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伤寒论》名方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 9 克,芍药 9 克,甘草(炙)9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炮附子 6~10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
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
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
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
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
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4 枚,制附片 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桂枝加讲义附子汤

(六)乳漏案 孙某,女,38岁,1985年9月10日诊。患者生三
子,未育已十载。半年前双侧乳房乳汁自溢,点滴 不断,量少色清。白天内衣浸湿,需更衣1-2次,至 夜乳溢自停,能安然入睡。乳房不胀不痛,治疗无 效。肢软倦怠,精神不振,嗜睡懒言,畏寒喜温, 月经减少,近2月未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缓。治拟温阳敛阴以缩乳,以桂枝加附子汤化裁: 桂枝9克,白芍15克,熟附片6克,煅龙骨、煅牡砺 各18克,生麦芽20克,大枣10枚,生姜4克。服6剂, 乳漏减少大半,觉口渴欲饮,去生姜、龙骨、桂枝, 附子减半,加麦冬9克,白人参3克,9剂。乳漏停 止,精神渐振。以十全大补丸善后,月经来潮,诸 症悉愈。(戴建林医案)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 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自守, 汗出、乳漏诸症迭现。本案乳漏量少色清, 伴神倦懒言,畏寒喜温,舌淡,脉缓,阳虚 证见,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温复阳气,并加 龙骨、牡蛎以增固摄阴液之功。阳固阴藏, 则乳漏自止,经水亦随之而通矣。
(七)寒疝案
王某,因寒冬涉水兼房事不节,诱发睾丸剧痛,
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
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20)
【方解】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功效】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
1、主症:恶风,汗漏不止,四肢微急,屈伸 不利,小便难。 2、副症:发热,脉浮或浮阳,而 且损阴。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 有阳亡之虞,急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 所幸一剂汗止。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三)阳虚寒凝腿痛案
丁某,男,成人,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厂工人。 1976年秋因两腿膝盖痛而就诊。患者腿痛一月,伸 屈不能自如,阴天下雨则加重,畏寒怕冷,出汗怕 风,口不渴,大便正常,小便色白,少而不畅,曾 在某医院吃过六剂独活寄生汤,无效。详细了解病 史,乃一月前因感冒吃发汗药,发汗过多而又受寒 引起。舌色淡有白苔,脉浮细。病情符合《伤寒论》 第20条,乃发汗过度而阳虚的病证,应用桂枝加附 子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 枣10枚、制附子9克,水煎服。患者服一剂后,显 著减轻,又服二剂而愈。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临床运用举隅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临床运用举隅王君琴【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9)006【总页数】3页(P45-46,48)【关键词】自汗;漏汗;顽固性湿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雷诺氏综合症;鼻炎【作者】王君琴【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 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该方具有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之功效,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应用在多种疾病,并且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举隅报道如下。
1 自汗、漏汗患者刘某,男,26岁,体态微胖,曾因某夏天贪凉久呆于空调屋达数月,此后出现自汗不止,易感冒,后背发凉,阵阵恶风,他自己的话比别人都怕冷,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予桂枝附子汤加减,处方如下:桂枝15 g,白芍20 g,甘草 10 g,大枣 12 g,制附子(先煎)15 g,桑叶 30 g,生龙骨 20 g,生牡蛎 20 g,黄芪 30 g,白术 15 g,生姜10 g,细辛6 g。
5剂后患者汗出恶风症状大为好转,继服10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汗漏不止,畏风,恶寒,属汗出日久导致阳虚,阳虚进一步加重卫表不固,正如《临证指南·汗》谓“阳虚自汗”也,辨证营卫失调、阳虚不固,正与桂枝加附子汤病机契合,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制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桑叶性味甘寒,《神农本草经》载其“除寒热,出汗”,清初名医傅青主誉之为“收汗之妙品”。
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共桑叶加强敛汗之力,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细辛加强助阳之力。
全方共奏助阳止汗之功。
2 顽固性湿疹患者薛某,女,63岁,患慢性湿疹10余年,以腹部、双下肢大片皮疹为主,伴瘙痒无度,数年间服汤剂无数,症状鲜有好转,近2年靠服抗过敏药维持,最近抗过敏药也较差,以皮肤皮疹伴重度瘙痒为主,苦不堪言,再次寻求草药治疗,已服他医7剂不效,余查处方仍是一派清热解毒利湿之剂,追问病史,患者极度怕冷伴自汗,常常颜面周身大汗淋漓,口中和,二便调,舌淡苔白略水滑,脉沉细,予桂枝加附子汤合苓桂剂化裁,处方如下:桂枝 15 g,白芍 20 g,生姜 15 g,大枣 15 g,制附子(先煎)15 g,茯苓 30 g,白术 15 g,乌梢蛇 12 g,防风15 g,地肤子 30 g,白鲜皮30 g,黄芪 30 g,巴戟天15 g,淫羊藿15 g,甘草12 g。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周前 因发热 等症 , 在某 中医 院就 诊 , 服用 中西 药 ( 具 体 不 详) 后 汗 出热 退 。现 症 : 全 身出汗量小而微 , 以胸 口为
