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法

合集下载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
古代骨伤科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按压等方法,来恢复骨伤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2. 推脱法:用双手或器械将骨折、脱位的骨头重新安排,恢复骨骼正常位置。

古代医师通常会使用双手施力,或借助绷带、软布等辅助工具进行推脱。

3. 碎骨闭合法:对于骨折患者,古代医师会将骨头重叠的部分回纳到骨缝中,然后用绷带、木板等固定,让骨头在闭合状态下愈合。

4.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或按揉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骨伤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等。

5. 中药疗法:古代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桃仁等,以及骨伤愈合的药物,如骨碎补、川芎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骨伤科手法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简陋,治疗效果也有限。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伤科手法已经有了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手法复位的概念

手法复位的概念

手法复位的概念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在骨科、急诊科等临床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手法复位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旨在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稳定关节、减轻疼痛以及促进伤口的愈合等。

手法复位是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损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破坏,脱位则是指关节两骨端的脱位现象。

这些损伤往往会导致疼痛、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因此需及时复位。

手法复位的具体操作分为外科手法复位和非外科手法复位两种。

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骨折等严重损伤的复位治疗。

外科手法复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通过手术操作将骨骼结构复位,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切口点或负重复位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掌握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

完成手术复位后,通常需要应用石膏或其他固定物进行固定,以保持骨骼结构的稳定。

非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一些较轻微的骨折、脱位等损伤的复位治疗。

非外科手法复位的操作相对简单,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

常见的非外科手法复位方法包括牵拉复位、推压复位等。

通过适当的牵拉或推压,帮助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

非外科手法复位一般不需要麻醉,但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以便调整力度和速度。

无论是外科手法复位还是非外科手法复位,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控制力度和角度。

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骨骼结构进一步受损,引起新的损伤,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手法复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一般良好,能够有效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复位后的部位仍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加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康复运动和护理,以保证复位效果的持久稳定。

总之,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手法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旨要》说:“关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归纳为正骨八法。

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症、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明确诊断复位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 易查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同时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移位的机制,选择有效的整复手法。

(二)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对多发性骨折气血虚弱,严重骨盆骨折发生出血性休。

以及脑外伤重症等,均需暂缓整复,可采用I临时固定或持续牵弓[等法,待危重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骨折整复。

(三)掌握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当肢体受到外力或肌肉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了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首先要进行骨折复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定,固定也越稳当,骨折才能顺利愈合,功能亦恢复满意。

对每一个骨折都应复,争取达到解剖和接近堡型堂垂婆一若某些骨折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

所袒功盛菇啦,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如老年患者,虽骨折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自理生活无困难,疗效还算满意。

儿童骨折治疗时要注意肢体外形,不能遗留旋转及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及侧方移位,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四)抓住整复时机只要周身情况允许,整复时fl磁呈胁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复位。

伤后4〜6小时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复位也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

10天内可考虑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领
正骨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身体的结构和关节,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正骨手法的一般操作要领:
1.全身观察:在进行正骨手法之前,医生会全面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态、步态、站立姿势等,以初步判断身体结构的不正常之处。

2.患者交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症状、病史、疼痛部位等情况,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所在。

3.局部检查:对患者疼痛或异常的部位进行仔细的触摸和按压,寻找异常的体征,如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4.整体调整:根据观察和检查结果,通过手法技巧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整体调整。

这可能涉及到对关节、软组织、脊柱等部位的调整,以促进正常的生理功能。

5.手法技巧:正骨手法的技巧包括推、拉、按、捏等手法,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害。

6.配合其他疗法:正骨手法通常作为中医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可能会与针灸、中药等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7.注意患者反馈:在调整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反馈,特别是疼痛感觉和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手法和方法。

8.定期随访:正骨手法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疗程,医生会安排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正骨手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者进行操作,因为不正确的手法可能会导致伤害或不良反应。

在接受正骨手法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

中医正骨手法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的手法、固定、药物、练功四大治疗方法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正骨八法,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证、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手法运用原则施行手法治疗以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病情,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对骨折、脱位病人,医者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伤患局部的立体形象,确切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也就是“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从而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

概括来说,运用骨伤手法应早、稳、准、巧。

早: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要注意体位道当。

准: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移位方向要确切掌握,操作动作要准确,用力大小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巧:施行手法时动作要轻巧,以省力有效为度,做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亦拢”。

切忌鲁莽粗暴,以免增加新的损伤。

运用骨伤科手法治疗,有时可由医者一人完成,有的则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共同完成。

因此,施法前参加人员应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出一致方案以便在进行手法时共同遵守,动作协调;如途中要改变整复方案,应及时说明,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地达到手法预期的效果。

