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法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复位基本手法

复位基本手法

复位基本手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旋转回绕端挤按提
屈曲伸展成角折顶
夹挤分骨摇摆触碰
1、手摸心会
术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再与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2、拔伸牵引
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3、旋转回绕
旋转法:肢体有旋转畸形时,术者手握其远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回绕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手持骨折远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

回绕时,两骨折段应紧密相贴,以免缠绕软组织,遇有阻力,说明系回绕方向判断不准,应及时改变方向,切不可施行暴力强行复位。

4、屈伸收展
先在拔伸牵引下配合推移按捺手法使骨折块基本复位,对断端间残留小的移位,通过屈伸活动踝关节数次,利用距骨外形磨塑作用,将残留移位纠正。

5、成角折顶法
用于骨折部肌肉丰厚,断端重叠移位较多,横断或骨折线不整齐的锯齿形骨干骨折,用一般的牵引力量极难拉开其重叠移位。

6、端挤按提法
用于骨干骨折的前后,内外侧移位,当骨折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了骨折的主要畸形。

如前臂尺桡骨骨折。

7、夹挤分骨
用于两个并列的骨干骨折,如前臂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等。

8、摇摆触碰法
一是在整复骨折时,用触碰寻找断端,以远侧断端触碰寻找近侧断端,使之复位。

二是经牵引提按等多种手法整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一手握住远侧断端轻轻左右上下摇摆,检查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是否稳定。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第九章手法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提要尽管在我国正骨手法流派众多,分支各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手摸心会,术者通过对伤部的细致触摸,探明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移位特点,结合影象学分析,形成对骨折的立体印象;拔伸牵引用于克服骨折的重叠移位;旋转屈伸可纠正旋转和成角畸形;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的侧方移位;摇摆触碰可使横断或锯齿样骨折趋于稳定;夹挤分骨主要用于手足、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整复;折顶回旋是对拔伸牵引手法的补充,折顶可纠正不能为单纯牵引所纠正的重叠移位,而回旋手法可以纠正骨折的背靠背移位;按摩推拿主要用于整复后的软组织的理顺。

在整个手法治疗过程中,要求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环境。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遵守手法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早、稳、准、巧。

可以借助影象器材手法复位骨折,但不宜提倡,即便要使,也要作好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

手法整复骨折的X线标准非常重要。

对每一骨折原则上都要争取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因为骨折在解剖位置上可以获得最佳的愈合机会和功能康复可能。

病人的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不同,复位的最后接受标准可有差异。

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其他部位骨折最低也应达到功能对位,即骨折复位后无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肢体力线正常,长度相等。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或几近完全程度,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上的基本要求。

教材原文发挥一、应用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合理应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许多临床问题试行手法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不解努力,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了发扬光大。

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医生已不再是传统上的正骨拿环郎中,他们即可以应用手法对一般骨伤进行闭合整复,也可以通过手术实行对骨折的开放复位,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地发挥中医手法的优势,缩短复位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二)应用手法整复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手法原则进行正规操作。

手法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但是它是靠医生来实现的,并且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

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

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你了解吗?》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就如同超级英雄需要强大的超能力指南一样,处理尺骨骨折也有它极为重要的“武林秘籍”啊!要是不搞清楚这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那在面对尺骨骨折时就像是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呀!一、复位位置要精准:“就像射击要击中靶心一样准”在复位的江湖里,位置精准那可是头等大事呀!可以说,“复位位置若不准,后续麻烦一大串”。

这就好比射箭,你得瞄准靶心才能射中呀!尺骨骨折后,必须要让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不能有明显的移位或成角。

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要放对位置,否则整个结构就不稳定啦!比如说,如果复位后尺骨还有明显的短缩或旋转,那手臂的功能可就大打折扣了,拿东西、干活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呢!二、力线要正常:“走直线,别拐弯抹角”力线就像是道路一样,得直直的才行呀!正所谓“力线歪歪斜斜,手臂功能歇歇”。

我们的手臂在活动时,力是沿着一定的方向传递的,如果尺骨的力线不正常,那在活动时就会出现疼痛、无力等问题。

这就好比开车在路上,如果路是歪的,那车子开起来肯定不顺畅呀!比如,要是力线有偏差,以后你想挥挥手帅气地打招呼可能都变得很别扭呢!三、稳定性要强:“别像个摇摆不定的墙头草”稳定性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呀!“稳定性不给力,康复过程很闹心”。

