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本文导读: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从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节省开支,去除浮费。
抑制兼并,改革赋税。
整饬武备,安定边境。
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业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统治政权,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转机,史称“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
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晚明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成了落花流水。
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风潮,张居正所赏识、任用的官员,相继遭到罢职、降级的处罚,而一批原被撤换,排挤掉的官员,又纷纷掌握了实权。
不久,清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张居正。
先是赠官被夺,谥号被除,接着家又被抄,亲属也遭到牵连,他的兄弟和儿子,有的入狱自杀,有的发配充军,处境都很悲惨。
而张居正殚精竭虑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废除,可谓人亡政息,“身后一败涂地”。
遥应秦代的卫鞅,千年的历史已经过去,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惊人的相似。
张居正改革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张居正在缓解农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时,贵族阶层他们便失去很多从中谋利的机会,他们联合抵制新政的实行。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的利与弊作文500字
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然而,本该让大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张居正改革,为何却成了回光返照?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件事叫一条鞭法。
概括起来:全国税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
条命令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下来,官员们再也无法假报数量,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于是国库的钱越来越多,百姓们再也不用被糊弄,官员们也过得安心。
第二件事叫做考成法。
考成相当于今天的考勤,这套法令总体来说就是规定官员们一年必须干完一些事情,到年底时进行核对,如果有事未完成就往下降级,直到你被降为平民为止。
张居正改革给明末时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首先,内阁受到打压,宦官集团乘机崛起,党争的全面爆发。
张居正改革之所以会对明末时期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改革措施上的缺陷,而是由于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或势力的短视所致。
可惜,他们的短视使得大明和他们一起坠入了深渊。
张居正,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是好人或坏人,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良心的人。
实施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使用考成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过的安宁舒适。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张居正改革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影响及失败原因
结果:失败
影响: 失败原因: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政治腐败:①皇帝(明内阁制度)
②各级官吏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混乱,财政危机 严重 阶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秩序动荡 外患:西北 东南 葡萄牙
二.改革内容
政治:整顿吏治——考成法
考成法: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 期限,并分别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 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对于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 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为罪处罚;六科也根据账簿登记, 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 处,最后内阁同样依据账簿登记,对六科的工作进行查 鞭法:①田赋折银征收 ②徭役折银上纳,将部分丁役 负担摊 入田亩 ③赋、役银合并征收 ④赋、役合并征收后,直接交 与地方政府 影响: 军事:内容: 影响: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D边防松弛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二)实施边防新政 1、措施
①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内容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 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 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 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失败原因
张居正的改革成败

张居正的改革成败
吴玉忠
【期刊名称】《《决策与信息》》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宰相。
这个出身湖北江陵的农家子弟,从寒微门第中奋起,历经科举考试,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1573-1582)当了10年首辅,推行新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被人们称誉为“救时宰相”。
张居正在首辅任上推行的改革,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加强集权,伸张法纪,取信于天下。
明朝是封建专制制度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皇帝权威却极大地被削弱,统治序列一片混乱,禁之不止,令之不从。
而要进行改革,就须有强有力的集权措施,朝廷对各级机构要有足够的控制力,否则,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吴玉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 [J], 毛佩琦
2.伟大的改革开放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比较 [J], 刘晓江;
3.十六世纪张居正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异同考察 [J], 孙连娣
4."张居正改革"、"隆万改革",还是"嘉隆万改革"——明朝中期改革运动称谓的界定[J], 吕延明;颜广文
5.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 [J], 韩晓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张居正改革》课件

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推 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被誉为“张居正改革”。
05
张居正改革的局限与不足
改革的局限
未能全面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在某些地区未能得到全面推行,仅在部分地区得 到实施,这限制了改革的影响范围。
依赖权力的强制
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权力的强制,可能引发了部分 官员和地主的反对。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统一赋 役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商贸
张居正放松海禁,鼓励商贸, 促进经济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
张居正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部 分杂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03
张居正改革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强化了明朝的统治
张居正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加强税收、精简机构等措施,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显 著改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促进了思想解放
改革期间,张居正提倡思想解放,鼓励学者研究时务,推动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
03
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如著名的“一
条鞭法”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展示了改革力量
张居正的改革展示了改革的力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国 家的根本问题,这对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矛盾加剧。
财政困难
02
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支出庞大,财政赤字严重,国家经济陷入
困境。
商业发展
03
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商业资本开始兴起,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
限制,商业发展受到压制。
02
张居正改革内容
整顿吏治
张居正十年改革让明朝至少延长了半个世纪,他做了什么?

