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4、与家长沟通配合。老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进餐情况,共 同并促进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进餐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挑食、 偏食的现象减少了,营养摄入也更加均衡。同时,孩子们在用餐过程中的秩序感、 文明礼仪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结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任务,家长和幼儿园应当 紧密配合,共同这一问题。通过饮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建立 正确的饮食观念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幼儿的进餐习惯,促进他们 健康成长。
通过故事《红嘴绿鹦鹉》、《三只小猪》、《小猪变形记》等生动有趣的故 事情节让孩子知道挑食的危害性;通过《蔬菜好处多》使孩子了解各种蔬菜的营 养;通过《宝宝爱上幼儿园》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的饭菜。另外在生活活动中我们 经常提醒孩子“今天我们吃什么”,使孩子对饭菜产生兴趣。在进餐过程中及时 纠正孩子的偏食现象。
重点要点
饮食文明礼仪教育
餐前餐后礼仪是饮食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餐前,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洗 净手、规整衣服的好习惯,并教育他们学会等待。在餐后,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学 会清理餐桌、收拾餐具,并保持环境整洁。同时,教育幼儿不喧闹、不乱扔食物, 学会尊重他人、爱护环境。
培养幼儿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幼儿养 成定时进餐、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习惯。同时,教育幼儿保持餐桌整洁,学会 用正确的姿势用餐,如坐姿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握勺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 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结论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饮食教 育、符合幼儿特点的餐前准备、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利用鼓励和奖惩机制 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和家长应当在日常 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耐心引导,使幼儿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为 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班进餐习惯的培养教研(3篇)

小班进餐习惯的培养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在小班阶段,幼儿正处于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教研活动,探讨小班进餐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研目标1. 了解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3. 提高幼儿园教师在进餐环节的教育教学能力。

4.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研内容1.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现状分析(1)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2)挑食、偏食现象严重;(3)进餐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4)进餐时坐姿不端正,不懂得使用餐具。

2.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策略(1)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幼儿园应营造温馨、舒适的进餐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

如:设置整洁、明亮的餐厅,摆放可爱的餐具,播放轻柔的音乐等。

(2)培养幼儿进餐礼仪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进餐礼仪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教育幼儿不争抢食物,不浪费粮食,不边吃边玩等。

(3)培养幼儿进餐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食物、色彩鲜艳的餐具、有趣的进餐活动等,激发幼儿的进餐兴趣。

如:开展“美食分享会”、“我是小小厨师”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进餐。

(4)注重个别差异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

如:对于进餐速度较慢的幼儿,教师可适当调整食物的软硬程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食;对于挑食、偏食的幼儿,教师可引导他们尝试新的食物,逐渐扩大食物种类。

(5)家园共育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分享幼儿在园的进餐经验,引导家长在家中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3. 教师在进餐环节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1)提高教师对幼儿进餐习惯培养的认识;(2)加强教师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提升教师组织进餐活动的能力;(4)培养教师与家长沟通协作的能力。

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3篇)

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通过正确进餐安全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吃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等。

2. 预防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幼儿患上各种疾病,如营养不良、消化不良、肥胖等。

正确进餐安全教育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3.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正确进餐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全教育,幼儿可以掌握进餐的基本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 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在幼儿园,幼儿需要学会与同伴共同进餐,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正确进餐安全教育有助于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社交技能。

二、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的内容1. 进餐卫生教育(1)教会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双手清洁。

(2)教育幼儿不随意摸餐具,不将餐具放在地上。

(3)教育幼儿不将食物直接用手抓取,使用餐具取食。

2. 进餐礼仪教育(1)教育幼儿进餐时保持安静,不喧哗。

(2)教育幼儿不争抢食物,不浪费粮食。

(3)教育幼儿学会使用餐具,如勺子、筷子等。

3. 进餐习惯教育(1)教育幼儿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2)教育幼儿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3)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

