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手法讲解
复位基本手法

复位基本手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旋转回绕端挤按提
屈曲伸展成角折顶
夹挤分骨摇摆触碰
1、手摸心会
术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再与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2、拔伸牵引
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3、旋转回绕
旋转法:肢体有旋转畸形时,术者手握其远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回绕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手持骨折远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
回绕时,两骨折段应紧密相贴,以免缠绕软组织,遇有阻力,说明系回绕方向判断不准,应及时改变方向,切不可施行暴力强行复位。
4、屈伸收展
先在拔伸牵引下配合推移按捺手法使骨折块基本复位,对断端间残留小的移位,通过屈伸活动踝关节数次,利用距骨外形磨塑作用,将残留移位纠正。
5、成角折顶法
用于骨折部肌肉丰厚,断端重叠移位较多,横断或骨折线不整齐的锯齿形骨干骨折,用一般的牵引力量极难拉开其重叠移位。
6、端挤按提法
用于骨干骨折的前后,内外侧移位,当骨折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了骨折的主要畸形。
如前臂尺桡骨骨折。
7、夹挤分骨
用于两个并列的骨干骨折,如前臂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等。
8、摇摆触碰法
一是在整复骨折时,用触碰寻找断端,以远侧断端触碰寻找近侧断端,使之复位。
二是经牵引提按等多种手法整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一手握住远侧断端轻轻左右上下摇摆,检查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是否稳定。
科雷氏骨折的复位手法

科雷氏骨折的复位手法
科雷氏骨折的复位手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患者可以采取卧位或端坐位,上肢外展屈肘90度。
2. 一名助手站在病人的患侧,用双手握病人的前臂向上拔伸。
术者两手紧握患者的手部,两拇指压在骨折远端的背侧,其他四指紧扣大小鱼肌,先进行拔伸牵引,牵引的方向先顺势牵引,然后逐渐的向背侧牵引,3~5分钟后轻微的摇晃骨折部位,迅速尺偏掌屈矫正骨折的桡背侧移位,触摸骨折部平整即告复位成功。
3. 在持续牵引下,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手拇指压在远折段,将手掌向下旋转、屈腕并在牵引同时下压远折段,可达到复位目的。
4. 骨折复位的标志是银叉畸形消失,扪时桡骨表面平整,X线透视骨折对位良好,由于柯力氏骨折为横行骨折,复位后保持屈腕位,即使旋后前臂,也不易再错位。
复位完成后,应立即复查X光片,了解复位的情况。
如果复位满意,两周后软组织肿胀消退,可更换管型石膏。
石膏一共固定4~6周。
拆除石膏后腕关节会有僵硬和活动受限的情况,应该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腕关节的活动范围。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第九章手法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提要尽管在我国正骨手法流派众多,分支各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手摸心会,术者通过对伤部的细致触摸,探明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移位特点,结合影象学分析,形成对骨折的立体印象;拔伸牵引用于克服骨折的重叠移位;旋转屈伸可纠正旋转和成角畸形;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的侧方移位;摇摆触碰可使横断或锯齿样骨折趋于稳定;夹挤分骨主要用于手足、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整复;折顶回旋是对拔伸牵引手法的补充,折顶可纠正不能为单纯牵引所纠正的重叠移位,而回旋手法可以纠正骨折的背靠背移位;按摩推拿主要用于整复后的软组织的理顺。
在整个手法治疗过程中,要求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环境。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遵守手法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早、稳、准、巧。
可以借助影象器材手法复位骨折,但不宜提倡,即便要使,也要作好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
手法整复骨折的X线标准非常重要。
对每一骨折原则上都要争取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因为骨折在解剖位置上可以获得最佳的愈合机会和功能康复可能。
病人的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不同,复位的最后接受标准可有差异。
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其他部位骨折最低也应达到功能对位,即骨折复位后无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肢体力线正常,长度相等。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或几近完全程度,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上的基本要求。
教材原文发挥一、应用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合理应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许多临床问题试行手法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不解努力,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了发扬光大。
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医生已不再是传统上的正骨拿环郎中,他们即可以应用手法对一般骨伤进行闭合整复,也可以通过手术实行对骨折的开放复位,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地发挥中医手法的优势,缩短复位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二)应用手法整复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手法原则进行正规操作。
手法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但是它是靠医生来实现的,并且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

