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物种入侵
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对外界的响应力。
入侵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成功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们可以高度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甚至是引起生态系统崩溃。
本文旨在就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入侵物种的介绍入侵物种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入的,非原生物种到新的环境里,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繁殖率、扩散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在新的环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入侵物种的来源可以是自然迁徙、人为引进以及随机灾害等多种原因。
常见的入侵物种有虫子,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二、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1. 种间关系的改变当一个入侵物种来到某个地区后,它通常会破坏该地区的生态体系,这样可能会改变原有植物和动物的种间关系。
并且,入侵物种的气候适应区域和地理区域范围比本地物种更广,因此可能要求更大的和不同的产品可以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 给原有物种造成很大的压力。
2. 食物链的破坏入侵物种不仅影响种间关系,同时影响食物链。
当新物种进入新环境时,它们往往没有有效的天敌,或者它们已经进化出对当地掠食者的免疫力,并且优于本地掠食者。
这样的结果就是,本地生物可能会面临缺乏食物的难题,甚至引发物种灭绝的危险。
3. 增加资源竞争当入侵物种进入新生态系统时,它们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这会导致资源的追求和使用,甚至是超出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的限制。
这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竞争,造成生态系统崩溃风险增加。
三、入侵物种对生态学意义的影响1. 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尽管许多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有害,但有些物种对生态系统也具有积极影响。
当他们进入新生态系统时,他们可以迅速适应环境,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改变劣质的土地。
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危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安全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由于入侵物种对本地及种群的威胁,所以保护物种的安全非常重要。
入侵生态学主要假说

种间关系
相互作用类型 1.中性作用 物种1 0 物种2 0 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2.竞争:直接干涉型
3.竞争:资源利用型 4.偏害作用 5.寄生作用 6.捕食作用 7.偏利作用 8.原始合作 9.互利共生
+ + + + +
0 0 + +
两个种群直接相互抑制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制,种群2不受影响 寄生的种群1得利,被寄生的种群2受抑制 捕食的种群1得利,被捕食的种群2受抑制 种群1(共栖者)得利,种群2(宿主)不受影响 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均有利,但不发生依赖关系 对双方都有利,并相互依赖
生活史
生物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活史的关键组合是个体大小,生长率 、繁殖和寿命。
一些种类能活成百上千年如红豆杉,有些种类则寿命很短;
一些种类,如鲸和加利福尼亚红杉身体巨大,而另一些身体则微小; 一些种类,如真菌或远洋鱼类生产许多小型后代,而另一些生产数量
虽小,但个体较大。
能量分配和权衡
k-对策
k-对策者:种群保持在k值临近,出生力降低,相应地存活率增加
,有亲代关怀,防御和保护幼体的能力较强,寿命长和个体大。所
有这些特征都保证k-对策者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k-对策 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质”取胜。 k-对策者种群在受到过度死亡或激烈动乱之后,回到平衡水平的能 力是有限。如果确实很低,还有可能灭绝。如大熊猫和虎。
中性
竞争
直接
新武器假说
竞争
资源利用 增强竞争力进化/新防卫假说
捕食
天敌逃逸假说
寄生
天敌逃逸假说
偏利共生
一方有利,一方无害
生态学物种入侵的危害

(四)生物防治 从外来有害生物的原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 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优点: 控效持久、防治成本相对低廉。 缺点: 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释放天敌前如不经过谨慎的、 科学的风险分析,引进的天敌很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生 物,从而带来"引狼入室"的后果。
天敌昆虫Cactoblastis cactorum曾成功地控制了澳大利亚、南非、夏威夷 等地的仙人掌Opuntiaspp.,但在1989年,美国的佛罗里达发现该虫威胁当地 的一种花卉植物仙人掌,成为一种严重的害虫。
谢 谢 !
