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微生物检验
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

中国动物保健2022.02科研动态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倪妍,王梦轩,王丽君,贺君,曲江勇,王绪敏,刘秀梅*(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名列前茅。
在贝类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类常受到严重的病害影响,导致贝类养殖过程中发生大批的死亡,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在贝类的养殖中,常见的微生物疾病种类包括四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本文分别对四类疾病中的典型疾病副溶血弧菌病、牡蛎疱疹病毒病、壳病以及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导致的疾病进行介绍。
殖贝类;副溶血弧菌;牡蛎疱疹病毒;壳病;立克次体样微生物近年来,海水养殖贝类的规模逐渐扩大,但由各种微生物疾病所致的贝类死亡,每年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2001年福建安海湾南岸滩涂养殖的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
其中泥蚶的养殖面积约为37.5hm 2,但死亡面积却高达26.67hm 2[1]。
1995年,仅长海县海水养殖的各种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2]。
1989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庄河海洋村滩涂文蛤发生大规模死亡,仅几日文蛤损失200~300t ,折合人民币150万~200万元[3]。
从现有资料可知,大多数养殖贝类死亡都是由微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或呈周期性暴发的流行性疾病。
其中常见的微生物性疾病种类包括如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1细菌性疾病———副溶血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作为养殖贝类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弧菌病,其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无芽孢细菌,天然存在于沿海水域,是海产品携带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来源,会导致养殖贝类的大批死亡,如:副溶血弧菌病导致广西沿海文蛤大规模死亡[4];鲍鱼感染副溶血弧菌病时会出现萎凋综合征的症状(图1)[5]。
温度、盐度都会对副溶血弧菌产生影响,如:当温度在≤5℃时可以控制浙生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危害[6];感染了副溶血弧菌的牡蛎分别被转移到高盐度和中等盐度中,发现与中等盐度相比,高盐度可使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中的总密度和致病性密度降低[7]。
常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技术交流^TechfflicalExdiange ^SHANGHAI MEASUREMENTANDTESTING |上涤計受埘試常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张子通张爱亮陈启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0引言微生物技术是人类21世纪三大科技革命之一,其对食品、医学、材料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微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微生物检测的对象有细胞(细菌、单细 胞生物、低等藻类等)及病毒,检测指标包括数量、 类别,较高要求的会涉及细胞的活性状态等方面。
涂布法是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现行国家标 准GB 4789-2016《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主体内 容就是一系列涂布方法:即在达到洁净要求的实验 室里对样品进行溶解稀释,然后将不同比例稀释的 样品液涂于相应培养基表面,必要时取空白基参照, 恒温(一般是35~37培养一段时间(一般是1~3 d )后进行菌落计数,其中计数可行有效的稀释样品用 于计算原始样品的浓度;依所测指标,试剂、器材、 实验条件亦会相应调整。
GB 4789-2016系列标准于 2017年正式生效,代替了 GB 4789-2010。
虽然冠以 “食品”之名,GB 4789-2016总则及其包含的各单 独方法对不同行业的微生物检测都具有较高的指导 性和代表性。
譬如对于更严苛的药品检测,操作流 程类似,但实验室要求更高,同样的指标培养时间 一般会更长(5~7 d )。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微生物检测的时效性 和精密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对食药、生 化流水线产品品质的即时监控;执法部门、海关对 样品执法、通关检测;高端生化行业对特定菌种的 大批量、高精度检测。
在这些诉求面前,经典的涂 布法在对实验室要求高(包括硬件、环境、种类试 剂耗材的采购制备)、对人员专业性和人数要求高、样品培养时间长、无法检测病毒等方面,其局限性 日益显现,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以下简 称速测方法、速测仪器)应运而生。
贝类养殖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

贝类养殖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贝类养殖行业也正逐渐兴起。
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贝类生长的复杂性,贝类养殖食品的质量监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以帮助养殖技术撰写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贝类养殖的环境因素对贝类生长和食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环境监测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的首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1. 水质监测:水质的PH值、溶解氧浓度、温度等参数的监测是贝类养殖环境监测的基础。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体的质量,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水体污染物检测:贝类养殖环境常常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定期对水体样品进行污染物检测,可以确保贝类养殖环境的安全性。
贝类生长监测技术贝类的生长对最终的食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贝类生长监测技术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贝类生长监测技术:1. 体重和体长监测:通过定期测量贝类的体重和体长,可以了解其生长情况,并作出相应管理措施,以保证贝类的健康生长和优质食品的产出。
2. 养殖密度监测:贝类的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监测贝类的分布密度,可以合理调整养殖密度,以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贝类的生长质量。
贝类食品质量监测技术贝类养殖食品的质量监测是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贝类食品质量监测技术:1. 微生物指标检测:微生物污染是贝类食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贝类食品样品进行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 养殖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养殖过程中,贝类会吸收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对贝类食品样品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可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
总结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贝类养殖疾病防治

