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多汗出汗盗汗医案案例(汗证)

合集下载

刘渡舟桂枝汤医案精选

刘渡舟桂枝汤医案精选

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李要轩【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1例

周前 因发热 等症 , 在某 中医 院就 诊 , 服用 中西 药 ( 具 体 不 详) 后 汗 出热 退 。现 症 : 全 身出汗量小而微 , 以胸 口为
甚, 伴恶 风 , 抚 之 皮 肤 湿润 而 冷 , 膝 盖怕 冷 。虽是 盛 夏 ,
性 征发 育 者 , 约占 5 ; 月 经 来 潮 后 继之 又 停 经 3个 周 期 者称 为继 发 性 闭经 , 约占 9 5 ¨ 1 ] 。笔者 在 临 证 中喜
按: 中医 认 为 , 经 常 日间汗 出不 止 , 活 动 之 后 更 甚
为 闭经 。治 则温 肾益气 , 补 血通 经 。处 方 : 当归 1 0 g , 自 芍1 0 g , 川芎 1 0 g , 人参 6 , 桂枝 1 0 g , 牡 丹皮 1 0 g , 生 甘 草1 0 g , 清半夏 1 0 g , 麦冬 1 5 g , 生杜仲 1 5 g , 川 续 断 2 0 g , 生黄 芪 3 0 g , 红花 6 g , 桑椹 l O g , 吴茱 萸 1 5 g 。7 剂, 水煎 服 , 每 日 1剂 。经加 减 治 疗 1月余 , 月 经来 潮 ,
桂枝 1 0 g , 白芍 1 0 g , 大枣 6 枚, 炙 甘草 2 0 g , 生 姜 3片 , 制 附子 1 0 g 。4剂 , 水煎 服 。 2 0 1 4年 8月 5 日二 诊 。患 者 自述 服 第 一 剂 药 后 , 便 感 觉全 身如 暖 流般在 流 动 , 颇为舒服 , 汗 出减 少 , 4剂 药后 患者 多汗 之症 已彻 底痊 愈 。
方药 应 用 中圈民阍 疗珐
CHI NA’ S NATUR0 P ATH Oc t .201 5 . Vol 23 No 10
温 经 汤 加减 治 疗 闭经 验 案一 则 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疗 自汗 1 例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分析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0.2克、匹拉米洞0.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

诊为大汗亡阳,处方: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炮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3):59)患者挺年轻的啊。

来看看:怕冷,头疼,太阳病嘛,桂枝汤麻黄汤的可能性大。

但是医生给开了西药,只发汗,没粮草补给啊,于是乎,坏了。

先来看看锅炉图表:大汗不止→→散热器漏水了,哗哗嘀;恶风→→依然是散热器问题,开关关不紧了;尿急而无尿液→→锅里没水了,肾把什么化成尿?难为人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色萎黄→→汗血同源,汗就是从血管中渗透出来变为体液再化为津液排出体表的,血少了,所以发黄;表情惶恐→→艾玛出这么多血,成汗血宝马了,我要完?吓的;全身大汗淋漓,上已分析;四肢拘急→→就是胳膊腿筋变短了,缩缩了,因为筋需要血滋养,所以血少了,筋也跟着萎缩;脉沉→→粮草不足啊;脉微→→向外生发的力量不足;脉数→→心脏加足马力开干。

看修复过程:桂枝汤帮心脏等五脏生化,助它们一臂之力;姜草枣芍给锅里添水,别把锅烧干烧化了;炮附子也帮五脏生化,更重要的是把散热器给修好不漏了。

好了,过一会儿,锅炉又正常开工了。

完美。

中医黑话对应关系如下:散热器漏水叫阳虚;锅里水少了叫阴虚。

又少水还漏水,啊啊呀阴阳双煞啊,啊不,阴阳两虚。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桂枝加附子汤证太像小学时做过的应用题了: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单开进水管12分钟才将空池注满水,单开出水管15分钟可将池水放完,现在两管同时开,几分钟可将空池注满水?完。

中医医案——多汗症

中医医案——多汗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病案:刘某,男,49岁,干部,1993年12月15日。

主诉:素体健壮,1月前偶感风寒,头痛,腰痛,全身疼痛,口服阿司匹林片2片,入睡后,身大汗,第2天,诸症若失,工作如常。

但上半身总出汗,一周前,又遇风寒,啬啬恶寒加重,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且全身出汗加重,到某中医院就诊,该医用参苏饮加减五剂,无效,来我院诊治。

初诊:患者坐在诊桌旁,面色淡黄,神色紧张,怕风,有寒意,手帕不离手,且两手帕交替使用,口干,舌质淡,苔薄白,尿少而黄。

诊其脉,沉弱无力。

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阳虚漏汗辨证审机:营卫失调,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固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熟附片15克(先煎30分)生姜10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

