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桂枝和附子都是中药材,桂枝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季或者是夏季才可以采收,然而还要对其叶子进行晒干,桂枝是属于辛温性药材,所以可以治疗风寒疾病,在治疗感冒和发热疾病上,效果非常的显著,附子汤的功用主要是温经散寒,可以治疗少阴病,那么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
第一,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少阴外证:以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身体疼痛或者四肢拘挛,小便难,身重,难于转侧;舌苔薄白,脉弱浮大,或沉迟。
第二,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效与作用。
调和营卫,回阳固表。
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
调养如桂枝汤法。
第三,附子含有剧毒物质乌头碱,初学者应使用中国产的炮附子较为安全。
如果使用日本产的白川附子,必须充分注意剂量,否则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使用附子剂,以新陈代谢极度衰弱,手足冷,脉无力(或脉体大而无力,或沉小而无力),身体整体缺乏生气为使用指征。
曾有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而获效的经验。
曾多用于古人称为“疝”的疾病。
也用于
夏季出现足冷和腹痛,甚至夏天足冷离不开布脚套的病例。
桂枝加附子汤证要点有哪些?常用于大汗亡阳、房事后伤风、鼻衄、乳漏、寒疝、阳虚感冒、风瘾疹、麻疹出而不透、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痛经、神经痛等属于营卫不和兼见因阳虚而漏汗者。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附子与肉桂配伍的研究进展

并认 为弱 人 常 服 , 却 病 延 年 之 效 。在 《 佩 衡 医 有 吴 案》 配伍 被 多处 应用 , 书 3 该 该 1~6 0页 虚 寒诸 证 用
溯 源到 张仲景 的《 伤寒 杂病 论 》, 中 用桂 枝 与 附 子 其
配伍 的处 方共 计 7方 , 世 为增 强其 温 阳疗 效 , 后 常用 肉桂 代替 桂枝 应 用 于 临 床 , 获 殊 效 。云 南 省 名 医 每
吴 佩 衡 在 临 床 实 践 中对 附 子 与 肉 桂 的 配 伍 运 用 有 独
附子 为 毛 茛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乌 头 的旁 生 块
肾 上 腺 活 动 , 之 趋 向 正 常 所 致 , 时 , 药 配 伍 对 使 同 二
根, 早在 我 国第一 部本 草学 专 著 《 农 本 草经 》中就 神
有“ 主风 寒 咳逆邪 气 , 中 , 疮 , 瘾 坚 积 聚血 瘕 , 温 金 破 寒 湿痿 蹙 , 挛膝 痛 , 拘 不能行 步 ” 的记 载 。
血行 , 化气 行 水 之 效 。适 用 于命 门火 衰 , 形寒 肢 冷 ,
小便 清 长频 数等证 情 。
在 治疗 机理 研 究 方 面 , 小伟 郑
等 通 过 探讨
金 匮 肾气 丸 ( 地 黄 、 山药 、 茱 萸 、 泻 、 苓 、 熟 炒 山 泽 茯
附 子 、 桂 ) 同 浓 度 、 同 时 间 对 肾 阳 虚 大 鼠 促 肾 肉 不 不
附子 方共 5 6次 , 用 肉桂 达 5 配 3次 。 临 床 实 践 证 明 ,
桂枝怎么用?不同剂量和配伍有区别!资深中医分享桂枝应用法则

桂枝怎么用?不同剂量和配伍有区别!资深中医分享桂枝应用法则中药桂枝是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表祛风、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等作用,擅治风寒表虚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
中医认为桂枝是在上之嫩枝而性温,故善治上肢痹痛偏寒者。
桂枝又走血分,是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闭经的要药。
桂枝味辛甘,其性温热,所以阴虚或火旺者应慎用。
桂枝味辛而发散,可治风寒表证,但因其味甘能缓能补,所以导致其发汗力和缓,具有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固主治风寒表虚之有汗证。
与麻黄善治风寒表实无汗证有区别。
桂枝常与威灵仙配伍治疗上肢风寒湿痹,新久皆宜,但两味药有所区别,桂枝重在通经,适合新病者,而威灵仙重在通络,适合久病者。
剂量不同,功效不一!临床使用桂枝时,不同的剂量,常有不同的效果,小剂量使用,可达宣阳行痹之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治疗胸痹病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方中用桂枝一两,且后下,旨在宣通胸中阳气,以治胸阳痹阻之胸痹。
一般来说,同一味中药,小剂量使用时,作用偏于上;大剂量使用时,作用偏于下;轻煎后下时,作用偏于上;久煎时,作用偏于下。
桂枝大剂量使用时,擅长平冲降逆,用于治疗奔豚病或冲气上逆证。
《金匮要略·奔豚病》中的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用于治疗奔豚病。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的桂苓五味甘草汤用桂枝四两,用于治疗冲气上逆的。
大剂量桂枝为何能够降逆气?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一》中阐述道:“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
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桂枝常规剂量使用,能发表解肌祛风散寒,用于治疗风寒表虚感冒。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用桂枝三两,主治发热、汗出、恶风、鼻塞、脉缓之中风。
配伍不同,作用有别!除了剂量不同作用不一样以外,桂枝和不同的药物配伍,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桂枝配麻黄有助于增强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用于治疗无汗之风寒感冒;桂枝配白芍有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的作用,用于治疗有汗之风寒感冒;桂枝配甘草名桂枝甘草汤,能补益心阳,是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怔忡的基础方;桂枝配茯苓能通阳化气行水,善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桂枝配附子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善于治疗风湿痹痛。
