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方的配伍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葛、芷、辛)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葛、芷、辛)

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 •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 王淑华治何某, 32岁 持续性低热4月余, 服解热抗炎之中西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 服解热抗炎之中西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 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 证见形瘦神疲,少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 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检查:体 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红,脉沉迟。检查: 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 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异常。诊为 内伤发热” 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 “内伤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 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之间。 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37.9
•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 神农本草经》 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 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 “柴胡,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主 柴胡,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 清阳上升;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 清阳上升;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 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 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黄芩 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 本草害利》 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本草害利》)
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eradiatum Turcz. 的干 燥根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燥根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性能:味苦、 性微寒。入肝、胆经。和解表里、 性能: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经。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 主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 主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 疟疾、下痢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眩、疟疾、下痢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 药证:一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二为胸胁脘苦 药证:一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满(胀、痛);三为气陷。 );三为气陷 三为气陷。 • 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胖 舌质坚老、暗而紫点, 伤寒论》 方次, 金匮》 方次。 《伤寒论》7方次,《金匮》7方次。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

《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

经方配伍的逆向思维探讨

经方配伍的逆向思维探讨
而 治 疗 不 同 的病 证 。
中 热 , 大 人 d J, 气 入 腹 , 止 胃 吐 血 鼻 衄 ”, 入 肝 。 旋 … ,t 惊 … 可 覆 花 可 “ 大 肠 , 血 脉 ”, 时 珍 认 为 可 入 肺 与 大 肠 经 , 利 通 李 因
直 为 临 床 所 重 视 。 研 究 一 方 治 多 病 的 理 论 基 础 , 讨 经 方 探
逆 向思维应 用经 方 , 对经 方有 更深 刻 的认识 和更 灵活 的把 可
握。

疼痛, 如腹痛 及伴肠肌 疼痛 , 又可用于 各种痉 挛性 疼痛 。 故
又 如 甘 草 泻 心 汤 治疗 狐 惑 病 , 为 清 热 解 毒 利 湿 而 设 , 是 方
以甘草 、黄连 、黄芩清 热解毒 , 夏干姜 辛燥化湿 , 半 人参 、大 枣健 中扶 正 。治疗 胃虚 泄利痞 证, 以甘草 、人 参 、大枣 补 益 脾 胃, 黄连 、黄 芩 之苦, 半夏 、干 姜之辛 , 成辛开苦 降之 剂, 构 以调脾 胃升 降。前者 取黄 连 、黄 芩清 热解 毒, 夏 、干姜 辛 半 燥 化湿 之 功, 与后 者取 黄连 、黄 芩 、半夏 、干 姜之 性 的不 同
从而体现 出方 与病证 的直接关 系, 病无证 则无方 , 无 即方对病
证的依赖 性 。
1 2 逆 向 思 维 用 经 方 .
顺 向思 维创 方 后, 方 中 药物 再 分 析, 求 方药 不 同功 对 探 效、性 能及配伍 效应所 主病证 , 为方剂应 用逆 向思维方式 。 成 《 寒 论 》第 3 8 条 :“ …蛔 厥 者, 伤 3 … 乌梅 丸 主之 , 主久 又 痢” 。启示我们 逆 向思维看经 方, 从方 剂的另一 角度去 分析药 物 的功效 与配伍 , 出方剂 的另主病 证, 得 并体现方 主病证 的多 重性 。逆 向思 维用经 方, 是对 经方 在继承 基础上 的发扬, 通过

经方中当归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经方中当归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第44卷第5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Vol.44,No.5 2020年9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Sep.2020经方中当归配伍应用规律探析阚遵琪,闫文丽,曲夷(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通过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主治证候、配伍应用探讨经方中当归的运用规律,提出:①当归在《伤寒论》中用于厥阴病篇4方,主治证候皆涉及血分,配伍温热药、泻火解毒药,符合厥阴病阴尽阳生、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②《金匮要略》中含当归的经方主要见于妇人三篇,所述患者多见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用药常与芍药、川芎配伍,若主治病证伴有虚损之证,当加入生地黄,且须配伍山药、人参、阿胶等补虚之品,可知四物汤的功效不拘于补血,需结合药量比例及组方配伍;③当归配伍升麻用治咽痛。

