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崇拜的消失机械复制的到来——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解读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者:高琳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
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9-03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
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
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

主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一、介绍本雅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6日)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20世纪的文学、哲学、政治以及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的著述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艺术、电影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对当代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复制品的审美意义以及技术变革对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备受瞩目。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指通过机械工具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艺术品,在本雅明看来,这种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早期的手工制作艺术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大规模复制和传播,这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和消费,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
三、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观点1. 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传播和消费,使得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品味,而是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消费。
这从一个侧面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使得艺术与大众生活更加紧密地通联在一起。
2. 复制品的审美意义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并非完全是负面的,他认为复制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和观赏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复制品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作品,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裙体,也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3. 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更偏向于复制性和传播性。
在他看来,原创性和复制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可以共存。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重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探讨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本雅明的理论背景及其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指出其对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阐述艺术事件观的核心概念,包括物性(物的物质属性和物质性)和事性(事的社会属性和事件性),并分析它们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解读本雅明的文本,本文将揭示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重新理解艺术的本质。
文章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在艺术研究中,事件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与其社会历史语境的紧密联系。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艺术事件观的理论框架认为,艺术作品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的事件。
在这一框架中,艺术作品的物性指的是作品作为物质实体的属性,如材质、形式、技巧等;而事性则指的是作品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承载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中作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这种物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艺术作品的事性。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本雅明还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物性与事性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艺术中,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呈现出一种对立关系。
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这种对立关系被打破,作品的物性和事性开始相互融合。
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文

浅析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摘要:“机械复制”理论是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论题,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集中阐述了摄影以及电影等兴起的典型现代复制艺术,在艺术复制方式、艺术价值以及艺术接受等方面的转变和革命性意义,同时还将理论研究扩展到大众文化范畴内。
深入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复制艺术和大众文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光韵;大众文化瓦尔特·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提出光韵、经验、震惊、艺术生产等一系列概念对现代艺术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他力图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其中他的“机械复制”理论是他的现代艺术理论中最富原创性、最为人称道也是最受非议的一部分。
一、机械复制与艺术要全面理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那就不能忽视他对现代技术中不同复制方式的区分。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首先区分了两种典型的复制方式: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
一般来说,手工复制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难度大耗时多,因为手工复制需要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是手工复制品与原作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使得再精确的复制品都无法超越原作的艺术价值。