4. 食品安全教育(1)教育幼儿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

(2)教育幼儿不食用街头小贩的食物。

(3)教育幼儿不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

三、幼儿园正确进餐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1. 理论教育通过故事、儿歌、图片等形式,向幼儿讲解正确进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 实践操作在进餐环节,教师应亲自示范,指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保持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用餐环节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幼儿用餐环节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幼儿用餐环节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要掌握幼儿用餐环节要注意的要点,这样才能让幼儿会用餐,用好餐。

一、培养与教育在注意对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与教育。

(一)进餐习惯1.保持均衡饮食。

要教育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2.学会独立进餐。

要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使用餐具,并学会正确地自己动手吃饭。

3.保持专心进餐。

要教育幼儿能专心进餐,吃饭时不做其他事情。

4.保证定时进餐。

家长及保育老师要保证孩子每天都能按时就餐。

5.注意细嚼慢咽。

老师一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吃得过快或太慢,30分钟以内为宜。

6.做到礼貌用餐。

要教育孩子学会文明用餐:不咀嚼出声,口中含食不说话,不能用手抓菜,不能用自己的筷子拨归等。

(二)培养措施1.加强教育。

多给幼儿教育,或用视频、图片等来让孩子看一看、说一说,认识到哪些吃饭行为是好习惯。

2.创设环境。

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和气氛,在餐前可以让幼儿闻一闻饭菜的香味,3.鼓励用餐。

告诉孩子吃了这些就能长得高、长得快,甚至让孩子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孩子如果吃饭有进步时,成人应及时给予肯定,让幼儿感受到进步的快乐,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尝试,4.独立进餐。

家长不要给孩子喂饭,不要因为吃饭慢逼着、催着,甚至直接去包办。

5.以身作则。

教师与家长要注意做好示范,做出榜样,自己要有个良好用餐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

二、观察与指导在幼儿进餐前、中、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时纠正。

(一)观察进餐要点1.进餐前(1)幼儿情绪:要注意观察幼儿进餐前的情绪,是否愉悦、期待,是否漫不经心、漠视等状态。

(2)幼儿卫生:进餐前是否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检查桌面、餐具等是否整洁、干净、安全。

幼师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师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师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现代社会,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幼师,我们扮演着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幼师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1. 提供健康饮食教育幼师首先需要向幼儿提供健康饮食的相关教育。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示,向幼儿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效,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幼儿传授营养知识。

2. 创建良好的饮食环境幼师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来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首先,确保幼儿园提供优质的食材和均衡的营养餐。

其次,设置有吸引力的餐具和餐桌摆设,使用多种鲜艳的颜色和形状,让幼儿对食物更感兴趣。

此外,定期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教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坐姿端正等。

3. 规律饮食和定时进餐幼师应帮助幼儿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并鼓励他们按时进餐。

在幼儿园,制定固定的用餐时间,并提前通知幼儿。

这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新陈代谢和健康发展。

4. 培养自主选择和适量饮食的能力幼师应鼓励幼儿在用餐时进行自主选择,并引导他们学会适量饮食。

例如,在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时,鼓励幼儿尝试新的食物,并告诉他们不同食物的健康价值。

此外,幼师还可以采取“自助餐”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食物并控制食量。

5. 建立家校合作幼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与家长交流幼儿饮食的偏好和需求,了解家庭环境中的饮食习惯,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创造与幼儿园一致的饮食环境和习惯。

6. 身体力行作为幼师,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良好饮食习惯的榜样。

注重自身的饮食健康,有规律地进餐并选择优质食物,对幼儿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此外,幼师还可以通过餐前、餐中和餐后的讲解,向幼儿展示正确的饮食行为。

总结:幼师在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提供健康饮食教育、创建良好的饮食环境、规律饮食和定时进餐、培养自主选择和适量饮食的能力、建立家校合作以及身体力行,幼师可以有效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育员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育员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育员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幼儿园中,保育员扮演着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角色。

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保育员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膳食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文将介绍保育员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提供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为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育员需要首先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具体而言,保育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有吸引力的餐具和餐桌摆设,如鲜艳的餐具和装饰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保持就餐区域的整洁和干净,定期清洁餐桌、椅子和餐具,确保卫生。