附子配伍肉桂的方药特点

附子配伍肉桂的方药特点附子、肉桂均为温里药,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但附子性烈,能回阳救逆,肉桂性缓,可引火归源。
两药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源,而能振奋阳气,鼓舞血行。
常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等证,并常与熟地黄、枸杞等滋阴益精药配伍,法阴中求阳之意。
如《局方》八味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桂附汤等。
1 《局方》八味丸《局方》八味丸源自于金匮肾气丸主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
有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组成。
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局方》八味丸易金匮肾气丸中桂枝为肉桂,并增加附子、肉桂剂量,两药合用以增强助命门温阳化气之力。
2 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为南宋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上车前子一两和牛膝半两组成,其原方剂量为附子(炮)二两,白茯苓(去皮)、泽泻、车前子(酒煎)、牡丹皮(去木)各一两,官桂(不见火)、川牛膝(去芦,酒浸)熟地黄各半两。
主要功能为温阳利水, 临床上用于治疗腰重脚肿、水肿及小便不利等肾阳不足, 水湿内停之证。
济生肾气丸把桂枝改用肉桂,增加附子用量,以增强其入里直达脏腑之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
3 右归丸右归丸为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的一张名方,主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嗝,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疼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肢不收,阳衰无子等证。
方中肉桂、附子同用培补肾中之元阳,温里祛寒。
4 桂附汤桂附汤为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一张处方,有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组成。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
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
归膀胱、心、肺经。
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
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
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
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
《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
《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
桂枝汤用于体虚者患风寒感冒及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汤用于体虚者患风寒感冒及桂枝汤加附子2015-10-05 21:58基本桂枝汤证适用于一般身体正常的感冒出汗、怕风的病人,即桂枝汤证病人。
但如果桂枝汤证的病人是老弱病残等体虚者(值得注意的是体虚者患风寒感冒多是桂枝汤证而少见麻黄汤证,甚至一受风寒就直中少阴。
一旦患病,发热甚微,但流汗难止,这主要与体虚者不能固表),单单服用桂枝汤往往不能很好解决,还要用兼症的办法来处理这些体虚病人。
桂枝加附子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子。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现用:桂枝9克白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劈)炮附子6-9克。
日三服,服用方法同桂枝汤。
“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就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基本二证就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而发汗的太阳病绝对不是麻黄汤证,一般指的是桂枝汤证;“遂漏不止”一般的解释是桂枝汤证误服用麻黄汤,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最大的可能就是病人本身身体虚弱,尽管桂枝汤发汗不是很厉害,但体虚病人往往已经无力卫外,毛孔虚张,以至于服用桂枝汤后“遂漏不止”,而且“其人恶风”,特别怕风;“小便难”主要是尿少,是由于病人大汗而致津液丧失太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也同样是津液丧失太多的原因,使人体组织太燥的另一结果。
不管是误用麻黄汤,还是病人体虚,由于大汗淋漓而至津液大失,病人感冒的病机肯定依然存在,因此就要用桂枝汤治疗,同时还必须增加一味附子。
附子在《伤寒杂病论》中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其药性非常强,是仲景先师治病的一把利剑。
而当今许多中医则视附子为洪水猛兽,一辈子都不敢用。
这主要也是因为附子药性强,误用时产生的副作用也比较大,就像西药中的青霉素,如果青霉素过敏病人用后也可能死人。
桂枝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

桂枝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2022-10-08 发表于广东【伍用功能】温经除痹;固表止汗;补肾壮阳;散寒止痛。
【伍用原理】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辛散温通,功能祛在表之风邪,温经以利关节。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入心、肾、脾经,有毒,温经止痛,散寒燥湿。