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图文)手法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手法、固定、药物、练功)之一。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旨要》说:“关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该书还首次把‘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归纳为正骨八法。
并详细阐述了手法的适应症、作用及其操作要领。
一、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明确诊断复位之前,医者对病情要有充分了解,根据病史、受伤机制和X 易查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同时分析骨折、脱位发生移位的机制,选择有效的整复手法。
(二)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对多发性骨折气血虚弱,严重骨盆骨折发生出血性休。
以及脑外伤重症等,均需暂缓整复,可采用I临时固定或持续牵弓[等法,待危重病情好转后,再考虑骨折整复。
(三)掌握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当肢体受到外力或肌肉强烈收缩造成骨折后,骨折断端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了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首先要进行骨折复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定,固定也越稳当,骨折才能顺利愈合,功能亦恢复满意。
对每一个骨折都应复,争取达到解剖和接近堡型堂垂婆一若某些骨折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
所袒功盛菇啦,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如老年患者,虽骨折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自理生活无困难,疗效还算满意。
儿童骨折治疗时要注意肢体外形,不能遗留旋转及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及侧方移位,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四)抓住整复时机只要周身情况允许,整复时fl磁呈胁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肿胀较轻,肌肉尚未发生痉挛,最易复位。
伤后4〜6小时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复位也较易。
一般成人伤后7。
10天内可考虑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骨伤科基础-骨折复位手法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前后侧移位用提按手法-操作方法: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 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骨伤科基础-骨折复位手法ppt课件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操作方法: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 -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正骨八法一旋转屈伸-要充分考虑关节周围肌肉对骨折移位的-影响。一般而言,骨折的整复是以远端就近 端。有些情况下骨折近端同样有严重的移位-,因此在制定手法计划时,可以考虑同时纠-正近端的移位。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作用:用于矫正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一般必须等到骨折重叠、旋转和成角得 纠-正后进行。-"提、端”一上提、端起-“按、挤“一一按下、挤进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骨伤科基础-骨折复位手法ppt课件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骨伤科基础-骨折复位手法ppt课件
正骨八法一提按端挤-要领:」-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点要稳固。术 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力-于骨折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檫,-以免损伤皮 。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1、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2、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的变化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3、掌握复位标准。-解剖复位-功能复位-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 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能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 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4、抓住整复时机:伤后4~6小时最好。-5、选择适当麻醉:0.5~2%普鲁 因局麻。-6、做好整复前准备工作。-7、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
正骨八法一摇摆触碰-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
骨折复位方法

一、复位的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
2、功能复位:经过努力复位,骨折处移位未能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
位置上愈合后,对功能无明显影响。
功能复位标准:
(1)对位:长骨骨干﹥1/3;干骺端﹥3/4。
(2)对线:旋转移位应完全纠正;成角移位:成
年人﹤10度;儿童﹤15度。
(3)下肢短缩:成人﹤1公分;儿童﹤2公分。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1)手摸心会:用于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检查整复结果。 (2)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3)旋转屈伸:纠正旋转和成角移位。 (4)端挤提按:整复侧方移位。 (5)夹挤分骨:适用于双骨折,断端互相靠拢移位。
(6)折顶回旋:
折顶:用于横断、锯齿形骨折重叠移位,单靠牵引手法不能纠正者。 回旋:整复背靠背移位的斜形骨折。
(7)摇摆触碰:纠正横形、锯齿形骨折,断端有分离移位者。 (8)按摩推拿
2、切开复位 (详见《骨伤手术学》)
(下一节)
手摸心会
(返回)
拔伸牵引 (返回)
旋转 (下一张)
(1) (2)
(结束)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屈伸
(3)
(返回)
提按 端挤
(返回)
夹挤分骨
(返回)
折顶
摆
触碰 (返回)
第九节 骨折的固定方法 一、外固定:
1、夹板固定 2、石膏固定 3、牵引固定 (皮肤牵引、骨牵引、布兜牵引) 4、支架固定 5、复位固定器固定
二、内固定 (详见《骨伤手术学》)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技巧

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技巧
1. 哎呀呀,你知道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的关键第一步是什么吗?就像建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得先精准判断骨折情况呀!比如小明那次桡骨远端骨折,医生就是仔细查看后才开始复位的呢。
2. 嘿,复位时的力度把握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做饭放盐,多了少了都不行。
我记得有个病人复位时,医生那恰到好处的力度,就像舞者的舞步一样精准。
3. 哇哦,角度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呀!你想想看,要是角度不对,那不就像射箭射偏了一样嘛。
上次老张的复位,医生就特别注意角度,效果那叫一个好。
4. 可不是嘛,牵引可是个技术活呢!这就好像拔河比赛,要掌握好节奏和力量。
有一次看到一个医生牵引得特别到位,就像个经验丰富的船长掌控着船的方向。
5. 哎呀呀,固定这一步也不能马虎呀!好比给宝贝盖上保护罩,得稳稳当当的。
之前小李复位后,那固定得可严实了,让人特别放心。
6. 你说,后续的观察是不是也很重要呀?这就跟照顾小婴儿一样,得时刻留意。
有个病例就是因为医生密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效果才那么好呢!总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真是处处都有技巧,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啊!。
中医正骨八法详解

