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导论单选题: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B)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C)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3.帕森斯是(D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多项选择题:1.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
A.孔德B.马克思C.涂尔干D.韦伯2.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BD )。
A.定性研究B.描述性研究C.定量研究D.解释性研究3.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
A.问卷法B.观察法C.访谈法D.实验法第二章社会化单选题:1.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3.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4.()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多项选择题:1.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A.家庭B.学校C.工作组织D.大众传媒2.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3.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A.角色中断B.角色认同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4.米德认为自我包括()。
A.本我B.主我C.客我D.超我名词解释:1.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二(作业练习2)试题及答案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二(作业练习2)锹墓及拳案一、草项透靠题题库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属于正常状态。
[答案]超过0.4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和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答案]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孟德斯鸠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他严厉批评科技理性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坏影响,并指出实证论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研究的典范和对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存在的强调。
[答案]哈贝马斯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答案]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角色借用”理论是()提出的。
[答案]米德较少带有政治色彩,几乎不直接触及社会结构的社会运动是()。
[答案]表意运动阶层固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社会流动比较通畅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答案]亚洲型城市科层制是社会学家()提出的?[答案]韦伯连续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答案]孔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研究生教育、第一个专业学会和期刊,都出现在()。
[答案]美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是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答案]市场和计划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答案]社会事实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这种家庭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
[答案]核心家庭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属于()。
[答案]畸变现象中国属于典型的()国家。
[答案]后发外生型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持这一观点的理论是()。
社会学概论第三讲社会与结构

现代社会
复杂 自致 正式 未来、世俗 个性 复杂、机器 迅速 普遍性
四、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p.121) 孔德 A 社会动力学 主要关注社会进步与社会变迁,将人类思维演化的阶段与社 会发展的阶段相相应;并构建了各种知识学科的高级等级体系。
人类思维观念的几 种理论状态 神学状态 或虚拟状态 形而上学或抽象状 态 科学或 实证状态
结构的功能:1)效率需要;2)限制个人自由
“我是谁?”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1、身份/地位(status) 身份/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 确定的社会位置。
身份地位携带的社会结构信息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作为个人努力的结果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以出生为基础 首要身份(master status):决定人的总的社会地 位的 敏
本章内容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三、社会的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 五、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
一、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一个群 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例如,学校相对稳定的性质便是它是社会结构; 校园内的冲突或越轨行为有模式化和可预期性也是 结构化的
特点:本质保守,强调共享价值观,社会各 部 分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强调秩序、稳定
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
社会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整体利益而协作;社会总 是出于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中;社会秩序通过强权来 维持而非共享价值观的“粘合”。 -马克思主义冲突论:强调经济力量的重要性 -达伦多夫:为权力而斗争而非经济资源 -米尔斯:“人民”与“大利益集团”的对立;权力 精英模糊与大众的界限;既得利益者与被剥夺者之间的 争斗导致社会变迁 功能主义vs.冲突论:社会合作分工vs. 社会冲突、紧张
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推动力量。
它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改变而发生着不同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和历史进程对人们的影响。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古代社会以狩猎、采集和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宗教和神权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城邦国家和帝国的兴起是当时的代表。
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主义的时期,以农业为基础,城市、市场日渐成形,大封建主阶层和教会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代则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普遍,社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也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运转规律,以及在这些规律指导下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理论框架。
早期的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着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社会冲突等方面展开讨论。
而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学流派——符号交互主义,它强调人们的意义构建和相互作用,社会秩序是在交往中被建立和维持的。
1950年代,随着结构、功利和制度主义的兴起,新制度主义、网络理论等新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学理论已经从简单的描述社会现象和结构,发展到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当前全球化、多元文化、信息化和经济危机等背景,让社会学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社会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三、社会历史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学理论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动力。
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学的理论扩展和修正。
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通过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的演变过程。
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种组织、角色和互动的总体布局,而社会变革则是指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制度的变迁。
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结构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例如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差异。
其次,社会结构也决定了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例如政府、学校、家庭等,这些组织和机构对个体和社会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结构还决定了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例如亲属关系、友谊关系、劳动关系等,这些关系和互动模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会变革的原因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其原因有多样性。
首先,经济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会引发社会中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权力的更迭、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政治意识的觉醒,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发社会变革。