[关键词]当归;经方;《伤寒杂病论》;配伍;用量;适应证;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9X(2020)05-0509-05DOI:10.16294/ki.1007-659x.2020.05.011Analysis on Compatibility and Application Regularity of Danggui(Angelicae Sinensis Radix)in Classical FormulasKAN Zunqi,YAN Wenli,QU Yi(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this essay aim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regularity of Danggui(Angelicae Sinensis Radix)in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cations and compatibility.(1)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Danggui is used in four prescriptions of Jueyin chapter.The indications involves blood aspect,compatible with warm and hot herbs, medicinals for purging fire and removing toxin,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Jueyin disease,yin exhaustion and yang generation,cold and heat in complexity.(2)Classical formulas containing Danggui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are mainly found in three chapters focused 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The patients mentioned in the three [收稿日期]2019-09-27[基金项目]国家中医管理局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PGZS2012-34);山东省中医经典名方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作者简介]阚遵琪(1998-),男,山东青岛人,2016年级中医学本硕连读扁鹊班,邮箱:****************。

风寒表证经方用药配伍指南——桂枝加葛根汤

风寒表证经方用药配伍指南——桂枝加葛根汤

风寒表证经方用药配伍指南——桂枝加葛根汤风寒表证用方主要是针对风寒之邪在肌表营卫所致的风寒表证而设的一类方剂。

病以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为特点,其治代表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本文介绍桂枝加葛根汤的配伍用药。

桂枝加葛根汤【组成】葛根四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芍药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9g)(去节)]【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按:宋本桂枝加葛根汤中,有麻黄三两,方后注:“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汤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加葛根汤当无麻黄为是,之所以加,乃传写之讹。

【功效】解肌散邪,升津舒经。

【主证】1.太阳中风经气不利重证发热,恶风寒,汗出,项背强几几,头痛,舌淡,苔薄,脉浮缓。

2.颈椎增生、肩周关节炎、落枕等病症具有汗出,苔薄,口中和者。

【方义】方中桂枝解肌和营卫,祛邪散风寒。

葛根起阴气,鼓胃气,使津液升腾以濡筋,与桂枝相合,通畅经气,舒和筋脉,升达津液。

芍药敛阴和荣,与桂枝相合,发邪汗而益营;与葛根相合,和畅营气,滋濡筋脉,寓有生津布达之意。

生姜发汗散风寒,助桂枝以解外;助葛根以通畅筋脉。

大枣益气,与芍药相合,以益营守卫;与桂枝相合,以振卫运营。

甘草和中,与大枣相合,补益脾胃而化津液;与桂枝相合,以振奋卫阳;与葛根相合,以生津升津;与芍药相合,以荣营调卫。

并能调和诸药,使其相合相用,共起解肌散邪、升津舒经的作用。

方中桂枝、芍药、葛根三药相合,能使卫和营守,升达津液而和筋脉,使筋脉得阳气的温通、阴津的滋濡,故疗筋脉不舒等症颇具特长。

【现代应用】本方可以治疗颈椎增生,关节疼痛,肌肉劳损,跌打损伤,荨麻疹,风疹等病症而见上述证机者。

经方配伍规律初探

经方配伍规律初探

3 相 使
相使乃 以一种药 物为 主 , 另一 种药 物为 辅 , 两药 合用 , 辅 药 以提高主药之功效 。如 大承 气汤 中大 黄配 芒 硝治疗 热结 便秘 ,
参、 玄参 、 细辛 、 芍药 。硫 黄畏朴硝 , 水银 畏砒霜 , 狼毒畏密陀僧 , 巴豆畏牵牛 , 丁香畏郁金 , 川乌 、 草乌畏犀角 , 牙硝畏三棱 , 官桂
心 证之矾石汤方等 , 此皆为用一种药 物治疗 一种疾病 , 且 行之有
效。
汤 以治悬饮 , 方 中甘遂 峻下逐水 , 颇伤 正气 , 为绝后 患 , 遂 以大枣 十枚煎水 冲服 , 当知 甘遂 畏大 枣也 。《 金 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脉 证并治》 中有乌 头汤方 , 仲景用 以治疗 “ 脚 气疼 痛 , 不 可屈伸 ” 之 证, 方中乌头一味 , 辛 热有 毒 , 仲景 先用蜜 煎后 再和其 它药 物混
合煎煮 , 可知生白蜜 能杀乌头之毒 。
5 相 恶
2 相须
相恶乃一种 药 物能破 坏 另一 种药 物之 功效 。一 般而 言 , 凡
相须乃两种功效 类似 的药 物配合 应 用 , 以增 强原 有 药物之 功 效。如麻 黄汤中 , 麻 黄与 桂枝 皆性 昧辛 温 , 有发 散风 寒 之功 ,
湖北 中医杂 志 2 0 1 4年 o 6月第 3 6卷第 0 6期
H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T C M J UN, 2 0 1 4 . V o 1 . 3 6。 No . 0 6

