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画朗诵.欣赏.10分.自动)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同步精品课件

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江花月夜》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课前
课堂
课后
训练
基础积累与运用
任务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知人论世
课前
课堂
课后
训练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 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 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 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训练
集中写了思妇、游子们的相思之情 ,重点写了“月之情”。①从“白云 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 ,写思妇怀人;
内容梳理
第三层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课前
课堂
课后
训练
基础积累与运用
任务二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明韵律
课前
课堂
课后
训练
本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 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内容梳理
第一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春江花月夜董卿朗诵版

春江花月夜董卿朗诵版春江花月夜,沉静而迷人的夜晚洗去了一天的忙碌和繁重,窗外袅袅升起的月色如同仙女划着仙舟,缓缓地穿梭在这片宁静而又神秘的夜晚长空中,萦绕在这个夜晚的景象之中,那么这个被董卿朗诵的景象分明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黑夜银装,碧水绿岸,映衬着满天繁星,月光洒落一地,照映着江面上的春花,散发着淡淡的甜香。
在这美丽的夜晚,董卿朗诵了一段由梅和竹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这句诗仿佛是一幅画,它将春江上游的景象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美妙的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表达出来的这种美丽而梦幻般的气氛,在董卿朗诵时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宁静的气氛,这种抒情的语言和完美的技巧,犹如一把温柔的手,抚慰着每一个无限遐想的心灵。
董卿朗诵的声音里写满了他对这场充满浪漫氛围的夜晚的赞美,也写满了他对生活的深沉感悟,他的声音里满是情意,就像一片暮色下流淌的河水,带着一份梦幻般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仅是肉眼可见的,更是心灵可感觉的,它穿透着一切,慢慢地渗透在每一个心里,令心醉意恍惚,让人忘却一切烦恼。
董卿朗诵的声音里,有着一份自然的和谐,就像是一首安静的曲子,这曲子不但能触动人的心,也能激起人的想象,董卿朗诵的声音里没有华丽的绝句,没有炫目的流言,只有沉静而自然地抒写一种淳朴的美,一种淳朴而又美丽的美,一种自然而又梦幻的美,令人惊叹!当董卿朗诵完《春江花月夜》,那股淡淡的香气在夜空里飘荡了许久,仿佛那欢笑、轻声、微笑还在耳边,它那淡淡的气息令人心潮澎湃,我们都静静地感受着这夜晚的神秘与宁静,沉浸在那美丽的一刻里,一切烦恼都随着春江花月夜而散去,给我们带来一份安详和平。
春江花月夜,一片神秘的夜晚,一片静谧的夜晚,董卿朗诵的诗让我们沉浸在这片安详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心潮澎湃。
这句诗犹如一幅画,描绘出了一片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它让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份安宁,感受到一份温柔,它抚慰了我们沉浸在忧愁中的心灵,它让我们把注意力从追逐繁华中转移到追求平和的方向,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春江花月夜(朗诵)

