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简单逻辑推理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简单逻辑推理

初中数学——简单逻辑推理

课程专题:简单逻辑推理的趣题例一:A、B、C三人对一块矿石作以下判断:A说这不是铁,不是锰; B说这不是铁,是锡;C说这不是锡,是铁;已知三人中一人全对,一人全错,一人半对,请问这到底是什么物质?分析:B、C两人说话矛盾,故他们两人一人全对,一人全错,物质不是锡就是铁,又A 半对,不是锰对,不是铁错,所以该物质就是铁。

该题还可以分类讨论:是铁时,是锰时,是锡时,A、B、C三人的话是否合乎条件。

例二:张三、李四、王五中有几个人说谎,几个人说真话?张三:“王五、李四都在说谎”;李四:“我没说谎”;王五:“李四在说谎”;分析:李四、王五说话矛盾,故一真一假,故张三也假,即两真一假;不过谁说真话谁说假话不知道。

推广1:张三、李四、王五三人中一人说谎,一人犯罪,请找出来。

张三:“是李四”;李四:“不是我”;王五:“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分析:张三、李四说话矛盾,故一人假话,王五真话,故罪犯是王五,说谎是张三。

推广2:张三、李四、王五中三人中两人说谎,一人说真话,到底谁是罪犯?张三:“是李四”;李四:“不是我”;王五:“不是我”;分析:张三、李四说话矛盾,故一人真话一人假话,故王五假话,故罪犯是王五,李四说真话,张三、王五都说谎。

二、数学趣题1、请用两种方法4条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10块(每块的大小可以不相等,形状也可以不同)答案如下:方法二2、井深8米,一只青蛙从井底往上跳,每次跳3米,又滑下2米,那么它要跳几次才能到达井口.答案:跳六次。

解题过程:设跳x次到达井口,则有3x-2(x-1)>=83、(人\鸡\狗\米过河问题)有一个人带着一只狗\一袋米\一只鸡过河,只能从河上面的一座桥上通过,但农夫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并且如果人不把狗看着,狗和鸡在一起的话,那么狗就会把鸡吃掉,并且如果人不把鸡看着,鸡和米在一起的话,那么鸡就会把米吃掉,现在这个人要把鸡\狗\米顺利带过河,请问怎么办?答案:假设他们原先在岸边A,要到达对面岸边B第一趟 A-B 农夫鸡到达B后,农夫独自撑船返回A第二趟 A-B 农夫米到达B后,农夫带着鸡撑船返回A第三趟 A-B 农夫狗到达B后,到达B后,农夫独自撑船返回A第四趟 A-B 农夫鸡全部到达课堂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魔术生活中我们常常相信亲眼所见,但又常常为自己的眼睛所骗,魔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

小学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涉及到许多概念和推理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中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一、等式推理在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推理方法之一就是等式推理。

例如,当我们有一个等式2 + 3 = 5时,我们可以通过等号两边同时减去2,得到3 = 5 - 2,进而可以得出3 = 3的结论。

这说明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后,仍然保持相等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类似的推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分类推理分类推理是学生在数学问题中常用的推理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一些数学事物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的结果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组数字,将其中的偶数和奇数进行分类。

当我们知道一个数字是偶数时,我们可以推断它可以被2整除;当我们知道一个数字是奇数时,我们可以推断它无法被2整除。

通过分类推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特征和规律。

三、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通过观察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数是偶数,并且可以被3整除时,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数是6的结论。

因为6既是偶数,又可以被3整除。

通过逻辑推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

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通过观察一系列事物或现象并总结它们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一组数字或一组图形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数字或图形的特征。

例如,当给出一个数字序列1、4、7、10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出规律为每次加3,进而可以推断出下一个数字是13。

通过归纳推理,学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规律。

五、逆向推理逆向推理是一种从结果出发寻找解决方法的推理方法。

通过观察数学问题的结果,然后逐步逆向思考,找到能够得到这个结果的方法和条件。

小学数学《简单的逻辑推理》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简单的逻辑推理》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数学《简单的逻辑推理》练习题(含答案)列表分析法【例1】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分析:这道题目并不难,聪明的小朋友思考一下就能得到答案,但是今天我们通过这道题目一起来学习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列表分析法•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王不是农民,小张不是农民•由此得到左下表。