中医正骨八法详解中医正骨手法中,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
“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
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
“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
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
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
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
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
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 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 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麻。
注意事项(二)
6. 做好整复前准备工作。 7. 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 8. 切忌使用暴力。 9. 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10. 避免X线伤害。
操作应用(一)
手摸心会 适应症和作用 为施行手法前的诊断手法。达
操作应用(六)
夹挤分骨
要领:两手拇指挤食、 中、无名指三指由骨 折部的掌背侧对相夹 挤两骨间隙。
操作应用(六)
夹挤分骨
操作应用(七)
折顶回旋
适应症和作用 折顶法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肌肉
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 移为位时。
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 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 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 转,法从手出”的目的。
操作应用(一)
手摸心会
操作方法
骨折整复前,术者用手触摸骨折部 位,触摸时3先轻后重,由浅及伸,由远 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 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再与X线片所显示 的骨折端移位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 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操作应用(七)
折顶
操作应用(七)
回旋
操作应用(七)
折顶回旋要领:
回旋法:操作时,必须谨慎,两骨折 段须相互紧贴,以免损伤软组织,若感 到回旋时有阻力,应改变方向,使背向 移位的骨折达到完全复位。
操作应用(八)
按摩推拿
适应症和作用
用于骨折复位后,调整骨折周围的
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
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尤其是对关节
附近的骨折更为重要。
操作应用(八)
按摩推拿 操作方法 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
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 目的。
操作应用(八)
按摩推拿
要领:顺肌肉、肌 腱的走行方向由上 而下顺骨捋筋,操 作时手法要轻柔。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操作应用(六)
夹挤分骨
适应症和作用 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骨折
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 靠拢的侧方移位。
操作应用(六)
夹挤分骨 操作方法 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
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 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 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 双骨折就象单骨折一样复位。
前后侧移位用提按手法,操作时,医者两 手拇指按突出的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 骨折另一端向上。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 端挤手法。操作时,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 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 谓之端,用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 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操作应用(四)
提按端挤
要领:操作时手指用 力要适当,方向要 正确,部位要对准, 着力点要稳固。术 者手指与患者皮肤 要紧密接触,通过 皮下组织直接用力 于骨折端,切忌在 皮肤上来回摩檫, 以免损伤皮肤。
操作应用(一)
手摸心会
要领:先轻后重,由 浅及深,从远及近, 两头相对。
操作应用(一)
手摸心会
操作应用(二)
拔伸牵引
适应症和作用 是正骨手法中重要步骤,用于克服肌
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 肢体的长度。
操作应用(二)
拔伸牵引
操作方法
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 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 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 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 牵引。
骨折复位手法
教学目的
1. 了解骨折复位手法的历史沿革; 2. 熟悉正骨手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
项; 3. 掌握正骨八法的操作要领。
重点难点
1. 重点:正骨八法操作应用。 2. 难点:正骨八法操作应用。
思考题
1. 试述施行正骨手法的注意 事项。
2. 简述正骨八法的适应症及 操作方法。
历史沿革
1. 正骨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公元 618~907年)骨伤科形成一门专科。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了“相度损处”、 “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 法。
2.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骨折脱位 “须用法整顿归元”,首创用悬吊复位法治 疗脊柱骨折。
3.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首次把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 为伤科八法。
正骨八法
1. 施行正骨手法注意事项 2. 正骨八法操作应用
注意事项(一)
1. 明确诊断。 2. 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变化。 3. 掌握复位标准:力争解剖复位,最
操作应用(二)
拔伸牵引
要领:先顺势牵引, 再 沿肢体纵轴牵 引,力量轻重适 宜,持续稳妥, 避免过牵。
操作应用(二)
拔伸牵引
操作应用(三)
旋转屈伸
适应症和作用 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
畸形。
操作应用(三)
旋转屈伸
操作方法
肢体有旋转畸形时,术者手握其远 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 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 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 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 整复骨折脱位。
操作应用(三)
旋转屈伸
要领:旋转时在牵引 下沿肢体纵轴向左 或向右旋转。屈伸 时一手固定关节近 段,另一手握住远 段沿关节的冠轴摆 动肢体。
操作应用(三)
旋转
操作应用(三)
屈伸
操作应用(四)
提按端挤 适应症和作用 用于矫正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
移位。
操作应用(四)
提按端挤
操作方法
操作应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按端挤
操作应用(四
提按端挤
操作应用(四
提按端挤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适应症和作用 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
密接触,增加稳定性。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操作方法 摇摆法: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
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地左右摇摆或 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端,待骨折断端 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 已经紧密吻合。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操作方法
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 部紧密嵌插者,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 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可用一手固 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 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擦,复位更 加稳定。
操作应用(五)
摇摆触碰
要领:术者两手固定 骨折部,由助手在 维持牵引下轻轻地 左右或前后方向摆 动骨折远段。
操作应用(七)
折顶回旋
操作方法 回旋法: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
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解脱嵌入骨折断端的 软组织,而后放松牵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 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 对,从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 完全解脱。
操作应用(七)
折顶回旋要领
折顶法:用力大 小,以原来重叠移 位的多少而定。用 力的方向可正可斜。 单纯前后移位者, 正位折顶;同时有 侧方移位者,斜向 折顶。
操作应用(七)
折顶回旋
操作方法 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
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一端,在牵引 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 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 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 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 起,而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端继续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