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立意与目标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

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

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 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

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1.喜忧参半——原因篇(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知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出认同与评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学习新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刘邦建议”和“文景之治”的概况。

教师: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其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提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大屏幕出示原文和译文)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投影介绍董仲舒的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的正统思想。

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秦朝哪一年灭亡?(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3、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生:董仲舒。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解读等。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设置历史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皇帝。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如设立郡县制、推行均田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措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和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二)讲授新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案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2、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启发思考回答情景导入: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启发积极参与是汉武帝。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讲小故事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好不好?你怎样评价?2、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有何异同?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哪里?4、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秦朝有哪个职官和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利的?以上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5、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材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学生分析:这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故本课我设计了①假设题:如果你是汉朝的皇帝,你的诸候向你夺权,你怎么办?②通过介绍“主父偃”让学生指出有关“复姓”的例子。

③讨论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谁大。

④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相信这样,就把原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愿意、乐意去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通过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起来。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因此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历史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皇帝是谁?生:秦始皇。

师:秦朝有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万世永存?生:没有。

师:十几年后,就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这个新王朝的历史。

二、过程:出示课件: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步入“活动一”表格: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黑体字及小字部分,把答案写在讲义上。

(生开始找答案,并写在讲义上,同位这间相互检查。

)师: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生:(齐答):前202年、刘邦、长安。

师:采取的政策及封建盛世是:生:(举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师:西汉谁在位时最强盛?生:(齐答):汉武帝刘彻。

师:哪位同学上黑板写一下?生:(纷纷举手,一男生上台写出汉武帝)。

师:同学们,想了解汉武帝吗?生:想(齐答)。

师:看,汉武帝向我们走来了!(让生观察课件上动画)师:哪些同学能描述一下汉武帝呢?生:(小声议论)一男生回答:“汉武帝体态较胖,很有威严。

”师:汉武帝在位时实行了国家大一统,他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呢?生:阅读、相互讨论、举手,一男生回答:从三个方面: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削弱封国势力。

③强化监察制度。

师:答的非常好,下面就来看第一个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示课件:“活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此思想是由-----------提出的2、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的是---------、-----------、---------------。

3、独尊儒术中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4、儒家学说的地位是--------------------------------------------------。

5、为推行儒家学说,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在地方设立----------------。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段及小字部分,把答案写在讲义上。

生开始看课本,学生间相互讨论、检查。

)师:此思想由谁提出?生:(齐答):董仲舒。

师:找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生:举手,一女生上黑板书写。

师:写得很好,那么第2——5题找同学来回答。

生:纷纷举手,找了两位男生、两位女生来回答。

师:这样,汉武帝就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出示课件,学生认真看课本)师:除了思想上,汉武帝在政治上也完成了大一统,在政治上他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生:一齐回答:削弱封国势力。

师:为什么削弱封国势力?(学生纷纷举手),一男生回答:“他们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得再具体一些?看看小字部分。

一女生: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师:如果你是汉朝的皇帝,你的诸侯向你夺权,你怎么办?(学生纷纷讨论,部分同学都说杀了他)。

师:找位同学,表达一下他的意见。

一男生:如果我是汉朝的皇帝,我就找个合适的借口杀了他。

又一男生:我会对他说:“都是一家人,何必如此呢?”(学生大笑)师:同学们答得都非常好,我们就看一下汉朝的汉景帝是怎么做的呢?(生纷纷看书,不少同学举手)。

一女生:汉景帝接受晃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但却引发了叛乱。

师: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一男生: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出示课件)师:主父偃姓“主”还是姓“主父”。

生:(齐答)“主父”。

师:同学们能举出几个复姓的例子吗?(学生积极讨论,声音由小变大,并举手发言)甲生:诸葛乙生:欧阳丙生:东方(个别同学又加上“不败”,学生大笑,课堂气氛活跃)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如果大家对复姓感兴趣,可以课下总结一下。

师:“推恩令”是怎样规定的?一男生: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师:推恩令有没有起到削弱封国势力的作用?生(齐答):有!师:谁来具体说一下?一女生: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诸侯小侯国,实力大为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

