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性质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
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
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
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
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
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1.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吕氏春秋·君守》)沮诵、仓颉作书。
(《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
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
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
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
《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形状或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了象形文字。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2. 简化字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将汉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这就是简化字的起源。
简化字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便捷,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篆书、隶书等多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了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它具有规范的笔画结构和平衡的布局,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4. 现代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汉字除了传统的繁体字外,还出现了简化字和异体字等形式。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字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
三、汉字的影响和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交流工具汉字是中国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汉字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 认知发展学习汉字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儿童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代汉语 第二章_汉字的起源和性质

巴蜀图语文字彝文汉文对照
东巴文
2.表音文字
是用字形(符号)直接表示字音 的文字类型。又分为音节文字(用一个符号 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和音位文字(用一个 符号表示言语中的单个的音位或音素的文字) 两种。 特点:观其形即可知其音,因为字形与字音 的联系是直接的,并不直接表示字义。被称 为“听觉文字”。
少数民族日常账务的原始记刻方法 /show.php?contentid=1627
2.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原始记事方法
出土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 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出 土的陶器上的符号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王伯熙、高明 5.语素文字说 代表人物:赵元任、尹斌庸、裘锡圭
教材总结
前三者着眼于汉字字符本身的特点,即汉字
字形与字义或字音的联系,后二者着眼于汉 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 前三种说法中,表意说影响很大,其依据是 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 字的形符表意而声符并不固定。
5.图画记事
绘图作画也是一种古老的记事方法。以描摹
事物的形象来记录事情或表达某种意愿的, 艺术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帮助人们记忆 和表达思想。 《世本· 作篇》:“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二、从文化人类学及考古中看中原记事方法
1.我国少数民族保存的原始记事 (1)结绳记事:云南独龙族人远行用结绳来记事, 每行一日,即打一个结。哈尼族、傈僳族则用结绳 以为契约。 (2)契刻记事:苗族“木契者,刻木为符,以志 事也。苗人虽有文字,不能皆习,故每有事,刻木 记之,以为约信之验。” (3)图画记事:云南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及 海南的黎族常能看见一些表意性的图画,内容大都 祈求丰收。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PPT课件

.
10
汉字的演变 ⑦
由繁趋简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 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 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 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 截然分开的界限。
.
11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构造单位:笔画 偏旁、
。
笔画是书写楷体字时不停顿不提笔一次写 完的连续不断的线段。
偏旁是合体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也称部 件、部首。汉字的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周围 、中间都可以称偏旁。
汉字的构造方式:六书 。
.
12
“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 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其中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转 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
.
34
2.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
为什么?
参考内容: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 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 、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 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 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 有汉字那种独一无二的魅力。
.
35
3.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
便把“田”、“力”二字合成新字,表示男性的意思。由此我
们也可以见到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耕种是当时男性的主要工
作。
“女”字不是会意字,但从“妇女”的“妇”字,我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篇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篇第一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
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
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第一、二、三节 汉字概说

sym
