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合集下载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方歌: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相关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方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案例15则1、安徽省苏昌富医生案例:患者:吴某当涂县人性别:男年龄:52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18号病史:自述5年前得了一次急性胃肠炎,当时输液几天感觉好了,但肛门坠胀感出现了,曾多次到南京某医院诊治,效果不佳,后来做肠镜报告为溃疡性结肠炎。

面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易出汗,形体略瘦,纳可,眠一般,大便一日数次,伴粘液。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组:制附片15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切),大枣12枚(撕),炙甘草30g。

剂量: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乚浸泡1小时,煮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二诊:1月23号,患者很高兴,肛门坠胀已大大减轻,大便一天一到二次,已没有粘液。

调整处方:桂枝人参汤方组:制附片15g,桂枝60g,炙甘草60g,白术45g,党参45g,生姜45g(切)剂量: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用冷水1500m乚浸泡1小时,煮开后再煮25分钟,分三次温服。

三诊:自述症状全部消失。

桂枝人参汤七剂调理。

效果:已愈。

2、湖南省艾青松医生案例:患者:唐某娄底涟源人性别:女年龄:57岁初诊:2015年5月27日主诉:出汗多年,近来加重自述:多年前就有喜出汗的毛病,听别人说这是更年期综合症,都会有这个症状,所以一直就没管。

最近两年越来越严重,严重到稍微一做事汗就全部湿透衣服,每天至少要换七、八套衣服。

中间在市里几大名医处吃中药几十付,做过针灸、火疗等,效果不佳。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调和营卫,固表扶阳。
主治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少而不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于治疗表虚漏汗,顽固性盗汗,窦性心动过缓,小儿虚脱,乙型肝炎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表虚漏汗:应用本方:桂枝7g,9-15g,炙甘草6g,大枣8枚,生姜6g,黑附子9-15g。日1剂水煎服。治疗表虚漏汗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25岁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疼、关节不利、恶寒及小便短涩症状。结果:全部患者服药1剂后出汗均开始减少,其中服1剂汗止38例,服2剂汗止44例,服3剂汗止9例,服4剂汗止3例,治愈率为100%。
5. 利尿:桂枝有利尿作用。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 详细出处参考:/yao/fangji/201002/38854.html
药理作用 主要有强心,扩血管,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利尿等作用。
1.对心血管作用:附子有扩张血管,强心作用。桂枝也有扩张血管作用。 惊厥:桂枝、芍药有镇静作用。桂枝、芍药、生姜、甘草有抗惊厥作用。
4.抗炎:芍药、甘草、附子有抗炎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桂枝加附子汤方解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桂枝加附子汤方解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医案,桂枝加附子汤方解【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组成】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炮附子6g 生姜10g 红枣12枚【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太阳病,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寒,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脉象微弱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者,忌之。

2. 无脉微、恶风寒者,忌之。

【类方】1. 芍药甘草附子汤:皆可治汗后恶寒。

不同者,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表证已罢,阴阳两虚,故不发热,仅恶寒。

本证因表邪未解,阳气损伤,故仍有发热。

2.桂枝新加汤:同可治汗后发热、恶风、身疼痛。

不同者,桂枝新加汤证,气阴两虚,脉见沉迟。

本证汗出过多,阳气损伤。

以汗漏不止、脉象微弱为主要症状。

【临床运用】1.贫血体质、老人衰弱、产妇等汗出过多,而有失水倾向者;神经痛、偻麻质斯、足腓肠肌痉挛等。

2. 外感后行房,致汗多如雨,恶寒,脉浮涩者。

3. 治心腹疼痛,手足逆冷,身体拘急。

4. 鼻衄。

症见脉微细迟,口淡,苔白,清便自调,投寒凉止血剂不效。

5. 乳漏。

兼乳汁色清,神疲嗜睡,畏寒喜温,脉沉缓。

6. 麻疹出而不透。

伴疹色淡白,四末不温,舌淡,神倦嗜睡。

【桂枝加附子汤方解】此治太阳少阴同病之方,具有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敛液止汗之能。