甚, 伴恶 风 , 抚 之 皮 肤 湿润 而 冷 , 膝 盖怕 冷 。虽是 盛 夏 ,
性 征发 育 者 , 约占 5 ; 月 经 来 潮 后 继之 又 停 经 3个 周 期 者称 为继 发 性 闭经 , 约占 9 5 ¨ 1 ] 。笔者 在 临 证 中喜
按: 中医 认 为 , 经 常 日间汗 出不 止 , 活 动 之 后 更 甚
为 闭经 。治 则温 肾益气 , 补 血通 经 。处 方 : 当归 1 0 g , 自 芍1 0 g , 川芎 1 0 g , 人参 6 , 桂枝 1 0 g , 牡 丹皮 1 0 g , 生 甘 草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麦冬 1 5 g , 生杜仲 1 5 g , 川 续 断 2 0 g , 生黄 芪 3 0 g , 红花 6 g , 桑椹 l O g , 吴茱 萸 1 5 g 。7 剂, 水煎 服 , 每 日 1剂 。经加 减 治 疗 1月余 , 月 经来 潮 ,
桂枝 1 0 g , 白芍 1 0 g , 大枣 6 枚, 炙 甘草 2 0 g , 生 姜 3片 , 制 附子 1 0 g 。4剂 , 水煎 服 。 2 0 1 4年 8月 5 日二 诊 。患 者 自述 服 第 一 剂 药 后 , 便 感 觉全 身如 暖 流般在 流 动 , 颇为舒服 , 汗 出减 少 , 4剂 药后 患者 多汗 之症 已彻 底痊 愈 。
方药 应 用 中圈民阍 疗珐
CHI NA’ S NATUR0 P ATH Oc t .201 5 . Vol 23 No 10
温 经 汤 加减 治 疗 闭经 验 案一 则 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疗 自汗 1 例
桂枝加附子汤

主治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少而不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于治疗表虚漏汗,顽固性盗汗,窦性心动过缓,小儿虚脱,乙型肝炎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表虚漏汗:应用本方:桂枝7g,9-15g,炙甘草6g,大枣8枚,生姜6g,黑附子9-15g。日1剂水煎服。治疗表虚漏汗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25岁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疼、关节不利、恶寒及小便短涩症状。结果:全部患者服药1剂后出汗均开始减少,其中服1剂汗止38例,服2剂汗止44例,服3剂汗止9例,服4剂汗止3例,治愈率为100%。
5. 利尿:桂枝有利尿作用。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 详细出处参考:/yao/fangji/201002/38854.html
药理作用 主要有强心,扩血管,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利尿等作用。
1.对心血管作用:附子有扩张血管,强心作用。桂枝也有扩张血管作用。 惊厥:桂枝、芍药有镇静作用。桂枝、芍药、生姜、甘草有抗惊厥作用。
4.抗炎:芍药、甘草、附子有抗炎作用。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讲课提纲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附子汤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②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 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③及禁忌。(臣亿等 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 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 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 耳。)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病机分析
基本病机:汗后营气损伤,不荣则痛。 身疼痛:营血不足,筋脉失养; 脉沉迟:营虚血少,脉道无以充盈。
桂枝加附子汤
现代应用
1.漏汗证: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 2.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上肢-加羌活、姜黄; 下肢-加独活、牛膝; 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 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 3.尿频、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等。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李明珠,男,60岁,后背和左侧上肢发凉2年余,加重7天。
曾在某医院做心电图,双肺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并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
昨天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和解热镇痛药无效。
于2011年11月23日,来我处就诊。
患者自述后背靠衣物时症状可缓解,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后背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最易感受风寒。
今为寒邪所伤,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背部得不到温煦,故发凉,恶寒。
背部阳气阻遏不能通达左侧上肢,故上肢发凉恶寒。
患者年事已高,气血虚弱不能驱邪外出,故经久不愈。
辨证为:风寒外束,阳气闭阻。
治则: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生姜三片,大枣10枚,制附子15克(先煎)
服两付后症状明显好转,白天已不发凉,只在晚上感觉发凉。
晚上阴盛阳衰,患者阳气未复,不能制阴,故晚上发凉。
加重温阳药用量。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20克(先煎),生姜5片,大枣20枚,葛根10克。
再服四剂,症状完全消失。
方义:
黄芪益气助患者驱邪外出。
桂枝甘草辛甘通阳、鼓舞卫阳、使被遏的卫阳宣通。
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
大枣甘平、顾护胃气。
芍药酸微寒,和营敛阴,以防辛散太过。
葛根升阳生津以濡养经脉。
附子温阳固表,阳回津复,背部及左上肢筋脉得以温煦濡养。
全方共奏,散寒通络,阳复寒去,则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