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合集下载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周前 因发热 等症 , 在某 中医 院就 诊 , 服用 中西 药 ( 具 体 不 详) 后 汗 出热 退 。现 症 : 全 身出汗量小而微 , 以胸 口为
甚, 伴恶 风 , 抚 之 皮 肤 湿润 而 冷 , 膝 盖怕 冷 。虽是 盛 夏 ,
性 征发 育 者 , 约占 5 ; 月 经 来 潮 后 继之 又 停 经 3个 周 期 者称 为继 发 性 闭经 , 约占 9 5 ¨ 1 ] 。笔者 在 临 证 中喜
按: 中医 认 为 , 经 常 日间汗 出不 止 , 活 动 之 后 更 甚
为 闭经 。治 则温 肾益气 , 补 血通 经 。处 方 : 当归 1 0 g , 自 芍1 0 g , 川芎 1 0 g , 人参 6 , 桂枝 1 0 g , 牡 丹皮 1 0 g , 生 甘 草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麦冬 1 5 g , 生杜仲 1 5 g , 川 续 断 2 0 g , 生黄 芪 3 0 g , 红花 6 g , 桑椹 l O g , 吴茱 萸 1 5 g 。7 剂, 水煎 服 , 每 日 1剂 。经加 减 治 疗 1月余 , 月 经来 潮 ,
桂枝 1 0 g , 白芍 1 0 g , 大枣 6 枚, 炙 甘草 2 0 g , 生 姜 3片 , 制 附子 1 0 g 。4剂 , 水煎 服 。 2 0 1 4年 8月 5 日二 诊 。患 者 自述 服 第 一 剂 药 后 , 便 感 觉全 身如 暖 流般在 流 动 , 颇为舒服 , 汗 出减 少 , 4剂 药后 患者 多汗 之症 已彻 底痊 愈 。
方药 应 用 中圈民阍 疗珐
CHI NA’ S NATUR0 P ATH Oc t .201 5 . Vol 23 No 10
温 经 汤 加减 治 疗 闭经 验 案一 则 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疗 自汗 1 例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和附子都是中药材,桂枝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季或者是夏季才可以采收,然而还要对其叶子进行晒干,桂枝是属于辛温性药材,所以可以治疗风寒疾病,在治疗感冒和发热疾病上,效果非常的显著,附子汤的功用主要是温经散寒,可以治疗少阴病,那么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第一,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少阴外证:以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身体疼痛或者四肢拘挛,小便难,身重,难于转侧;舌苔薄白,脉弱浮大,或沉迟。

第二,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效与作用。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

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

调养如桂枝汤法。

第三,附子含有剧毒物质乌头碱,初学者应使用中国产的炮附子较为安全。

如果使用日本产的白川附子,必须充分注意剂量,否则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使用附子剂,以新陈代谢极度衰弱,手足冷,脉无力(或脉体大而无力,或沉小而无力),身体整体缺乏生气为使用指征。

曾有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而获效的经验。

曾多用于古人称为“疝”的疾病。

也用于
夏季出现足冷和腹痛,甚至夏天足冷离不开布脚套的病例。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常用于大汗亡阳、房事后伤风、鼻衄、乳漏、寒疝、阳虚感冒、风瘾疹、麻疹出而不透、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痛经、神经痛等属于营卫不和兼见因阳虚而漏汗者。

桂枝加附子汤证、大青龙汤证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七)

桂枝加附子汤证、大青龙汤证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七)