贝类养殖疾病防治随着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不断增加,贝类养殖业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然而,贝类养殖过程中常常遭遇各种疾病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因此,贝类养殖疾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常见的病害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了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
1. 环境因素:水质污染、水温变化、光照不足等环境因素是引发贝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良的水质会导致贝类养殖环境富营养化,进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2. 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是贝类养殖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在贝类养殖过程中传播迅速,引发疾病的爆发。
3.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养殖管理、过度投喂和药物滥用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贝类养殖疾病的发生。
不规范的养殖操作会增加贝类受到病害侵袭的风险。
二、常见的贝类养殖疾病1. 感染性贝毒素病:感染性贝毒素病是贝类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由贝类内寄生的毒素藻类所引起,食用受感染的贝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黏附病:黏附病是由贝类体表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贝类表面出现黏液,严重影响贝类的生长和食欲。
3. 抗虫病:抗虫病是由贝类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受感染的贝类会出现虫害状况,如死亡、生长停滞等。
三、贝类养殖疾病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贝类养殖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和稳定,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2.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贝类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3. 健康管理:加强贝类健康管理,包括定期体检、疫苗接种以及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4. 合理饲喂: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疫病风险的增加。
5. 药物防治:根据养殖疾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杨红生【摘要】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著,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著(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 ±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6页(P253-258)【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物捕集器;生物沉积;菲律宾蛤仔(Ruditape s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作者】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杨红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双壳贝类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能够通过滤食作用从水体中获取大量细小的颗粒态食物,通过选择消化吸收其中一部分的有机物,其余的物质则以粪粒或者假粪的形式排出,这些物质沉积到水体底部的过程称为生物沉积(Haven et al,1966;Kautsky et al,1987;周毅等,2003b),而排出的粪粒或假粪则称为生物沉积物。
贝类质量安全操作规范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贝类质量安全操作规范(试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目 录1 依据 (1)2 适用范围 (1)3 定义 (2)4 原料 (3)5 贝类加工厂及贝类净化工厂的质量安全条件 (5)6 净化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要求 (7)7 暂养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要求 (8)8 生食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条件 (9)9 包装、标识、仓储和运输的质量安全要求 (9)10 贝类加工厂及贝类净化工厂的质量安全体系控制和运行 (11)11 质量追踪和产品召回 (11)12 动物福利与健康 (12)13 附则 (12)1 依据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2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3 水产品加工管理规范(SC/T3009-1999)1.4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2001)1.5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1)1.6 贝类净化技术规范(SC/T3013-2002)1.7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1.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测定(GB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03)1.9 关于食品卫生(852/2004/EC)1.10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的特殊卫生规则(853/2004/EC)1.11 关于对用于人类消费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官方控制的特定规定(854/2004/EC)1.12 关于确保符合饲料和食品法、动物健康及动物福利规定的官方控制(882/2004/EC)1.13 美国水产品HACCP法规(21CFR123.1240)1.14 美国贝类卫生控制指南(NSSP)1.15 对欧盟出口扇贝等双壳贝类的规定(日本厚生劳动省)2 适用范围2.1 本规范适用于拟供人类直接食用或加工后食用的双壳贝类的收购、暂养、净化、加工、运输与流通的质量安全控制。
2.2 本规范中的双壳贝类,是指人类作为食品食用的滤食性海产瓣鳃纲鲜活贝类,其它贝类可参照应用。
食品微生物常见检测指标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
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被加工过程中被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菌落总数超标可能是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数较高,或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是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导致。
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
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具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而导致。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3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4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第三讲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

18
2、统装或大容器包装的液体食品
抽样前摇动均质,取样不超过其容量的 四分之三,测温,记录,冷却( 04℃ ),取样检测前再混匀一次,用 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 器。
15.12.2020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王丽
19
3、统装或大容器包装固体和半固体食品
大块整体食品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的部位割 取,并注意其代表性;
2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步骤
