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态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杨喜田简介

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杨喜田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58)1
【摘要】杨喜田,男,汉族,河南长垣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现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农业大学“251”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人选者、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杨金喜简介
2.变化世界中基于生态学的恢复——2007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和美国生态学会年会简介
3.苏宝荣杨景祥李煜昆田文信教授简介
4.风景园林学学科带头人田国行简介
5.杨金喜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学家:著名生态学家介绍生态学家

生态学家:著名生态学家介绍生态学家话题:生态学家心理学克劳德木本植物生态学生态一、国外著名生态学家介绍一、E.P.Odum Eugene Pleasants Odum(哥哥)(1913~2002),1913年9月17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
1934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1937~1939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教;1939~1940年在纽约州埃德蒙·奈尔斯爱斯基摩人保护区任生物学研究员。
1940~1957年在佐治亚大学先后任助教授、教授;并于1957年任该大学阿鲁尼基金会动物学教授;1961年任该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
他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他与其弟H. T. Odum最早认识到把能流作为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
此外,他在鸟类生态、脊椎动物种群以及河口、湿地生态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
1964~1965年被选为美国生态学会主席。
1953 出版了经典著作《Fundamentals of Ecology 》(国内翻译为《生态学基础》),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学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冗余‖概念,引起世界范围的反响(见动植物板块的―生物的冗余―一帖)。
1977 获得泰勒奖(Tyler Award ),1988获得瑞典科学院颁发的克拉夫奖(Craafort Prize。
生态学的诺贝尔奖)。
二、H.T.OdumHoward Thomas Odum(弟弟)(1924, Chapel Hill,North Carolina–2002 Gainesville, Florida) 由Howard Thomas Odum创立的能值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90年Howard Thomas Odum的第二次访华。
发展生态科学 建设生态文明——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

发展生态科学建设生态文明——记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作者:马玲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第1期文/马玲黄国勤:男,1962年10月出生,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共党员,农学博士后。
曾先后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作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或进行学术考察,现任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首席教授、=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工程委员会委员、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特邀编委、《世-界生态学>编委、《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气象与减灾研究》编委,江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西省科协委员、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江西省农学会耕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农业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黄国勤,从事农学、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为我国生态科学建设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时俱进,促进生态学学科发展生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为此,黄国勤于2001年5月创立了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所长),为生态学研究和交流搭建了平台;2016年9月发起成立了“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并任联盟理事会理事长。
另外,黄国勤于2000年创建了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成立当时江西省唯一一个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1年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在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设立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生态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光生-至善学院-江南大学

张光生,男,安徽天长人。1993-2000年在俄罗斯留学,主要跟随导师从事生态旅游、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2000年10月毕业于俄罗斯科学院,获得俄罗斯最高学术委员会颁发的哲学(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江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星级企业评审专家,水利部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江南大学旅游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湖泊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旅游生态学、旅游环境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863子项目“巨紫根水葫芦在太湖流域的运用与工程实践”、“无锡太湖保护区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修复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众多横向课题。主持和参与水利风景区、休闲农业区、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规划项目4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编旅游系列教材13本,出版著作5部。
牛翠娟 基础生态学

牛翠娟基础生态学摘要:一、引言二、牛翠娟的生平介绍三、基础生态学的概念四、基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五、基础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六、结论正文:【引言】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牛翠娟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对基础生态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牛翠娟的生平和基础生态学的相关知识。
【牛翠娟的生平介绍】牛翠娟,女,1936 年出生于四川资阳,1959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她长期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基础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牛翠娟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基础生态学的概念】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涉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
基础生态学关注的问题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
【基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基础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分布、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基础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通过应用基础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牛翠娟教授对基础生态学的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础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唐守正人物简介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 提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理论模型
•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恢复力
• 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 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评估方法
• 为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如生态学讲座、生态学展览等
• 提高了公众对生态学的认识
03
唐守正为生态学教育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 推动了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发展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05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观点及其影响
唐守正提出了生态哲学观点
• 如生态平衡、生态伦理等
• 对生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促进了生态学学术交流
•了多个生态学项目
• 如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唐守正对生态学教育与普及的贡献
01
唐守正撰写了多部生态学教材
• 为生态学教育提供了教材
• 为生态学普及做出了贡献
02
唐守正开展了多个生态学科普活动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唐守正的代表性论文与著作
唐守正的主要论文及其影响
唐守正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 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唐守正的论文被多次引用
• 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 提高了唐守正的学术声誉
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近代贡献

