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合集下载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条主要讲太阳病转阴的情况,即由阳性病转为阴性病,由阳性的表证,转为阴性的表证。

阴性的表证就是少阴病。

所以本条讲的就是太阳病转变为少阴病后的治法。

患者原本是太阳病,太阳病应该用汗法,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发汗,但汗不得法,出汗太多,汗多则亡阳,于是阳不固阴,结果造成了“遂漏不止”。

“漏”就是汗出太多,一直出汗,像漏水一样。

汗多伤阳,阳虚多汗,如此恶性循环。

于是形成了一些后果,“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这些症状其实是很重要的信号,说明病情恶化。

“其人恶风”,即患者感觉怕冷。

但没说发热。

不发热就不是阳证了,也就是说病性转成阴性了,这句主要讲汗多亡阳,阳气不足了。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这句主要讲阴液受损。

汗就是人的体液,汗多,体液就少了。

体液少了,小便当然不会太多,所以小便难,量少,涩痛,都是意料之中的,如果汗多,同时小便也多,那就麻烦大了,阴液从两头损失,很快就丢光了,阴尽阳脱,旋至不救。

阴液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津液濡养,于是会出现肌肉拘挛,尤其是四肢肌肉,比较敏感,所以四肢最先出现拘挛。

但还好,只是微急,稍微有点屈伸不顺利,屈伸有点难度。

总体来说问题还不太大。

综上所述,太阳病发汗之后,阴阳两伤,病性转阴,但问题还不算太严重,还没到阴尽阳脱的程度。

如果到了阴尽阳脱的程度,那就必须用四逆辈了。

那么,现在这种阴阳两伤不很严重的情况,应该怎么解决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即桂枝汤原方加上一味炮附子。

我们知道,桂枝汤是解表剂,是引气血趋表的。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方歌: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相关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案例15则1、安徽省苏昌富医生案例:患者:吴某当涂县人性别:男年龄:52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18号病史:自述5年前得了一次急性胃肠炎,当时输液几天感觉好了,但肛门坠胀感出现了,曾多次到南京某医院诊治,效果不佳,后来做肠镜报告为溃疡性结肠炎。

面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易出汗,形体略瘦,纳可,眠一般,大便一日数次,伴粘液。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组:制附片15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切),大枣12枚(撕),炙甘草30g。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乚浸泡1小时,煮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1月23号,患者很高兴,肛门坠胀已大大减轻,大便一天一到二次,已没有粘液。

调整处方:桂枝人参汤方组:制附片15g,桂枝60g,炙甘草60g,白术45g,党参45g,生姜45g(切)剂量: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乚浸泡1小时,煮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三诊:自述症状全部消失。

桂枝人参汤七剂调理。

效果:已愈。

2、湖南省艾青松医生案例:患者:唐某娄底涟源人性别:女年龄:57岁初诊:2015年5月27日主诉:出汗多年,近来加重自述:多年前就有喜出汗的毛病,听别人说这是更年期综合症,都会有这个症状,所以一直就没管。

