

持襄阳说者的主要理由是:历代文献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属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宛县为曹操势力范围,如果诸葛亮隐居于此,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占领区自投网罗。

历史文献证明,三国时隆中不归南阳管辖,而诸葛亮躬耕之地亦非曹操占领区。

且刘备屯兵博望,要短期内三顾草庐,路程必然不远,这只能是南阳而非襄阳。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是学术界长期聚讼不决的一桩公案,持襄阳说者认为躬耕在襄阳隆中,持南阳说者认为在南阳宛城卧龙岗,双方唇枪舌剑,辩难不已,迄今尚无定谳。

持襄阳说者的主要理由是:历代文献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属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宛县为曹操势力范围,如果诸葛亮隐居于此,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占领区自投网罗。

①如果这些说法成立,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自然是铁证如山,不可改易,但是仔细推敲,事实并非如此。

一、历代文献记载是否一致诸葛亮躬耕于何处,持襄阳说者认为历代文献一致,均说是在襄阳隆中。

根据是:1.《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惟卜此宅……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

2.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云:“帝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后来他又在《襄阳记》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3.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篇》云:“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

亮语刘禅云:‘先帝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这4条记载中,郦道元的《水经注》最晚,他和盛弘之所撰《荆州记》中关于孔明的记载均是沿袭了习凿齿的说法,但习凿齿在《汉晋春秋》和《襄阳记》中说诸葛亮“家”在南阳邓县隆中,并未说躬耕,受三顾于此,持襄阳说者望文生义,认为家于此即躬耕于此,受三顾于此,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提示:一直以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问题争论不休。

关于这个论题,学界普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支持“躬耕地”为南阳的“南阳说”以及支持“躬耕地”为襄阳的“襄阳说”。

本文作者首先剖析了“襄阳说”的依据,再根据史实记载逐一驳斥这些依据,最后通过详实的分析考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

文章摘自《中国经济周刊》,部分文字有删改。

正文: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用明确结论的问题。

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尤其是南阳武侯祠和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中华大地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些争论和宣传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次但争论却不同寻常,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改动和教科书事件均有误导后人之嫌,在史实上也缺乏科学的依据。

故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还历史真相。

应当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争议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的解析也不例外。

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这和当前有些地方大争所谓的“名人故里”有着本质的不同。

只要双方论者不存偏见,能以科学的精神、求实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即便最终无果,但在这种长期认真的探讨中,参与者和关心此事的人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会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学识水平都大有益处。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个南阳,持南阳说的讲就是当时的宛城,即今天的南阳市区。

因为诸葛亮及《三国志》中从未提及“躬耕于隆中、躬耕于襄阳”的话语。

而“襄阳说”的学者则认为:1,诸葛亮说自己“躬耕南阳”中的“南阳”应理解为“南阳郡”,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隆中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所以,南阳就是隆中。

2“襄阳说”学者潘正贤先生研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所得出的的四个“意涵”:“1、(诸葛亮)以郡望称籍贯,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2、意指隆中在汉水以南又属南阳郡邓县管辖;3、意指十年中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躬耕,未到其他任何地方躬耕;4、意指诸葛亮在隆中既是躬耕又是隐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第一个意涵,早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共识,其它三个意涵,是我在苦心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其他大量史料和学习我国史学界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四个意涵的整体提出,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这条最原始、最可靠的史料里就已经解决。

如果把这条史料和构成锁链的其他大量信史史料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体系的话,那它就是掌握在“襄阳说”手中用以彻底否定“南阳说”,破解‘南阳说’为‘襄阳说’设置的令人头痛的麻烦的最强大、最有力、最锐利、最可靠的武器。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条史料只告诉我们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亦即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没有说他到别的地方躬耕。

这说明诸葛亮在躬耕期间只生活和活动在隆中及其周围,躬耕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分割。

这就笃定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唯一性或排他性,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那么,对“躬耕于南阳”中的这个“南阳”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解读呢?首先,史载东汉时期南阳、南两郡以汉水为界,隆中位于汉水南岸,故诸葛亮“躬耕南阳”不可能包括隆中。

其次,秦汉南阳郡是在战国楚宛郡的基础上设置的。

南阳郡春秋时是吕、申两国地,后被楚文王所灭,先设宛邑,因地名宛而得名,楚悼王时期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的南阳盆地设置宛郡,楚以此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

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其义“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在宛郡的基础上秦“初置南阳郡”,南阳郡的设置也是以南阳盆地为基础的。

第三,东汉班固撰的《汉书》在《地理志第八上》第一次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这也就是说西汉末年宛县就被称为过“南阳”,自此以后,南阳一指南阳郡,也指宛城。

与此可以相互印证的还有同书《循吏传第五十九》召信臣传中,“九江……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

