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之秘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精选3篇)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第1篇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的秘方逐渐被揭示出来。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已经被公开,但仍有一些妙处和临证应用的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用的临证方剂,介绍其调配方法和临床应用要点。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款经典的方剂,具有温通阳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等作用。
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采用煎煮法制成。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经脉病变,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炎、子宫炎等疾病。
临证应用要点: 1、调味使方,增强药效: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四物合方,为了增强其药效,常常需要添加薄荷、陈皮等调味品,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和风味的鲜美。
2、根据临床病情适量调整用量: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外感病邪所致的病症治疗,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桂枝的用量,以加强药效。
3、注意使用范围: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阳明、少阴经脉病变,因此不适合用于肾经病变、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二、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祛风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流感等病症。
方中组成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牡蛎、细辛等草药,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临证应用要点: 1、用药要趁早:大建中汤适用于感冒初期或发病前的症状,因此需要尽早使用。
在用药前应当首先进行准确的辨证,确诊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使用大建中汤的适宜范围。
2、注意饮食调理:大建中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寒热刺激过重,以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建中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才能起到解表祛风的作用。
在煎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用量、时间等因素,保证药物的提取质量。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量。
三、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通用解毒汤,用于治疗痈疽、热淋、疟疾、痢疾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芒硝、甘草,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实脾散组方配伍探幽和药理验证

提要t03z;064实脾散为一首名方、效方,最早见于《济生方》,由附子、干姜、茯苓、白术、厚朴等十味药组成,功能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致的水肿证。
学生对本方的源流发展、配伍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本方组方配伍全面,重视温阳健脾利水行气之法;又使用了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从药理学角度进行了实脾散及其拆方对肾病性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结果,实脾散原方利水消肿、增加血浆中白蛋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为最佳,进而佐证了实脾散选药组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为临床运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主提词:实脾散配伍特点。
源流追溯。
实验研究Su硒ect:TheStudyofShiPiPowder’sFormulatingAndComposingAndExperimentProvablenessSpeciality:TheStudyofPrincipleofFormulatingaPrescriptionAndCompatibleRulesStudent:HuMingHuiTutor:JiangJingXianAbstractShiPiPowderisaclassicalandancientandefficientprescription.ItwasfirstpresentedinJiShengFang,formedbyCommonmonkshoodroot,Commongingerdriedrhizome,Indiabread,largeheadatractylodesrhizomeetetenkindsherb.ItearlwarnlyangandinvigoratetheSpleen,promotetheciteulationofqiandpromotediuresis.Iccantreatedemacausedbythesyndromeofthedeficiency《theyangofboththeSpleenandKidney.Wenladeadepthresearchonitsorigin.ProgressandcompatiblespeeiMity.Andthinkitiscomprehensiveineompation.Itvaluesthemethodofwarm.ingyangandpromotingthecirculationofqiandpromotingdiuresis;Besi-diers,Wedependedonthemordemmedicalmethods。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

47克五味⼦ 47克⽵叶 16克旋覆花 16克⼤枣 12枚代赭⽯ 16克处⽅⼆:(出⾃《伤寒杂病论》--乌梅丸⽅) 乌梅 300 个黄连 250克蜀椒63克黄柏94克细⾟94克当归63克桂枝 156克炮附⼦94克⼲姜94克⼈参94克注解:将以上药到药房加⼯成 6克药丸,每⽇三次,⼀⽇⼀丸。
21、治疗风寒引起的感冒的⾷疗粥⽅成⼈: 葱⽩⼀段糯⽶ 50克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即可。
⼩⼉: 葱⽩⼀段糯⽶ 30-50克⽶醋 10毫升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倒⼊⽶醋,搅拌均匀即可。
22、治疗⽼年痴呆症的基础⽅(出⾃《伤寒杂病论》--⿇黄附⼦细⾟汤) ⿇黄 31克炮附⼦ 62克细⾟ 31克23、治疗⽼年性腹泻的⾷疗粥⽅⼭药 100克糯⽶ 100克24、促进乳汁分泌的民间验⽅丝⽠ 300克鲤鱼 500克25、治疗习惯性失眠的经验⽅(出⾃《伤寒杂病论》--半夏泻⼼汤) 半夏 125克⽢草 47克⼤枣 12枚26、孕产妇保健处⽅出⾃《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当归散+⽩术散+当归⽣姜⽺⾁汤孕期 1 到 2个⽉: 桂枝 10克炙⽢草 10克⽩芍 10克⽣姜 4⽚⼤枣 12枚黄芩47克⼈参 47克⼲姜47克黄连16克孕期 2 到 6 个⽉: 当归 250克黄芩 250克芍药 250克川芎 250克⽩术 125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孕期 6 个⽉到产前:⽩术 100克川芎 100克蜀椒 100克牡蛎100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哺乳期: 当归 15克⽣姜 4⽚⽺⾁ 500克27、治疗⼩⼉流⿐涕且咳嗽(出⾃《伤寒杂病论》- 发热且⾆苔发黄者:⼤青龙汤) ⿇黄 10克桂枝 15克杏仁 10克⽣姜 2⽚⽯膏 20克⼤枣 10枚炙⽢草 10克注:⽯膏⽤棉布包好,和其他药⼀起煮。
28、治疗脱发的经验⽅(出⾃《圣济总录》之茯苓饮) ⽩茯苓 30克当归 30克芍药 30克炙⽢草 30克桂枝 30克29、治疗早上吃的东西下午⼜吐出来或吃完就吐(出⾃《伤寒杂病论》--⼤黄⽢草汤) ⼤黄 20克⽢草 10克30、治疗三叉神经痛(民间验⽅) 以钝物刺激天突⽳辅以浓盐⽔催吐,每⽇⼀次,不出三⽇即可痊愈。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配伍之秘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
《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
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
《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五脏用药法》中的大小泻肝汤也是这类方剂。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用枳实、芍药之酸与生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
只所以再加上清浆水入煎,是因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浆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缓肝急。
而大泻肝汤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大黄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甘辛之药入脾,共同组合以达泻肝之效,图如下4:小补肝汤治疗肝虚而致的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头汗出,头目眩晕,药用桂枝干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四味药共达补肝虚之效。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药用桂心干之辛入肝以补虚,用竹叶之苦与山药之甘相合,苦甘入肾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图如下5:大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