师:汉武帝与汉景帝谁的办法好?生(齐答):汉武帝!师:为什么?一女生:汉武帝既让诸侯感恩戴德,又不耗兵卒、不损兵力,就削弱了封国势力。

师:能否用成语来形容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呢?(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一男生:一箭双雕!(学生大笑)师:看,我们的同学用笑声给我们这位男生以鼓励,还有没有呢?(同学们纷纷发言)一女生:一举两得!一男生:一石二鸟!师: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学生动脑筋思考后,纷纷讨论)一女生:我要动脑筋、想办法。

一男生:还要积极地去面对。

(学生表示赞同)师:除了削弱封国势力外,政治上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生:(齐答):强化监察制度。

(出示课件)师:怎样从中央到地方来强化的呢?(生积极看课本,举手发言)一男生: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一女生:在地方设“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

师:回答非常正确。

(让学生观察课件)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责分别是什么?一男生: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一女生:刺史的职责是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让学生观察课件上司隶校尉印)师:这样,汉武帝就从思想、政治上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他实行大一统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积极讨论、探究)一男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出示课件)师:这就是我们本节共同学习的知识,请看练习题: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出示课件:活动三:活动与探究:有人说汉武帝的功劳比秦始皇大,也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劳比汉武帝大,你认为呢?)(学生热烈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甲生: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劳大,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乙生:我补充一点,他还修筑了长城,设灵渠。

丙生:汉武帝的功劳也不小,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丁生: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师: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都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都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因此,人们把他们并称为“秦皇汉武”。

(学生认可这个观点,都会心的一笑。

)师:我让同学们来辨别一下秦始皇与汉武帝,(出示课件):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图画。

生:齐答:右边是秦始皇,左边是汉武帝。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汉武帝与秦始皇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件:秦始皇与汉武帝自说功劳。

)(学生都大笑,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师:他们都有功劳,他们有过失吗?(生积极讨论,纷纷举手)甲生:秦始皇焚书坑儒。

乙生:还实行了暴政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学生议论,举手发言)男生:我们既要说他们的功,也要说他们的过。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学生回答)的、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纷纷点头)师:为便于同学们掌握本课内容,请看:忆海拾贝(出示课件:忆海拾贝:刘邦建汉定长安,武帝刘彻强西汉。

董仲舒、提建议,儒家思想成了天。

主父偃、接着提,推恩令来削弱藩。

监察制度一强化,大一统帝国得发展。

)(生小声读,后齐声大读)师:谁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甲生: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最强盛。

乙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丙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封国势力被削弱。

生(齐说):政治上强化了监察制度,大一统帝国得到发展。

师: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试身手(出示课件:一试身手1、西汉的建立者是----------,建立时间是---------,定都------------。

2、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接受-------------建议,削弱封国势力。

4、汉武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了-----------和--------来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生纷纷思考、讨论,小声说出答案后,举手发言)生(齐说)(1)西汉建立的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刘邦,定都长安。

(2)董仲舒。

(3)主父偃。

师:找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主父偃”。

(学生纷纷举手,一女生到前面板演。

)师嘉许。

生: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立刺史。

师:找同学到前面板演“司隶校尉”。

(学生纷纷举手,一男生到前面板演,师鼓励。

)师:让我们再试身手,好吗?生:(齐答):好!(出示课件:比一比,看谁总结的好。

)(同学们各自小声总结。

)师:找位同学总结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一男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建势力,并大力强化监察制度,这样他便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学生掌声鼓励)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西汉谁在位时最强盛?生(齐答):汉武帝!强盛的西汉对匈奴发动了进攻,并派张骞出使西域,下节课我们将来学习这些内容,同学们,汉武帝在位时为什么最强盛?(生探究、讨论)生(齐答):因为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师: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中国现在统一了吗?生(齐答):没有!师:哪个地方?生(齐答):台湾!师:中国要强盛必须要实现国家的统一,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生议论)一男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