比如 : 表 实 + 里 热 ) 青 龙 汤 , 浮 紧 ( ( 大 脉 大
数 ) 无 汗 , 干 , 躁 。 ( 虚 + 里 热 ) 枝 汤 + , 口 烦 表 桂
邱 医生 医案 :刘 渡 舟 先 生 给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学生讲 课 时 , 忆到 : 一 位邱 姓 的 医生 , 回 有 在
他 家 乡在 抗 旱 打 井 时 , 壮 年 社 员 , 身 汗 一 遍
出如 洗 , 绳 下 井 , 底 寒 气 逼 人 , 时 汗 消 , 缒 井 顿 随
汤 , 浮缓 , 汗 , 重 而 不 痛 ( 有 轻 时 ) ( 脉 无 身 乍 。 表 阴 +表 湿 ) 黄 附子 甘 草 汤 , 沉 小微 细 , 汗 , 麻 脉 无
这 需要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先 , 要 判 断 该 疾 首 需
病 的 “ 局 ”: 于 六 经 、 证 的 哪 一 种 。 大 局 已 大 属 六 定 , 根 据 具 体 症 状 判 断 符 合 何 种 “ 证 ”、 方 再 药 “
青 龙 汤证 。
据 刘 渡 舟 先 生介 绍 : 医 生 看 了病 人 , 为 邱 认
办?
现 症 的 汗 出情 况 。如 果 现 症 有 汗 , 当为 表 虚 , 如
果现 症 无 汗 , 当为 表 实 。
无热 象 , 自汗 出 , 身体 虚惫 。自汗 出 , 很 多 有
种 可 能性 , 表 证 的 自汗 出桂 枝 汤 证 、 证 的 蒸 如 里
烦 躁 , 多种 可 能性 , 经 各 经 中诸 经 都 可 有 六 能 有 , 前 面 已经 分 析 此 患 者 至 少有 太 阳 病 , 但 那 么, 果 此 患 者 有 口 渴 、 大 或 数 ( 有 浮 紧) 如 脉 又 ,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克、匹拉米洞0.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

诊为大汗亡阳,处方: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炮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患者挺年轻的啊。

来看看:怕冷,头疼,太阳病嘛,桂枝汤麻黄汤的可能性大。

但是医生给开了西药,只发汗,没粮草补给啊,于是乎,坏了。

先来看看锅炉图表:大汗不止→→散热器漏水了,哗哗嘀;恶风→→依然是散热器问题,开关关不紧了;尿急而无尿液→→锅里没水了,肾把什么化成尿?难为人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色萎黄→→汗血同源,汗就是从血管中渗透出来变为体液再化为津液排出体表的,血少了,所以发黄;表情惶恐→→艾玛出这么多血,成汗血宝马了,我要完?吓的;全身大汗淋漓,上已分析;四肢拘急→→就是胳膊腿筋变短了,缩缩了,因为筋需要血滋养,所以血少了,筋也跟着萎缩;脉沉→→粮草不足啊;脉微→→向外生发的力量不足;脉数→→心脏加足马力开干。

看修复过程:桂枝汤帮心脏等五脏生化,助它们一臂之力;姜草枣芍给锅里添水,别把锅烧干烧化了;炮附子也帮五脏生化,更重要的是把散热器给修好不漏了。

好了,过一会儿,锅炉又正常开工了。

完美。

中医黑话对应关系如下:散热器漏水叫阳虚;锅里水少了叫阴虚。

又少水还漏水,啊啊呀阴阳双煞啊,啊不,阴阳两虚。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桂枝加附子汤证太像小学时做过的应用题了: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单开进水管12分钟才将空池注满水,单开出水管15分钟可将池水放完,现在两管同时开,几分钟可将空池注满水?完。

中医医案——多汗症

中医医案——多汗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病案:刘某,男,49岁,干部,1993年12月15日。

主诉:素体健壮,1月前偶感风寒,头痛,腰痛,全身疼痛,口服阿司匹林片2片,入睡后,身大汗,第2天,诸症若失,工作如常。

但上半身总出汗,一周前,又遇风寒,啬啬恶寒加重,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且全身出汗加重,到某中医院就诊,该医用参苏饮加减五剂,无效,来我院诊治。

初诊:患者坐在诊桌旁,面色淡黄,神色紧张,怕风,有寒意,手帕不离手,且两手帕交替使用,口干,舌质淡,苔薄白,尿少而黄。

诊其脉,沉弱无力。

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阳虚漏汗辨证审机:营卫失调,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固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熟附片15克(先煎30分)生姜10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

夜睡前服一剂,夜半汗出明显减少,三剂后汗止而愈。

按语此案患者自觉素体健壮,但年过六八,《素问》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患者感风寒后,服阿司匹林两片大汗伤阳。

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前医用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

本案则系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参苏温散,势必汗出不止而恶寒加剧。

而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止汗,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津液自复,诸症皆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64,王国才医案。

王国才,1958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编著《龙江医派丛书·王维昌妇科学术经验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丛书》《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

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擅治癫痫及精神系统疾病。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一、汗出畏寒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

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

询知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

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

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

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

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见效。

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

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

秦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二、大汗亡阳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