张居正十年改革让明朝至少延长了半个世纪,他做了什么?本文导读: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
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张居正向嘉靖皇帝呈递过《论时政疏》,分析当时明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与社会积弊:1.宗室藩王骄纵恣肆,目无王法;2.官吏荒废本职工作,吏治因循腐败;3.将领能力下降,武备废弛;4.边疆危机日益加剧,国家防备力度不够;5.财政状况恶化,连年赤字亏空。
与这五大积弊相对应,张居正还提出了五大解决办法,主要是:抑宗藩,整肃吏治,修边备,整顿财政,上下沟通。
此奏疏极具洞察时弊的远见卓识,初步展现了张居正的政治眼光与治国韬略。
从万历初年(1573 年)担任内阁首辅开始,张居正实际掌握了大明王朝的大权,得以推行全面改革计划。
面对持续了三十年的混乱朝政,他以“磊落奇伟之士”的姿态,雷厉风行地对政治、经济、法制、边防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整顿吏治——考成法中国古代社会以人治为基础,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吏治,因此张居正的改革首先从整顿朝中的腐败吏治开始,进行以考成法为中心的政治改革,以清除官场的颓靡之风。
凡是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部门,把朝廷政令转发给地方政府,根据事务的缓急程度及路程的距离远近规定相应的处理程序与时间限制,把拟办的公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并按照进度每月办理注销手续。
同时,必须另外编制两本文册,一份送六科备案跟踪进度,一份送内阁考查。
六科收到文册之后要逐一核查,核查完毕,在下个月陆续完销表明处理完毕。
此后上下半年还得总结一次。
如果查明有公文拖延处理或期满不实的情况,则应立即上报内阁,同时责令地方政府从严查处。
每月、每半年、每年都需要总结考核一次,直到所有登记在簿的事件都以处理完毕。
若期间有官员不按规定执行,则必须究其责任予以惩处。
考成法成功地加强了内阁的行政权力与政治地位,并且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使内阁成为明朝政府的权力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发表时间:2012-04-20T09:25:08.623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志忠
[导读]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内蒙古自治区卓资中学王志忠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一、成功之道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十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示大信于天下,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
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任何美妙的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
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提出“尊主权”为
“方今急务”。
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
值得称道的是,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权蝎”,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以打击不法权贵作为“励精之始”,提出“锄强戳凶,剔奸厘弊”的主张。
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以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这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是明显的胆略过人,才高一筹。
(二)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
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打击违法活动,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
但是官官相互,历来如此,当事情触及大大小小官员的既得利益,那就是捅了马蜂窝,遭到众多的抵制,甚至陷入孤立,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整顿官府是件冒风险的事。
张居正为政不久却取得成功。
主要办法有三条。
其一,从加强监察着手,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
其二,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
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
他们倚仗特权,贿赂官府,隐占户口,瞒田偷税,逃避差役,到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大批的土地、人力流进私人腰包,使国家的税源衰竭。
考成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欠税的问题,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需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
万历五年开始调查,次年即通令清丈全国田地,详审细核,三年查出漏税土地八十余万顷,从严打击了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不敢轻易欺隐,小农免受赔累,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
在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纠正后,立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
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减化手续,统一征收。
并可改折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
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四)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
张居正自从政以来,就倡言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这在当时并不容易为一些官僚士大夫所接受。
为了批驳迂腐的文人用祖制反对革新,张居正总结商、周、秦、汉王朝兴亡盛衰的教训,提出因时顺势的变法思想,强调:“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
便俗为宜。
”从近民便俗出发考察先朝的法规,凡是不能顺应时势,违背民众要求的,可不用遵守;只要顺时安民的,即便是凡夫俗子的见议,也不该不听从。
他自憾位居高官,对民间猥俗犹如隔岸观花,不如底层下属了解民间疾苦。
要求当官、做学问的走出衙门和书斋,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这对陈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触动。
二、以刚毅而决胜的品格
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
这不仅是因为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遭到顽强的抵制,还因为封建体制发展到明后期,已经衰老而僵化,能允许改革的余地已经非常狭小。
地主阶级走向下坡路的人情世态,因循守旧,姑息偷安,容不下哪怕很小的变动,稍许更新,也不易为现实所接受,连反对张居正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也不得不承认:“文吏不习见祖宗制,创闻以为骇而不便者,相率而为怨谤。
”对此张居正有敏锐的感受,他说:“明兴二百余年矣!人乐于因循,事趋于苦窳,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
”当此因循难振之时只有顽强破除积习,才能打开局面。
由于对反改革的势力无情反击,所以能消除阻力,把新政引向前进。
三、祸发萧墙
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的成功,也预示身后隐伏的危机,这就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同年十二月反对派开始发难,张居正满门查抄,家属饿死十多人,凡被认为与张结党的官员,统统被削职。
至于他一腔心血建树的新政,更是付诸流水。
废除新政,首先从放松驰驿的限制开始,恢复权贵乘驿的特权,继而取消考成法,一切皆与新政反其道而行之,“由是,上下恬熙,法纪渐至不振。
”张居正改革连同他本人全遭覆灭,恰如明人笔记《野获编》所述:“身后一败涂地”。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从客观上说有两个原因:
(一)皇帝态度的变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政初期,神宗是个不甚解事的少年,张居正是他的老师,处处听从张的指点,对改革自无二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已成长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至上的皇权刺激他无限膨胀享受一切的欲望,对张居正规劝戒游宴,节赏赐,却珍玩和勤读书的说教已有所不满,这一裂隙早就被反对派窥视在心。
帝权和相权本是一组相依相克的矛盾,权高振主,遭到皇帝的忌恨,往往成为宰相的悲剧,张居正也不例外。
张居正暴病身亡后,反对派的发难首先得到皇帝的支持,落井下石的,乘机报复的,群起而攻之,祸延所有支持改革的官员,不到一年改革派被清洗殆尽。
(二)改革思想的局限是致祸之由。
16世纪的地主阶级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迈过它的黄金时代,走向下坡路,一代不如一的历程,使得统治阶级的眼光愈来愈趋向保
守,即便像张居正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也越不出这个阶级局限,提不出远大的政治理想。
随着地主阶级的日趋保守,能够体恤王朝整体利益的社会力量愈来愈加单薄,即使地主阶级中最有为的政治家,其革新精神也相应地减弱,所以改革是触动不深的社会改良运动。
这也决定了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不可能真正摧抑豪强,往往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