”这里的南阳无疑是指宛城,南阳城西独山上原有三太守祠,分别是西汉召信臣祠、东汉杜诗祠和晋杜预祠,可见在南阳(宛)立召信臣祠确有其事。

另外,《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也载:“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西汉另两个富豪是巴寡妇清和蜀卓氏,巴和蜀均是西汉郡名,孔氏却以郡治宛城替代南阳,很明显,西汉时宛、南阳已经同指一地,可以互见了。

第四,东汉时,将南阳郡等行政区划名逐步演化为治所宛城的现象更为普遍。

《后汉书·志第十》:“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使用的是南阳,同一事件在同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使用的都是宛城。

又如《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

”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庚申,幸宛,帝不豫……乙丑,自宛还。

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

”类似南阳、宛城互用的记载在《后汉书》中还有很多。

同样,南阳与宛城以及襄阳与州治荆州的名称互用,在《三国志》本身也非常普遍。

如:《魏书六·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刘)表亦合兵军襄阳。

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刘)表(荆)州,使坚攻表。

”这里的襄阳一个地名就用了两个名称,一是作为县治的襄阳,一是作为荆州治所的(荆)州。

与此相对应的,袁术此时所在的宛城,仅用南阳代之。

又如《吴书一·孙坚传》:“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这里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另外,曹操困于宛城是三国时很著名的历史故事。

建安二年(197年),“(张)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太祖(曹操)南征,军清水,绣等举众降。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

……掩袭太祖。

太祖军败,二子没。

”(《魏书八》)。

此传中用的是宛,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用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以此类推,魏晋时期南阳的郡名随着区划的变化,已逐步地与治所地混为一谈了。

在上述史料中,作为郡名的南阳、荆州、南郡等常与具体的属地县名如:叶、穰、舞阴、昆阳、襄阳、公安并列使用,所以,在史书中大量郡名的使用已不是泛指整个郡境,而是具体指郡治所在地。

如前文中的“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

”这些记载,不用注释,谁都知道是从郡治宛城到的昆阳和叶县。

如果依“襄阳说”,“南阳”就是指南阳郡全境,宛城才是今南阳市区,隋以后两名才可以互替,那《后汉书》和《三国志》就没法看了,难道汉武帝“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还需要考证是从南阳郡何地发兵吗?所以,“襄阳说”认为隋改宛县为南阳县是宛县历史上第一次以“南阳”为名的观点是不对的。

第五,按“襄阳说”的观点,隆中属南阳郡就可以称为“南阳”,这有任何一条史料根据吗?东汉时樊城属南阳郡,但樊城何时称为过“南阳”?邓县属南阳郡,邓县又何时称为过“南阳”?值得提出的是,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除部分用郡名代替郡治地外,凡涉及郡治以外的其他地名,均标注的非常清楚,绝没有含糊地用南阳、荆州、南郡等替代的记载。

如《汉晋春秋》记载延熹七年“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之”,以及前文提到的舞阴、穰、舂陵、昆阳、叶等虽都是南阳郡的辖地,但绝不会只用南阳一词替代。

假设“襄阳说”的今隆中因属南阳管辖,就可以在史书的表述中用南阳替代,南阳就是指隆中,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将《后汉书》和《三国志》郡以下的地名全部换成所属郡名,那么,两部史书岂不一塌糊涂。

所以,古代史学家在正史中地名使用的严谨性今人是不容置疑的。

笔者也相信,在上述两部史书中我们很难再找出一个用了“南阳”的地名,而经考证却是宛城以外某地的事例,例如时属南阳郡的樊城,哪部史书里将其称为过南阳?或者自称为南阳?第六,无独有偶,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用了“南阳”一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通于黎阳,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这里的南阳,是指曹操在宛城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之事。

诸葛亮《前出师表》为汉兴五年(227年),《后出师表》为汉兴六年(228年),前后仅隔一年,在前后一年的时间内,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地理学家的诸葛亮不可能将同一个地名分指相隔两百余里的两个地方。

所以,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与《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一样,都指的是宛城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按照“襄阳说”的观点,《前出师表》的南阳是邓县之隆中,《后出师表》的南阳也应是邓县之隆中,岂不令人贻笑?是不是又要找出张绣、曹操到过隆中的记载?否则,有什么理由能否定前后出师表中的两个南阳的注释呢?第七,细看《三国志》,“南阳”这个地名在书中多次出现,个个指向明确,裴松之均没有作注,尤其是在“躬耕南阳”之下没有作注。

不仅南阳没有作注,《三国志》里出现的所有地名几乎都没有作注,因为这些地名就是今天看也不会误解,更何况陈寿(233~297年)几乎是三国(220~280年)同期的人物,蜀灭时裴松之31岁,三国归晋时48岁,即开始撰《三国志》,汉魏时期那么著名的南阳,他怎么可能搞不清其含义和所指呢?所以,诸葛亮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之“南阳”,如果不是指南阳全郡的话,按当时的习惯,则一定是指郡治宛县,而绝不会附会成隆中或南阳郡宛城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