两药相伍,性味相投,刚柔相济,祛风燥湿,温经除痹功卓。
汗为心之液,心阳虚者汗自出。
桂枝、附子性温,均归经于心,桂枝君附子,补心阳,益卫气,壮在表之阳;附子臣桂枝,壮元阳之本,补表阳之虚。
两者相须为用,则使表固汗止。
桂枝味辛温,补中益气;附子味辛热,温中止痛。
桂枝益卫气,附子助脾阳;桂枝散多于收,附子补多于散。
两药相伍,相须为用,共使脾肾健,寒邪散,经脉通,疼痛止。
肾为元阳之本,主水之脏,阳气不足,寒水最易内生。
桂枝、附子性温,为壮肾中元阳之要药。
桂枝通阳化气利水,附子温肾壮阳益火,桂枝重在通,附子重在补,一通一补,则阴去阳生,共使阴阳和调,肾气得充,寒水得消,诸症自解。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
2.用于治疗阳虚外感证。
3.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纳呆、舌色淡、舌体胖、苔白、脉沉迟等症。
4.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腰困、腰痛、阳痿、早泄诸症。
【对药出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竹叶汤、肾气丸、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按语】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但两方中桂枝和附子的用量略有差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量是桂枝三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桂枝八两,附子三枚,故主治完全不同。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阳虚的脉促,胸满恶寒;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的身体痛烦。
两者的区别是桂枝与附子的药量比例不同所形成的。
因为附子小剂量通散功强,重在温经回阳;大剂量散寒祛湿,重在温经止痛。
2.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桂枝与附子并用时,附子炮用,意在使其温经壮阳止痛;亡阳证时附子和干姜相伍,附子生用,意在使其强心回阳救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摘要】附子、桂枝、肉桂是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三味药物,因其药性峻猛,故能治愈多种疑难痼疾。
通过探讨附子与桂枝、肉桂的配伍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桂枝、肉桂与附子配伍的不同性能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附子;桂枝;肉桂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要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桂枝为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
归膀胱、心、肺经。
功效为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疼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等病症。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源,主治阳痿、宫寒、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阴疽。
以上观之,桂枝、肉桂同为樟科植物肉桂,一为嫩枝,一为干皮。
桂枝善于通阳,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湿停聚有效,伍用附子则温阳强心而通脉;而肉桂善于纳气,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效佳,伍用附子则补阳益火。
因此对附子、桂枝、肉桂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把握,有助于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兹将桂枝与附子配伍及肉桂与附子配伍特点浅述如下。
1 附子配伍桂枝的方药特点附子配伍桂枝,二者相须为用,辛热之性相投,均为阳中之阳,辛温通阳,发散通经,作用之力由内达外,温通内外,能温达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可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多种病症[1]。
《伤寒论》中有20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等5张方。
《金匮要略》中有23张附子方,其中桂枝配伍附子的方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竹叶汤等5张方。
《金匮要略》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见于《痉湿暍病篇》的湿病篇,原文与方药均与《伤寒论》相同。
兹将其介绍如下:1.1 用于阳气虚弱桂枝与附子均具有辛热散寒作用,但桂枝之辛以温为主,而附子之辛以热为主,桂枝辛温则重在温阳,附子辛热则重在壮阳,两药相互为用,即温阳又壮阳,更能散寒驱寒,以治疗阳气虚弱,寒气内生证。
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乌梅丸、金匮肾气丸、竹叶汤等。
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20条[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为过汗致阳虚漏汗,表证不解的证候。
方中取桂枝辛温,治以解肌祛风,有疏通表阳之功。
附子功效回阳,助阳,散寒,以其辛甘大热之性,温脾肾心之阳,去阴寒,复脉以救急,温经扶阳,使经脉之阳通行,附子桂枝合用使阳有所助,邪有所祛,“四肢难以屈伸”得以缓解,并且两药与其他药合用共达调和营卫,助阳敛汗之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22条[2]:“若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为太阳中风兼阳虚胸满证而设。
胸满是心阳虚不振所致,芍药乃阴柔之品,有碍阳气宣通,故去之加附子助桂枝温通心阳,增强温阳效果。
乌梅丸为温脏安蛔之剂。
主治胃热肠寒之蛔厥证,而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又主久利。
其中桂枝、附子发挥温脏祛寒,辛可制蛔之功。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