临床用于汗漏不止,恶风寒,四肢拘急,脉微或浮而无力者。

本证汗不如法,汗出太过,表证未解,反致阳气损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阳虚不固,则阴不内守而汗漏不止;汗多津伤则小便难;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酸痛,屈伸不利。

临床伴有面色咣白,倦怠神疲,嗜睡懒言,畏寒喜温,其汗多凉,肌肤、四末不温,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多津,脉微、或浮而无力等症状。

阳虚不固之证,其表证不因汗出而解,发热不为汗出而减。

单纯用桂枝汤非所宜也,须加附子以益阳固表。

膝关节疼痛、骨质增生,桂枝附子汤...

膝关节疼痛、骨质增生,桂枝附子汤...

膝关节疼痛、骨质增生,桂枝附子汤...膝关节疼痛、骨质增生,桂枝附子汤,活用有良效!患者王某,65岁,女。

两个膝关节疼痛,左腿尤重,上下楼遇阴雨天气加重。

疲乏无力、多汗、怕风。

贴过药膏,做过艾灸,吃过不少西药,痛苦不减。

刻诊:两膝关节沉重、疼痛,有咳喘,面色萎黄无光,舌淡苔白。

开方:桂枝白芍附子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牛膝生姜片大枣5剂药后,反馈膝关节疼痛稍有缓解,出汗明显减少,但疲倦困乏不减。

调方:黄芪肉桂白芍附子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牛膝生姜大枣再服8剂后,患者反馈腿部疼痛大减,腿有劲了,出汗少了,咳喘也减轻。

继续服用上方10剂。

随访患者身体状态比以前大为好转,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上下楼有力,余症亦消。

方解:患者瘦弱、怕风、自汗等症状,可以判断为外感伤寒、阳耗液脱之证,故而需要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出自《伤寒论》的《桂枝附子汤》主要功效正是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常用于治体虚自汗、阴冷症、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散寒止痛。

阳气得复,外邪可解,自汗、肢急等症也就痊愈了。

此乃“治病求本”之例。

不过仅这还不够,注意到患者还存在骨质增生,我在方中又加入了《活络效灵丹》以增加活血化瘀的作用。

丹参、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化瘀没药、乳香——作为配伍,用来增强主药行气、活血、定痛的功效。

这个病例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在于结合病人具体症状,合理辩证,活用古名方,将《桂枝附子汤》和《活络效灵丹》合二为一,恰当结合,使之发挥经典名方浑厚的效力。

中医需要传承,也需要我辈不断地学习和发展,使之发扬光大。

#中医##骨质增生##腰腿痛#。

桂枝加桂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桂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桂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桂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及《金匮》奔豚气病证治第八。

本方是为奔豚气一证而设。

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发汗复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

方药:桂枝15g,白芍10g,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方义:桂枝解肌散寒降冲逆,芍药酸收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和胃缓急,生姜健胃降逆,更加桂枝温通心肾之阳以逐内寒,加强、平冲、降逆而治奔豚。

临床中凡属奔豚气的范畴,变证各异的证候,俱投以此方治之。

李某某,男,72,木船社退休1976年4月10日,背心发热,腰胀,背越热腰越胀,甚至热上头部。

六脉浮大,沉取无力,苔薄白辨证:心肾阳虚,奔豚上犯。

治宜:调和营卫,振心阳,祛奔豚。

方药:桂枝15g,白芍10g,甘草6g,大枣10g,生姜10g1976年4月14日,背热减,腰胀减,原方二付。

高某某女 40 第七人民医院幼儿园职工1975年8月5日,数月来有一种怪病缠身,不得安宁,自觉下腹部有股气往上冲,直到咽喉,心悸不宁,脘腹不适,经检查,西医有的说更年期综合症,也有医生说植物神经紊乱,也有说神经官能症,各说不一,服药总是不效。