3. 安排有规律的用餐时间,让孩子们形成定时用餐的习惯。

4.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包括各类蔬菜、水果、谷物和蛋白质食品,鼓励幼儿尝试新的食物。

5. 设立良好的餐食分配制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获得适当的食物份量,避免浪费和饥饿现象的发生。

二、示范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育员作为孩子们的榜样,需要示范健康的饮食习惯。

以下是一些示范方法:1. 保育员应该自己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和谷物,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这样,孩子们会受到正面影响,并更愿意选择健康食物。

2. 与孩子们一起进餐,并积极参与餐桌交流。

保育员可以与幼儿一起分享快乐的饮食经验,讨论营养知识,鼓励幼儿谈论自己的饮食偏好和体会。

3. 鼓励幼儿尝试新的食物和口味,保育员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制作健康的小食品,增加他们对健康食物的认识和兴趣。

三、开展有趣的饮食教育活动为了增加幼儿对饮食的兴趣和认知,保育员可以开展各种有趣的饮食教育活动。

以下是一些活动建议:1. 健康餐品展示:保育员可以设置一个小型展台,展示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向幼儿解释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2. 乐趣厨房:保育员组织幼儿一起动手制作简单的健康小食品,例如水果沙拉、蔬菜卷等。

这样,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食品的认识。

3. 饮食游戏:保育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饮食游戏,如分类游戏、抓字母游戏等。

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3篇)

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饮食安全关系到身心健康。

为了确保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进餐安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二、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的重要性1. 饮食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 饮食安全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

不卫生、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幼儿生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 饮食安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进餐安全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正确进餐、节约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的目标1.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正确进餐、节约粮食等。

3. 增强幼儿对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性。

四、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1. 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课程(1)组织幼儿观看食品安全教育动画片,让他们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2)教师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不卫生、不安全的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3)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幼儿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2. 严格食品采购和加工(1)幼儿园应选择信誉良好的食品供应商,确保食品质量。

(2)对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食品无农药残留、添加剂等。

(3)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食品卫生。

3.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1)教育幼儿正确进餐,不挑食、不偏食。

(2)引导幼儿节约粮食,不浪费。

(3)教育幼儿餐后洗手,保持口腔卫生。

4. 开展食品安全实践活动(1)组织幼儿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生产过程。

(2)邀请食品专家来园进行讲座,提高幼儿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3)开展食品检测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食品安全检测过程。

五、幼儿园孩子进餐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1. 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

2.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老师如何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园老师如何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园老师如何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文将从提供健康的食物选择、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以及家园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老师如何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提供健康的食物选择幼儿园老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营养需求,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食物选择。

首先,老师们应该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保证提供综合和均衡的饮食。

其次,在选择食物时,应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安全,避免使用添加剂过多的加工食品。

同时,还应尽量避免给幼儿提供高糖、高油和高盐的食物,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二、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良好的用餐环境对于幼儿的饮食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

首先,要创造舒适愉悦的用餐氛围,保持用餐场所的整洁和安静,避免干扰幼儿进餐。

其次,要给予幼儿充足的用餐时间,不要催促他们吃完,也不要限制他们的食量。

同时,老师们要注重引导幼儿正确的用餐方式和规范行为,例如坐直、慢咀嚼等。

最后,通过榜样的力量,老师们可以自己做出良好的饮食示范,激发幼儿模仿的欲望。

三、家园合作家庭是幼儿培养饮食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园老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首先,老师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向家长传达有关饮食习惯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可以为家长提供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以便他们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

同时,老师们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饮食教育活动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老师们可以加强对于幼儿的饮食教育,提高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率。

结语: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行为的榜样。

对于幼儿的饮食习惯,老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和关注,并通过提供健康的食物选择、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以及家园合作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发育的保证。

因此,幼儿的科学进餐,即饭菜搭配,干稀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以及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

幼儿能否正确进餐,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天天遇到的一道难题。

我们经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合作同步进行教育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幼儿特点,简单易行的正确进餐的好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幼儿挑食,偏食等一些不良进餐的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营造适宜的环境,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行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通过自身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得到主动发展。