诊为大汗亡阳,处方: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

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剂汗止。

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三、房后伤风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

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

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

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

针、药屡治不效。

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大枣7故,生姜9克,炙甘草6克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063_桂枝加附子汤

063_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证。

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说表实证之用麻黄汤了,就是表虚证的桂枝汤,也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

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卫阳虚不能固密。

“其人恶风”是指阳虚失于温煦,“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与阳气失养,气化不行有关,也与汗出太多大伤津液不无关系。

仲景因此而用桂枝汤加附子,调营卫,固表阳,则汗可止,汗止则津液自复。

前人有说此条是误汗而阳气阴津两亡,似乎言之过重,如是亡阳那就要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而非此方所能治的了。

此证多见,患者一旦伤风感冒,便中西药杂投,遂至大汗不止者,比比皆是。

转思前人畏麻桂如虎狼,不知今之胡乱用药,更远逾麻桂矣。

犹记78年一个夏天,正值抢种抢收季节,一女青年因夜晚加班干活受寒,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医者既注射安乃近针,服APC,再加中药荆防败毒散,冀其速愈,遂至汗漏不止,恶风,盖三床被子,门窗紧闭,犹自呼冷,已近半月矣。

我用桂枝附子汤合玉屏风散,调治多日始愈。

又,七十年代末,我在北京读书时,岳美中先生的女婿唐老师,患感冒,自用速效感冒胶囊4个,即汗如雨下不止,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恶风,小便难,急召时振声老师往诊,时即用桂枝加附子汤,又输了几瓶盐水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2009年,笔者在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期间,曾在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教授指导下,以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验1例重度汗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已婚,驾驶员,2009年2月9日初诊。

患者嗜烟34年,于2004年因眩晕、心悸被诊为“房颤”,服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之后口服胺碘酮每日0.2 g维持治疗,房颤每月发作1~3次,每次1~2 h缓解。

2008年4月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用胺碘酮,改服丙基硫氧嘧啶100 mg,每日3次。

2008年6月起,夜间盗汗,服中药欠效。

1个月后,房颤发作频繁。

2008年8月住院20 d,期间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停丙基硫氧嘧啶,予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房颤未能控制,盗汗依然,手足汗出尤多。

出院3周后自停全部西药,转服中药至今,但病情未减,又增白昼手足汗出。

刻诊:面色无华,手心湿冷,侧掌片刻见汗水下滴,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

查:血压13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近日曾在外院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示“甲状腺右叶小腺瘤”。

西医诊断:房颤,甲状腺腺瘤。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患者年逾五十,又长期嗜烟,耗伤气阴,阻滞气血,致脉律不整,发为房颤。

日久药毒复损正气,气阴更亏,血行瘀滞,营卫失调,自汗盗汗,久治不愈。

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舌红紫、苔薄少,亦气阴两虚、血行不畅之象。

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以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醋柴胡5 g,黄芪10 g,白术10 g,防风5 g,枳壳10 g,牛膝20 g,浮小麦30 g,甘草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另服美托洛尔6.25 mg,2次/d;华法林1.25 mg,1次/d。

2009年3月5日二诊:服上方17剂后,手足汗出减少,已无汗水下滴,阵发烘热,前胸盗汗。

心率92次/min、房颤律,舌红紫,苔
薄少,脉细结。

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

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为主。

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山药3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

继服10剂。

西药加倍。

2009年5月15日三诊:身汗止,守方续服42剂,汗未复出,但现便溏、日行1~2次,遂停药。

10 d后大便正常,然入晚手心、前胸汗出,白昼手足汗出湿冷,舌黯红,苔薄少,脉细结。

此乃阴阳失调,血行瘀滞,治宜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方拟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淫羊藿10 g,仙茅10 g,知母10 g,泽泻10 g,炒黄柏5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萸肉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

继服7剂。

2009年5有23日四诊:手足汗出明显好转,午夜后仍有胸汗、头汗,右上齿龈红肿轻痛,右颊黏膜见一溃疡点,舌脉同前,予生脉散合桂枝加附子汤、玉女煎出入。

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桂枝5 g,熟附子5 g,赤芍、白芍各10 g,知母10 g,牛膝20 g,石膏(先煎)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大枣10 g,甘草5 g。

继服3剂。

2009年5有28日五诊:齿龈红肿疼痛已除,右颊黏膜溃疡疼痛亦轻,手汗已微,手掌温暖,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湿发湿衣。