脉:浮缓无力苔薄白辨证:心肾阳虚,奔豚气上犯。

治宜:振心阳、祛肾邪。

方药:桂枝2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 ,三付1975年8月9日,病减多半,原方三付[分析]本方为《伤寒论》治疗奔豚气的主方。

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继见于《难经》,其后《诸病源候论》释之曰:“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

《金匿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这基本描述了此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所见到的此类病症,常是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向上冲逆。

西医的仪器是无法检测到的。

发作时,先觉脐上或脐下动悸,旋即逆气上冲,心胸痛苦异常。

其所过之处,则有各种症状出现,如气至胃脘,则见脘腹胀满;气至心胸,则胸闷气促,心悸不宁;气冲咽喉,则憋闷窒息欲死,甚则冷汗淋漓,气上冲巅顶,则晕眩跌仆;逆气复还于下,则诸证消失。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李明珠,男,60岁,后背和左侧上肢发凉2年余,加重7天。

曾在某医院做心电图,双肺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并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

昨天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和解热镇痛药无效。

于2011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患者自述后背靠衣物时症状可缓解,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后背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最易感受风寒。

今为寒邪所伤,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背部得不到温煦,故发凉,恶寒。

背部阳气阻遏不能通达左侧上肢,故上肢发凉恶寒。

患者年事已高,气血虚弱不能驱邪外出,故经久不愈。

辨证为:风寒外束,阳气闭阻。

治则: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生姜三片,大枣10枚,制附子15克(先煎)
服两付后症状明显好转,白天已不发凉,只在晚上感觉发凉。

晚上阴盛阳衰,患者阳气未复,不能制阴,故晚上发凉。

加重温阳药用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20克(先煎),生姜5片,大枣20枚,葛根10克。

再服四剂,症状完全消失。

方义:
黄芪益气助患者驱邪外出。

桂枝甘草辛甘通阳、鼓舞卫阳、使被遏的卫阳宣通。

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

大枣甘平、顾护胃气。

芍药酸微寒,和营敛阴,以防辛散太过。

葛根升阳生津以濡养经脉。

附子温阳固表,阳回津复,背部及左上肢筋脉得以温煦濡养。

全方共奏,散寒通络,阳复寒去,则诸症自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故治桂枝汤太阳中风而陷于阴证者,即由表阳证太阳病变为表阴证少阴病。

简单说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太阳少阴合病偏于实证,本方侧重太阳少阴合病偏于虚症;刘渡舟解释: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阳中风又兼有表阳虚的证候,可见于太阳病发汗之后。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理所应当,但为什么病没有治好,反而伤了表阳呢?问题就在于汗不得法。

按要求,太阳病发汗只宜发微汗,不可大汗令“如水流漓”。

若发汗太过,不仅邪不去、表不解,反而使阳从汗泄,更伤卫阳。

表不解,则仍见汗出、恶风;表阳虚,肌表不固,则汗漏不止;汗出过多,津气俱伤,筋脉失养,气化不利,所以“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此时,表不解又兼见亡阳脱液,故以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附子以温经回阳,固表敛汗。

本证既有津伤,但方中并不加生津益阴的药物,其理何在?陆渊雷作了很好的说明:“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

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思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是我在临证中用得比较多的一首方,也是一首比较好的温阳解表方。

本方是因病邪在太阳因比正当的发汗解表,导致发汗太过,导致病邪传入表阴,导致汗漏不止的一种病证,比如过度的用解热镇痛药,当一个气体功能沉衰的人,老年体弱的,用了太过的发汗药,那是很危险的,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所以医圣注重保胃气,存津液。

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用的是炮过的附子,说明这个时候正气还没到很虚的时候,没有传到太阴所以,不用生附子,四逆汤这些。

我们知道附子辛温,是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的药,还有振奋代谢功能的作用。

无论表证、里证,若陷于阴证者,多适宜配以附子治之。

桂枝汤是治太阳表虚证者,如果陷入表阴证,那就是少阴病,则应加附子以温阳解表。

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是治桂枝汤证而变为少阴证。

我们看《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里说的就是本来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流似漏而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少阴病)。