破坏农业生产
Ⅰ
危害 实例
Ⅱ
我国常见的庭院绿化植物葛藤, 到了美国却像野马狂奔,迅速占 领了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 马等州 7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使许多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
加速物种灭绝
20 世纪,在美国灭绝的鱼类中 有 68%与生物入侵有关。我国云 南水域中的 432 中土著鱼类中, 近五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 鱼类 130种,其他鱼类也呈现下 降的趋势,外来鱼类的引入是 主要原因,
(五)综合治理 将生物、化学、机械、人工、替代等单项技术有机融合起来 ,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目的。
以利用生物和化学防治综合治理入侵植物为例,具有以下特点:
1、速效性: 在实施的前期,在一些急需除掉有害植物的地方,将有选择地使用一定 品种和剂量的除草剂,以在短期内迅速抑制有害植物种群的扩散蔓延, 2、持续性: 由于除草剂只能取得短期防效,难以持久,因此,使用除草剂后,释放一 定数量的专食有害植物的天敌昆虫并使其建立种群定居,长期自我繁殖,并 逐渐达到和保持植物-天敌之间的种群动态平衡, 3、安全性: 与单一应用化学除草剂相比,综合治理对化学除草剂的品种、使用浓度、 剂量及应用次数都有严格的限制,所选择的除草剂对其它生物安全,使用浓 度、剂量、次数都大大低于常规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入侵物种的生态学机制和生物防治策略

入侵物种的生态学机制和生物防治策略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物种在不断地跨越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的屏障,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其中,入侵物种成为了目前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入侵物种是指那些自然界之外引入的生物种群,它们能够在新生境内繁殖、生存并对原有栖息地造成危害的生物种群。
入侵物种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危害已经超越了空间和种群层次。
对于解决入侵物种的问题,生态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和方法。
入侵物种的机制入侵物种的机制是指入侵物种在新生境内能够成功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
首先,入侵物种的适应性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入侵的重要条件。
在适应性方面,入侵物种通常会比原生种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生存能力,更加免疫或抗性强,更能够耐受环境变化。
其次,入侵物种被引入到新生境后,其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
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繁殖殖民,在进一步扰动或破坏原生种的同时,更加适应新生境的环境条件。
最后,入侵物种的繁殖和扰动能力是其在新生境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入侵物种的繁殖能力通常是在原生境已经被选择过的,同时扰动能力也足以影响原生群落的生态系统,或是利用原生种的资源来获取自己的生长和繁殖。
方法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科学原理和技术去控制害虫或者是病害的种群数量的手段。
目前,在控制入侵物种方面,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了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
其中,利用入侵物种的天然敌害作为工具,来控制其数量,便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方法二:环境干预环境干预是指利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拥有大量资源和投资的支持下,来采取措施,来扰动入侵物种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控制其数量的效果。
方法三:综合防控此外,综合防控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能够利用生物防治和环境干预的方法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同时也能够通过加强监管和管理来预防入侵物种的数量在某些限度以内。
《普生报告生物入侵》课件

和保护意识。
03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
中国入侵物种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超过660种 ,其中植物超过370种,动物超过 270种,涉及多个生态系统。
分布
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 海地区,但随着物流和交通的发展, 其分布范围逐渐向内陆扩展。
损失,影响经济发展。
全球生物入侵的挑战与危机
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
目前全球范围内缺乏有效的预 防措施来遏制生物入侵的问题
。
缺乏国际合作
各国之间在应对生物入侵问题 上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难以 形成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缺乏科学研究
关于生物入侵的科学研究仍显 不足,无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 供足够的科学依据。
缺乏公众意识
《普生报告生物入侵》ppt课件
目录
• 生物入侵概述 • 全球生物入侵现状 •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 • 生物入侵的防控与管理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生物入侵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非自 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并 对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过程。
特点
生物入侵具有隐蔽性、长期性、 全球性等特点,对入侵地的生态 系统、物种多样性、人类健康等 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生物入侵的危害
01
02
03
破坏生态环境
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 地的优势种,排挤本地物 种,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 系统失衡。
危害人类健康
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体 或毒素,对人类造成危害 。
影响经济发展
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农业、 林业、渔业等产业造成巨 大损失,影响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的途径与方式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研究

海 洋 外来 物 种 入 侵 生态 学 研 究
刘 艳, 吴 惠仙 ,薛俊 增 上 海 海洋 大学 , 省部 共 建水产种 质 资源发掘 与利 用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上海 2 0 1 3 0 6
摘要 : 海 洋 外 来 物 种 入 侵 已成 为 最 为 严 重 的全 球 性 环 境 问题 之 一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类 型 多样 、 环境复杂 , 其 生 物 入 侵 的监 测 、 控 制 与管 理 难 度 相 对较 大 。我 国对 陆 地 外 来 生 物 的 入 侵 已开 展 了较 为 深 入 的 研 究 , 但 对 于 海 洋 外 来 生 物 的 入 侵 研 究 仍 处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d a t a .T h e l a c k o f b a s i c d a t a r e g a r d i n g h a z a r d s a s s e s s me n t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a n a l y s e s r e —
生 物 安 全学 报
J 0URN AL 0F B 1 0S AF E T Y 2 0 Leabharlann 3,2 2 ( 1 ):8—1 6
h t t p : / / W W W . j b s c n . o r g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1 7 8 7 . 2 0 1 3 . 0 1 . 0 0 2