但进入机械复制技术时代以后,人们可以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精确的复制,原作在众多的复制品面前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现代艺术的发展似乎印证了黑格尔的预言:“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哲学家认为传统艺术诸如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正在由中心走向边缘,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很难再产生出经典作品。
而本雅明则认为传统艺术的衰落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电影等等在丰富人们视听的同时也同样能创造出经典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科论坛摘 要:本雅明指出,当今 时代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
相比传统手工复制,机械化大生产使得一切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被复制、被量产。
于是,再没有哪一件艺术品可以独一无二地存在,重复性生成物的大量出现和快速迭代成为常态,人们的艺术鉴赏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审美不再是“凝神观照”式的“没入”,而是成为脱离艺术本体的“消遣”。
当审美活动走下“神坛”,与之相伴的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倾向。
借用“催眠”概念,目的在于揭示机械复制下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审美;催眠0 导语本雅明在谈到电影相对于受众的作用机制时指出:“电影工业就只有竭尽全力地通过幻觉般的想象和多义的猜测,诱使大众参与进来。
”[1]本雅明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以“引诱”为手段的强制性是存在的。
针对这一问题,布莱希特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
”[2]可以发现,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被打破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后者,而这种丧失主动性的“审美”往往是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即“审美催眠”。
1 何为“审美催眠”要弄清何为“审美催眠”,首先要知道何为“催眠”。
《心理学大辞典》对“催眠”的定义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的行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催眠师Heap M则认为催眠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关于“何为催眠”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诸多相关定义却都离不开几个要点:“诱导”“意识”“服从”。
而“审美催眠”则不同,因为“审美”是一个只有主客二体都在场才有可能产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主体应该是有判断能力的、苏醒状态下的主体。
因此,“审美催眠”就成为审美主体在艺术作品鉴赏活动中,在外力因素“诱导”下进入无意识并逐渐屈服于外力的过程。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

本雅明除了膜拜价值,还有很多价值艺术品的唯一性本真性历史时空的间隔性艺术思想瓦尔特·本雅明还在艺术方面有不凡的建树。
在他的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是他后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关于“光晕”(aura)这一概念的阐述。
随着他的著作被整理发表和翻译,他的这一新概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光晕艺术”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综合本雅明的表述,“aura”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它有一种神秘性。
艺术由于其诞生的原始时代与巫术祭仪的紧密关系而具有崇拜价值,“光晕”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崇拜价值内在的神秘性有关。
二是它具有一种模糊性。
“光晕”是一种可以意会但很难言传的感觉,它可以打动你的心灵,使你陷入沉思,但你却很难准确地说出这种感觉是什么,这与“aura”本身的丰富复杂性相关。
三是独一无二性和本真性。
因为艺术品的问世是即时即地的,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思维紧密相关,所以它独一无二。
唯有这种独一无二才能构成艺术品的历史,组成艺术品的原真性。
四是一种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距离感,鉴赏者只有在理智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才能体会到其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性,才能被其吸引并打动,从而在感觉上生成一种亲切贴近感。
“光晕”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当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开启的距离越远时,越会赢得人们的亲近。
可以看出,本雅明的“光晕”理论是囊括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复杂概念,探究其概念蕴含的美学意义,对于理解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权威资料]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6ff4c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png)
解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
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
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韵J02 A 1672-8122(2014)04-0149-03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富有技术乐观的色彩,这是与阿多诺等代表的精英文化的立场所不同的。
目前,学界并不乏对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新的路径的探索,主要有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对照,如王雄[1]、罗良清[2];2.探讨本雅明艺术理论与政治的关系,将政治作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赞扬是寄希望于技术打破艺术垄断,解放艺术生产、传受过程中的受众,促进受众群体意识的形成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如温恕[3]、王洪志[4];3.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将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放置于现代性社会理论中加以对照和解读,如杨玉成、王春燕[5]。
事实上,对于本雅明现代艺术理论来说,对“技术之于艺术”的探究是绕不开的。
程惠哲[6]把这一问题的考察落脚在“技术与文艺的发展”、“技术与政治倾向”及机械复制理论上,王才勇[7]则将机械复制技术为艺术带来的三个变化总结为独有的灵韵变为机械复制、膜拜价值变为展示价值、美的艺术变为后审美艺术。
在笔者看来,我们固然可以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延展继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但是,本雅明相关理论的基础即在于对灵韵的解释和灵韵消逝带来的艺术品传受方式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悄然崛起 . 这 一 变 化 主要 表 现 在 艺 术 作 品 的 “ 灵韵 ” 的 丧 失 会 的形 成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启 蒙 过 程 . 其 实 并 不 像 人 们 通 常 描 述 的 本 雅 明提 出 的 “ 灵韵 ” , 用他 自己的话说 . 就是 “ 一 定 距 离 之 那 样 . 是一个将 人类从迷 信 、 愚 昧 中解放出来 , 并 一 劳 永 逸 地 使 外但感觉 上如此 贴近之 物的独 一无二 的现象 ” .是 一种 环 绕 着 人 获 得 了 主体 自由 的 辉 煌 历 程 . 在 他们 看 来 . 启 蒙 实 质 上 交 织 着 艺术 作品 的光晕 、 氛 围, 包 蕴在 艺术作 品 中的韵 味 、 灵气, 它 表 启 智 和蒙 蔽 、 主体化和 异化这两个相 互 冲突 、 彼 此矛盾 的过程 。
现 着古典艺术作 品中的独一无二 . 也就是所 谓的“ 原 真性” . 任 何
一
一
方 面“ 启蒙想 消火 神话 , 用 知识来 代替想象 ” . “ 使 世界清 醒” .
