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治汗”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治汗”

【摘要】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出汗表现。

本文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治汗的方法。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汗证治法《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形成,能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

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腠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阴阳偏胜,气血失调或营卫不和,腠理疏泄,则可引起汗液外泄。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汗出表现,如大汗出、自汗出、手足浆浆汗出、手足檝然汗出、额上微汗出、头汗出齐颈而还、汗出而喘、盗汗、黄汗等。

汗出表现虽多,探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是营卫不和、里热炽盛、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阳虚汗漏、阳气暴脱等。

笔者根据各种汗证不同的病因病机,把《伤寒论》的治汗方法总结如下。

调和营卫《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外邪犯表,卫阳受伤,肌表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失去平衡协调。

“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

”(《景岳全书》)汗多终是营卫不和所致。

荣虚则不能内守而泄越,卫虚则不能外护而固密。

症见汗出遍身,淅淅恶风,时有低热,烦劳则张,神疲肢倦,食欲不振。

舌淡红,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应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去正安,营卫调和,则汗自止。

清热生津里热迫津是阳明病经证或腑证里热炽盛,蒸腾于外而致。

身热里热较盛,迫津外泄,以致汗出。

如《伤寒论》第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的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疾病。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汗法角度,详细介绍其原理、适应症及禁忌症等内容,以期增进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了解和认识。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巳阳不足”而进行的治疗手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维持身体健康平衡。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寒邪侵袭,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症状。

此时需要通过汗法来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的目的。

汗法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风寒感冒、外感寒邪等病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决定是否采用汗法治疗。

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恶寒发热、汗出不透、身痛头痛等症状时,适合采用汗法治疗。

汗法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在中医理论中,提到了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宜采用汗法治疗。

比如在脾胃虚弱、津液不足、阳明病不可大汗、脉浮数、不可发汗等情况下,使用汗法治疗会导致身体阳气耗散,加重病情,因此需要慎用汗法。

汗法的具体治疗手段包括推拿、灸法、艾灸等。

推拿是通过按摩的方式来刺激体表穴位,促进体表循环,加速汗液排出。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条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散寒祛邪的目的。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草来温热穴位,驱邪散寒,促进病气排出。

在使用这些治疗手段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身体阳气过弱。

在进行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暖避风,并注意准备一些温水等,以便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禁忌症,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汗法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伤寒六经辨证如何证治头汗出

伤寒六经辨证如何证治头汗出

伤寒六经辨证如何证治头汗出从六经分析,汗出多见于三阳,故而伤寒论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病机上分析,汗出常见于表的阴阳、营卫不调,如阴虚、气虚、阳虚可以导致汗出,邪气侵袭体表的汗出,如太阳中风。

另外来自于里证的影响,如少阳、阳明,表现为内热迫津外泄、湿热熏蒸等。

但为何但头汗出?热一般出现在人体上部,因火性炎上,故曰上火。

所以人体的汗出最常见于头部,其他部位无汗而仅仅表现为头部汗出,需要考虑气机的问题,如湿热遏阻气机,热迫津液外泄,但气机不利汗出不畅,多表现为头部的汗出。

设想如果是单纯阳明内热,定然是汗出较大范围较广,故曰大热、大汗等。

反之有了痰饮水湿、食瘀等导致气机不利的情况下,汗出必然不畅。

《伤寒论》中提及头汗出的条文大致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茵陈蒿汤证、栀子豉汤证等。

逐条解释如下:《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上面两条都有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可以一并解释。

可以看出这里的但头汗出,余处无汗,是因为郁热所致,湿热阻遏气机不得外达,表现为汗出不畅、小便不利,故而发黄。

同时可以参看金匮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中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伤寒论》作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最为切合临床实践,并且能最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其精密而逻辑的辨证思维与方式,是本书特点之一,本文兹以“汗证”的辨证情况分析、归纳列述于下。

论中关于汗证辨证的论述约有90多个条文,所述不同类型的汗证有50多种。

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个类别。

1、汗出证汗出证主要是指人体因病邪的作用,而导致非正常出汗的汗证,其中,也包括用药物调理后的人为的汗出证。

1.1自汗出自汗出是指内乱不和,津难安守,迫不得已而自出,如国乱家祸,人不得已而外逃,其因多为邪热内盛,或气虚卫弱,不能固护而致。

《伤寒论》中著有“自汗出”三个字的计有九个条文。

第6条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是对温病而又误用辛温发汗法,以致邪热充斥表里,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

