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方歌整理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伤寒论》药对简述 总结

《伤寒论》药对简述1桂枝-甘草解:桂枝(辛温)能通能散》既温通阳气又温振阳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甘草(甘平)益气内守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痹汤小青龙汤泽漆汤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炙甘草汤2桂枝-芍药解:桂枝(辛甘温)善通阳气能升能散平冲逆之气主入气分兼入血分》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芍药(苦平微寒)善和营敛阴能收能敛能平肝阳利水气主入血分兼入气分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独活寄生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当归建中)3桂枝-茯苓解: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通阳利水的作用(作用肺脾肾膀胱)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草枣汤苓桂甘草汤防己茯苓汤4麻黄-桂枝解:麻黄(辛温微苦)温通阳气宣发肺胃之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协同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5麻黄-石膏解:麻黄(辛温微苦)宣肺祛痰平喘强但温热》石膏之寒凉是监制麻黄之温性而不是抑制麻黄宣肺之功石膏(辛甘大寒)清中上焦之热无祛痰功取长补短之配伍用:麻杏石甘汤(麻石1:2)越婢汤(麻石3:4)小青龙汤三黄石膏汤6麻黄-附子解:麻黄(辛温微苦)解表治外感风寒治太阳发汗散邪相反相成使阳气虚衰之人》能有效驱散寒邪附子(辛甘大热)温里治阳虚里寒治少阴回阳救逆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小续命汤再造散7附子-干姜解:附子(辛甘大热)温补肾与命门之火》温通经络温散寒邪协同干姜(辛热)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附子无干姜不热”配伍用:四逆汤(加减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六味回阳饮赤石脂丸乌梅丸(附子干姜用量小在于散寒止痛)8附子-甘草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取长补短甘草(甘平甘缓)缓和作用补中益气之功增强温补解附子毒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通经络温散寒湿治痹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土汤附子粳米汤9附子-人参解:附子-回阳救逆》温补结合人参-大补元气用:1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2竹叶汤乌梅汤3气阳两虚兼寒湿凝聚-附子汤10附子-大黄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益火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相反相成配伍大黄(苦寒)清热泻下凉血活血祛瘀解毒用: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11附子-瞿麦解:附子(辛温大热)归脾肾祛寒助阳温肾止痛》相反相成配伍瞿麦(苦寒)归小肠清热通淋活血通经用:瓜蒌瞿麦丸(附子瞿麦瓜蒌根茯苓怀山药)[寒与温通与涩润与燥]-用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12芍药-甘草解:芍药(酸寒)》酸甘化阴[1化生津液血液津血2平肝缓急3和营止汗4柔肝健脾]甘草(甘平)用:芍药甘草汤桂枝汤黄芩汤芍药汤四逆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复脉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13黄连-干姜解:黄连(苦寒)苦降泻心胃之火凉血热除烦躁沉降之性》相反配伍干姜(辛热)辛开宣散之性能燥脾湿散寒邪消寒痰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汤14黄连-阿胶解:黄连(苦寒)泻心火利于存肾阴》阴阳相配法阿胶(甘平)养肾阴助于抑心火用: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15黄连-肉桂解:黄连(苦寒)清心泻心阴》相反配伍肉桂(甘热)温肾补肾阳用:交泰丸(治阴虚火旺兼阳虚或肾阴阳两虚)黄连配桂枝-治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16柴胡-黄芩解:柴胡(苦辛微寒)升阳透达使病邪外解疏肝解郁治在肝胆》协同黄芩(苦寒)沉降使热邪下泄清降郁热治在肺大肠亦治肝胆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桔梗汤清镇丸普济消毒饮17石膏-知母解:石膏(甘辛大寒)协同味辛能发汗解肌使邪外散清中焦之热》清热《知母(甘寒)气分滋阴泻火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用: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瘟败毒饮化斑汤苍术白虎汤柴胡白虎汤18黄芪-防己解: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健脾利水》在利水面起协同作用在药性寒温升降补泻面起互抑作用防己(苦辛寒)通行十二经利水消肿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19黄芪-防风解: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补剂中之风药]》相反相成防风(辛肝微温)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祛除风湿[风药中之润剂]用:玉屏风散升阳益胃汤20黄芪-当归解:黄芪(补气药)》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气血调和阳生阴长当归(补血药)用:当归补血汤(5:1)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20:1)21麦冬-半夏解:麦冬(甘微寒)润肺生津清热除烦以滋润见长》相反配伍用于气阴已伤而痰湿未除半夏(辛温)除湿化痰和胃以燥湿见长用: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22生地-百合解:生地(甘平微苦)养阴补血要药主治在肾相辅配伍》滋养肾阴以强百合(甘微寒)养阴清热既宁心安神又润肺止咳平喘宁心润肺用:1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心失所养的神经官能症)2 