1、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引导幼儿愉快进餐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

而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身心愉悦放松。

经常保持进餐时愉快情绪,有利于增进幼儿食欲。

幼儿进餐时,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

我们采取了:一是放音乐。

就是在幼儿进餐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使幼儿边进餐,边欣赏音乐,愉快的进餐;二是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要用眼神投给他们赞许的目光。

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这会激励他们更积极用餐;三是对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一定要宽容。

如有的掉饭菜,有的剩饭,还有的把饭扣在地上等,这时我们不能训斥、命令、批评。

否则会影响他们的食欲。

而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使这种宽容、谅解成为幼儿的开胃菜,促进幼儿的饮食。

2、创设丰富的墙饰,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中介和桥梁。

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墙饰活动,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互动中学会科学进餐的知识,懂得进餐时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增强幼儿科学进餐的自觉性。

开学初,我们通过幼儿家长的反馈表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幼儿存在着挑食,偏食,边吃饭边玩耍,甚至个别幼儿进餐不吃一点菜等一些不良习惯。

针对这些不良习惯,首先创设了“饭菜香,我们爱吃”的主题墙饰。

接着就创设了第一个子栏目“我会这样做”。

把幼儿吃饭是存在的普遍问题制成录象,让幼儿边观察边寻找,边对号入座。

然后,又用图式展示在墙面上,易于幼儿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师生还一起看图编成了琅琅上口的儿歌。

他们经常在一起看图片,说儿歌。

进餐时,哪个孩子做的不好,我会说出儿歌中的某一句,提醒他,孩子会很快就调整过来。

除此,我们还针对少数幼儿剩饭等问题,又创设了一个栏目“我不剩饭了”。

我们把每个孩子的照片贴在墙上。

早中晚饭用孩子认可的图片表示。

只要每顿饭都吃光,就可以插一面旗子。

每天离园有三个小旗子的小朋友就会奖励一朵的红花。

激励的效应是神奇的孩子之间也互相提醒,咱们不剩饭,就能插旗子了。

王翰泽小朋友,每次都要剩饭,老师一劝,总会哭鼻子。

开展此活动后,我就鼓励他:“只要你把剩下的一点饭都吃了,就能插旗子了。

在老师同伴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了,一连几天都不剩饭了还得了大红花。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学进餐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这些内容深入每个幼儿心里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并把每一项步骤图展示在墙上,编成儿歌,照着去做。

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用生硬的语言、命令形式去教育幼儿,而是采用物化的教育目标,通过表扬、暗示、提醒儿歌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幼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家庭教育的不同,食物的偏好等也必然不一样。

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进餐多少,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

1、逐渐加量法面对太多、太满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在给幼儿盛饭时,要留有余地。

这样,幼儿会很轻松地吃完一碗。

然后,教师及时鼓励:“真棒!再盛点吧!”┅┅“今天,你吃了两碗,了不起。

”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激起幼儿的食欲,达到逐渐增加饭量的目的。

丁伟崎来园时,面黄肌瘦。

妈妈反映说:“在家吃饭一点青菜都不吃。

”在幼儿园吃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菜一根一根都挑出去,就连吃包子、饺子也要把馅扒拉出来,每顿饭都吃到最后。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采取了逐渐增量法。

先给他盛一点菜,并悄悄与他约定:“今天,把这一点菜都吃了,老师会奖励一个你最喜欢的手工。

”成功后,教师每天都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就这样,每天让他吃一点,每天加一点,孩子慢慢改正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了。

2、情绪感染法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大人情绪感染。

因此,教师应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

班里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肝,一碰上肝尖炒葱头,吃得特慢。

常嚷到:“我不愿吃肝!”我们一方面给他讲自编故事《葫芦娃千里眼与肝》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肝对眼的好处。

一方面故意用鼻子闻了闻,故意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说:“好香啊!老师最爱吃肝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呢?”幼儿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面对不爱吃木耳的小朋友,我会神秘地说:“你一边吃木耳一边还能听到木耳咯吱咯吱地为你唱歌呢!”面对食欲不佳的幼儿认真地说:“你这个勇敢的奥特曼,快吃吧,补充能量才能打败怪兽。