夜睡前服一剂,夜半汗出明显减少,三剂后汗止而愈。

按语此案患者自觉素体健壮,但年过六八,《素问》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患者感风寒后,服阿司匹林两片大汗伤阳。

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前医用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

本案则系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参苏温散,势必汗出不止而恶寒加剧。

而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止汗,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津液自复,诸症皆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64,王国才医案。

王国才,1958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编著《龙江医派丛书·王维昌妇科学术经验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丛书》《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

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擅治癫痫及精神系统疾病。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附子汤】一、汗出畏寒秦伯未医案:某某,男,40岁。

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前来诊。

询知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无力。

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

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

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现象,拟用参苏饮,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疾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

改用徒枝加附子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见效。

按语:本案从病史到病证,皆露一“虚”象。

前医不问病史,不审病机,不察脉证,而妄投温散,主以参苏,致今汗更多而寒更甚。

秦老详察舌脉,切切辨证,断为卫气虚弱,中气不足,改进桂枝加附子汤,并以炮姜易生姜,加黄芪,切中病本,两剂大效。

二、大汗亡阳于鸽枕医案:王某某,男,29岁,1952年10月12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余,一日下午感怕冷、头痛,医者给予非那西汀o.2克、匹拉米洞o.2克,一次服下,约半小时许,大汗不止,恶风,尿急而无尿液,急邀中医会诊。

检查:形体消瘦,面包萎黄,表情惶恐,全身大汗淋漓,四肢拘急,坐卧不宁,状甚危笃,脉沉微而数。

诊为大汗亡阳,处方:桂枝10克,甘草6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姜1片,大枣3枚。

当即配药煎服,服1剂汗止而愈。

按语:虚人感冒,强发其汗,不仅伤阳,而且损阴。

大汗淋漓、四肢拘急、脉沉而微,有阳亡之虞,急以佳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所幸一剂汗止。

若不止,当以四逆汤收功。

三、房后伤风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5岁。

患者身材高大,体魄雄伟。

夏季某日与妻子同房后,因觉燥热而置两腿于窗户之上,迎风取爽。

几天后,左腿疼痛,左小腿拘孪而屈伸不利。

针、药屡治不效。

脉弦迟,舌苔水滑。

桂枝18克,附于12克,白芍9克大枣7故,生姜9克,炙甘草6克木瓜9克、独活6克。

服药2剂后,痛止腿伸而愈。

按语:房事之后,精泄而内虚,不知慎护,但图凉爽,使风邪乘虚而入。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加附子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加附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汗、亡阳于外之变证,其因有三:其一、太阳病再三发汗,虚其表阳;其二、其人素体表虚,常自汗出,而重发汗;其三、本桂枝证误服麻黄剂,设此方温经固阳,以救表虚。

方药:附片、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桂枝汤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因表阳不固加附子,以固表止汗,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柔和矣。

临床中凡属表阳不固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何某某,女,52,成都纺织厂1981年6月13日,长期背冷,经常感冒,最近打喷嚏、流清涕、无汗、恶风、四肢酸、小便灼热。

脉沉,苔白。

辨证:素体阳虚,新感风邪。

治宜:固表解肌。

方药:附片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滑石20g,二付1981年6月17日,感冒愈,溲已不热,背冷好转。

原方去滑石,二付[分析]桂枝附子汤的证治,主要是为表阳不固,汗漏不止而设。

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目前该患者并无漏汗不止、小便难等证,仅有恶风一证相同,为何仍用此方?该病员长期背冷,属少阴病。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云:若口中燥渴,则以白虎汤主之。

由此可知,该病长期背冷,平素该用附子汤。

目前病员新感风邪,无汗,因有少阴病,故不得发汗,脉沉,病在少阴,不得发汗。

这里用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加附子是取附子汤中的主药以温少阴之寒,随营卫散之,故药后背冷好转。

为何此方中加有滑石,该病员目前新患太阳中风,已邪传太阳之腑,故小便灼热,可知邪热已入膀胱,加滑石逐邪从小便而出。

该病员从现象看感冒并不严重,由于素体阳虚,少阴证夹杂其中,临证应全面考虑,慎之。

孙某某,女,67,家住点将台街1992年2月14日,数年来特别畏寒,冬天不敢出门,不敢下床,深居密室,同时恶风,总认为门窗没关紧。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

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汗者,人体玄府排出之水也。

出汗过多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中医定义汗证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关于汗证,《素问·经脉别论》[1]云: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伤寒论》[2]对于汗证也已有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记载有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 5 种情况,在论治上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阴阳两虚等。