表格中打“V”表示肯定,打“X”表示否定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V”,其余是“X” ,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得到右上表•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

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例题中采用列表法,使得各种关系更明确•为了讲解清楚,例题中画了几个表,实际解题时,不用画这么多表,只在一个表中先后画出各种关系即可需要注意的是:①第一步应将题目条件给出的关系画在表上,然后再依次将分析推理出的关系画在表上;②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V ,如果出现了一个它所在的行和列的其余格中都应画“X【巩固】小王、小张和小李原来是邻居,后来当了医生、教师和战士。

只知道:小李比战士年纪大,小王和教师不同岁,教师比小张年龄小。

请同学们想一想:谁是医生,谁是教师,谁是战士?分析:小李是教师,小王是战士,小张是医生。

【例2】甲、乙、丙每人有两个外号,人们有时以“数学博士”、“短跑健将”、“跳高冠军”、“小画家”、“大作家”和“歌唱家”称呼他们。

此外:(1)数学博士夸跳高冠军跳得高;(2)跳高冠军和大作家常与甲一起去看电影;(3)短跑健将请小画家画贺年卡;(4)数学博士和小画家很要好;(5)乙向大作家借过书;(6)丙下象棋常赢乙和小画家。

你知道甲、乙、丙各有哪两个外号吗?分析:由(2)知,甲不是跳高冠军和大作家;由( 5)知,乙不是大作家;由(6)知,丙、乙都不是小画家。

二年级数学《简单的推理思维》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简单的推理思维》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简单的推理思维》评课稿
本次课是一堂关于简单的推理思维的数学课,主要旨在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对本节课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研究兴趣。

二、教学设计
1. 活动一:引入问题
通过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欲望。

可以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
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活动二: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分析给出的条件及问题要求,进行求解。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图形、公式等方式进行推理。

3. 活动三:展示解决思路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展示在黑板上。

可以请几个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思路,并进行交流讨论。

4. 活动四:巩固练
通过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推理思维解决。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通过引入有趣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欲望。

通过分析问题、分享解题思路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同时,通过巩固练,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推理思维方法。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推
理思维能力,设计更多有趣和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二年级上册简单逻辑推理题

二年级上册简单逻辑推理题

二年级上册简单逻辑推理题
一、加法推理题
1. 2+2=4,3+3=6,那么4+3=?
2. 1+2+3=6,1+2+4=7,那么1+2+5=?
3. 2+3-4=1,3+4-5=2,那么4+5-6=?
二、减法推理题
1. 8-3=5,7-2=5,那么9-4=?
2. 10-6=4,9-5=4,那么8-7=?
3. 12-5=7,15-6=9,那么16-7=?
三、乘法推理题
1. 3*8=24,2*9=18,那么6*7=?
2. 7*7=49,6*8=48,那么8*8=?
3. 9*9+9=90,8*9+7=83,那么7*9+6=?
四、综合推理题
1. 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一些苹果,现在他一共有8个苹果。

请问妈妈给了他几个苹果?
2. 小华有5个本子,她把其中3个送给妹妹。

现在她还有几个本子?
3. 小明有3个玩具汽车,他给了弟弟一个玩具汽车。

现在他还有几个玩具汽车?
以上就是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题,适合二年级上册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数学学习。

通过这些题目,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的简单数学逻辑题

一年级小学生的简单数学逻辑题

一年级小学生的简单数学逻辑题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逻辑逐渐成为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一部分。

在一年级,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学逻辑题,以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简单数学逻辑题,帮助他们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数数图案请数一数,图案中共有几个圆圈?图1:O O OOO O O图2:O OO O图3:O O OO O OO O O解题思路:学生需要观察每个图案中的圆圈数量,并进行逐个数数。

通过观察和计数,学生可以发现图1有6个圆圈,图2有4个圆圈,而图3有9个圆圈。

问题二:找规律请找出每组图案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填写问号处的数字。

图4:1 2 34 ? 67 8 9图5:2 4 68 ? 1214 16 ?解题思路:学生需要观察每个图案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在问号处填写符合规律的数字。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图4中每行数字递增1,而第二行的中间数字为5。