主治肾阳不足证,而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入桂枝和附子组成,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因为阳根于阴,阴为阳之物质基础,如果一味使用温燥药物,则恐造成阳未复而阴先枯,有碍于肾阳的恢复,故用桂附即直接温助肾阳,又籍以滋补肾阴。
竹叶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第9条[3]:“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主治产后阳气不足,复感风热之邪,风热挟虚阳上浮之证。
《金匮要略心典》曰:“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
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
”笔者认为只要外感风热兼阳虚出现上述证候者即可用之。
1.2 用于风湿痹证桂枝温经散寒,通利关节,和畅经脉。
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
桂枝与附子相用,以通达经气,驱散阴寒,祛风逐湿,走肌表而和营卫,入关节而温煦津血,善于治疗肌肉关节筋脉诸证。
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均见于《伤寒论》。
174条曰[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主治风湿盛于肌表而偏重于表的证治,病属风湿证早期,正气尚可利于速去病邪,故炮附子用量三枚。
175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乃风湿侵袭机体,留着于关节之证,病情较深一层,病程较长,正虚明显,故附子用量两枚,意在扶助阳气,祛邪止痛而不伤正。
两方均有桂枝与附子同用,取桂枝的辛温、附子的辛热之性,共同达到祛寒除湿之目的。
高辉远[1]认为桂枝散肌表之风邪,附子逐在经之寒湿,桂枝附子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为祛风除湿,温阳养阴之剂。
主治风湿历节,而见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
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黄、防风旨在发汗解表并治呕逆。
加入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佐以知母养阴清热消肿,故全方用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2 附子配伍肉桂的方药特点附子、肉桂均为温里药,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但附子性烈,能回阳救逆,肉桂性缓,可引火归源。
两药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源,而能振奋阳气,鼓舞血行。
常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等证,并常与熟地黄、枸杞等滋阴益精药配伍,法阴中求阳之意。
如《局方》八味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桂附汤等。
2.1 《局方》八味丸《局方》八味丸源自于金匮肾气丸主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
有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组成。
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局方》八味丸易金匮肾气丸中桂枝为肉桂,并增加附子、肉桂剂量,两药合用以增强助命门温阳化气之力。
2.2 济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4]为南宋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上车前子一两和牛膝半两组成,其原方剂量为附子(炮)二两,白茯苓(去皮)、泽泻、车前子(酒煎)、牡丹皮(去木)各一两,官桂(不见火)、川牛膝(去芦,酒浸)熟地黄各半两。
主要功能为温阳利水, 临床上用于治疗腰重脚肿、水肿及小便不利等肾阳不足, 水湿内停之证。
济生肾气丸把桂枝改用肉桂,增加附子用量,以增强其入里直达脏腑之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
2.3 右归丸右归丸为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的一张名方,主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嗝,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疼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肢不收,阳衰无子等证。
方中肉桂、附子同用培补肾中之元阳,温里祛寒。
2.4 桂附汤桂附汤[5]为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中的一张处方,有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组成。
本方以附子温肾水之寒,肉桂温肝木之郁,强心而暖血中之寒,服之能使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交心肾,盖使肝木得温升而生心血,肝藏魂,肝郁舒畅,心肾相交,神魂安谧,用治心脏病引起之怔忡惊悸失眠等证颇效,弱人常服,有却病延年之功。
4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桂枝、肉桂虽均能温阳,但同中有异,桂枝善于通阳,温经通脉,性较行散,其性走而不守,故对水饮停聚,水湿泛滥,气血凝滞等症,以桂枝为宜;肉桂长于纳气,引火归源,暖脾胃,除冷积,补元阳,其性守而不走,故对命门火衰,虚火上浮,肾不纳气而喘急欲脱以及下焦虚寒等症,以肉桂为佳。
桂枝、肉桂的不同功用与附子相配伍,反映出组方功用的不同。
因此通过探讨桂枝、肉桂与附子的不同配伍显示出的适应证对我们临床正确用药,辨证论治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1]傅文录.临证常用药对200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2]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陈纪藩.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5-68[5]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