《张氏医通·杂门》[3]则按出汗部位论述,有头汗、手足汗、阴汗、半身出汗、腋汗等。

中医诊断学将汗证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气阴两虚4种证型。

贾跃进名老中医在治疗汗证上也有独到经验,下面我列举一例贾跃进名老中医治疗汗证的病例分享如下:石某,女,63岁。

2017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汗多7个月。

现病史:7月前,身冷感冒后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以肺炎收住院。

出院后出现汗多症状。

现汗多,背部腰部腿部汗多,汗后身冷,怕风,胃腹冷,不思饮食,时呃逆,失眠。

汗后潮冷,二便正常。

舌胖苔黄,脉沉。

中医诊断:汗证(自汗)西医诊断:多汗症(继发性)。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治法:温阳益气固表。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制附子10g(先煎)、干姜10g、五味子10g、生黄芪30g、炒白术20g、防风10g、僵蚕10g、生麦芽20g、陈皮10g、炒莱菔子20g。

水煎服,7剂。

二诊汗多明显减少,继续上方14剂后愈。

一月后查未再发。

按:自汗是由于阴阳失调, 膜理不固, 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汗乃津液所化, 为心之液。

《灵枢·决气》[1]篇说:“腠理发泄, 汗出淎淎是谓津”。

《景岳全书·汗证》“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5条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5条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5条9漏汗案——刘渡舟医案崔某,女,51岁。

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

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次,一年四季皆如此。

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

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

舌质淡嫩,苔白而脉缓。

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

一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小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冰雪融化般的感觉。

三剂药后,汗出情况大为好转。

又加大附子剂量,再进三剂。

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之内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

六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

用桂枝汤加黄芪、白术各10克善后痊愈。

《临证指南》论;同一个汗漏证,在不同人身上,反应的也不同。

这个自汗是怎么来的,就是外感伤寒而来的,营卫不和,则汗出不止。

附子大热温经,桂枝解肌,生姜温血海而行寒涩,所以全身有如冰雪融化的感觉。

正是表寒之缩,遏闭营血而生风,导致营卫不和,汗出不止也。

试问用桂枝加人参,或也可以。

本条恶风之症,是恶寒之义,因为汗出而皮毛窍开,所以稍有风寒,即是能感知,所以恶风寒。

汗出多而卫阳外泄,也就是卫阳之虚之义。

不能濡养肌肉,所以体疲乏力。

10自汗证——刘渡舟医案刘渡舟治疗某同事之嫂,病自汗久不愈,虚惫不堪。

服参芪等药不下数十剂,而汗出犹未止。

一日向其求方,其曰:脉沉否?有之;畏寒否?亦有之。

曰:证乃阳虚而非气虚,是以参芪无效。

可试服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兼能调和营卫,或可因之而愈。

如所言,凡三剂而汗止。

《伤寒挈要》论;人参能补肝脾之阳,但不能解表,黄芪能升肝脾以行营卫之气,但人参、黄芪俱不能解表,所以汗出不止。

桂枝汤解表,附子温里助藏,以解虚惫。

表里双解,面面俱到,三剂而汗止。

10汗证——刘景琪医案(典型医案)王某,男,15岁,1976年12月6日初月感冒,服A.P.C.后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多汗出汗盗汗医案案例(汗证)
1.李某,男,26岁。

自幼出汗即多,每于精神紧张时汗出尤甚,余无异常。

舌淡胖润,脉弦。

此营卫失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10片,大枣10枚。

5剂后汗出未减,原方加附子25g,再服7剂,汗出显减。

守方再加白术15g,茯苓30g,调理月余,多汗控制。

按:此证原以为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即可收效,结果加用附子后方才显效,说明扶阳乃是固汗之本。

2.李某,女,78岁。

烘热汗出半个月,下午四五点时多发,上午10点亦有发作,尿频,不渴,心悸时作。

舌淡赤胖润,脉沉滑寸弱。

辨为心阳不足,营卫失和,治拟温补心肾,稍佐固涩,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白芍15g,龙骨30g,牡蛎30g,附子10g,黄芪30g,茯苓30g,泽泻25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大枣10枚,生姜10片5剂后汗出已止,心悸减轻,原方再服7剂,诸症若失,停药。

3.吴某,男,30岁。

2009年6月5日初诊:睡中出汗如洗,上身尤多,自幼而发,冬季更显。

乏力,下肢发软,无神,眠差,尿黄。

舌淡胖润,脉滑寸弱。

投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15g,附片30g,龙骨30g,牡蛎30g,山茱萸45g,茯苓30g,肉桂10g,黄柏15g,砂仁15g,生姜10片,大枣10枚。

7剂。

服药后夜汗显减,药已中的,守方调理至痊。

按:此证睡中汗出,医书皆称盗汗,主阴虚,我们读大学时都是这么学的,可以说根深蒂固。

读了郑钦安的书后才弄清楚:“各书俱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

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

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

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医法圆通·卷二》)。

以我所见,盗汗属阳虚的多,属阴虚的少,本案不过是众多例案中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