因此,问号处的数字应为5。

同理,图5中每行数字递增2,第三行的第三个数字为18。

因此,问号处的数字应为18。

问题三:找不同请找出每组图案中与其他图案不同的一项,并将其编号写在括号内。

图6:⚪️⚪️⚪️⚪️⚪️⚪️⚪️⚪️⚪️图7:⚪️⚪️⚪️⚪️⚪️⚪️⚪️⚪️⚪️图8:⚪️⚪️⚪️⚪️⚪️⚪️⚪️⚪️⚪️解题思路: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每个图案中的不同之处,并将不同的图案进行编号。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图6中所有的圆点都是白色,而图7中第一行最后一个圆点颜色不同。

因此,图7是与其他图案不同的一项。

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学逻辑题,一年级小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题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在家陪伴孩子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数学逻辑题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逻辑推理题

数学逻辑推理题

数学逻辑推理题她们在做什么?住在某个旅馆的同一房间的四个人A、B、C、D正在听一组流行音乐,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修指甲,一个人在写信,一个人躺在床上,另一个人在看书。

1.A不在修指甲,也不在看书;2.B不躺在床上,也不在修指甲;3.如果A不躺在床上,那么D不在修指甲;4.C既不在看书,也不在修指甲;5.D不在看书,也不躺在床上。

她们各自在做什么呢?解法一:可用排除法求解由1、2、4、5知,既不是A、B在修指甲,也不是C在修指甲,因此修指甲的应该是D;但这与3的结论相矛盾,所以3的前提肯定不成立,即A应该是躺在床上;在4中C既不看书又不修指甲,由前面分析,C又不可能躺在床上,所以C是在写信;而B则是在看书。

解法二:我们可以画出4×4的矩阵,然后消元A B C D修指甲- - - +写信- - + -躺在床上+ - - -看书- + - -注意:每行每列只能取一个,一旦取定,同样同列要涂掉我们用“-”表示某人对应的此项被涂掉,“+”表示某人在做这件事。

①根据题目中的1、2、4、5我们可以在上述矩阵中涂掉相应项,用“-”表示。

(可知D在修指甲,B是在看书)②题目中的解为A≠“躺在床上”则D≠“修指甲”;那么其逆否命题为:若D=“修指甲”,则A=“躺在床上”。

(由①可知,A应该是“躺在床上”,所以在“躺在床上”的对应项处划上“+”)③现在观察①②所得矩阵情况,考察A、B、C、D各列的纵向情况,可是在“写信”一项所对应的行中,只能在相应的C处划“+”,即C在写信。

至此,此矩阵完成。

我们可由此表得出判断。

这实际是一道逻辑推理题。

据上述方法,请思考下面一道问题:有六个不同国籍的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A,B,C,D,E和F;他们的国籍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名字顺序与国籍顺序不一定一致)现已知:(1)A和美国人是医生;(2)E和俄罗斯人是教师;(3)C和德国人是技师;(4)B和F曾经当过兵,而德国人从没当过兵;(5)法国人比A年龄大,意大利人比C年龄大;(6)B同美国人下周要到英国去旅行,C同法国人下周要到瑞士去度假。

小学数学知识点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小学数学知识点:认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逻辑推理是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通过合理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主要表现为通过已知条件推断出某种关系或结论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具备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 逻辑推理的种类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有三种:顺推、逆推和分类推理。

2.1 顺推顺推是从某个已知条件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推导出结果。

例如,给出一个数列的前几项,要求学生根据规律推断出下一项。

这要求学生能够观察数列的特点,并根据规律进行推理。

2.2 逆推逆推是已知结果,根据一定的规律,逐步推导出可能的条件。

例如,给出数列的最后一项,要求学生根据规律推断出前面的项数。

这要求学生能够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去寻找可能的条件。

2.3 分类推理分类推理是将一组对象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已有的分类进行推断。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学生需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分类。

3. 推理问题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推理问题经常出现在数学应用题中。

通过推理问题,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推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推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和分析。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3.2 推理问题的实际应用推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解密游戏就是一种推理问题。