复位后的尺骨必须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不能轻轻一碰就又移位了。

这就像盖房子,根基要稳,房子才不会倒塌。

如果稳定性不好,那刚刚复位好的骨折可能又会错开,这可就得重新再来一次啦,多痛苦呀!比如,你总不想刚觉得自己快好了,结果一不小心又回到解放前了吧!四、关节活动要良好:“能屈能伸才是真本事”关节活动良好就像是舞蹈家能自由地舞动一样重要呀!“关节活动若受限,生活乐趣少一半”。

尺骨骨折复位后,不能影响到肘关节和腕关节的活动。

这就像机器人,关节要灵活才能做出各种动作。

如果关节活动受限,那以后想拿个高处的东西、系个鞋带都变得困难无比呢!好啦,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标准就像是一把把打开健康手臂之门的钥匙呀!掌握了这些标准,我们就能在面对尺骨骨折时游刃有余,让受伤的手臂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变得活力满满!朋友们,朝着这些标准努力吧,让我们成为应对尺骨骨折的“超级英雄”,告别那些因为复位不当而引发的“手臂闹剧”啦!别再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和我们一起守护手臂的健康吧!绝绝子呀!。

骨折复位操作规范

骨折复位操作规范

骨折复位操作规范1. 引言骨折复位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或操作,用于恢复断裂的骨头,并确保正确愈合。

本文档旨在规范骨折复位操作,以确保操作者的操作准确、安全、有效。

2. 操作准备在进行骨折复位操作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操场设备准备:确保麻醉药品、手术器械、消毒剂等设备和药品准备齐全;- 环境准备:确保手术室的环境整洁、无菌,并确保手术台、灯具、检测设备等无故障;- 团队准备:确保手术团队配备齐全,包括外科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等;3. 操作步骤3.1 麻醉1.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骨折部位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并告知病人;2. 麻醉师根据麻醉方法进行麻醉操作,并确保病人安全;3. 麻醉师在麻醉操作后,病人进入安全的麻醉状态;3.2 复位前准备1. 外科医生穿戴好无菌手术服和手套,并消毒双手;2. 确定骨折部位并标记;3. 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和器械,并做好准备;3.3 骨折复位操作1. 对于开放性骨折,外科医生需要首先进行伤口处理,包括清洗和缝合;2. 外科医生用适当的力量进行骨折复位,确保骨头复位正确;3. 在复位期间,应提醒病人尽量放松肌肉,以减少复位时的阻力;4. 外科医生需要耐心、细致地操作,尽量避免额外伤害;5. 骨折复位完成后,外科医生需要进行骨折部位的稳定,可以采用内固定物(如钢板、钉子)进行固定;6. 复位操作完成后,外科医生进行伤口处理,并给予必要的止血、消炎等处理;3.4 操作后处理1. 外科医生将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并丢弃使用过的器械;2. 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恢复麻醉出来;3. 护士对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确保病人平稳恢复;4. 骨折复位操作记录: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问题以及病人的反应等,便于后期参考和评估。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需要确保自身和团队的安全,遵守手术室操作规范;- 操作者需要与麻醉师、护士团队密切配合,并确保沟通畅通;- 操作者在进行复位操作时需要谨慎、细致,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和额外损伤。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骨折手法复位技术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骨科手法整复

骨科手法整复

桡骨头半脱位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桡骨头未发育好,桡骨颈部的环
状韧带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
桡侧 副韧 带
桡骨环 状韧带
鹰嘴 桡骨环 状韧带
冠突 尺骨
桡骨 粗隆
尺骨 冠突
桡骨环状韧带
诊断
外伤史:幼儿上肢牵拉史 症状:肘部疼痛,不能上举上肢 体征:肘关节呈半屈曲、前臂呈旋前位、不敢
后旋 肘关节外侧压痛、肘关节无肿胀、无畸形 X 线片也正常

•)背侧缘(反Barton骨折

)• 粉碎型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骨折骨块折受块腕受骨腕骨 碰击碰向击背向侧掌移侧移 位位
桡骨远端骨折
特殊体征
“餐叉样” 畸形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 远端 侧方 移位
“枪上刺刀样”畸形








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Smith骨折)
牙齿侧方,随即抽出手指,以免被无意咬 伤。 2、如果由于局部肌肉痉挛,复位数次不能 成功,可局部用2%利多卡因2~3ml封闭,或 按摩局部后,再行复位。
口内复位法
脱位机制和分类
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 前脱位又分为
喙突下脱位 (多见)
盂下脱位 锁骨下脱位
诊断
有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患处疼痛、肿胀 方肩畸形 肩胛盂处有空虚感 Dugas征阳性
4、端提捺正
下颌关节脱位,两手四指上提下颌关节。
5.足蹬膝顶法
顾名思义,用足蹬,用膝顶,力量 较大,主要用于肩、膝或肘等大关节脱 位的整复。
5.足蹬膝顶法
5.足蹬膝顶法
膝顶法:也是一人操作,以肘关节脱位为例,患者