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PPT完美版

诗人借助“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诗句,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相思 之苦。
2024/1/24
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等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离别与相思 情感。
12
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
诗人通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问句,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 无奈。
18
05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2024/1/24
19
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
春江月夜的景色描绘
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春江、 花林、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巧妙地 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 春江月夜图。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诗人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将自己的离 情别绪、人生感慨融入其中,使得诗 歌的意境更为深远,给读者留下极大 的想象空间。
2024/1/24
以春江、花、月、夜 为背景,描绘了美景 和离情别绪
4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唐代盛世,文化繁荣,诗歌创作 达到巅峰
作者在春江畔赏月,触景生情, 创作了这首长篇歌行诗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 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2024/1/24
5
诗歌主题与意义
主题
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了美景和离情别绪,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24
朗诵技巧分享
声音控制
讲解如何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变化
。
2024/1/24
气息运用
指导如何调整呼吸,使朗诵更具表 现力和感染力。
肢体语言
探讨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等辅助手段,增强朗诵的艺术效果 。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 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前后意象的变化: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夜是背景)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 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手法:景中含情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 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 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月下之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李白 ——曹操 ——苏轼 ——刘希夷 ——关汉卿 ——崔护 ——李清照 ——王勃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 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月
作用: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 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以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
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卷不去”和“拂还来”相呼应,写月 的不忍之心。(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 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 恨。))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2、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春 (1——8句) 月色纯净 江 花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9—— 16) 宇宙永恒
月
夜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17——36) 游子思归
绘景 哲理 诗情
月是诗之魂
3、原因:(1)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2)是景物描写中的主体。(共“十五见”, 并有意突出各种景物在月下的清丽、明净) (3)是哲理思考的凭据。(“孤月轮”承上启 下) (4)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月与思念之情)
2、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3、“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 4、最后八句作者是如何写感情的?
1、面对良辰美景,作者提出了 怎样的问题?表达了怎样的哲
理?
作者赏月感到人生短暂,宇宙无穷,透露 出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再给这幅画面命名。
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 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
人类的渺小(空间) 人生的短暂(时间)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配乐诗朗诵:引自"VeryCD论坛" E-mail文化传播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水涨,江海难分。
月共潮生,光照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静谧、清新、隐秘、皎洁、美丽。
月光下的景色梦一般地神奇,它蕴含着宇宙人生的许多秘密。
这一明净的春江月夜之美,使人沉浸于生命的美好的感受之中,进而思索人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二句可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月色的皎洁、夜空的明净。
用一“孤”字显出天宇之广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问月的构思,影响了之后的许多诗人词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天问
一番“天问”表现了诗人对宇
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探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的巧妙之处在于: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以下诗句具体写月下人物愁思的情状: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诗意:“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由月鉴人,“月徘徊”也是人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二句,是明写
月光普照大地,无处不
在,暗喻思妇的愁思之
深无法排遣。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时此刻,明月可以共望,音
讯却不相通。
但愿我能跟随这
流水似的月光,来到远方亲人
的身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人相距遥遥,连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也不能随月光飞度到她爱人的身边。
那潜游水中的鱼儿,同样也只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难以游到她思念的人跟前。
此两句生动地写出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痴情痴想和无可奈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梦落花”是“梦闲
潭落花”的倒文,可看作思
妇思极后的怀想之词。
“梦落花”暗示春将去,
故有“可怜”(可惜)之说。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春江花月夜”!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潇湘:是泛指,即指由此到彼,由北到南。
明月终于慢慢沉落藏于海雾之中,双方仍相隔天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
游子乘月归家?只有那落月的余
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
的花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侧重写春江花月夜里的美妙景色。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结合江月景色的描写抒发哲思。
•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侧重抒情,主要写两地相思的哀愁。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花月夜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世界。
《春江花月夜》给旧题以新意,化腐朽为神奇。
“春”是本诗的基调。
它不仅是季节和诗篇的“春”,也是人生与时代的“春”。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不仅引发着张若虚,也曾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有一般咏物作品的轻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种深沉的浩叹。
张若虚在此浩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将宇宙人生联系起来并作出鲜明对比:人有死生,只
有代代相传才无穷尽;江上明
月,却是年年相似,长照万古。
诗人写出了人生世代常改而江月千古永恒的不变规律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慨。
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洗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从张若虚开始,中国人对月华的审美和趣味上升到了一个纯艺术的境界。
第三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篇末,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客愁闺思,着力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脉脉深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月”——月光,是全诗的灵魂。
诗歌的结构、抒情、写景三者都以月贯穿,使得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诗人不仅以清丽动人的生花妙笔,出色地描绘了一幅多姿态多彩的春花月夜、浩浩长江的巨幅画卷,而且由此生发了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霄里天各一方的惋惜。
尽管诗中流露出青春苦短的伤感和怀人思远的淡淡哀愁,但哀而不伤,基调健康,笔调明朗,感情真切动人。
诗歌把春江月夜明丽的美的境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浓烈的情思融合在如梦一般诗的意境里。
这首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创造了完美的诗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十分华美又不失自然,初步洗刷了宫体诗的丽词艳句、浓脂厚粉。
The End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