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用验张立
万方之首,桂枝汤,加减变化无穷多,善用此方治百病

万方之首,桂枝汤,加减变化无穷多,善用此方治百病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老王常百方,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要用品尝药物的方式来学习伤寒论。
要学习中医,伤寒论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论中113个方剂是方剂学中的基础。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书。
他比黄帝内经晚一些,黄帝内经中的方剂不多只有13方,在伤寒论的序中也提到仲景是结合黄帝内经和汤液经以及临床经验写出来的。
汤液经的方子也不多,大部分已经失传,留下来的只有十来个方剂,比如说。
桂枝汤在汤液经中,叫小阳旦汤。
再比如,小青龙汤,白虎汤都在汤液经中可以找到,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还是要从伤寒论入手,汤液经这些在以后有机会会讲到,伤寒论中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加减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疾病,通常桂枝汤以治疗太阳病为主。
现在通常用于治疗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都可以治疗。
有人常说桂枝汤加减治万病,以后会慢慢讲到。
桂枝汤的原文是这样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e)啬(se)恶寒,淅[xī]淅[xī]恶风,翕[xī]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
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
“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多余的气血会上冲到头部,鼻腔就会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为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过多丧失,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
邪气不去,气血自然还是会大量往体表往头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
“干呕”,当气血往上往体表走时,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桂枝汤医案精选十一则

1、外感表虚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咋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证属外感风寒(表虚),疏方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尊嘱,一剂后汗出,热解。
第二剂未服即愈。
(作者自验)2、表虚证低热于××,女,15岁。
1976年6月20日初诊。
前月患“感冒”,发烧38.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有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0”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有时头痛、微恶寒,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膜,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
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典复发。
(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2:23)3、营卫不和自汗发热张×,女,35岁。
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术,失血甚多。
头昏、心悸、体倦。
钉,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日,怕冷不已,午后发热(38.2℃),动则自汗,汗后恶风益甚。
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
……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质久红润,苔白。
由于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
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
续服1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
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
继予人参养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桂枝汤验案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黄煌经方100首之十:桂枝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十:桂枝汤(转载)10、桂枝汤(转载)[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现代应用]1.以汗出恶风为主诉的疾病。
2.发热性疾病,见于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以及原因不明性发热。
3.表现为胸腹部的异常搏动、气上冲感和心慌为特征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性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频发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性疾病。
4.对于许多过敏性疾病,桂枝汤也大有用武之地。
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哮喘、食物过敏,以及顽固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水肿等以瘙痒、渗出、遇风冷尤甚为特点的皮肤病。
5.其他方面,桂枝汤还用于妇科的妊娠呕吐、月经疹、经期头身痛、产后自汗、更年期综合征;儿科的小儿厌食症、小儿惊风、小儿尿频;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眼肌麻痹、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另外,血管神经性头痛、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弥漫性食管痉挛、冻疮、慢性肝炎恢复期、疲劳综合征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桂枝汤治疗汗证的古今治验很多,比如《本事方》载许叔微以本方治疗伤寒身热白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载用本方治疗一53岁妇人,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2~3次,从阴虚论治无效。