二、手法的作用(一)整复移位手法可使移位的组织回复到正常的位置,如骨折、脱位、肌腱滑脱的整复。

(二)消肿止痛损伤后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蓄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行气活血,消除瘀滞,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三)舒筋活络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筋膜粘连硬结,关节活动受限。

运用恰当的手法,可以消散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

骨科手法整复

骨科手法整复

桡骨头半脱位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桡骨头未发育好,桡骨颈部的环
状韧带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
桡侧 副韧 带
桡骨环 状韧带
鹰嘴 桡骨环 状韧带
冠突 尺骨
桡骨 粗隆
尺骨 冠突
桡骨环状韧带
诊断
外伤史:幼儿上肢牵拉史 症状:肘部疼痛,不能上举上肢 体征:肘关节呈半屈曲、前臂呈旋前位、不敢
后旋 肘关节外侧压痛、肘关节无肿胀、无畸形 X 线片也正常

•)背侧缘(反Barton骨折

)• 粉碎型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骨折骨块折受块腕受骨腕骨 碰击碰向击背向侧掌移侧移 位位
桡骨远端骨折
特殊体征
“餐叉样” 畸形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 远端 侧方 移位
“枪上刺刀样”畸形








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Smith骨折)
牙齿侧方,随即抽出手指,以免被无意咬 伤。 2、如果由于局部肌肉痉挛,复位数次不能 成功,可局部用2%利多卡因2~3ml封闭,或 按摩局部后,再行复位。
口内复位法
脱位机制和分类
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 前脱位又分为
喙突下脱位 (多见)
盂下脱位 锁骨下脱位
诊断
有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患处疼痛、肿胀 方肩畸形 肩胛盂处有空虚感 Dugas征阳性
4、端提捺正
下颌关节脱位,两手四指上提下颌关节。
5.足蹬膝顶法
顾名思义,用足蹬,用膝顶,力量 较大,主要用于肩、膝或肘等大关节脱 位的整复。
5.足蹬膝顶法
5.足蹬膝顶法
膝顶法:也是一人操作,以肘关节脱位为例,患者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