最近两年越来越严重,严重到稍微一做事汗就全部湿透衣服,每天至少要换七、八套衣服。

中间在市里几大名医处吃中药几十付,做过针灸、火疗等,效果不佳。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周前 因发热 等症 , 在某 中医 院就 诊 , 服用 中西 药 ( 具 体 不 详) 后 汗 出热 退 。现 症 : 全 身出汗量小而微 , 以胸 口为
甚, 伴恶 风 , 抚 之 皮 肤 湿润 而 冷 , 膝 盖怕 冷 。虽是 盛 夏 ,
性 征发 育 者 , 约占 5 ; 月 经 来 潮 后 继之 又 停 经 3个 周 期 者称 为继 发 性 闭经 , 约占 9 5 ¨ 1 ] 。笔者 在 临 证 中喜
按: 中医 认 为 , 经 常 日间汗 出不 止 , 活 动 之 后 更 甚
为 闭经 。治 则温 肾益气 , 补 血通 经 。处 方 : 当归 1 0 g , 自 芍1 0 g , 川芎 1 0 g , 人参 6 , 桂枝 1 0 g , 牡 丹皮 1 0 g , 生 甘 草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麦冬 1 5 g , 生杜仲 1 5 g , 川 续 断 2 0 g , 生黄 芪 3 0 g , 红花 6 g , 桑椹 l O g , 吴茱 萸 1 5 g 。7 剂, 水煎 服 , 每 日 1剂 。经加 减 治 疗 1月余 , 月 经来 潮 ,
桂枝 1 0 g , 白芍 1 0 g , 大枣 6 枚, 炙 甘草 2 0 g , 生 姜 3片 , 制 附子 1 0 g 。4剂 , 水煎 服 。 2 0 1 4年 8月 5 日二 诊 。患 者 自述 服 第 一 剂 药 后 , 便 感 觉全 身如 暖 流般在 流 动 , 颇为舒服 , 汗 出减 少 , 4剂 药后 患者 多汗 之症 已彻 底痊 愈 。
方药 应 用 中圈民阍 疗珐
CHI NA’ S NATUR0 P ATH Oc t .201 5 . Vol 23 No 10
温 经 汤 加减 治 疗 闭经 验 案一 则 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疗 自汗 1 例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和附子都是中药材,桂枝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季或者是夏季才可以采收,然而还要对其叶子进行晒干,桂枝是属于辛温性药材,所以可以治疗风寒疾病,在治疗感冒和发热疾病上,效果非常的显著,附子汤的功用主要是温经散寒,可以治疗少阴病,那么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第一,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少阴外证:以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身体疼痛或者四肢拘挛,小便难,身重,难于转侧;舌苔薄白,脉弱浮大,或沉迟。

第二,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效与作用。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

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

调养如桂枝汤法。

第三,附子含有剧毒物质乌头碱,初学者应使用中国产的炮附子较为安全。

如果使用日本产的白川附子,必须充分注意剂量,否则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使用附子剂,以新陈代谢极度衰弱,手足冷,脉无力(或脉体大而无力,或沉小而无力),身体整体缺乏生气为使用指征。

曾有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而获效的经验。

曾多用于古人称为“疝”的疾病。

也用于
夏季出现足冷和腹痛,甚至夏天足冷离不开布脚套的病例。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常用于大汗亡阳、房事后伤风、鼻衄、乳漏、寒疝、阳虚感冒、风瘾疹、麻疹出而不透、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痛经、神经痛等属于营卫不和兼见因阳虚而漏汗者。

桂枝加附子汤证、大青龙汤证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七)

桂枝加附子汤证、大青龙汤证案例分析——刘渡舟医案(七)

比如 : 表 实 + 里 热 ) 青 龙 汤 , 浮 紧 ( ( 大 脉 大
数 ) 无 汗 , 干 , 躁 。 ( 虚 + 里 热 ) 枝 汤 + , 口 烦 表 桂
邱 医生 医案 :刘 渡 舟 先 生 给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学生讲 课 时 , 忆到 : 一 位邱 姓 的 医生 , 回 有 在
他 家 乡在 抗 旱 打 井 时 , 壮 年 社 员 , 身 汗 一 遍
出如 洗 , 绳 下 井 , 底 寒 气 逼 人 , 时 汗 消 , 缒 井 顿 随
汤 , 浮缓 , 汗 , 重 而 不 痛 ( 有 轻 时 ) ( 脉 无 身 乍 。 表 阴 +表 湿 ) 黄 附子 甘 草 汤 , 沉 小微 细 , 汗 , 麻 脉 无
这 需要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先 , 要 判 断 该 疾 首 需
病 的 “ 局 ”: 于 六 经 、 证 的 哪 一 种 。 大 局 已 大 属 六 定 , 根 据 具 体 症 状 判 断 符 合 何 种 “ 证 ”、 方 再 药 “
青 龙 汤证 。
据 刘 渡 舟 先 生介 绍 : 医 生 看 了病 人 , 为 邱 认
办?
现 症 的 汗 出情 况 。如 果 现 症 有 汗 , 当为 表 虚 , 如
果现 症 无 汗 , 当为 表 实 。
无热 象 , 自汗 出 , 身体 虚惫 。自汗 出 , 很 多 有
种 可 能性 , 表 证 的 自汗 出桂 枝 汤 证 、 证 的 蒸 如 里
烦 躁 , 多种 可 能性 , 经 各 经 中诸 经 都 可 有 六 能 有 , 前 面 已经 分 析 此 患 者 至 少有 太 阳 病 , 但 那 么, 果 此 患 者 有 口 渴 、 大 或 数 ( 有 浮 紧) 如 脉 又 ,

