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甘肃省天水市三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第一次阶段检测 语 文 试 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
“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
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
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
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
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
努力!疾风知劲草。
”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
天水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天水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8高一下·寿光开学考) 下列各句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这是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
②暴力恐怖,是自我孤立;坚决反恐,是人心向背。
如果对暴恐分子不能强硬出手,就是纵容犯罪,纵容他们对其他人权利的侵害。
③不通过脑子的影视作品,无法进入心灵和精神领域,即使一时“缓解”了观众的压力,也只能是扬汤止沸,逞一时之快。
④在旧中国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⑤几年的刻苦学习和勤奋练习,让他的手关节都有些变形了,他对此却不以为然,“一个人想要学好一门技术,不吃苦是学不出来的。
”⑥今年10月,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对久假不归的干部进行了清理,通过严查严管,广大干部纪律作风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的劲头明显提高。
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②④⑥D . ③⑤⑥2. (2分) (2016高二上·晋江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 . 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 . 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 . 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3. (2分)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谷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第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李泽厚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
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
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
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
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
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
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
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
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
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天水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修葺.(qì)芳馨.(xīn)奇葩.(bā)喷薄.而出(bó)B.踯躅.(zhú)摇曳.(yì)国殇.(shānɡ)鼎铛.玉石(chēnɡ)C.诡谲.(jué)怆.然(chuànɡ)窥.视(kuī)羁.旅情怀(jī)D.霰.雪(xiàn)聒.噪(ɡuō)戏谑.(nuè)沽.名钓誉(ɡū)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文章虽有导师署名,但读起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写的英文文稿,更是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B.这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眼看阵地就要失守。
在这间不容发....之时,增援部队赶到了。
C.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D.沂蒙山脉龙飞凤舞....,大部分位于鲁中南的临沂境内,形成了以蒙山为主峰的沂蒙山群峰,景色壮美秀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4.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天水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天水一中2015—2016学年度2014级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憎.恶(zèng)谨.严(jǐn)岑.寂(cén)锱.铢必较(zī)B.翼轸.(zhěn).盛筵.(yán)潦.水(lǎo)叨.陪鲤对(tāo)C.迢.远(tiáo)迤.逦(yǐ)央浼.(miǎn)轻鸢.剪掠(yuān)D.宦.达(huàn)希冀.(jì)拔擢.(zhuó)更.相为命(gèng)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金风阵阵,菊香遍野,梁子湖的螃蟹个儿大,只只都脑满肠肥....,吃起来鲜美无比。
B.这是一架电子分析天平,它能精确地称量微量物质,其准确性可以说是毫厘不爽....。
C.逸兴遄飞....的文化情怀,波澜壮阔的文化创造,是我们古老祖国永葆活力的源泉。
D.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没有“增量”,只吃“存货”,谁都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序,与上文衔接最紧密、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doc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剔透(tī)誊写(téng)畏葸(xǐ)泥古不化(ní)B.疮痍(chuāng)宽宥(yǒu)筵席(yán)前倨后恭(jù)C.攻讦(jié)氛围(fēn)自诩(xǔ)身陷囹圄(yǔ)D.莅临(lì)桑梓(zǐ)谮言(jiàn)自怨自艾(yì)【答案解析】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车到山旁,振聋发聩的瀑布声就把我从沉思中拉回到现实,我不禁惊叹于这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B.书法艺术学习存在“技、艺、道”三个层面,多数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唯有少数人能登堂人室,成为一代大家。
C.基层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琳琅满目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
D.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在三天访华行程中多次呼吁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债券,而中国政府对她的不情之请并没有马上作出明确答复。
【答案解析】B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闯黄灯罚6分”的“史上最严交规”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是因为公安部有关部门在制定这一规则时,没有广泛听取民意,没有科学决策等原因造成的。
B.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C.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D.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答案解析】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民俗,。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甘谷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
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
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
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今天我们说的“现代性”无非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求艺术和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精神。
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时代变化的节奏加速,人的异化进程也随之变快,艺术语言发生激烈的变革在所难免。
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包括现代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能为真正有创新意义艺术之出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邵大箴《艺术中的现代性不是只追求形式变化》,有删改)1.下列对艺术中的“现代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B.“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C.由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的“现代性”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D.“现代性”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
2.下列对中国艺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基本上贯串于20世纪中国画史之中,而这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C.“前卫艺术”,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D.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不能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要追求内在精神的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本文以之为例来谈论艺术的“现代性”与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的关系。
B.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不能参考西方的标准。
C.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要保留这些因素。
D.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就能够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从而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有所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
幼聪警,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
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
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
久之,判三司都凭由司。
建言:“比岁下赦令释逋负,后期未报者六十八州。
请于诸路选官考核,期半月以闻。
”于是脱械系三千二百人,蠲积负数百万。
时太后犹称制,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
”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始置端明殿学士,以命绶,绶固辞。
言:“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今恩赏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
大官市恩以招权,小人趋利以售进,此风浸长,有蠹邦政。
”张士逊罢,乃拜绶参知政事。
初,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
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
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
元昊反,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
绶画十事以献。
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寻卒,谥宣献。
(《宋史•列传第五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岁下赦令释逋负..逋负:拖欠赋税。
B.处分..军国重务处分:处理、处置。
C.帝春秋..富春秋:一年四季。
D.既得疾,不视事..视事:到职办公。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宋绶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一组是()(3分)①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②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③非大臣朋党罔上,何以得此④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⑤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⑥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有所异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B.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C.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D.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绶小时候受到了良好教育。
他的外祖父喜爱他,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书。
她的母亲也有文化,还亲自教导他。
他精通了史书百家。
B.宋绶认真负责。
在三司都凭由司任职时,他发现很多州没有按着皇帝的赦令去做,就请求亲自到各路去考察官员,结果救了几千人。
C.宋绶正直敢言。
太后称制太久,他上书表示反对。
做参知政事时,皇帝对批评章惠太后的谏官、御史产生了猜疑,他就代为辩白。
D.宋绶的仕途较为坎坷。
他因拂逆了太后心意而被调任地方任职。
太后去世后受到了宰相的排挤。
因吕夷简、王曾的矛盾而受处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自陛下躬亲万务,内外延首,思见圣政,宜惩违革弊,以新百姓之耳目。
(2)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雨杜牧连云接塞添迢递①,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注】①迢递:遥远。
9.赏析首句中“添”字的妙处。
(4分)10.诗歌是如何写“雨”的?请以末两句为例作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饮酒之乐的两句是,;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两句是,。
(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描绘水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与孤鹜相映曾辉的句子是,。
(3)古诗常以诗景寄情。
同是写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三、阅读(选做题)12、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
滕王阁风景高昌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
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
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
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
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
水远山长,刚柔相济。
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
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
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
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
波光粼粼,美丽潇洒。
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
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
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
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