骨折复位方法

骨折复位方法
第八节 骨折的复位方法
一、复位的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
2、功能复位:经过努力复位,骨折处移位未能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
位置上愈合后,对功能无明显影响。
功能复位标准:
(1)对位:长骨骨干﹥1/3;干骺端﹥3/4。
(2)对线:旋转移位应完全纠正;成角移位:成
年人﹤10度;儿童﹤15度。
(3)下肢短缩:成人﹤1公分;儿童﹤2公分。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1)手摸心会:用于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检查整复结果。 (2)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3)旋转屈伸:纠正旋转和成角移位。 (4)端挤提按:整复侧方移位。 (5)夹挤分骨:适用于双骨折,断端互相靠拢移位。
(6)折顶回旋:
折顶:用于横断、锯齿形骨折重叠移位,单靠牵引手法不能纠正者。 回旋:整复背靠背移位的斜形骨折。
(7)摇摆触碰:纠正横形、锯齿形骨折,断端有分离移位者。 (8)按摩推拿
2、切开复位 (详见《骨伤手术学》)
(下一节)
手摸心会
(返回)
拔伸牵引 (返回)
旋转 (下一张)
(1) (2)
(结束)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屈伸
(3)
(返回)
提按 端挤
(返回)
夹挤分骨
(返回)
折顶

触碰 (返回)
第九节 骨折的固定方法 一、外固定:
1、夹板固定 2、石膏固定 3、牵引固定 (皮肤牵引、骨牵引、布兜牵引) 4、支架固定 5、复位固定器固定
二、内固定 (详见《骨伤手术学》)

中医伤科复位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

中医伤科复位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

中医伤科复位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复位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劲力,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整复移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复位手法的作用及原则复位手法的作用是整复移位,是整复骨折或脱位移位的主要方法。

在施行复位手法时充分了解病情,有目的的施行手法,严格掌握适应症。

主要原则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争取一次复位成功而不增加新的损伤。

(二)复位手法复位手法可分为正骨手法和上骨介手法两种。

1.正骨手法(I)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远到近,两端相对,主要目的是了解骨折部的移位情况,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形象,指导其他正骨手法的施行,是施行正骨手法的首要步骤。

(2)拔伸牵引是沿着肢体的纵轴线进行对抗牵引,克服肌肉拉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的复位手法(图2-51)。

也是整复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

图2.51拔伸牵引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3页图2-51拔伸牵引)【适应证】(1)骨折的重叠移位。

(2)按手法复位中“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本手法是各种手法复位时的基础手法。

【操作方法】先按肢体所在的体位沿肢体的纵轴方向顺势拔伸牵引,再逐渐调整至复位所需位置,借牵引力矫正患肢的缩短、成角畸形,并达到“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目的,为其它手法的施行创造条件。

拔伸牵引一般拟手法进行,但遇筋肉丰富、肌力强大的部位,如下肢骨折,亦可利用器械(如复位床、软绳)辅助,或以手法拔伸与器械配合进行。

在牵引中手法用力应由轻到重,稳定而持久,使移位的骨断端分离,常须持续数分钟之久。

拔伸手法作为基础手法时,应贯彻在复位过程的始终,直至夹板夹缚妥善后方可停止。

(3)旋转屈伸旋转是手握其患肢远段,绕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的复位手法。

【适应证】肢体的旋转畸形(螺旋形骨折)。

【操作方法】由术者手握其患肢远段,在适当拔伸牵引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纠正肢体旋转畸形,使骨折断面扣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
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
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
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图74-17反折、回旋手法
7.端提、捺正前臂骨折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要矫正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

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向上端提。

内、外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使陷者复起,突者复平(图74-18)。

图74-18端提、捺正手法
8.扳正、分骨尺、桡骨,掌骨、跖骨骨折时,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互相靠拢时,术者可用两手拇指及示、中、无名指,分别挤捏骨折处背侧及掌侧骨间隙,矫正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使靠拢的骨折端分开。

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移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压住角顶其余四指分别扳折远近
两骨折段,即可矫正(图74-19)。

图74-19扳正、分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