”是对阴阳两虚者外感后,表虚不能摄津,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是对卫气不和,不能卫外固表,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09条:“自汗出,小便利。

”是对肝乘肺者针刺后邪随汗去,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20条:“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

”是对表病误吐,脾胃被伤,腠理不密,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83条:“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

”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

”等条,都是对热盛阳明,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

1.2汗自出汗自出与自汗出似同而有异,汗自出是指腠理本就开疏,表气原无遮挡,以致汗液乘机而外出,犹如水无约束而四溢。

汗自出的条文计有二条。

第12条:“太阳中风,……汗自出。

”是对外邪犯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汗自出的辨证。

第182条:“身热,汗自出。

”是对里热太盛,腠理开泄,而汗自出的辨证。

1.3病常自汗出见于第53条,本条常自汗出是对平素营卫失调,阴平阳秘失司,以致常自汗出的辨证。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其中有关于出汗的条文是在《伤寒论》的第七条,原文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好,名曰发汗解表。

发汗不解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发汗已解,其人小便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五味甘草汤。

小便不利者,四逆汤主之。

大便硬者,可攻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便自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加附子汤。

”。

这段条文主要是讲述了太阳病中发热出汗的情况。

张仲景认为发热出汗是好事,称为“发汗解表”,意思是通过出汗来解除表面的病邪。

如果发汗后病情得不到缓解,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

当患者出现小便利的情况时,说明病情正在好转,可以使用桂枝五味甘草汤来巩固疗效。

而如果小便不利,则需要使用四逆汤来治疗。

另外,如果患者大便干燥,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来通便。

如果大便正常,也是好转的表现。

这段条文总结了发汗的好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情况。

从这段条文可以看出,古代医家重视出汗对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伤寒论》对疾病的
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和治疗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读书笔记之探析《伤寒论》中“头汗出”的病脉证治(一)

《伤寒论》读书笔记之探析《伤寒论》中“头汗出”的病脉证治(一)

《伤寒论》读书笔记之探析《伤寒论》中“头汗出”的病脉证治(一)出汗是生理现象,汗出异常皆为病态。

中医称为汗症,最常见的是自汗、盗汗,还有重症患者的战汗、绝汗。

此外某些特殊部位的出汗如“头汗”、“额汗”、“背汗”、“阴汗”也常常见到。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提到“五脏化液,心为汗”。

故后世有“汗为心液”的说法。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自汗、盗汗严重的患者,常合并心悸气短,确为至理。

汗出即可伤阴、耗津液,也能伤阳气。

临床上常认为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但汗多伤阳常常易忽略,临证中也常常难以分清,故对阳虚、阴虚应四诊合参,若专据自汗与盗汗来确定汗症病机,未免施之草率。

历代在自汗、盗汗论述颇多,现仅据《伤寒论》对“头汗出”的论治探析一二。

头汗出,属于局部出汗,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治疗中出现较多。

我们在《中医诊断学》中认为“但头汗出”多属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或进食阳旺所致。

《伤寒论》中主要涉及“头汗出”有7条,分别是111条、134条、147条、148条、216条、228条、236条。

条文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详解:此条本云太阳中风,但误治以火劫,比如艾灸、温针、火针,即大论中火逆之治,那么风本为阳邪,加以阳毒之火,气血得热妄行,失去运行法度,变证四起。

两阳熏灼肌肉筋骨此身发黄不是指黄疸,意思象火熏的发黄。

在针灸科时,我见到过有些患者长期艾灸却面黄肌瘦,患者很奇怪为何越灸越难受呢,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本身阴虚津液亏,内蕴热,再加以火劫,如同两阳相熏,道理是一样的。

阳热迫血则衄,阳热伤津则阴虚,水竭则小便艰难。

最终阴阳俱虚,气血内外虚少,身体消瘦枯萎而燥。

那么燥热往上攻,因为津液虚,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所以剂颈而还。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

《伤寒论》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壹、用發汗藥汗解太陽病表證雖據其有汗無汗、脈象浮緊浮緩等表現劃分為表虛中風、表實傷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氣,理致則壹。

盡管服麻黃湯或桂枝湯有啜粥與不啜粥的區別,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則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氣,故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的告囑。

要想祛除邪氣,必須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適度,則邪去病解;發汗太過,則損陽傷正,變證叢生。