S ha n gh ai Oc e a n Uni v e r s i t y,S ha n gh a i 2 01 3 0 6, Ch i n a Abs t r a c t:Th e i n v a s i o n b y e x o t i c ma r i n e s p e c i e s i s o ne o f t he mo s t i r r e v e r s i b l e e n v i r o nme n t a l p r o b l e ms f a c i n g t hi s h a b i t a t . Th e d i — v e r s e ma r i ne e c os y s t ems a n d t h e i r c o mp l e x e n v i r o n me n t s b r i n g c h a l l e n g e s i n t e r ms o f mo n i t o r i n g,c o n t r o l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o f t h e s e e x o t i c s p e c i e s .S t ud i e s o n t e r r e s t r i a l bi o l o g i c a l i n v a s i o n i n Ch i n a h a v e be en n u n l e r o ns ;hu t f e we r s t ud i e s ha v e f o c u s e d o n ma r i n e e x — o t i c s p e c i e s i n ma r i ne e nv i r o n me nt ne a r Ch i na .Mo s t ma r i n e e x o t i c s pe c i e s a n a l y s e s h a v e b e e n p u bl i s h e d wi t h o u t s u f f i c i e n t ie f l d i n —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生态影响评估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生态影响评估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物入侵的出现,水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现象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介绍生态影响评估的方法。
第一部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原本生活在特定地区的外来物种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没有天敌和适应机制,从而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占据资源。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主要包括两类: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1. 水生植物的生物入侵水生植物的生物入侵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例如,睡莲和罗汉松是两种外来水生植物,它们的迅速扩张会导致水生植被的失衡,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供应,削弱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
2. 水生动物的生物入侵水生动物的生物入侵也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典型的例子是外来鱼类的入侵,如尼罗罗非鱼和亚洲鲤鱼。
这些鱼类对本地物种形成竞争,捕食本地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第二部分:生物入侵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入侵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1.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生物入侵会竞争和破坏本地物种,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本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相互作用被破坏,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2. 水体质量的下降生物入侵会改变水生植被的结构和组成,繁殖迅速的外来植物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质量的下降。
3. 生态系统功能的受损生物入侵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外来鱼类的捕食行为破坏了浮游生物的平衡,进一步影响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第三部分:生态影响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方法和指标:1. 生态学实地调查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调查,包括物种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调查、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等,可以获得对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和生物入侵的影响程度的直观了解。
生态学中的生物污染与生态恢复

生态学中的生物污染与生态恢复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学中,生态恢复和生物污染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受到损害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回归到自然状态。
而生物污染则是指种植或引入的外来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污染和生态恢复两方面探讨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一、生物污染生物污染是指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外来物种有时会被称为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可能来自另一个地区或国家,它们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逐渐成为本地的一部分。
入侵物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与繁殖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破坏。
生物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大。
入侵物种通常没有天敌,可以迅速繁殖,抢占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这些物种还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
有些物种可能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入侵物种所造成的生物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入侵物种的引入来源多种多样,如人类活动、运输、旅游等。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任务,需要科学家、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
二、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管理和修复系统,目的是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被损坏、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重建或重建,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恢复可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通常需要考虑之前登记设置的目标和现阶段的生态系统现状,然后考虑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复原可行性,并选择一些适当的技术来实现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可能采用的技术包括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细菌修复以及动物重建等。
生态恢复的价值非常重要。
生态恢复可以取代或减少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赖从而提高可持续性。
此外,生态恢复可以提高农业、渔业和林业等领域的产量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生态恢复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生态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毁灭农业生产:我国常见的庭院绿化植物葛藤 ,到了美国却像野马狂奔,迅速占领了佐治亚、密 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使许多植物没有了栖身之地。 影响国际贸易:一些防止生物入侵的贸易限制 条款被一些国家用作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 威胁国际安全:生物入侵曾经被用于战争,通 过使用某种生物危害敌国的粮食生产,或通过传播 疾病危害一个国家的安全。
三、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怎样?