据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投本方2剂,得微汗而愈。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经验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从汗证的见病范围来说主要见于两个方面。
第一,见于体质虚弱者(即虚人)的感冒。
此类感冒除汗出恶风外,还表现为感冒的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何谓虚人?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月经期、新产后(包括足月产和引产、流产)、手术后、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处于这些状况的人皆可视为虚人。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和甘草五味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宣发汗、调和气血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寒热不解等症状。
下面我将介绍几例桂枝汤在临床中的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李某,30岁,男性,患有感冒发热症状,伴有头痛、咳嗽、喉咙痛等。
经过中医诊断后,医生认为是寒邪入侵肺经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
患者服用桂枝汤后,汗出病退,症状明显缓解。
连续服用几天后完全康复,体力恢复正常。
3. 桂枝汤治疗月经不调张女士,25岁,患有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延迟,伴有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气血不足、气机郁滞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调理。
张女士服用后,经期规则,经量适中,不再出现提前或延迟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调理,月经恢复正常。
4. 桂枝汤治疗焦虑失眠刘先生,45岁,患有焦虑失眠的症状,晚上总是难以入睡,睡眠质量较差。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心火亢盛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黄连。
刘先生服用后,感觉心情平和,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连续服用几周后,焦虑失眠的症状明显减轻。
5. 桂枝汤治疗风湿关节炎赵先生,50岁,患有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风湿湿邪侵犯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防风。
赵先生服用后,感觉关节肿痛逐渐减轻,活动度也有所恢复。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关节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篇示例: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治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恶寒发热等疾病。
它的组成药材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过配伍搭配,具有温中散寒、通利经络的作用,对于调节气血、治疗寒热病证具有显著疗效。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风寒感冒患者李某,女,34岁,平时体质较差,容易感冒。
一天早晨突然出现了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经朋友介绍到中医诊所就诊。
手把手教你用桂枝汤治疗头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关节病、外感、出汗……

手把手教你用桂枝汤治疗头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关节病、外感、出汗……郭大夫,中医内科学硕士,执业中医师。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临床看病、读书心得、所思所感,冷暖人生,不敢自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但也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坚持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一)外感疾病桂枝汤对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等而有风寒表虚见证者,疗效额佳,应用亦广,对外感缠绵重症、产后、老年外感,能明显缩短病程。
桂枝汤加黄芪为主方,如属风寒偏重,脉浮,发热、头痛,鼻流清涕者,加荆芥、防风;伴有咳嗽,加冬花、紫菀;咳痰不爽,并见气急者,加麻黄、枳实;挟湿者,恶寒骨楚,苔白腻加苍术、白术、泽泻、苏梗、云苓;如体阴较虚,有转热趋势,苔薄白而质红,脉数,口渴,则白芍宜倍用或适当加重,桂枝酌情减轻,佐以萎皮、桑叶、杏仁轻轻透邪;如舌苔白,见风即肌肤粟起,则倍加桂枝,白芍量酌减。
有人以此治疔流感95例,其中发热者占62%,寒冷感者占52%,流涕者占63% ,头痛者占52%,主要症状为咳嗽,鼻塞,食欲减退;结果服药2剂症状消失者20例,3剂而愈者43例,4剂而愈者27例,5剂而愈者5例。
上海嘉定县人民医院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论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
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桂枝汤既可解表祛邪,乂可调营扶正。
(二)发热桂枝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凡属营卫不和证者,常奏奇效。
发热兼见形寒肢冷,舌淡胖白腻,脉细弱等阳虚证者,加附子,生姜易为煨姜;兼见气短乏力,食少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证者,加白芍,并加饴糖;兼见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证者,倍用白芍,加地骨皮、鳖甲,水煎温服,2周为1疗程。