总结79种中医正骨手法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 (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操作方法: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
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 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 挤迫。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要领: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
上,如不施以牵引则脱位难以纠正。
2、拔伸牵引
一助手固定脱位关节的近端肢体,另一助手握住伤 肢远段进行对抗牵引,牵引力量和方向根据病情而定,
3、掌握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 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 的功能可能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 活上的要求。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4、抓住整复时机:伤后4~6小时最好。 5、选择适当麻醉:0.5~2%普鲁卡因局麻。 6、做好整复前准备工作。
一致,同样也应注意对牵引方向和力量的
及时调整。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 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向心或近关节部位的 骨折,由于近骨折端相对固定不易改变方向和位
置,而骨折远端失去近端控制后可以随意改变位
置,一般拔伸牵引手法难以完全纠正肢体力线,
需要配合旋转屈伸手法。
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
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 列双骨折就象单骨折一样复位。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要领:两手拇指挤食、中、无名
指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相夹挤
两骨间隙。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折顶法: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肌肉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操作方法:
旋转手法用于纠正骨折的 旋转移位,术者手握其远
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
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
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屈伸手法主要用于纠正骨折远端的侧方移位( 前后移位)和成角畸形。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 ,另一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
瘀舒筋的目的。
第三节 脱位复位手法
历史沿革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下 颌关节脱位的口腔内复位法。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 了肩关节脱位椅背复位法。 清•胡延光《伤科汇纂》记载了“上髎歌诀”。
1、手摸心会
通过手法触摸伤部,可进一步辨明 关节脱位的程度和方向
1、手摸心会
手摸心会可以辩明是否脱位,是半脱位
手法适应证
1、大部分的新鲜骨折,尤其四肢骨折可行手法整复。 少部分的陈旧性骨折。对潜在塑形能力较强的儿童 或对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手法治疗具有更为 广泛的适应症。 2、 各部位关节脱位可手法复位,某些四肢关 节陈旧脱位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手法 闭合复位。
手法适应证
3、 身体各处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可行手法治疗,但是
正骨八法 — 手摸心会
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
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 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 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 一个骨折移位的形象,以达到良好
的治疗效果。
正骨八法 — 手摸心会 要领: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及近,两头相对。
还是全脱位,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是新
鲜脱位还是陈旧性脱位等,术者作到心中
有数,施法时才能有的放矢。
2、拔伸牵引
整复脱位的基本手法,起到“欲合先离,
离而复合”的作用;可克服关节周围肌肉因 解剖异常与疼痛而引起的痉挛性收缩。
2、拔伸牵引
关节脱位后,由于周围肌肉痉挛,脱位
的骨端被弹性固定在关节外的某个位置
手法的注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项
2、手法前的准备工作
要充分准备好所需要的一切器材 是否麻醉,以及采取何种麻醉止痛的方法 调整合适实施手法的患者体位,并保持在一定舒适的位置 确定手法, 与助手思想统一,密切合作 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将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与患者说明
手法的注意事项
3、手法操作时的要求
思想集中,操作熟练,随症施治;尽量减轻
骨折脱位。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屈 伸
旋 转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要领:旋转时在牵引下沿肢体纵轴向左或向
右旋转。屈伸时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
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 。
正骨八法 — 旋转屈伸
要充分考虑关节周围肌肉对骨折移位的 影响。一般而言,骨折的整复是以远端就近 端。有些情况下骨折近端同样有严重的移位 ,因此在制定手法计划时,可以考虑同时纠 正近端的移位。
神经、血管、肌腱及韧带的严重损伤应首选手术治疗而 不是手法治疗。 4、各种损伤后遗症的治疗。如骨折后关节僵硬粘连等。
手法适应证
5、 各种软组织劳损、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 关节功能障碍。 6、内伤之气滞血淤、脏腑功能紊乱等。
手法禁忌证
禁忌症则是必须牢记的内容。尽管在临床 实践中,许多禁忌症条款已不再作为手法治疗
手法禁忌证
上述诸条款是临床治疗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其中要么手法治疗有危险,或贻误病情,或加 重损伤,或效果不佳,要么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等,敬请同学谨记为上。
手法的注意事项
1.手法前全面掌握病情
要认真检查,明确诊断,达到心中有数。
对损伤部位做到手摸心会。 注意患者全身情况,临证只有正确选 用手法,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7、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8、切忌使用暴力。 9、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10、避免X线伤害。
正骨八法 — 手摸心会
顾名思义,用手摸,用心去领会。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记载"知其
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
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
其苦"。
,然后利用反折力量纠正骨折重叠或侧方移位。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
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
入的骨折。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回旋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以近
端为固定点,以远端绕近端适当旋转(根据X 线片所显示的旋转移位特点,决定向哪个方向 回旋断端),使骨折斜面相对而有利对位。从 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 脱。
历史沿革
2、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骨折 脱位“须用法整顿归元”,首创用悬吊 复 3、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 、 拿”归纳为伤科八法。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2、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的变化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作用:用于矫正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
一般必须等到骨折重叠、旋转和成角得以纠
正后进行。 “提、端” —— 上提、端起
“按、挤“ —— 按下、挤进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前后侧移位用提按手法 操作方法: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一端向下,
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正骨八法 — 提按端挤
手法效能
1.理伤整复、接骨续筋。
2.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3.宣统散结、剥离粘连。 4.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第二节
骨折复位手法
历史沿革
1、正骨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公元
618~907年)骨伤科形成一门专科。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了“相度损处”、
“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
经有了大部分的接触,使用该法可以起到矫正残余
移位,增加断端进一步稳定的作用。施法时力量一 定要适当,力量太大可以造成骨折的再移位。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骨折段
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 拢的侧方移位。
正骨八法 — 夹挤分骨
操作方法: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
紧密吻合。
正骨八法 — 摇摆触碰
正骨八法 — 摇摆触碰
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
插者,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 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 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
紧密嵌擦,复位更加稳定。
正骨八法 — 摇摆触碰
正骨八法 — 摇摆触碰
该手法仅适合于横断或锯齿样骨折。大斜型、 螺旋型或粉碎型骨折采用此法只会加重断端的移位 和不稳定。使用该法前,术者必须肯定骨折断端已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利用回旋手法解除软组织嵌入时,应避免粗暴手
法,因其可能引起神经或血管的损伤。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正骨八法 — 推拿按摩
用于骨折复位后,调整骨折周围的软组织, 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 而舒展通达,尤其是对关节附近的骨折 更为重要。
正骨八法 — 推拿按摩
顺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 骨捋筋,操作时手法要轻柔,达到散
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 矫正重叠移为位时。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
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一端,在牵引下两
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 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
正骨八法 — 折顶回旋
手法禁忌证
4、施行手法后,疼痛加重或出现异常反应。要立即 停止手法治疗,查明原因。
5、妊娠3个月左右妇女患急、慢性腰痛。手法治疗
可能引起流产或胎动不安。
6、手法区域有严重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手法可
引起病情加重或炎症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