5 1一

临 证 经 纬

经 方 配 伍 规 律 初 探
赵 开政
( 湖北 中医药大学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5 )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小柴胡汤演义
•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 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 的发展演变, 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 之间, 之间,少阳往太阴或阳明传变取决于脾胃功能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欲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治疗少阳病应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故用柴 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 胡、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故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由此可见小柴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 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 4味;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大承气汤用药均 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 为4味;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味;三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 其它变证、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味.其它变证、兼证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10味药以下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 厚朴1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 100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 2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 70个约22克 大枣12枚约30 个约22 12枚约30克 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 4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 升约37 37克 吴茱萸一升约70 70克 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 2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经方的配伍、剂量与时效
摘要本文探讨了经方配伍的特点:组方严密,加减灵活,巧用药对。

合方则动态调方,变化规范。

本文又探讨了经方的剂量运用,剂量不同,功用迥异,服量不同,作用有异。

体质强弱,剂量亦殊。

最后阐述了经方的时效原则,服药时间和次数不同适应不同病症。

煎药时间不同影响药效。

按时辰服药,疗效更好。

关键词中药配方、剂量、经方
医圣张仲景著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一般统称为经方。

经方相对于时方而言,因药味相对较少,故应用难以掌握,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经方的配伍、剂量与时效等规律与特点,以便合理运用经方,提高经方的疗效。

1.经方的配伍
1.1 经方配伍的规律:历代医家研究发现,经方配伍具有以下特点:(1)方证对应严密,组方章法鲜明: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常常出现以方概证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仲景方的适应证也非常明确,真正做到有是证用是方;仲景方还体现了君臣佐使、四气五味、七情和合、气机升降等配伍理论的娴熟应用。

仲景方组方非常严谨,往往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药味稍作加减其适应证即发生大的变化。

清代徐灵胎对仲景方“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的评价,应不为过。

(2)灵活加减:纵观仲景方,娴熟地应用药物配伍进行灵活的加减配伍。

从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方中可以看到配伍不同的药物作用方向也不同,并据此而认为仲景方确为总方之祖、后世楷模,亦为中肯。

(3)巧用药对:在仲景有名有药的252张经方中,药味不超过5味的达180方,占全部方剂的70%。

其中有40方仅有两味药组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药对(1)。

此外,柴胡配黄芩、桂枝配芍药、麻黄配桂枝、半夏配黄连、人参配白术等均是著名的药对配伍。

在药对配伍中“七情合和”理论应用达到前所未及的境界,如甘草配甘遂等(2,3)。

1.2 合方中的配伍规律:“合方”一词首次见于林亿校注《伤寒论》的第23、25、27条按语中,即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合方”是两首或两首以上成方或成方与有一定明确功效的药组或药对的相加运用,与一般传统单味药物加减的使用不同,是中药方剂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合方的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据“证”或“病机”进行方与方、方与药对、方与药组之间的配伍,而非传统的药与之间的配伍。

合方可以切中病机、动态调方,针对疾病某一阶段所呈现的几个证或病机兼杂的状态,并可随着证或病机的变化而调整处方,做到方证对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如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吐,心下支结,外证未能去者”,辨证属于太阳、少阳并病之证,若单以桂枝汤发汗,则有碍少阳之禁;单以柴胡汤和之,又恐太阳之邪不尽,故取柴胡,桂枝汤合方而用,取表里双解之效。

合方变化规范,利于推广,合方组成中的成方或药对,针对的病机单一而明确,配伍经典,功效比单味药强大。

同时,作为一个治疗单位,其用量是可以调节的。

如《伤寒论》23条注曰:“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25条方后注曰:“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合,合为二升,分再服”,因为“合方”中所使用的几个方是固定不变的,只是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方的相加变化单个方用量的变化,才有利于在总结个人经验处方的基础上推广特效处方。

2.经方的剂量
2.1 组成相同,剂量不同,功用不同:《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

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

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

另外如小半夏汤与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等,都是同药异名的处方。

这是因为所治病症不同,故方中药物用量也应随之改变。

提示不同病症可以用相同的药物治疗,但要改变药物的用量,若死搬处方,则不能取效。

另外,还有
因某味药物的剂量变动而改变全方主治的情况。

同样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5两,其主治为气从少腹上逆冲心者;桂枝倍芍药主治腹中急痛,方名也改为小建中汤。

2.2 同一药物,剂量不同,作用不同: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作为百代宗师的张仲景,在用药剂量方面,决不草率从事,其法度严谨、分量考究,都为医界公认。

据统计,《伤寒论》用药出现率最高的是甘草(70方次),作为主药在方中剂量最大的用4两(5方次);作为调和药,剂量最小的仅用36铢(1/4两),用量大小之比为16:1。