一、导言近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对世界生物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精湛技艺,推动了我国生物学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植物学领域的贡献1. 黄大年教授黄大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在我国植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主持了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对我国植物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积极推动了植物学领域的发展。
2. 宋子良院士宋子良院士是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他曾任我国科学院副院长,并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致力于推动我国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动物学领域的贡献1. 杨萍教授杨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长期从事昆虫生态学及生物入侵研究工作,在昆虫分类学及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她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学、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2. 姜洪波院士姜洪波院士是我国杰出的动物学家,他曾任我国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生态学。
在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动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遗传学领域的贡献1. 朱敏教授朱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长期从事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品种改良研究工作,在我国农业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2. 谭启龙院士谭启龙院士是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在生物多样性和基因资源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长期从事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的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五、总结近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我国生物学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请简要介绍以下五位著名生态学家及其贡献

请简要介绍以下五位著名生态学家及其贡献
1.阿尔杰·赫兹贝格:他是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为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瑞秋·卡森:她是环保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其著名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为代表,揭示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全球的环保意识。
3. 戈特弗里德·穆勒:他是生态学的先驱之一,提出了“生态位”等概念,通过研究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
4. 伦纳德·桑顿:他是生态学的著名学者,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循环和地球表层过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5. 詹姆斯·洛弗洛克:他是生态学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学者,提出了“生态学价值观”等概念,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生态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记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博
李博校友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在我校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2赴英国取得博士学位。
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生态学科)第一负责人;从事生物入侵生态学、种群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目前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已出版专著(含译著)13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10余篇,学术成就喜人。
工作卓有成效
李博博士的研究专长是生物入侵生态学:用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方法, 研究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态学和进化机制、植物入侵的生态系统和进化后果以及入侵植物控制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全球环境变化与生物入侵的相互作用与后果。
Li et al.(1996) 明确了植物密度—时间—生产力的动态关系;该工作的主要结果被M. Begon等所著教材Ecology引为经典案例作介绍(Begon et al., 2006, p. 143)。
Li et al. (1998) 有关模式植物拟南芥生长的纬度变异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率受到纬度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变异的选择;该研究得到Plant Physiology 的热点与经典(Hot and Classic)栏目的专门介绍,并被认为是“用拟南芥生态型填补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之间知识空白”的五项成果之一(Minorsky, 2001)。
Liao et al. (2008b) 有关植物入侵对碳氮循环影响的综合分析,发现植物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改变,尤其是通过增加生态系统氮库而形成植物入侵的正反馈;该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如Science, 324: 734-735, 2009; Annu. Rev. Ecol. Evol. Syst. 41: 59–80, 2010),并被ISI Web of Knowledge的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确认为Top Paper和Highly Cited Paper),目前已被引用105次。
Weber & Li (2008) 有关中国植物入侵格局的研究指出,在未来进一步的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将可能面临更多水生和木本植物入侵,应加强防范;该研究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互联网新闻服务网站Eurekalert所推介。
Lu et al.(2011)有关生态系统氮循环对氮添加响应的工作被教科书Principl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Chapin et al., 2011)(第二版)和Biogeochemistry (Schlesinger & Bernhardt,2013)(第三版)所引用。
Lu et al.(2013)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增温的响应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可能成为碳汇,而且传统认为的碳源,这一结果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Ecology上。
成果引人注目
李博作为我国生态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主持科技部973计划(课题)2项,经费864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经费170万元,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论文210篇,其中发表在Ecology、New Phytoloigst、Journal of Ecology、Oecologia、Oikos、Ecosystems、BioScience、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Annals of Botany、Biological Invasions等SCI刊物上的论文140余篇,SCI论文被引1540余次;出版专著、译著13部,其中英文著作2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李博还兼任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中国生态学会理事,Ec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Plant Ecology、Ecological Processes以及《生物多样性》、《杂草科学》等刊物副主编,还是《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生物安全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生态科学进展》、《生命世界》等刊物的编委。
李博简介:
李博,男,1963年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1987年就读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博士学位;1996-2000年分别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和日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做JSPS博士后和STA研究员;2000年回国,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2008年起任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2012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主要研究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和遗传机制,以及入侵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后果。
主持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已出版专著(含译著)13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