•《说文解字》,汉· 许慎著,约于公元前121年成书,收10516字 (其中重文1163字); •《玉篇》,南朝梁· 顾野王著,公元543年成书,后经宋人增补,实 收22,561字; •《广韵》,宋· 陈彭年等著,公元1008年成书,收26,194字; •《集韵》,宋· 丁度等著,公元1039年成书,收53,525字; •《康熙字典》,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著,公元1716年成书,收 47,043字;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等著,1915年成书,收44,908字; •《汉语大字典》,许力以主编,1993年出齐,收56,000字左右。
江 河 洋 泛 汾 汽 油 沟
sym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
1左形右声 河 谈 挑 捂 3上形下声 芳 竿 宇 露 5外形内声 囤 阁 匣 裹
2右形左声 切 劲 攻 战
4下形上声 型 袋 架 警 6内形外声 问 闻 瓣 辩
会意字和形声字都属于合体字。
汉字的构造是由表意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
怎样辨认汉字的构造方式
二、汉字的产生
根据从西安半坡临潼一代仰韶文化的遗址里发掘出来 的甲骨拓片研究,汉字距今应该有4500-6000年的历史。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 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 便可以敷衍行事了。 ——鲁迅
sym
汉字起源的两种传说
• (一)伏羲造字说
sym
2.金文
古代铸或刻 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从 商、周到秦、 汉都有金文, 这里主要指 西周青铜器 上的文字。
西周武 王 ( 前 1027- 前 1025) 。 1976 年 于 陕西省临 潼县出土, 今藏于临 潼县文化 馆。
sym
《汉字的演变》课件

简化汉字的方法包括笔画简化、结构简化、同音替代等。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复杂的汉字被简化成了更简单、易写 的形式。
简化汉字的意义
简化汉字对于提高汉字的易用性和普及率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的定义
规范汉字是指符合国家颁布的规 范标准的汉字,包括简化字、传
形声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汉字构造方式,它由一个表示意义的形旁和一个表示声音的声旁组成。例如,“江”字 由“工”和“水”组成,“工”是声旁,“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
转注
总结词
对同一个字进行不同的解释或分 类,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详细描述
转注字是对同一个汉字进行不同 的解释或分类,以表达不同的意 思。例如,“考”字既可表示“ 老”,也可表示“考察”。
会意
总结词
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
详细描述
会意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形 成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男”字由 “田”和“力”组成,表示男人在田地里劳动。
形声
总结词
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旁组成,既表示意义又表示声音。
详细描述
汉字与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合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通过 汉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汉字与文学艺术
汉字与诗歌
汉字的韵律和节奏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基础,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汉字的音韵和意义, 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作品。
汉字与书法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变化,将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意义完美地 呈现出来,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萬 (蠆)
二、汉字的性质
• 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系统, 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把语 言信息传向远方和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文字是语言 的照片。”(《普通语言学教程》) • 根据记录语言的方法不同,世界文字可划分两大 类: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
– “楷”:“楷模”、“法 式”
• 楷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 楷书始于汉末魏初,成熟 《 于晋唐。 爨
宝 子 碑 》
《 九 成 宫 醴 泉 铭 》
欧 阳 询 :
(一)字体的演变
• 草书,广义的 讲,任何字体 都有草书。 • 东汉明帝提倡, 章帝时有了 “章草”的专 名。 • 《急就章》 又名《急救篇》
–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 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 著,开始了科学古文字学的研究 –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一)字体的演变
• 特点:线条纤细,笔势方折
– 图画意味很浓 – 构字方式自由多样,字形很不固定
– 假借字大量使用,形声字已经产生
(一)字体的演变
• 迄今所能见到的小篆标本:
– 《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字 –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实物上的文字
• 小篆规范化的标志:
– 结构定型化 – 偏旁统一化 – 形体线条化
• 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代之而起的是 隶书,开辟了今文字的新时期。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一)字体的演变
• 隶书
汉
字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性质和演变
• “文字” – 文,《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甲 金 篆 本义是纹理,花纹, “纹”的古字。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传· 隐公元年》 – 字, “宀” ,《说文》:“交覆深屋也。”段注: “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 是为深屋。”本义是房子。 《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本义为孕育,生育。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 气寿篇》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3.八卦说
伏 羲 八 卦 方 位 图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 结绳之治。 (《尚书· 序》) 文字便从不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 之为字则必从。故坎从而后成“水”,离 必从而后成“火”,坤必从而后成“川”。 (宋 · 郑樵《通志· 六书略》) • 八卦只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 殊符号。
• 卫恒《四体书势》:“隶者,篆之捷也。” • 秦简木牍所代表的隶书还是尚未成熟的隶书。
青川木牍
睡虎地秦简
(一)字体的演变
• 汉隶(也称今隶) • 是从西汉中晚期以后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发 展和成熟起来的。 • 秦隶向汉隶飞跃的重要标志:
– 篆书结构归于消失;(→古文字阶段的彻底终 结) – 波磔开张由竖伸变为横展。(→体势扁平,左 右对称)
– 字体草率诡异 – 简体俗体流行 – 书写随意,结构很不稳定
(一)字体的演变
中 山 王 壶
(一)字体的演变
• 郭店楚简:
1993.10.湖北省 荆门市郭店村, 郭店一号楚墓, 共804枚,为竹质 墨迹。其中有字 简730枚,共计 13000多个楚国文 字。
(一)字体的演变
◆汤馀惠《战国文字编》
临 沂 银 雀 山 汉 墓 竹 简
(一)字体的演变 居延汉简
敦 煌 汉 简
汉 熹 平 石 经
(一)字体的演变
• 隶书和古文字的根本区别:
– 符号化 – 笔画化