在解密游戏中,玩家需要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如何提高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4.1 多做练习通过做更多的逻辑推理和推理问题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加熟悉这些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与解:与前面的例题相比,这道题的关系要复杂一些, 要求我们通过推理,弄清人物、工作地点、职业三者之间 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需要两两构造三个表,即人物与地点, 人物与职业,地点与职业三个表。
我们先将题目条件中所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来表示,由条件(1)得到表1,由条件 (4)得到表2,由条件(2)(3)得到表3。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 所以表(3)可填全为表(4)。
假定他们每个人都说了两句真话,一句假话。 问:不在场的何伟住在哪儿?
分析与解:因为甲、乙都说“丙住在天津,”我们 可以假设这句话是假话,那么甲、乙的前两句应当 都是真话,推出乙既住在北京又住在上海,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即“丙住在天津”是真话。因为 甲的前两句话中有一句假话,而甲、丁两人的前两 句话相同,所以丁的第三句话“我住在广州”是真 的。由此知乙的第二句话“丁住在上海”是假话, 第一句“我住在上海”是真话;进而推知甲的第二 句是假话,第一句“我住在北京”是真话;最后推 知丙的第二句话是假话,第三句“何伟住在南京” 是真话。所以,何伟住在南京。
3、李波、顾锋、刘英三位老师共同担负六年级某班的 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和图画六门课的教学, 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1)顾锋最年轻; (2)李波喜欢与体育老师、数学老师交谈; (3)体育老师和图画老师都比政治老师年龄大; (4)顾锋、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一起去游泳; (5)刘英与语文老师是邻居。 问:各人分别教哪两门课程?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 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讨论:摆 桌 椅
桌子的张数/张 1 可坐人数/人 6
2
3
4
5