在0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 外来生物中,我国就有50余种。据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 物种至少有400多种。 (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例外。 (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可见到。 (3)入侵物种的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 栖爬行类、鱼类都有),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 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微生物、病毒都能 够找到例证。
③药用植物:如含羞草、决明、土人参、望江南、美洲商陆
、洋金花等。
④蔬菜:尾穗苋、反枝苋、茼蒿、芫荽(香菜)、菊苣。 ⑤草坪植物: 毛花雀稗、地毯草、巴拉草、多花黑麦草 。 ⑥环境植物:如大米草被用于保护滩涂、防止水土流失而引
入。
⑦动物蛋白食品:如我国南方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
引进了福寿螺 。
⑧水产养殖:如云南洱海引进外来鰕虎鱼、上海引进了克氏
3 外来微生物种类
与外来入侵动植物相比,我国对外来微生物种类 的调查更为少见。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 生物或病害有11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玉米霜霉病 、马铃薯癌 肿病、大豆疫病 、棉花黄萎病 、柑桔黄龙病、 柑桔溃疡病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烟草环斑病 毒病、番茄溃疡病 、鳞球茎茎线虫。
7、什么原因导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①生态如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
③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人们为了追逐经济 利益,不当引进外来物种,是造成外来物种泛滥成灾 的最主要原因。据中科院植物所的调查数据,入侵我 国的有害植物中,有58%是为了食用、药用以及园林 绿化、农业林业生产等目的引进的。
二 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 ?
1 什么是本地种? 本地种的概念有下列三种解释:
韦氏字典(1991)将本地种定义为“自然起源于一个 特定的地域或地区的物种”。 简明牛津生态词典认为本地种是“自然出现于一地的 物种,因而既非随意也非有意引入”。 Webb(1993)提出本地种是在当地上进化的物种,或 “在石器时代前就到达这些地方或在没有人类干扰前 就出现于这些地方的物种”,并且还提出合适的时间 标准是16世纪全球环游之前。
③动植物引种中带入:如毒麦传入我国便是随小麦引种带
入,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很易混杂于引种的小麦中 。
④旅游者带入:如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
查获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北美车前可能是由旅游者 的行李粘附带入我国。
(3) 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还可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鸟类等动 物还可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茎泽兰是从中缅、中越边 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的(刘伦辉,谢寿昌等,1985)。薇甘菊 可能是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 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
3 确定本地种和外来种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来甄别本地种和外来种: (1)化石证据:从更新世时期(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有无 化石连续存在。 (2)历史证据:历史文献记录的引种为外来种。 (3)栖息地:局限于人工环境的种可能是外来种。 (4)地理分布:物种出现地理上不连续时,暗示可能为外来种 。 (5)移植频度:被移栽到多个地方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6)遗传多样性:外来种在不同地方间其遗传差异出现均质性 。 (7)生殖方式:缺乏种子形成的物种可能是外来种。 (8)引种方式:解释物种引进的假说合理可行,说明物种是外 来种。 (9)同寡食性昆虫的关系:取食外来植物的动物少。
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作为经济物种、药物、牧草或饲料引入;作 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入。 (2)无意间带入: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 (3)自然扩散:凭借风、水或其他媒介实现自 然传播和扩散。 (4)动、植物园逃逸:人为管理不当因素造成 物种的释放。
(1) 有意引入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1970年,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 我国来的植物837种,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 谢孝福,1994)。近二十年来,外来入境植物(包 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 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胥晓刚等,1999;强胜, 2000)。 ① 牧草或饲料:水花生、田毒麦、水葫芦、紫花苜 蓿等常见20多种。 ②观赏植物: 线叶金鸡菊、万寿菊、加拿大一枝黄 花、裂叶牵牛、圆叶牵牛、紫茉莉、含羞草、草等 常见20余种。
8、哪些区域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下列区域常因人类或自然干扰严重以及具有 适宜的生境而容易造成生物入侵: 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 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 物种多样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及 牧场; 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 坏后的生态环境; 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环保总局公布16种