有人用桂枝汤原方煎服,日1剂,治愈4例长期低热并见头昏乏力,精神委靡,形体消瘦,脉细弱的患者。
张氏用本方加人参、青蒿、白薇,水煎服,日3次,治疗高热4例,其中产后髙热2 例,剖腹产高热1例,宫外孕合并高热I例,皆投药2剂,热退病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用验张立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冠”之美誉。
该方由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五味药物组成。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合营,两药相配调和营卫;生姜配桂枝,辛温通阳,发散卫分风邪;大枣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养营分之阴,益阴和营;炙甘草温中益气,兼调和营卫,谐和阴阳。
方中药物简练,但配伍严谨,内涵丰富;散中有补,升中有降,刚柔相济。
柯韵伯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
因体质虚弱,风寒之邪外袭所致。
主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组成的类方有29个之多,说明桂枝汤应用之广。
现就跟师学习中,张立老师应用该方验案举隅如下:
1 治疗汗证
汤某,男,38岁,2003年11月20日就诊。
患者自述每日汗出,吃饭、活动时尤甚,汗出如雨,浸湿衣服,汗出恶风,已有3月。
曾用当归六黄汤,无效。
其饮食二便无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防风10g、黄芪20g、白术10g、牡蛎20g、浮小麦30g、生姜5片、大枣6枚。
4付水煎服。
11月25日复诊,服上方后汗出明显减少,恶风亦减。
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5付告愈。
按: 本例汗出曾服当归六黄汤无效,观其脉证,无阴虚内热,实属营卫不和,肌表不固。
故以桂枝汤和玉屏风散调和营卫,固表止汗而收效。
桂枝汤可双向调节,“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2 治疗面瘫
郑某,女,19岁,2003年2月14日就诊。
患者自述左面部麻木、僵滞两天。
症见左眼闭合不全、露睛、流泪,口角歪向右侧,鼓腮不能,漏水、漏气。
自汗出,舌淡白,脉浮缓。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全蝎6g、地龙10g、白附子6g、僵蚕10g、菊花10g、葛根20g、白芷10g、独活10g、生姜3片、大枣3枚。
以上方为主共服10付,痊愈。
按: 桂枝汤加葛根,升津养筋,和营养血,意在扶正以祛邪。
合牵正散以祛风化痰,牵正通络,而收全功。
葛根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的功效,现代临床广泛用治各类神经运动系统功能障碍的病症。
3 治疗颈椎病
吴某,男,43岁,2002年11月11日就诊。
自述头晕,颈肩疼痛间发3年。
经常因受凉、工作劳累而引起头晕,颈肩疼痛,时感手臂麻木,恶风怕冷。
颈椎拍X光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 3 、C 4 、C 5 钩椎关节变尖。
舌淡苔白微腻,脉细缓。
处方:桂枝10g、白芍30g、生甘草6g、葛根20g、羌活10g、川芎10g、威灵仙20g、桑枝15g、姜黄15g、桔梗10g。
4付水煎服。
11月18日复诊,服上方后头晕、手麻、颈肩疼痛减轻,舌脉同前,守方加秦艽15g,又服5付。
3月后随访未发。
按: 桂枝加葛根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
该案为颈椎病,头晕手麻,肩臂疼痛,而无汗出恶风。
属于气血不和,筋脉失养。
桂枝加葛根汤调和气血,宣通经络,方中加入羌活、威灵
仙、萆等祛风除湿,散风通络。
配川芎、姜黄、桑枝行气活血,疏经通脉,全方调和气血,舒筋通络,取得近期疗效。
4 治疗体虚易感
谭某,女,10岁,2003年11月14日初诊。
患者经常感冒,体质虚弱,平素易出汗,稍受风寒即鼻塞、流清涕、咳嗽,纳食不佳。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防风10g、黄芪20g、白术10g、女贞子15g、焦三仙各15g、浮小麦20g、苍耳子10g、生姜3片、大枣3 枚。
7付水煎服,2天1付。
2004年6月告服药后汗出少,很少感冒。
按: 体虚易感冒者多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不能抵御外邪。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益阴合营,补气固表。
加女贞子、焦三仙补益脾肾,促脾胃运化,培土生金。
扶正则可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方对体虚易感者疗效好。
研究证实桂枝汤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调节作用。
5 治疗痹证
王某,男,57岁,2003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双下肢发凉1年。
自觉冷风直吹双膝以下至踝部,经常恶风怕冷,且时时感觉汗出,汗出则更加恶风。
曾服温补肾阳散寒之品,症状无明显缓解。
触双下肢肌肤汗出但温度不低,皮色无异常,舌红苔白腻,左脉弦。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防风10g、黄芪20g、白术10g、附子10g、葛根20g、鸡血藤30g、吴茱萸6g、干姜6g、茯苓15g、牛膝15g、浮小麦30g。
4付水煎服。
8月28日复诊,上
症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守方继服,共服15付告愈。
按: 该案曾用温补肾阳散寒之品,但效果不显,实属于营卫不调,寒滞经脉。
治当调和营卫,温经扶阳。
桂枝汤加附子合玉屏风散有固阳摄阴,祛风止汗之功,加干姜、吴茱萸、鸡血藤、牛膝、当归温经活血养血,全方共奏调和营卫,温经扶阳。
虽舌红苔白腻,左脉弦,看似实热证,此乃真寒假热。
6 治疗过敏性鼻炎
朱某,女,48岁,2001年12月21日初诊。
就诊时阵发性的鼻痒,鼻塞,流清涕,喷嚏频作,反复缠绵3年,季节变化时加重。
常年服用鼻炎康,点滴鼻液。
伴汗出恶风,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6g、防风10g、黄芪20g、白术10g、蜂房15g、蝉蜕10g、苍耳子10g、辛夷10g、补骨脂15g、生姜5片、大枣6枚。
水煎服4付。
12月25日复诊,服药后上症减轻,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女贞子15g、菟丝子15g,从冬至起连服1个月。
2002年6月21日三诊,经服药,症状大为改善,要求继续服药。
从7月11日起又服药1个月,病愈。
按: 过敏性鼻炎,多由于素体肺气不足,寒邪凝滞,脾肾虚弱。
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固护卫表,疏风宣肺,又加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补益脾肾。
蜂房药理研究可提高免疫力,临床应用使肺卫肌表坚固,可抵御风寒入侵,鼻炎得以治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