《金匮》妇人病篇立有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的枳实芍药散实际上就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改汤为散罢了,由此可知,此种产后腹痛是由于肝实之故,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
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药用龙胆草加栀子之苦与戎盐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故入煎剂时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
配伍图示6:戎盐+ 龙胆草(咸)栀子(苦)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用龙胆草栀子之苦以泻心实,用升麻之甘与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与戎盐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经方实则泻其子之妙法也。
配伍图示7:心有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时眩仆。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此胸痹是因为心虚之故。
《金匮》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组方结构完全与经方配伍法则相同。
心虚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现代所谓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半夏之辛与咸味的药相合,共达辛咸除滞之效。
当然在此方中也可用苦杏仁来代替半夏,因为苦咸入心故也。
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浆,是因为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汉代时的白酨浆就是现代的酸味饮料,但还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
《金匮》治胸痹就有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栝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方原理是相同的。
配伍图示8:但此方中必须有白酒或醋则疗效才佳。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
药用瓜蒌实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桂枝之辛与枳实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补心虚,用厚朴之咸来入心加强栝蒌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
配伍图示9:入煎剂时以白酨浆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实又可缓心以收之。
《金匮》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针对心有虚而设的方,因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是指心血虚,“阴弦”是指的肾。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0:“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药用栝蒌薤白之咸补心虚,用半夏之辛入肝补虚化痰浊,用白酒入肝血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2:此二方可以合一方来治胸痹,则疗效更佳。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皮枳实生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3: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
是虚则补其母之妙法。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补肝虚,用苡仁之甘以缓肝急而除湿,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
配伍图示14: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苡仁纯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枳实汤主之。
”用桂枝生之辛入肝温通血脉,用枳实之酸入肝以泻实,配伍图示15:“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用乌头川椒附子干等一派味辛之药与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温通血脉以治胸痹,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临证时可做成丸药缓缓而治之。
配伍图示16:“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葱之辛和新绛(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图示17:“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俱可入肝以补血虚兼除痰。
配伍图示18:“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此方用五味大辛之药入肝以温通血脉,用人参之甘以缓和药性,保肝护肝。
配伍图示19:从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虚寒时,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故在治疗时要用温通的办法。
傅青主在治疗真心痛时(即心肌梗死)主用人参和附子大剂煎服,此方意与九痛丸相同,俱是经方“虚则补其母”之妙法也。
心有实则以苦泻之。
小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与大黄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泻心气之实。
配伍图示20:此方与《金匮》泻心汤主治药味均相同。
大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干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药之酸与大黄之咸,酸咸相合入肺。
配伍图示21:小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竹叶之苦以泻心实,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
配伍图示22:大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干之辛与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叶之苦与人参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
配伍图示23:脾有实则腹满泄利,而泻脾要用辛味之药。
小泻脾汤治脾气有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
用附子干之辛与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实。
配伍图示24:此方与《伤寒论》四逆汤的主治药味均相同,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汤液经法》中,只是仲景为避道家之嫌,改变了部分方名,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根源的。
大泻脾汤治疗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
用附子干之辛以泻脾实,用枳实之酸与大黄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泻脾必须兼治肺金和肾水,因为肺肾是脾之子故也。
配伍图示25:脾有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
药用甘味以补之。
小补脾汤治疗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药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之苦以燥脾湿。
配伍图示26:此方与《伤寒论》的理中汤药味主治均相同。
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
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以补脾虚,用旋覆花之咸与白术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之辛与麦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补脾必须兼治心火和肝木。
配伍图示27:肺有实则喘咳,凭胸仰息,泻肺要用咸味之药。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与芍药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
配伍图示28:《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其组方结构与此完全相同。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
配伍图示29:肾有实则腹满,面色黑,小便不利。
而泻肾之药非甘淡之药莫属。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足胫肿。
药用茯苓甘草之甘与黄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故也。
配伍图示30: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
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干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黄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