• 汉字形体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我们称之为隶 变。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隶变的完成, 使汉字形体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使汉字从古文 字蜕变为今文字。隶变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形成了近两千年来的今文字的格局。
(一)字体的演变
• 西汉早期的隶书材料主要是马王堆汉墓简 帛书和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 • 敦煌、居延汉简(武帝晚期至宣帝)反映了 古隶演变为八分的过程。这时期字形的特 点是横宽竖短,波势突出。 • 汉熹平石经,东汉晚期碑刻,结体一般都 是扁方而规整的,用笔为“挑法”、“波 势” 。
马 王 堆 汉 墓 帛 书
•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王力、王宁) • 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
– 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 “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 性质决定的”,“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 (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 ,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 音符(严格说应该称为借音符) 的一种文字体系;后 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 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 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如果一定要为 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 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简称为 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三、汉字的演变
(一)字体(笔势)的演进 (二)字形(笔意)的变化
注: 笔势:笔画形态 笔意: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 调整等
(一)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 古文字时期 金文 战国文字 古今文字过渡时期:秦系文字—大篆、小篆、 秦隶 隶书 今文字时期 楷书 草书 行书
(一)字体的演变
• 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 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 占卜的结果 • 名称:
• 《说文解字· 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 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 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 清· 许翰《说文答问》:“盖对言之,则独 体曰文,合体曰字,散言之,则文、字可 通用也。说者,释也;解者,判也。‘文’ 独体,故宜‘说’,‘字’合体,故宜 ‘解’。”
一、汉字的起源
•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 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1.结绳说 •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
治,万民以察。 (《周易· 系辞传》) • 另散见于《史记》、《庄子》、《老子》、
《说文· 叙》中 《周易正义》引郑玄:“事大,大结其绳;事小, 小结其绳。” • 苗族、独龙族、藏族 • 没有文字的民族帮助记忆的工具,本身不是文 字。
(一)字体的演变
石 鼓 文
(一)字体的演变
(一)字体的演变
(一)字体的演变
•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
字体,属古文字范畴。 • 李斯 汉字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 一文字的运动。 • 其办法是把秦国使用的篆书加以整理和简 化,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同时废除 那些与秦文不相符合的六国异体。 • 从大篆到小篆,是经过长期孕育发展的结 果,并非李斯等个别人的创造。
– 载体: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龟版文、龟骨文 – 用途:贞卜文字、甲骨卜辞 – 出土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契 – 书写方法:契刻文字、契文
• 发现:王懿荣 1899年 • 15万片 单字4000多个 可识2500多
(一)字体的演变
(一)字体的演变
(一)字体的演变
•
研究:“甲骨学”
4.河图洛书说 《尚书·顾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 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河图玉版》:“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 虚之山,临于无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 青文,以授之。”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5.仓颉造字说
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论衡· 骨相》)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 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吕氏春秋· 审分览· 君守》)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韩非子· 五蠹》)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本经训》)
• 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由意符 和音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 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 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汉字 英文 • 形:方块型文字 线型文字 • 构:表意主构文字 表音主构文字 • 用:语素音节文字 表词文字 (赵世举、李运福主编《古代汉语》,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一)字体的演变
• 草书是总名,大体分三种:
(一)字体的演变
• 秦系文字,包括大篆、小篆和秦隶。
• 大篆有广狭义之分:
– 广义的大篆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 甲骨文、金文; – 狭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 字 ,这种文字保存至今的有籀文、石鼓文、诅 楚文。
(一)字体的演变
◆籀文:《史籀篇》,太史籀;
籀,读也,史籀指篇名 ◆石鼓文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四字 一句,歌颂田猎、宫囿生活。 陕西凤翔 石碣 ◆诅楚文,战国后期秦人诅咒楚人的石刻文字。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
2.契刻说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宋·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治益繁,巧益 生,故有刻竹木以为识者。今蛮夷与俚俗不识文字 者,犹或用之,所谓契也。契不足以尽变,于是象物 之形、指事之状而刻画之,以配事物之名,而简牍 刀笔兴焉,所谓书也。” 《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 书契指绘画和契刻,仍是一种记事手段,不是真 正的文字。
干支用字,形声字占27%
(一)字体的演变
• 商代文字除甲骨文外,还有金文、陶文和 石刻文。 ◆郭沫若、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 ◆中国社科院《甲骨文合集补编》 ◆工具书:孙海波《甲骨文编》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一)字体的演变
• 金文,吉金文字的省称,西周春秋时期的文 字,又称钟鼎文、青铜器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