百合固经汤23玄参-苍术解:玄参(苦咸寒)清肺胃之热养肾脏之阴利咽喉消结肿》寒与温润与燥互制配伍苍术(苦辛温)燥脾胃之湿通经络之痹健运化祛风湿用:苍术玄参加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善治糖尿病24枳实-厚朴解;枳实行气(苦寒)破气强善消积导滞[理气药] 消痞《厚朴散结(辛温)行气缓善消胀燥湿用:大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枳实消痞丸25青蒿-鳖甲解:青蒿(苦寒微辛)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养阴清热方配伍核心[深入阴分领邪外出]鳖甲(咸平)既能滋补肝肾之阴液又能搜剔深伏内之余邪用:青蒿鳖甲汤。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刘渡舟解释: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阳中风又兼有表阳虚的证候,可见于太阳病发汗之后。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理所应当,但为什么病没有治好,反而伤了表阳呢?问题就在于汗不得法。
按要求,太阳病发汗只宜发微汗,不可大汗令“如水流漓”。
若发汗太过,不仅邪不去、表不解,反而使阳从汗泄,更伤卫阳。
表不解,则仍见汗出、恶风;表阳虚,肌表不固,则汗漏不止;汗出过多,津气俱伤,筋脉失养,气化不利,所以“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此时,表不解又兼见亡阳脱液,故以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附子以温经回阳,固表敛汗。
本证既有津伤,但方中并不加生津益阴的药物,其理何在?陆渊雷作了很好的说明:“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思之”。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人体的太阳表系统是位于人体体表抵御外邪的最外“一层防线”。
疾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我们用归纳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外伤病”,即大自然的邪气突破人体太阳表系统的防线入侵到人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另一类是“内伤病”,即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或情志受伤导致内部脏腑精气空虚,工作失调导致的疾病。
气和血是人体最基本能量单元,人体血管中流动的气和血既起到滋养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又起到新陈代谢和能量交换的作用,人体的气血主要贮存在五脏六腑和肌肉血脉当中。
当人体的气血水平下降时,人体的整体身体机能就会下降,抵抗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
具体承担太阳表系统防御功能最基本的能量单元是津、血、气、水四种能量物质,太阳系统的供应来自内部其他五大系统的支撑,当这些基本的能量物质匮乏时,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很容易攻陷人体最外层的防线。
大自然的风邪和湿邪入侵人体后,可以“附着”在太阳系统的肌肉和表层的血脉当中,令人感到周身肌肉酸痛;另外,太阳表系统的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的体表的“水道系统”,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也可以导致人体的水道系统流通失常,造成水流不畅而积聚变成湿气,多余的湿气滞留在身体内会感到“沉重”和“烦痛”。
《伤寒论》第174条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一)桂枝附子汤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需去寒,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温里逐寒;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发汗解表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于素有虚寒,并外感风寒者。
(二)白术附子解析:
阳性药:白术、生姜、附子、大枣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君药:附子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炮附子:辛,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温里逐寒、温经止痛。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阳性药物多,没有阴性药物,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里逐寒为主,针对虚证;少阴太阴合病,内有寒湿,外要解表。
方剂中,附子、生姜,温里逐寒;白术,健脾利水;大枣、甘草,补中益气。
诸药合用以温里逐寒为主,健脾利水为辅,兼顾补中益气。
适用
于素有虚寒,并兼水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