n 2n+4
8 10 12 14
桌椅的摆放方式不一样, 所呈现的规律也不同。
课后探索
某水泥制管厂为了更好地节约场地, 工人师傅们按下面的图示堆放水泥管。
请你先找一下规律,然后算一算堆放了10层, 一共有多少根水泥管?
甲、乙、丙、丁每人只会中、英、法、日四种语言 中的两种,其中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会说。他们在
一起交谈可有趣啦:
(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却请他当翻译;
(2)甲会日语,丁不会日语,但他们却能相互交谈;
(3)乙、丙、丁找不到三人都会的语言;
(4)没有人同时会日、法两种语言。
请问:甲、乙、丙、丁各会哪两种语言?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夏 令营。赛前甲、乙、丙分别做了预测。 甲说:“丙第1名,我第3名。” 乙说:“我第1名,丁第4名。” 丙说:“丁第2名,我第3名。”
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
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
分析与解:我们以“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作为前
提,进行逻辑推理。
语文 数学
王老师 √ 张老师 × × √
英语 体育
× × √ × √
音乐 美术× × √ √ ×刘老师 Nhomakorabea××
×
×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做了一件好事,为了弄明白到底 是谁做的好事,老师询问了三人,他们的回答如下: 甲说:我没做这件事,乙也没有做。 乙说:我没做这件事,丙也没有做。
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是谁做的。
所以,甲是小画家和歌唱家,乙是短跑健将和跳高冠军,丙是数学博士和大作家。
张明、席辉和李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工作,他们的职业
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
(1)张明不在北京工作,席辉不在上海工作;
(2)在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
(3)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
(4)席辉不是农民。
问:这三人各住哪里?各是什么职业?
数学思考
——简单逻辑推理
为了庆祝6.1儿童节,六(1)班 学生按这样的规律挂气球,下来该挂 什么颜色的气球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六(1)班同学按下面的规律为教室挂上气球。
1
2
3
4
5
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27个呢?你们 乐意帮帮自己的同伴吗?
摆 桌 椅:
按图中的方式继续排列桌椅,完成下表
桌子的张数/张 1 2 3 4 5 6 10 14 18 22 可坐人数/人 … n 4n+2
四个小朋友宝宝、星星、强强和乐乐在院子里踢
足球,一阵响声,惊动了正在读书的陆老师,陆
老师跑出来查看,发现一块窗户玻璃被打破了。
陆老师问:“是谁打破了玻璃?”
宝宝说:“是星星无意打破的。”
星星说:“是乐乐打破的。”
乐乐说:“星星说谎。”
强强说:“反正不是我打破的。”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说了实话,那么这个孩子是谁?
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丙第1名”是对的,第二句话
“我第3名”是错的。由此推知乙说的“我第1名”
错的,“丁第4名”是对的;丙说的“丁第2名
是错的,“丙第3名”是对的。这与假设“丙 第1名是对的”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甲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对的,那么丙 说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错的,从而丙说的 第一句话“丁第2名”是对的;由此推出乙说
因为席辉不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工作的是工人,所以席辉不是工人,他又不是 农民,所以席辉是教师。再由表4知,教师住在天津,即席辉住在天津。至此,表1 可填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张明住在上海是工人,席辉住在天津是教师, 李刚住在北京是农民。
1、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 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 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 2.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分别是工厂的木工、车工、 电工和钳工,他们都是象棋迷。 (1)电工只和车工下棋; (2)王、陈两位师傅经常与木工下棋; (3)徐师傅与电工下棋互有胜负; (4)陈师傅比钳工下得好。 问:徐、王、陈、赵四位师傅各从事什么工种?
的“丁第4名”是错的,“我第1名”是对的。 至此可以排出名次顺序:
乙第1名、丁第2名、甲第3名、丙第4名。
甲、乙、丙、丁在谈论他们及他们的同学
何伟的居住地。
甲说:“我和乙都住在北京,丙住在天津。”
乙说:“我和丁都住在上海,丙住在天津。”
丙说:“我和甲都不住在北京,何伟住在南京
丁说:“甲和乙都住在北京,我住在广州。”
一天,老师让小马虎把甲、乙、丙、丁、戊的作业本带回 去,小马虎见到这五人后就一人给了一本,结果全发错了。 现在知道: (1)甲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丁的; (2)乙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丁的; (3)丙拿的不是乙的,也不是戊的; (4)丁拿的不是丙的,也不是戊的; (5)戊拿的不是丁的,也不是甲的。另外, 没有两人相互拿错(例如甲拿乙的,乙拿甲的)。 问:丙拿的是谁的本?丙的本被谁拿走了?
4.A,B,C,D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人。 已知: 1)A和中国人是医生; 2)B和法国人是教师; (3)C和日本人职业不同; 4)D不会看病。 问:A,B,C,D各是哪国人,
5.小亮、小红、小娟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读书 各自爱好围棋、体操、足球中的一项,现知道: (1)小亮不在一小; (2)小红不在二小; (3)爱好足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围棋的在一小,但不是小红。 问:小亮、小红、小娟各在哪个学校读书和 各自的爱好是什么?
分析与解:由(2)知,甲不是跳高冠军和大作家;由(5)知,乙不是大作家;由 (6)知,丙、乙都不是小画家。由此可得到下表:
因为甲是小画家,所以由(3)(4)知甲不是短跑健将和数学博士,推知甲是歌唱 家。因为丙是大作家,所以由(2)知丙不是跳高冠军,推知乙是跳高冠军。因为乙是跳 高冠军,所以由(1)知乙不是数学博士。将上面的结论依次填入上表,便得到下表:
2、甲、乙、丙每人有两个外号,人们有时以“数学博 士”、 “短跑健将”、“跳高冠军”、“小画家”、“大作家” 和“歌唱家”称呼他们。此外: (1)数学博士夸跳高冠军跳得高; (2)跳高冠军和大作家常与甲一起去看电影; (3)短跑健将请小画家画贺年卡; (4)数学博士和小画家很要好; (5)乙向大作家借过书; (6)丙下象棋常赢乙和小画家。 你知道甲、乙、丙各有哪两个外号吗?
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他们承认,每人说的 都有半句是真的,半句是假话。 你能够帮老师找出是谁做的好事吗?

甲做的 乙做的 丙做的


√ √ √

(1)甲、乙、丙、丁分别获得了比赛的一、二、 三、四名。已知甲不是第一名,乙是第一或第 三名,丙是第二或第三名,丁不是第二或第四 名。第二名是谁? (2)某校五年级三个班举行乒乓球混合双打表演, 每班男,女生各出一名,男生是甲、乙、丙, 女生是A,B,C。规定同班的男,女不能配对。 已知:第一盘:甲、A对丙、B;第二盘:丙、 c对甲、乙的同班女生。甲的同班女生是谁?
搭配问题
•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 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 一共有多少种方案?
王老师、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六门 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在知道: A、王老师喜欢与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谈。 B、张老师不懂外语,但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C、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