这里的小便难,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是津液亡失、筋肌失和的极虚证候。

这些都是属于误治,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所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临证中我们见患者发热、汗出、恶风、脉沉迟,又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者就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不一定有发热,如出汗多,或者经过发汗的治疗方法导致病邪传热表阴有汗的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
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
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
[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
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
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如此情况,自购鹿茸服用,未见改善。

经介绍由家人护送来诊。

目前:仍畏寒不堪忍受,背冷如冰块,恶风,冷则咳嗽、气喘、腹胀。

大小便正常。

脉动缓无力,苔腻。

辨证:少阴久寒夹湿兼表寒。

治宜:温阳疏风散寒。

方药:附片3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厚朴10g,杏仁10g,法夏10g,二付
1992年2月19日,恶风、畏寒好转。

现咳嗽喉痒、头晕、腹胀。

脉、舌同前。

方药:附片3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10g,炮姜10g,五味子6g,杏仁10g,厚朴10g,砂仁10g,苏梗10g,二付
1992年2月25日,咳嗽、头晕、恶风、畏寒均大好转,喉痒愈,原方去苏梗。

方药:附片50g,云苓15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10g,炮姜10g,五味子6g,杏仁10g,厚朴10g,砂仁10g,二付。

1992年3月2日,畏寒、恶风、咳嗽均愈,目前还有小腹胀,仍用布包头,但说不冷,背已暖和。

脉动缓,舌根仍腻,前部薄白。

方药:附片30g,柴胡25g,枳实15g,白芍15g,薤白20g,法夏15g,云苓10g,陈皮10g,甘草10g,二付
[分析]患者几年来主要畏寒背冷,恶风、咳嗽、气喘、腹胀等症状。

背冷属少阴,恶风属表虚,表虚应有汗,因表虚又兼有少阴证,故少阴证不得有汗,因此无汗。

就五行来讲,少阴属肾属水,水冷则金寒,金属肺,故肺寒,则频频咳嗽、气喘,因此第一次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既治少阴肾寒,又治表虚恶风,因气喘加杏仁、厚朴平喘,再加法夏,《伤寒论》有厚朴、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汤专治腹满,故借二味以治腹满。

二诊时,畏寒恶风已见好转,服鹿茸都无改善,说明用方正确。

但仍咳嗽、喉痒、头晕腹胀,喉痒头晕是新感冒的症状。

方药改用: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10g,汤加炮姜10g、五味子6g 以治水气病之咳嗽,厚朴10g、杏仁10g平喘降气,附片30g温补少阴,另加砂仁10g温脾胃,苏梗散新感之表寒。

三诊时:喉痒愈,咳嗽、头晕、畏寒、恶风均大有好转。

上方去苏梗加重附片50g。

四诊时:除小腹胀之外,所有症状痊愈,背已暖和,遂改方为四逆散加薤白、二陈汤再加附片。

用方之意:四逆属少阴篇之方,小腹满属三阴地界,故借用四逆散、柴胡升肝气,枳实降胃气,一升一降,气机通畅,何胀有之,白芍、甘草平肝补土,薤白通阳行气,二陈汤消痰祛湿,附片温肾散寒,故数年之沉疴,八剂全济,仲景之方神效如此。

曾某某,女,家住四川音乐学院
1976年5月20日,应邀出诊:起初感冒,赴某医院就诊,至今半月多,西医中医均医治无效。

目前大汗出,前胸后背大汗淋漓,衣衫湿透,来不及换衣服,故前胸后背塞满毛巾。

恶风严重,虽门窗紧
闭,深居密室,亦觉冷风溲溲,不敢下床,痛苦不堪。

脉浮大无力,苔薄白。

辨证:太阳病失治,误治表虚漏汗。

治宜: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方药:附片3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二付
1976年5月24日,恶风、漏汗均好转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风,本当解肌,此乃误治,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里大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

液伤于里,膀胱津少故小便难,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汤与真武汤微细有别,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桂枝加附子汤是治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