桂枝加附子汤治表虚漏汗证100例疗效观察

桂枝加附子汤治表虚漏汗证100例疗效观察

桂枝加附子汤治表虚漏汗证100例疗效观察
朱豫珊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1(6)3
【摘要】伤寒发热因中西药物发汗不当致表虚不固汗漏不止者临床颇为多见,笔者每采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屡获奇验,现将1978~1990年经治的100例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25~40岁16例,41~50岁48例,51~60岁22例,60岁以上14例;因使用西药解热镇痛剂不当所致者70例,因服用中药发汗不当所致30例;兼发热52例(体温均不超过38.5℃),兼血压下降58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疼、肢楚、恶寒及小便短涩症状;住院治疗56例。

【总页数】1页(P13-13)
【关键词】表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
【作者】朱豫珊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953
【相关文献】
1.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J], 高红勤
2.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太阳经证过汗误治28例临床观察 [J], 关争艳;王国明
3.桂枝汤煮散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临床观察 [J], 姚瑞东;耿旦;宁德春;梁大荣
4.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证一得 [J], 刘伟良
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小儿汗证60例 [J], 邹寿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加味治盗汗验案

桂枝汤加味治盗汗验案

桂枝汤加味治盗汗验案
摘要:桂枝汤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首方。

本方是辛温解肌的代表方剂,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但桂枝汤中的发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药效,主要起到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活血脉,扶正祛邪,表里同治,泄外护内的效果。

笔者应用该方治疗盗汗1例,效果满意,现举介绍如下:患者朱某,男,28岁,职员,2002年12月26初诊,自诉从2000冬天开始,夜间睡后汗出,醒来即止,衣被皆湿,伴怕冷,反复3年。

曾在市某西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服用谷维素、维生素B1等药后,病情未见好转。

尔后又在某中医院诊为“盗汗”多次服用当归六黄汤,泻火敛汗之剂及应用玉屏风散之类,固表止汗之药物,亦无效果,后又在某医师指导下,用五倍子粉调醋外敷脐部三个月,并未奏效。

来诊时症见面白,精神欠佳、怕冷、喜热饮、舌淡胖大,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无力。

辨证属卫表气虚,营卫失调。

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敛汗。

方选桂枝汤加味;桂枝6g,白芍20g,大枣12g,生姜2片,炙甘草9g,炙北芪20g,党参20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二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饭后温服。

12月28日复诊,自述盗汗明显减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十剂,盗汗止,精神佳、亦无怕冷现象。

随访2年...。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刘渡舟解释: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阳中风又兼有表阳虚的证候,可见于太阳病发汗之后。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理所应当,但为什么病没有治好,反而伤了表阳呢?问题就在于汗不得法。

按要求,太阳病发汗只宜发微汗,不可大汗令“如水流漓”。

若发汗太过,不仅邪不去、表不解,反而使阳从汗泄,更伤卫阳。

表不解,则仍见汗出、恶风;表阳虚,肌表不固,则汗漏不止;汗出过多,津气俱伤,筋脉失养,气化不利,所以“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此时,表不解又兼见亡阳脱液,故以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附子以温经回阳,固表敛汗。