”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能激起幼儿主动进餐的愿望,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

3、榜样示范法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

进餐时,老师应常常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

对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饭,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渐渐地让他们在正确进餐的轨道上迈进。

4、观察法针对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

如:吃饭慢有的是因为不会咀嚼,教师应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有的是因为身体不适,教师应更加关心,鼓励他适量进餐;有的是因为不爱吃,教师应用游戏口吻激励他。

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5、亲自实践法亲自实践法就是师生一起亲自实践,有地放矢的进行教育,改变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进餐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尤其是豆角。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和幼儿一起收集豆角种,种在班里的种植园地上。

经过浇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管理,豆角秧长了出来,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

以后,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观察,给豆角浇水、松土。

在师生的精心管理下,终于长成了一串串嫩嫩的豆角。

孩子们把收获的豆角带回教室,通过择、洗、掰豆角,再送伙房。

让伙房的老师,当面讲吃豆角的好处,还让幼儿亲眼看制作豆角的全过程。

把制作的香喷喷的凉拌豆角让孩子品尝。

进餐时,各个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连过去一见豆角就发愁的幼儿也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三、家长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纲要》中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育幼儿良好的饮食、洗漱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健康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必须和家长同步教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1、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互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具体表现,以实现家园共育。

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与家长进行沟通。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创设家长园地《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媒介。

我们在《育儿妙策》栏目中摘抄了权威文章,向家长介绍从小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科学喂养幼儿,及针对偏食、挑食介绍一些小窍门、小方法。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

在《我学会了》栏目中,我们把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儿歌展示出来,引导家长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培养好习惯。

《彩虹桥》《点豆花》是孩子最喜欢的栏目。

每天。

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在园的表现,发现点滴进步,便在《点豆花》中给予表扬。

家长则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将其好的行为及时在《彩虹桥》中反馈。

在反复夸奖与鼓励中,良好的行为得到了巩固。

建立家长开放日为了让家长更具体了解孩子在园表现,了解教师教育行为,提高家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

我们定期向家长开放生活活动。

观摩活动中,家长看到整体孩子的发展,更客观的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就会主动找老师交流。

王恩正妈妈感慨地说:“原来小小的进餐环节也是讲究科学方法的。

以前,看到孩子不洗手,强迫洗,不吃菜,强迫吃。

孩子常常是哭着吃饭,弄得我是身心疲惫。

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我非常满意,在家我也要学老师讲究一下方法。

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

我们打破由原来家长是被动的倾听者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针对孩子近阶段饮食习惯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

请习惯良好的家长说说自己育儿经验;鼓励家长说出自己育儿困惑;大家互相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经验共享,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双向沟通,也各自在活动中积累了教育经验,提高了教育水平。

2、挖掘教育资源,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

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

开学初,我们发现每到早点是鸡蛋,大部分幼儿都会剩下一些。

有的不吃黄,有的不吃清。

于是,我及时和家长探讨。

天昊妈妈说:“我做的鸡蛋羹可好吃了,明天,我做一些让孩子们尝尝。

”“提议不错。

”马鑫奶奶赞同道:“让家长们用鸡蛋做一道菜,让孩子品尝,知道鸡蛋也很好吃。

”家长们非常乐于参与我们的活动。

第二天,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的提着自己的鸡蛋菜肴来和大家分享。

活动时,我特意请保健医李老师讲讲吃鸡蛋的好处。

看着丰盛的菜肴,孩子们跃跃欲试,吃一口西红柿炒鸡蛋,吃一口鸡蛋拼盘,吃一口浇汁鸡蛋。

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鸡蛋原来有这么多吃法,也对鸡蛋有了新的认识,早餐的鸡蛋剩的越来越少了。

幼儿园与家庭紧密配合,孩子们进餐习惯有了很大改善。

挑食偏食率由开学初的67`2%减少到20`78%。

在学期身高体重测试中,我班的增长速度名列前茅,家园共育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