个古典艺术 作品都是 艺术 家在特 定的 时间 、 空 间 以及 特 定 的
这 个 过 程 推 动 了人 的 主 体 意 识 的 生 成 。 另 一 方 面 .工 具 理 性 带 来的“ 技术 的完善 、 商 业 和交 往 的 扩 大 、 人 口 的增 长 . 都 迫 使 社 会 走 向 一 种 更 加 严 厉 的管 理 形 式 中 去 ” ,对 工 具 理 性 的 盲 目追 求 , 导 致 了人 本 意 识 的 淡 化 和 极 权 统 治 的发 生 . 于 是 又 有 了 促 使 现 代 社 会 走 向异 化 的 另一 个 过 程 异 化 过 程 的 发 生 并 非 源 于 资本
中 图分 类 号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1 — 0 0 1 6 — 0 1
摘要 : 机 械 复 制 时代 下 , 古典 艺术 走 向 衰微 , 现代 艺术 悄 然 崛起 , 艺 术作 品 中” 灵 韵” 及 对 其凝 神 关 照 的 崇 拜 消失 , 机 械 复 制 下 出现 了新 型 的 艺术 , 尤 其是 摄 影 、 电影 的 出现 。作 为 法 兰克 福 派的 本雅 明与 其派 的 其他 哲 学 家对机 械 复 制 时代 的到 来持 不 同的观 点 。 通 过 深入 的分 析 , 总体 来说 , 本 雅 明是 肯 定机 械 复 制 时代 下 的进 步 意 义 , 其 思 想时 后世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 关键词: 机械 复制 时代 进 步 意 义 灵 韵 电影 大 众
本雅 明说“ 如 果 说 叙 事 性 艺术 成 了 很 少存 在 的 东 西 . 那么 . 是 对 资 本 主 义盛 行 下 文 化 产 业 的 批 判 。 霍 克 海 默 、 阿 多 诺 在 导 致 这 一 现 象 的决 定 性 原 因 便 是 信 息 的 传 播 ” . 在他看来 。 随 着 《 启蒙辩证法》 中对 技 术 理 性 的 批 判 最 为 猛 烈 , 他 们 认 为 在 被 技 古典艺 术在现代信 息社会 的终结 . 取 而 代 之 的 便 是 与 信 息 这 种 术 理 性 统 治 的 世 界 中 , 导 致 人 全 方 位 的异 化 , 人 与 自然 相 异 化 、 传 播 方 式 相 对 应 的 机 械 复 制 艺 术 古 典 艺 术 走 向 衰 微 . 现代 艺 人 与 自我 相 异 化 、 人与人 之间相异 化 . 他们认为 . 对 西 方 现 代 社
第2 期
总61 4 期
VO l 。 6 1 4 N 0. 2
灵 韵 崇拜 的 消 失
— —
mr . , t a t . 复 制 的 到 来
王 一
对 本雅 明《 机械 复制 时代 的艺 术作 品》 的解 读
( 安 徽 大 学哲 学 系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值” . 而“ 艺 术 作 品 的 可 机 械 复 制 性 在 实 际 上 第 一 次 把 艺 术 品 从 主 义 社 会 对 启 蒙 理 性 的误 用 . 而 是 源 于 启 蒙 精 神 的 理 性 观 念 本 它 对 礼 仪 的 寄 生 中解 放 出来 ” . 南此 . 人 们 在 面 对 艺 术 品 时 的凝 身 就 潜 藏 着 思 想 和 实 践 上 的 “ 自我毁灭 的倾 向” . 这种 “ 自我 毁 视 膜 拜 转 化 为 了大 众 文 化 的 娱 乐 消 遣 在 对 “ 灵韵 ” 的解 释中 . 灭” 表现 为 . 以摧毁神话 为 目的的启蒙精 神 . 由 于 把 工 具 性 奉 为 距 离性也很是 明显 , 传 统 艺 术 的距 离 感 是 不 可 接 近 的 , 从而, 艺 无 所 不 能 的 “ 上帝 ” , 使 之 成 为 思 想 的主 宰 和 统 治 的原 则 . 从 而 制 术 与大众之 间的距离就 被拉 开了 . 这 个 距 离 并 不 是 物 理 意 义 上 造 了 一 个 盲 从 工 具 理 性 的 现 代 神 话 : 马尔库塞 在《 单 向度 的人 》 的距 离 . 而 是 心 理 意 义 上 的距 离 。 对人 来讲 . 一 件 艺 术 品 可 能 就 中认 为 , 技术理性 已经成为发达工业社会 的一种新的控制形式 。 在 我们 眼前 . 近 在咫 尺 . 但 它 的 利 益 功 能 和 崇 拜 价 值 使 得 大 众 与手 工 复 制 不 同 . 本 雅 明 认 为 机 械 复 制 不 是 对 传 统 艺 术 的 简 单 描摹. 技 术 的 变 革 导 致 传 统 艺 术 的地 位 和 存 在 状 态 都 发 生 了 巨 普 通大众是无 法接近甚 至无 法欣赏艺 术 的 . 艺 术 是 属 于 贵 族 精 大 的 改 变 . “ 机 械 复 制 达 到 了这 样 一 个 水 准 .它 不 仅 能 复 制 一切
创 作 心 态 中产 生 的 , 所以. 即 使 是 最 完 美 的 机 械 复 制 品 也 不 会 有 艺术 品独 一无 二的原 真性 . 本 雅 明在《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中说 过 “ 原 真 的 艺 术 作 品 所 具 有 的 独 一 无 二 的 价 值 根 植 于 神 学 ,艺 术 作 品 在 礼 仪 中 获 得 了其 原 始 的 、最 初 的 使 用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