本证既有津伤,但方中并不加生津益阴的药物,其理何在?陆渊雷作了很好的说明:“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思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汗证治验
标签:桂枝加附子汤;汗证;伤寒论
2009年,笔者在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期间,曾在导师江苏省中医院李七一教授指导下,以桂枝加附子汤成功治验1例重度汗证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已婚,驾驶员,2009年2月9日初诊。

患者嗜烟34年,于2004年因眩晕、心悸被诊为“房颤”,服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之后口服胺碘酮每日0.2 g维持治疗,房颤每月发作1~3次,每次1~2 h缓解。

2008年4月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用胺碘酮,改服丙基硫氧嘧啶100 mg,每日3次。

2008年6月起,夜间盗汗,服中药欠效。

1个月后,房颤发作频繁。

2008年8月住院20 d,期间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示“二尖瓣轻度反流”,停丙基硫氧嘧啶,予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房颤未能控制,盗汗依然,手足汗出尤多。

出院3周后自停全部西药,转服中药至今,但病情未减,又增白昼手足汗出。

刻诊:面色无华,手心湿冷,侧掌片刻见汗水下滴,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

查:血压13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率108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近日曾在外院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超声示“甲状腺右叶小腺瘤”。

西医诊断:房颤,甲状腺腺瘤。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患者年逾五十,又长期嗜烟,耗伤气阴,阻滞气血,致脉律不整,发为房颤。

日久药毒复损正气,气阴更亏,血行瘀滞,营卫失调,自汗盗汗,久治不愈。

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舌红紫、苔薄少,亦气阴两虚、血行不畅之象。

治拟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以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5 g,醋柴胡5 g,黄芪10 g,白术10 g,防风5 g,枳壳10 g,牛膝20 g,浮小麦30 g,甘草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另服美托洛尔6.25 mg,2次/d;华法林1.25 mg,1次/d。

2009年3月5日二诊:服上方17剂后,手足汗出减少,已无汗水下滴,阵发烘热,前胸盗汗。

心率92次/min、房颤律,舌红紫,苔薄少,脉细结。

查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5。

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为主。

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山药3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

继服10剂。

西药加倍。

2009年5月15日三诊:身汗止,守方续服42剂,汗未复出,但现便溏、日行1~2次,遂停药。

10 d后大便正常,然入晚手心、前胸汗出,白昼手足汗出湿冷,舌黯红,苔薄少,脉细结。

此乃阴阳失调,血行瘀滞,治宜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方拟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加减: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淫羊藿10 g,仙茅10 g,知母10 g,泽泻10 g,炒黄柏5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萸肉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

继服7剂。

2009年5有23日四诊:手足汗出明显好转,午夜后仍有胸汗、头汗,右上齿龈红肿轻痛,右颊黏膜见一溃疡点,舌脉同前,予生脉散合桂枝加附子汤、玉女煎出入。

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桂枝5 g,熟附子5 g,赤芍、白芍各10 g,知母10 g,牛膝20 g,石膏(先煎)10 g,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大枣10 g,甘草5 g。

继服3剂。

2009年5有28日五诊:齿龈红肿疼痛已除,右颊黏膜溃疡疼痛亦轻,手汗已微,手掌温暖,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湿发湿衣。

心率82次/min、房颤律,舌红,苔少,脉细结,查INR 1.92,上方去石膏、焦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牡丹皮10 g。

继服5剂。

2009年6有6日六诊:汗出渐止,惟起床时前额稍有汗出,晨起口干苦,怕冷,舌黯红,苔薄白,脉细结。

守方出入:太子参20 g,麦冬10 g,炙五味子5 g,黄芪10 g,桂枝5 g,熟附子5 g,赤芍、白芍各10 g,炒知母、炒黄柏各10 g,炒白术10 g,防风5 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牡丹皮10 g,大枣10 g,甘草5 g。

