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贵州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贵州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2≤4015住Fra bibliotek指数%
2
=100
16居民出行便捷指数
%
2
=100
17医疗卫生发展指数
%
3
=100
四、民主法制
11
18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

3
≥90
19社会安全指数

4
=100
20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
%
4
≥80
五、化教育
14
21化发展指数
%
5
=100
22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
%
5
=100

4
=100
7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

5
=100
二、社会和谐
15
8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4
≤3
9 贫困乡镇发生率
%
3
=0
1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4
≥90
11 民族团结和睦指数

4
≥90
三、生活质量
21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20000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7000
14恩格尔系数
%
贵州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权 重
(%)
标准值
(2020年)
一、经济发展
29
1人均GDP

8
≥31400
2科技进步贡献率

3
≥45
3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立方米/万元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精心整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勺比重。

计算公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J J / l""r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尹"I / \ 1 L ■ , f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城镇人口比重\ I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小康水平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以下是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贫困
人口比例、失业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普
及率、犯罪率、社会保障等。

3. 文化指标:包括文化产业规模、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
多元化、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4. 生态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等。

以上指标体系是我国小康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中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不断监测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小康水平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1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
%
>60
>60
26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
=100
=100
27
平均预期寿命

>76
>76
28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10.5
2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

>1.95
>1.95
3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5
>97
>95
>93
3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85
>80
>75
32
>2.3
>2.2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5
>4
>3.2
>3.0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12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50
>55
>50
>45
8
城镇人口比重
%
>60
>65
>60
>55
9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
>2
民 主 法 制
10.5
0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
>95
11
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
人/万人

体 指 标
权重
计量单位
目标值
(方案一)
目标值(方案二)
东部地

中部
地区
西部
地区

济 发 展
22.0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5700C
比2010年翻一番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t匕重
%
>47
>50
>47
>45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匕重
%
>36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2.7
%
>5
>5
人 民 生 活
26.5
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

>25000
比2010年翻一番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60
<60
21
失业率
%
<6
<6
22
恩格尔系数
%
<40
<40
23
基尼系数

0.3~0.4
0.3~0.4
24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8
<2.6
<2.8
<3.0
<8
<8
2
社会安全指数
-
=100
=100
3
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

>2.3
>2.3

化 建 设
14.0
4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5
5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

>150
>160
>60
7
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
平方米
>400
>400
8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62
<65
36
单位GD匹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5
-
37 -
环境质量指数
-
=100
= 100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
=100
= 100
39 :
成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5
>90
>85
>80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75
>80
>75
>70
资源
环境
20.0
33
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
吨标准煤/万元
<0.6
<0.55
<0.62
<0.65
34
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
立方米/万元
<110
<105
<110
<115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万元
<60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