此外,文化因素、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科技进步等都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原因。
三、社会变革的理论社会学家对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社会变革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理论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实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功能主义社会变革理论强调社会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认为社会变革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社会行动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认为社会变革是个体行动的结果。
社会变革理论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变革过程提供了多个角度和视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1. 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包括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社会学与对应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对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研究素材。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阶级结构和地区差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次,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一些传统的特点,如家庭的重要性、尊重长辈、礼仪等。
这些传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地区和群体中表现不同,但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开放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中。
社会变迁不仅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贫困、社会保障问题等;经济改革开放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等。
因此,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4. 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社会不公平、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所带来的,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例如,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分析教育不公的原因,提出改进教育体制的建议,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5. 结论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

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社会结构(社会学术语)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
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人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
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人”的对立。
社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及各阶段主要特征社会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便可得出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
西周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从西周初到春秋初为第一阶段,春秋战国为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为第三阶段,隋唐五代为第四阶段,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为第五阶段。
现依次叙述如下。
1.关于第一阶段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我们用“天下”.“国”、“家”这三个基本概念来描述。
在周代,所谓天下,是指由臣服于周的所有诸侯国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所谓“国”,就是指周代诸侯国。
所谓“家”,是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之家,即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民人,在卿大夫统理下构成的一种如同国中之国的社会共同体。
我们认为,正是这三种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即天下与国、国与国、国与家、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这一时期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
在春秋以前,家、国、天*** 系结构大体平衡稳定。
基本上是家与家相安,国与国相安,家听命于国,国听命于周室。
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平衡期。
2.自春秋始,国与国、家与家竞争加剧,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进人了一个大变动时期。
这种变动,不是一般的动荡,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
这是周代家、国、天下结构体系被打破、被改造、被更新的过程。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探讨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变迁,并探讨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式,它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适应方式。
社会机构和社会规范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存在的,当这些机构和规范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社会就会发生变迁。
变迁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重构社会制度来完成。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起的。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最终促使了社会的变迁。
冲突理论也强调社会变迁是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社会变迁常常是不平等的。
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行为和符号的重新解释而发生的。
人们根据他们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来赋予符号新的含义,从而改变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重新定义和解读所引起的。
四、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调整过程。
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的改变,也包括社会机制的调整和重构。
社会机制的调整通常是由社会冲突和社会需求的改变推动的。
综上所述,社会学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
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因素和机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结构功能理论则综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这些理论都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和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对于把握社会变迁的动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总第12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3,2010G enera.l N o .12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刘仲翔(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对这种巨变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对于人们理解和掌握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转型;身份制;单位制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3-0137-05收稿日期:2010-03-17作者简介:刘仲翔(1973-),男,湖南怀化人,编辑,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医学社会学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体制改革进入了加速时期,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 市场 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足够的理论自觉,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回应。
一、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
社会转型对身份制造成了很大冲击,身份制得到了合理化的改革。
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开始淡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以及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无疑纠正了经济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
与此相连,政审制度虽然还存在,但范围缩小了,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现实表现,而不是其阶级身份和家庭出生。
这意味着阶级身份系列已丧失了它赖以维系的条件。
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评价一个人不再将其家庭出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着眼于他的能力和成就。
因此,原有的阶级身份系列在城乡社会日益弱化,并趋于消灭。
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导致了国家对生活资源的松动。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又相继出现了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