样样
品品
样 品
保 存
处 理
采
集选检
择验 致
参前 病
考的 菌
菌准
群备
15.12.2020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分离培养 纯
增 分离 化 菌 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王丽
结果报告
染色镜检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3
二、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建立一个无菌取样的分析清单 ,按清单准 备工具、容器、设施(衣服、发网等);
平板上平均细菌菌落数×10
15.12.2020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王丽
28
15.12.2020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王丽
29
6、采样标签的填写
对采样前后的大、中、小样均要进行标识, 注明:编号、品名、来源、批号、数量、 时间、采样人姓名、采样条件,并填写记 录表格。
盛样容器必须有和样品一致的标记,并确 保标记牢固并防水。
不能由专人运送的样品,可以托运,但要确保安全。 中毒样品或致病菌样品必须专人、专车运送。
15.12.2020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王丽
33
2、检样的接收
样品的接收 1、查对样品:根据送检单对照样品,要求样、 单一致; 2、填表登记:内容与标识相似,注明接收日 期等;一般先微检,后化检。 3、分类保藏:冷藏、冷冻或室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渠道(欧盟,2005)。 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
起爆发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
食品卫生的监控重点是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只有从源头上切断食 品污染的渠道,才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贝类微生物检验的主要指标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贝类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处理
采样部位为贝壳内容物。 先用流水刷洗贝壳,刷净后放在铺有灭菌毛巾的清 洁的搪瓷盘或工作台上,采样者将双手洗净并用75% 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后,用灭菌小钝刀从贝壳的张口 处隙缝中徐徐切入,翘开壳盖,再用灭菌镊子取出 整个内容物。 称取25g置灭菌乳钵内,用灭菌剪子剪碎,加灭菌海 砂或玻璃砂研磨(有条件情况下可用均质器),检 样磨碎后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损失350亿美元(1997年)。 根据WHO的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90%以上,发展中国家为
95%以上。 中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20-40万人,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
事件总数的30%-90%,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0%-90%。
致病菌的危害
细菌性微生物是人类食物链中最常见的病原,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结核菌、炭疽菌、肉毒梭菌、李斯特菌、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副溶血弧 菌等。 食品感染——通过活菌摄入引起人体(通常是肠道)感染 食物中毒——预先在食品中产生的细菌毒素导致人类中毒
若所有稀释度均不在计数区间。
一、菌落总数测定
菌落(Bacterial colony)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 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 成一个可见的菌落(cfu)。
菌落总数(Aerobic bacteria count)是指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 48h,能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各平板的菌 落总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数,计算原始样品中每克(或每 ml)中的菌落数,进行报告。
计数时应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若有二个稀释度均在30-300之间 时,应以二者比值决定,比值小于或等于2取平均数,比值大于2则取较小数 字。
倾注培养基量约为12-20ml,一般以15ml较为适宜,平板过厚可能影响观 察,太薄又易于干裂。
倾注时,应将有沉淀物的培基底部弃去,以免与菌落混淆而影响计数观 察结果。
为使菌落能在平板上均匀分布,检液加入平皿后,应尽快倾注培养基并 旋转混匀,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旋转时应加小心,不要使混合物溅到 皿边的上方。
检样
10倍梯度连续稀释
选2-3个适宜的稀释度 各取1ml分别加入灭菌平皿内
每平皿内加入适量营养琼脂
36℃±1℃
48h±2h
菌落计数
菌落总数
检验操作及要求
采样
不应集中一点,宜多采几个部位,样品必须经过均质或研磨,以保证 取样均匀。
稀释
为减少样品稀释误差,在连续递次稀释时,每一稀释液应充分振摇,使 其均匀,同时每一稀释度应更换一支吸管。
菌落总数也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 总数,因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细菌,难 以繁殖生长。
菌落总数测定是用于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状况,它反映 食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 学评价。
菌落总数 检验程序(GB/T 4789.2-2003)
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超过20min,以防止细 菌死亡或繁殖。
菌落总数
检验操作及要求
培养
琼脂凝固后应在数分钟内翻转并移至培养箱内培养,这样可 避免菌落蔓延生长。必要时,可先将平皿打开倒置(皿底向 上)于培养箱内,经15-60min使琼脂表面干燥后,再将皿底 移至盖内倒置培养,可防止运动型强的变形杆菌属、假单胞 菌属等在琼脂表面扩展生长。
在进行连续稀释时,吸管插入检样稀释液内不得低于液面2.5cm,吸取 液体时应先高于吸管刻度,然后提起吸管尖端离开液面,将尖端贴于三 角瓶或试管的内壁使吸管内液体调至所要求的刻度。
当用吸管将检样稀释液加至另一空白稀释液时,应将吸管内液体沿管壁 小心流入,勿使吸管尖端伸入稀释液内。
样品稀释液主要是灭菌蒸馏水、灭菌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0.1%蛋 白胨水,磷酸盐缓冲液、 0.1%蛋白胨水有修复食品中受损伤的细菌细 胞的作用,如对含盐量较高的食品(如虾油)可采灭菌蒸馏水稀释。
贝类中微生物的检验
食品安全—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 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 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2000年腹泻引起的死亡报告数就达到210万。 发达国家每年1/3 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 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30余万人入院,5000人死亡,
培养温度一般为37℃(由于鲜冻水产品的生活环境水温较低, 故多采用30℃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一般为48h,当培养于 24h时也就观察生长状况。培养箱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琼脂平 板培养48h后,培养基失重不应超过15%。
菌落总数
检验操作及要求
菌落计数
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如果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暂时放置于 0-4℃,但不得超过24h。
菌落总数 检验操作及要求
接种
根据样品被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取1ml稀释液于灭 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 稀释液(不含样品)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倾注用培养基应在46℃水浴内保温,温度过高会影响细菌生长,过低琼 脂易凝固,而不能与菌液充分混匀。如无水浴,应以皮肤感受较热而不 烫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