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实践研究——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

声屏世界2021/1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机构成部分,已经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
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和舆论工作的接班人。
因此,将思政课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应该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应有之义。
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项目为依托,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改革范例,以期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渊源与内涵从教育实践看,很多高校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该追溯到我国德育教育传统。
德育教育主要侧重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四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最早源自上海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后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当下的国家教育战略部署。
[1]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
2020年5月28日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科学化和持续化的发展阶段。
[2]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从现有文献看,大部分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内涵的灵魂,也就是说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笔者认为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育教育的视角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传媒格局嬗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新闻工作队伍成为新闻传播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而课程思政课与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完美的结合,无疑为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加强思政建设的引导作用。
在教材的选取上,我们
应该选择内容权威、可靠的教材,避免教材内容偏向某一方面的情况发生。
在编写教材的
过程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中国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关系、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责任等,帮助学生增强思政教育的学习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的思政素质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记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案例
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新闻事业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思政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在新闻事业中,
公正、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在思政教育中,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心态。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表现与这些价值观和心态相联系,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对学
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教材的选
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这种实践和探索不仅对于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思路探析

大学(思政教研)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2020年12月Dec.2020总第491期Vol.491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思路探析朱俊海(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梧州543002)摘要:课程思政是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系列思政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途径。
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考虑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因地制宜,需结合现有的培养方案和自身的特殊性进行。
本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思路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与专业实践结合、开设新的课程、提高教师的融入意识和能力等融入方案,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5-0106-0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延伸,是以不同形式的专业课程内容来完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课程思政的出现实际上是现代教育中思想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新闻学专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一)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国家的教育方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资源影响,在国家专业标准中,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⑵。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
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
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
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融合创新: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析