此外,茯苓共用了15方次,其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用量为斤,麻黄升麻汤中茯苓仅用6铢,用量大小之比为32:1。

《金匮要略》泽泻汤中泽泻用5两,而白术仅用2两;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方都用薤白、白酒,但用量迥异;茵陈蒿汤方中茵陈用6两(约今9
3.6g),而栀子14枚(约今17克);白虎加人参汤用石膏2斤,麻黄升麻汤也用石膏,但仅6铢,剂量大小之比为128:1。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临床经实践验证,逐步完善了“经方”的组成,对每一味药剂量,可谓深思熟虑,绝非信手之举。

2.3 同一处方,服量不同,作用不同:张仲景用药的另一特点,常常是多备药物,将煎好的药物分为数份,先服一份,如已效,停后服。

如仍无效,则视病情决定是否再服。

如桂枝汤服法云:“若一服汗出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少促其间,半日许,令之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出汗者,乃服二三剂”。

这种服法,解决了处方药量一时难以确定的难题。

2.4 有毒药物,体质强弱,用量不同:张仲景在应用有毒药物时,指出体质强壮者可加大用药量,羸弱者应减轻用药量,而不是采用所谓的常用量。

如十枣汤服法云:“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从而避免了体弱者中毒的危险。

2.5 特殊反应,或过量服用,尚备解法:张仲景在许多方后常告诉病人服药后的反应或稍过量的解救法。

如大青龙汤服法云:“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白散方服法云:“利过不止,进泠粥一杯”。

确定了服药反应的处理方法以及过量的补救措施。

细读《伤寒》、《金匮》处方和煎药法对于药物用量问题,则亦可思过半矣。

3.经方的时效
3.1 病证不同,服药时间不同:许多疾病只须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给药,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能,减轻毒副作用。

首先,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等,因人制宜,按时投药,以适应病人的喜恶,达到最佳服药效果。

其次,病前给药,许多疾病只有在发病前给药才有效,如桂枝汤治“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采取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服用即可治愈。

另外,特定处方须特定给药,如攻逐水饮的十枣汤,于平旦时空腹温服,若下利后病不除者,须待第二日的相同时间才能再服药。

(4)
3.2 病证不同,服药次数不同:根据不同病证可以调节两次以上给药的间隔时间,使之更加切合病情的轻重缓急。

如桂枝汤之“又不汗,后服少促期间,半日许令之服尽。

”张仲景常根据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疾病而采取不同频率的服药法:有日一服(十枣汤),有日二服(大、小承气汤),大部分是日三服,还有半日三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日三四、夜二服(理中丸),有日五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日六服(猪肤汤),治疗咽中生疮的苦酒汤则“少少含咽之”。

一般而言,下病,危重病宜量大而顿服(大承气汤,独参汤);上病,表浅之疾宜量小而代茶频服;病急不拘时服,病愈停后服。

同样的处方治疗某种疾病,只须调节给药频率,即可取得最佳疗效,同时降低毒副反应。

3.3 煎药时间不同,药效不同:煎药时间的长短急慢对药效之影响是不应忽视的。

如《伤寒论》中附子的煮药时间,凡用生附子诸方,其煎煮时间皆短(30分钟左右),而用熟附子诸方其煎煮时间相对较长。

附子生用煮时较短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用生附子的诸方,所治之证都是真阳虚衰,亡阳在即的急重证,治之刻不容缓,不允许久煮;其二,更重要的是,附子太辛大热,若久久煮之,辛热之性耗散,如何能回阳于将亡?其三,附子的毒性与其辛热之性密切相关,若用
于真阳虚衰,阴塞内盛的病证则不显毒性。

观今日临床,医生本来就用炮附子,还小心翼翼,用量不大,又嘱多煮久煮,稳则稳矣,但必定影响疗效(5)。

3.4 服药时辰,影响药效:择时用药,属当代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古今皆有应用,择时依据也是多方向的。

如脾虚泄泻服用理中汤,采用巳时服药法,是依据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来确定的。

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经气旺盛的时辰(上午9~11时)。

人的精气在各时辰规律消长,处于动态平衡中,人就健康。

消长失衡,阀值超高或偏低,则使人生病。

根据临床表现,落实到相关脏腑,在相关的时候治疗、服药,有的放矢,必将事半功倍。

又如治肾阳亏乏的肾气丸,其最佳服药时间是酉时(下午5~7时);调节阴阳失调的桂枝汤,应在卯酉时服药;治阴阳更替失调疾病之小柴胡汤,以夜半子时与午时服药为宜;治外邪高热之麻黄汤,宜在巳时至未时最佳,此时阳气正盛,太阳经气最旺,适时下药,药借经气之旺,经得药力之助,病莫不除(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