可知,非汗出無以祛表邪,大汗出反而傷正氣。

此即以發汗藥得以汗解的要領。

二、非發汗藥汗解得汗病解,除用諸如麻黃湯、桂枝湯發汗藥物以外,用非發汗藥亦可使疾病得汗而解。

如第23條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即用小柴胡湯和解樞機、宣通上焦氣分,使上、中、下三焦之氣調達暢通、津液道路暢達,則能布散周身,內而臟腑,外而百骸。

胃氣調和,則津液化生有源,壹身之氣諧和,故能化津作汗、帶邪外出。

此雖不用發汗解表藥而起到汗出病解的作用。

除用藥物外,針刺發汗腧穴有時亦能達到汗解的目的。

如第216條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刺期門並無發汗作用,然能達到汗解的目的。

血汗本同壹源,汗為心之液,今熱邪入結血室,致血分熱盛,血熱傷及心氣,心氣既傷則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有熱蒸血中營陰致頭汗出癥,而周身無汗。

熱傷心氣則有譫語,治之必刺肝之募穴,因肝主藏之血,充膚溫肉,淡滲皮毛。

刺期門則血中之熱化汗外出,血室胞中之熱邪亦隨之外散,則疾病即可痊愈。

三、自汗而解所謂自汗而解,即指不用藥物或其他療法,機體本身自我修復能力增強,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氣血調和,自動出汗後疾病痊愈。

其機理仲景稱之為“自和”。

自汗而解,據其出汗前的表現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伤寒论》论述“汗”的条文有一百余处。

笔者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分析了汗出的分类及机理,并指出从汗证可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讨论了汗法的应用、汗出禁忌、误汗变证等问题。

从而揭示了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的关系。

汗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

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汗证对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汗法是治疗疾病的第一大法,汗法有适应证、禁忌证及误汗变证数端。

《伤寒论》论汗的条文达一百余处,从中可揭示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津、血、精)的关系。

1病理性汗出分类及其机理病理性汗出,因其特点、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病机亦不相同。

1.1 从汗出特点分(1)无汗:即病中全身不见汗出。

其病机有二,一为风寒之邪束表,腠理闭塞,津不得泄而无汗,太阳伤寒证无汗即是。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二是素体正虚液亏,无汗可出,如201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自汗:指病中体表不自觉地出汗。

营卫不和、里热炽盛皆可自汗出。

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出,如太阳中风证,风邪外袭,而风性疏泄,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不和而自汗出。

论中明确指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条)。

虽未感受外邪,但机体“卫气不共荣气谐和”(53、54条),亦可常自汗出;里热炽盛,蒸腾津液外出而致自汗出,如阳明病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之自汗出(48、187、188条)是也,故208条云:“阳明病本自汗出。

” (3)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为盗汗。

太阳中风,营卫不合,本应自汗出,若见“微盗汗出”(138条),说明邪已及里。

阳明热炽,阴为所迫,寐则卫气不致,阴不内守而盗汗(206条)。

三阳合病,证见少阳亦盗汗(268条),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主疏泄,目合则阳入于阴,卫阳减弱,里热加盛,热迫津泄,故盗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

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
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

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

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

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 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于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

《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

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

盖卫行脉外,
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

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于外,而发自汗之证。

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

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

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

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

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自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

“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汗出之先,给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而取汗,亦防止汗出太过而伤正气。

桂枝汤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的良方,其病机为营弱卫强,临证以脉弱自汗(无论全身性自汗或局部自汗)为审证要点。

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使用之。

王媞[1]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汗出38例,痊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

肖玉坤[2]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合汗出证14例,痊愈12
例,总有效率100%。

2 扶阳解表法
《伤寒论》中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表邪未解,重伤阳气,阳虚汗漏。

汗漏是指汗不停地出,出得多,非一般的出汗,阳虚甚可知,故治疗时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桂、附相合,温煦阳气,卫阳复而腠理固密则漏汗自止,漏汗止则阴液复而小便难、四肢拘急诸症自愈。

临床上,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多汗最效,还用于产后多汗证,更是效如桴鼓,临证以营卫不调,卫虚不固为辨证要点,其临床脉症为:自汗,恶风肢冷,畏寒以背部尤甚,脉浮缓或细弱。

可酌加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等,增强益气固表敛汗之力。

另外,由阳虚漏汗一症引申到凡一切液体由于阳虚不摄而外渗,诸如溢乳、二便泄漏不止、妇女崩漏、带下等阳虚而精、津、血的外泄所致的诸多病证,只要符合卫阳虚弱,卫表不固之病机,皆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可获异病同治之效。

3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