继服21剂后,汗出全止,偶有手冷。

查血压110/80 mm Hg,心率84次/min、房颤律。

INR 2.93。

守方加减间断服用,至冬季改予膏方调理。

2010年3月和2011年3月又有肢冷汗出,程度均较前为轻,复予桂枝加附子汤、生脉散、四君子汤或玉屏风散合方,前后服用1个月左右,汗止肢温,随访至2013年5月,病情稳定,面色较前红润,舌淡红,苔薄白,形体渐丰,精神亦振。

患者每月复诊1次,坚持服用美托洛尔、华法林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冬季服用膏方调理,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

”指明心与汗出关系最密切。

本案患者久患房颤,汗出始于服胺碘酮导致药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之后,然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汗出不止,且愈益加重,起初仅为盗汗,后自汗盗汗并重,中西药治疗罔效。

前人有“阴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论,初诊时据其舌红紫、苔薄少、脉细小数、节律不整,辨为气阴两虚、血行瘀滞,予血府逐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药后手足汗出减少,阵发烘热,前胸盗汗,舌仍红黯,苔薄少,脉细结,思此为阴虚盗汗,故转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始服汗止,因便溏停药10 d后大便正常,自汗盗汗又作,白昼手足湿冷。

思此为阴阳失调,血行瘀滞,取生脉散合二仙汤、栀子豉汤益气养阴、温阳活血、清解郁热并进。

并向导师李七一教授请教。

师曰:“此阴阳两虚之候,当燮理阴阳,仲景有桂枝加附子汤治漏汗不止可试用之。

”此时患者虽适值齿龈红肿、颊黏膜溃疡疼痛,仍予桂枝加附子汤合生脉散、玉女煎、栀子豉汤出入。

3剂后齿龈肿痛除,黏膜溃疡亦轻,手汗已微,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故守方去石膏、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煅牡蛎、牡丹皮。

服5剂后,汗出渐止,惟起床时前额稍有汗出,病见转机,续予生脉散合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出入。

3周后汗出全止,之后间断服药以图巩固疗效,冬季以此方为基础配成膏方善后。

2 讨论
本案患者久患房颤,心排血量下降,当为阴阳两虚,气血失调。

初治盗汗,可能前医亦囿于“阴虚盗汗”之说,予养阴敛汗之治,未能顾及阳气,致阳气重伤,无力固摄,盗汗未止又增自汗。

笔者初诊时亦未能从“面色无华,手心湿冷,汗水下滴”中悟出阳虚之真谛,但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治。

二诊因其“阵发烘热,前胸盗汗,舌仍红黯,苔薄少”,转予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从“阴虚盗汗”论治,始服汗止,继服便溏,停药后大便正常,自汗盗汗又作,白昼手足湿冷,方悟阴阳两虚之可能,加入二仙汤以温阳,又虑其前胸盗汗、舌红为主,恐有胸膈郁热,合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

经李师点拨,方以仲景桂枝加附子汤为主固阳敛汗,终于病得转机,渐入坦途。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乃太阳病汗不得法,汗出不止,导致阴阳两伤,而表证未解,仲景予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方中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邪,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共为君药;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桂枝、白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调和营卫,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两药相合还可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全方合用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扶阳固表,通过固阳以摄阴,所谓“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

汗液不再丢失,阴分自能保全,且阳生则阴长。

本案患者初用桂枝加附子汤时,适逢齿龈红肿、颊黏膜溃疡疼痛,故与养阴清热之剂并用,3剂后诸恙均减,惟头部胸背汗出加重,湿发湿衣,舌质红,苔少,遂去石膏、栀子、淡豆豉,加煅龙骨、煅牡蛎、牡丹皮以加强固摄之力,终于汗出渐止。

之后虽有2次汗出发作,但程度较轻,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均在短期内获效。

患者目前除汗止肢温形丰外,舌质亦由红转淡红,苔由少转薄白。

所谓“固阳以摄阴”,诚不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