这又导致了与生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连的户籍制度与票证制度的日益松动。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中计划外经济的发展,则使大批农民有了进城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维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前提条件日益减弱,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逐渐模糊和松动。
城市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大量体制外的新的就业岗位。
这些就业岗位也意味着多种新的职业身份,而这些身份是原有的干部与工人两大身份系列都无法涵盖的。
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在利益驱使下流向体制外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模糊了原有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发展出一种用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系列来包容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系列的趋势[1]。
随着体制外力量的增强,所有制身份也日益弱化,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被概括为新阶层,社会新阶层在整个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的身份类别划分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种新的、具有自治性和可变性、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取代以往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和快速发展,目前,原有的干部、工人身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大量农村人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或者通过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中实现了就业,或者通过地域的流动,在城市中实现了就业,城乡居民身份之间的刚性壁垒也正被逐渐打破,身份制已经没有原来那么重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人口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快,这种社会流动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单位制的经济基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不再垄断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体制外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调控体制的变革,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如下的重要变化:单位角色的职能化,且事业单位的政治职能在减弱,专业职能在上升;单位的利益独立化,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利益主体,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且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大大上升,而对政府指令的责任减少,正在从!管理型单位∀向!利益型单位∀转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整个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导致了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配置的主体,个人和单位可以从社会和市场获得资源。
整个控制逻辑发生变化,国家给予基本单位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它们积极主动地创造和获得资源,同时努力把资源分配方式逐渐转变为社会分配,或者转变为市场分配。
资源总量的扩大和单位自主性的增强是单位制变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调控的新机制。
社会和市场成为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渠道。
在放权和搞活的政策推动下,大一统的单位制已经松动,各级单位均掌握了较大的自主权来获得资源。
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单位,无论事业单位还是其他单位,获得资源的方式已经多样化,国家提供资源只是其中之一。
在体制改革的框架中,社会或市场对企业来说是主要的资源渠道,这样的变革结果是,单位和个人生存的基本资源从国家完全垄断发展到由国家和社会双重提供,个人的生存资源大大扩展,为个人和单位分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成长,打破了单位制一统天下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时至今日,已经成社会结构中的新阶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正是推动单位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经济领域多种所有制成长的同时,社会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推动着单位制的变迁。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组织形态也开始萌生,民间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强,开始与单位制分离。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文化体育协会、学术性协会、基金会、联谊会等,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加速了公民社会的成长。
随着市场力量的成长,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单位体制中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原来很多单位体制内的人员纷纷流向体制外。
大量人员脱离了原来的单位,转移到新组织结构中。
调查表明,城镇私有企业主原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占12 1%,各级干部占22 1%,工人占25 2%,商业、服务人员占7 6%,其他占5 5%。
城镇企业主有55 7%来自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3]。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单位制发生了巨大改变。
单位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单位的很多功能由市场来承担,个人的自由度也相应扩大;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级关系为主,转变为次级关系为主,单位逐渐在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
三、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性社会结构被打破,市场成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手段,社会空间逐步扩大,公民社会正在成长。
应该说,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市场力量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成长。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国家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市场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崛起,社会的力量也在成长,虽然与市场的崛起相比,社会力量的成长稍显缓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三大部门的重要一员。
所谓社会三大部门是指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领域:第一,国家或政府组织,也叫公共权力领域,通常叫社会!第一部门∀,它们属于政治领域;第二,市场或营利组织,也叫私人领域,通常叫!第二部门∀,属于经济领域;第三,社会组织,也叫公共领域,是前两者之外的!第三域∀,即通常叫做!第三部门∀,它们属于狭义的社会领域[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家不再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
过去!全能式∀的单位体制逐步被打破,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朝合理的方向转型。
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也日趋合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通过单位制和身份制的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之中,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整个社会缺乏活力。
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以后,国有企业也逐渐摆脱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变成了有限的政府,把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了市场和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政府的运作效率。
从市场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解放了在计划体制下受到严重桎梏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随着全能式政府和全能式单位的退出,社会自组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单位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纷纷成立,通过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并动员广泛的志愿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会服务、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形成一个有别于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庞大的公民社会体系。
同时,单位制的解体促进了社区的成长,社区承接了过去国家通过单位承担的很多责任,随着养老、医疗、文化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居所,而成为与人们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社区逐步成为公民社会成长的空间,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也逐步由全能的政府过渡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必将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学对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回应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探寻各种社会关系之因果关联、破解社会构成原理的钥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