声屏世界2022/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将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构建全面的大格局,《纲要》由此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也随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关注热点和重要领域。
深度交互:新闻传播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考虑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与思考,一方面基于《纲要》出台的重要背景,亦立足于新闻传播类课程的自身特色,及由此形成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系。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指出,新闻学院是课程思政的先行者,把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实现其他课程多层次互补育人效应。
究其原因,首先是新闻传播专业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迫切需要系统性地开展专业思政。
新闻传播事业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政治、经济、传播等多重属性,最本质的属性是政治属性,随着国家、阶级、政党的产生而存在。
其功能属性是传播属性,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以及社会舆论的相关信息,满足受众的表达、参与、监督、知情等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党和我国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密不可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方能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立场。
最后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精神和专业追求与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思想高度契合,新闻传播尤其在价值观导向方面具有非常显性的优势。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和广泛传播,也有助于未来新闻人的精神引领、品格塑造和价值实现。
因此,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既是国家层面育人战略的重大命题和宏观旨归,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选择,是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直接体现,必将助力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全面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提升,形成新闻传播类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的氛围。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4 -2023年第6期 总第121期[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心五维’: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SZ21032)。
[作者简介]殷敬淇(1988—),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殷敬淇[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舆论环境,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多重挑战,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传媒后备人才,从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重要责任。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结合区域实际,找准课程思政实施痛点,挖掘思政元素,理清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可通过“智育+德育”模式为民族地区输送新闻人才后备力量,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新闻传播类专业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民族院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使命。
做好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是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一般而言,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生总数中占比较高,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新闻传播事业与政治学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民族地区的新闻舆论工作更是关系着民族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将世情、国情、民情、社情与国家民族政策相结合,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
(一)推进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与时俱进更新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闻专业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第12卷第7期Vol.12 No.7412014年起,全国各高校逐步开始探索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20年,经过教育部门及各高校与教师的努力,课程思政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如何更好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解决“两张皮”现象,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立足于新闻专业,探讨课程思政在新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的实施路径,助力课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最大育人效益。
一、课程思政与混合式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背景与理论解构(一)实施背景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
基于教学改革强调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应切实贯彻到各类先进的教育模式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打造新时代“金课”的常用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
2021年,课程思政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深入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在含义,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专业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探清课程思政如何与各个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理论解构课程思政是当代教育理论前沿的发展方向,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构,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化了课程的价值导向,混合式教学模式则扩大了其外延。
在知识社会学视域下,高校的各类课程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其意蕴之深远、影响之巨大,甚至超越了知识技术本身[1]。
第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各门专业课程,而混合式课程依托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灵活的线上线下配比模式,为课程思政引入了更多的案例、模型以及互动可能性,扩大了课程的价值外延。
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19卷第3期2019年9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MASSMEDIA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Vol.19No.3Sep.2019[收稿日期] 2019-07-18[作者简介] 陈胜华(1973-),男,湖北黄梅人,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陈胜华(仰恩大学人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14)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专业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高校在推进专业思政的过程中,存在着措施不到位、尚未体系化、教师观念跟不上等问题。
基于此,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应当融入到专业认知、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完成作业作品、社团活动和日常宣传等全过程。
[关键词] 专业思政;思政教育;新闻学专业[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19)03-0042-04[DOI]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9.03.0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一、专业思政及其意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
(一)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
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作者:郑卓陈莹来源:《传媒》 2021年第9期文/郑卓陈莹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使命,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要,是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
为此,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的全新育人理念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学科属性,提出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以此不断推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长效运行。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卓越人才培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课程思政作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教育教学育人理念,其主张充分发挥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新闻传播专业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核心领域,承担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重大职责,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艰巨使命。
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正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积极探索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和关键环节。
一、新闻传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在媒体格局快速转型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新机遇,课程思政不仅顺应了高校教育变革的新形势,也提供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使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
作者:赵金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8期
摘要:2008年以来,国内外舆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冲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新闻学专业而言,应强化政治意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要体现国家意志;应坚持底线意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专业新闻人格。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更趋向于保守主义,我国国内则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结构产生变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调整,而伴随着网络文化、新媒体文化成长起来的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学生受现代消费文化、西方价值文化影响颇深,这些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書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19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从知识、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作用角度,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新闻学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的课程思政讲话精神对于在新形势下我国新闻学专业的强化问题导向、发挥科学育人功能、加强思想阵地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引,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如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如何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新格局。
一、强化政治意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新闻学专业要满足新闻媒介以及社会对新闻实务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能第一时间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能力,然而,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又不能止步于职业性教育,而是要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整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技能,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人才培养目标要为了培养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人才支柱,人才培养要体现国家意志,为国家社会制度服务,培养致力于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新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
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辩证地去看待新闻实践活动、现象、问题,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创新者,这就要求要从高度的政治意识角度去思考新闻学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
首先,在整体的课程知识体系中需要将“思想性”课程与“技能性”课程并重。
当下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通常是以学分划分的模块化操作:“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对学生进行量化学习管理,然而考虑到新闻学专业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紧密关系,还需要将课程加以“思想性”与“技能性”区分,“思想性”与“技能性”并重,不可偏废,前者课程是解决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政治意识学习、价值观念学习,后者课程是解决学生对于新闻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发现、采写、编辑、摄录等等。
其次,在具体的课程知识体系中需要针对“思想性”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与设计。
课程思政教育不是要在课程教学中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说理说教,而是要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上精心准备和设计,比如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通常包括“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传播起源与发展”“新闻事业及其功能”“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新闻自由”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和讨论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新闻学学科基础知识理论框架的同时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深刻认知与认同,使得学生将来在新闻工作过程中能正确的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能够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坚持底线意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专业新闻人格
关于如何在新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官教育的问题,童兵老师曾发表文章,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正确对待现有新闻学史论研究成果”; 二是“正确借鉴西方新闻学理论资源”;三是“引导师生关注与参加新闻改革实践”。
以此为指引,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应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坚持真实性这一底线意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专业新闻人格。
首先,在有关新闻史的课程内容中不回避历史经验与教训。
从以近代报刊的产生为标志的新闻事业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外新闻界都曾出现过新闻失实报道引起社会种种负面效应的
现象。
国外如美国的政党报刊时期,报刊以各自的政治立场互相攻讦,故意传播散布虚假信息,有的报刊甚至鼓动读者刺杀总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动荡局面。
其次,课程内容中应该正确借鉴西方新闻学理论资源,汲取其关于客观主义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养分。
从富有现代性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早于我国,从新闻学专业教育来看,西方也早于我国,西方新闻学教育萌芽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美国,19 世纪 70 年代堪萨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新闻学相关课程,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则始于 1918 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西方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界的成果经验可以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在课程教学中,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借鉴与思考。
第三,师生应该关注与参加新闻改革实践,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坚守问题恰是当下新闻业的一个难点问题。
新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各种各样,传播者不再由传统媒体一家独大,而是萌生了千千万万的自媒体,而在“后真相”的时代背景加持下,情绪的传播、情感的传播、态度的传播显得更有受众市场,理智的传播、真实的传播在短时期内让位于流量传播,这不僅使得许多自媒体选择虚假宣传、虚假传播,就连一向以新闻专业主义自持的传统媒体也产生了动摇,新闻记者杂志2018年所评选出来的“十大假新闻”中,都是专业媒体出现的新闻报道失实案例,比如《鲁中晨报》刊发的《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物生产的疫苗》、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刊发的《〈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呼和浩特晚报》刊发的《车祸瞬间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河南商报》A08版全媒体阅读版刊发的《的哥见义勇为,政府奖励“甘A88888”车牌》、@凤凰新闻客户端微博刊发的《刚刚,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被美国警方收押》、@重庆青年报微博与新京报网发布报道的重庆万州大把坠江事故新闻都称大巴车坠江的原因是相撞的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等等,这些新闻界当下发生的现象都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强化准新闻人的专业新闻人格,以教育的力量来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重塑新闻事业崇高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两个要点和一个落脚点[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2):5-10.
[2] 丁柏铨,尤红.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发展[J].传媒观察,2019(01):5-14.
[3] 张继木.新闻教育的价值视野——兼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价值实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01):118-124.
[4] 支庭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S1):65-66.
[5] 童兵.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到实处[J].新闻与写作,2017(09):50-54.
作者简介:赵金红(1977.05- ),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人,副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教师,新闻学博士,研究方向:新闻教育、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