心率82次/min、房颤律,舌红,苔少,脉细结,查INR 1.92,上方去石膏、焦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牡丹皮10 g。

继服5剂。

2009年6有6日六诊:汗出渐止,惟起床时前额稍有汗出,晨起口干苦,怕冷,舌黯红,苔薄白,脉细结。

守方出入:太子参2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黄芪10 g,桂枝5 g,熟附子5 g,赤芍、白芍各10 g,炒知母、炒黄柏各10 g,炒白术10 g,防风5 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牡丹皮10 g,大枣10 g,甘草5 g。

继服21剂后,汗出全止,偶有手冷。

查血压110/80 mm Hg,心率84次/min、房颤律。

INR 2.93。

守方加减间断服用,至冬季改予
膏方调理。

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又有肢冷汗出,程度均较前为轻,复予桂枝加附子汤、生脉散、四君子汤或玉屏风散合方,前后服用1个月左右,汗止肢温,随访至2013年5月,病情稳定,面色较前红润,舌淡红,苔薄白,形体渐丰,精神亦振。

患者每月复诊1次,坚持服用美托洛尔、华法林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冬季服用膏方调理,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

”指明心与汗出关系最密切。

本案患者久患房颤,汗出始于服胺碘酮导致药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之后,然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汗出不止,且愈益加重,起初仅为盗汗,后自汗盗汗并重,中西药治疗罔效。

前人有“阴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论,初诊时据其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辨为气阴两虚、血行瘀滞,予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药后手足汗出减少,阵发烘热,前胸盗汗,舌仍红黯,苔薄少,脉细结,思此为阴虚盗汗,故转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始服汗止,因便溏停药10 d后大便正常,自汗盗汗又作,白昼手足湿冷。

思此为阴阳失调,血行瘀滞,取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

并向导师李七一教授请教。

师曰:“此阴阳两虚之候,当燮理阴阳,仲景有桂枝加附子汤治漏汗不止可试用之。

”此时患者虽适值齿龈红肿、颊黏膜溃疡疼痛,仍予桂枝加附子汤合生脉散、玉女煎、栀子豉汤出入。

3剂后齿龈肿痛除,黏膜溃疡亦轻,手汗已微,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故守方去石膏、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煅牡蛎、牡丹皮。

服5剂后,汗出渐止,惟起床时前额稍有汗出,病见转机,续予生脉散合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出入。

3周后汗出全止,之后间断服药以图巩固疗效,冬季以此方为基础配成膏方善后。

2 讨论
本案患者久患房颤,心排血量下降,当为阴阳两虚,气血失调。

初治盗汗,可能前医亦囿于“阴虚盗汗”之说,予养阴敛汗之治,未能顾及阳气,致阳气重伤,无力固摄,盗汗未止又增自汗。

笔者初诊
时亦未能从“面色无华,手心湿冷,汗水下滴”中悟出阳虚之真谛,但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治。

二诊因其“阵发烘热,前胸盗汗,舌仍红黯,苔薄少”,转予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从“阴虚盗汗”论治,始服汗止,继服便溏,停药后大便正常,自汗盗汗又作,白昼手足湿冷,方悟阴阳两虚之可能,加入二仙汤以温阳,又虑其前胸盗汗、舌红为主,恐有胸膈郁热,合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

经李师点拨,方以仲景桂枝加附子汤为主固阳敛汗,终于病得转机,渐入坦途。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乃太阳病汗不得法,汗出不止,导致阴阳两伤,而表证未解,仲景予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方中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邪,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共为君药;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桂枝、白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调和营卫,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两药相合还可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全方合用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扶阳固表,通过固阳以摄阴,所谓“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

汗液不再丢失,阴分自能保全,且阳生则阴长。

本案患者初用桂枝加附子汤时,适逢齿龈红肿、颊黏膜溃疡疼痛,故与养阴清热之剂并用,3剂后诸恙均减,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湿发湿衣,舌质红,苔少,遂去石膏、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煅牡蛎、牡丹皮以加强固摄之力,终于汗出渐止。

之后虽有2次汗出发作,但程度较轻,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均在短期内获效。

患者目前除汗止肢温形丰外,舌质亦由红转淡红,苔由少转薄白。

所谓“固阳以摄阴”,诚不欺也。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作者:高红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