2003年1月10日国家
1、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
2、薇甘菊 Mikaina micrantha 3、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4、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5、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6、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7、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 8、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9、假高粱 Sorghum halepense 10、蔗扁蛾 Opogona sacchari 11、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12、强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13、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14、非洲大蜗牛 Achating fulica 15、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16、牛蛙 Rana catesbeiana
原螯虾等。
(2) 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尤其 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 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多种途径 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①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 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关广清等,1993)。 ②随国际农产品和货物中带入:假高粱是70-80年代从美洲 国家的进口粮食中传入我国的。我国海关1999-2000年间 从美国、日本等进口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上多次查获号称 “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
2 我国生物多样性正在受到威胁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美元的价值。40% 的世界经济和大约80%贫困人口的需求来自生物多 样性。 据2003年对中国物种的评估证明,我国的物种 濒危情况(极危、濒危和易危)远比过去的估计高 。 无脊椎动物为34.74%; 脊椎动物为35.92%; 裸子植物69.91%; 被子植物为86.63%。
破坏生态平衡: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 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 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 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加速物种灭绝:20世纪,在美国灭绝的鱼类中有68 %与生物入侵有关。我国云南水域中的432种土著鱼类 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鱼类130种,其他鱼类 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外来鱼类的引入是主要原因 。
5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生物学特征? (1)生态适应能力强 (遗传多样性高,抗逆性强 ,生态位广) 。 (2)繁殖能力强(能在新的环境下大量繁殖;世 代短)。 (3)传播能力强(可随多种媒介传播,包括通过 人类活动被动传播)。
6、外来物种通过何种途径入侵?
(1)人为有意引种: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
9、外来物种的入侵机制是什么? (1)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往往需要经过引进、入侵、 建立和传播(变成有害种)等几个主要阶段,从 上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10% 。 (2)外来物种入侵成活后,经过一定时期定殖之后 才会爆发性扩展。 (3)外来物种扩散的主要手段是繁殖体的成功传播 。 (4)外来物种的生存需要一个关键的最小面积和种 群数量,如没有超过这个面积和数量,就难以增 殖扩散。
1 外来植物种类
1995年丁建清等在国内首次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 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 迄今为止,据统计我国已知外来归化植物(定 殖下来)超过600种。初步确定为外来入侵植物可达 90余种,其中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 来了危害。 对农林业危害较大的有紫荆泽兰、小花假泽兰( 微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花生)、豚草、毒麦、 互花米草、飞机草、水葫芦(凤眼莲)、假高粱等9 种。
几个注意的问题
(1)对外来种的简单判定:如果某物种引起生态系 统发生重大的波动变化,历史文献又没有有关的记 录,该种可能是外来种。 (2)外来种侵入生态系统后,经过1000年就难以把 它同本地种区分开。 (3)并非所有的物种可区分为外来种和本地种。
4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通过不同的 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非本地种,它可以在自然 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 难。 外来生物与外来入侵物种并不是一个概念。可以通 过以下的标准定义入侵物种: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 区自然形成的物种。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 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