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合集下载

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类进步

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类进步

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类进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

它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讨论与研究。

在这个话题上,人们争论不休,探寻人们的自由意志对人类进步的影响。

自由意志被认为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它既是我们能够实现自己梦想和目标的源泉,也给予我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发挥,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由意志推动着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于个体的选择权。

每个人都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这决定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无论是在职业生涯、爱情关系还是其他方面,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这种自由意志赋予了人们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出判断。

正是这种选择权,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并为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其次,自由意志也促进了人们的创新和进步。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创新和变革。

而自由意志使得人们有能力去挑战现状,超越自我。

创新不仅涉及科技和工业领域,也包括人类文化、艺术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的驱动,人们永远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性,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成就。

自由意志的存在,给予了人们寻找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由意志并不是完全脱离限制。

虽然说人们有能力作出自己的选择,但这些选择受到了环境、文化、道德和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个体的选择权需要在社会和个人自身的价值观框架下行使。

这种限制对于保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是必要的,但也可能成为制约个体自由意志发挥的因素。

因此,一个平衡的机制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保证自由意志的发挥至关重要。

因此,个体的自由意志和人类进步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

个体的自由意志是人类进步的基础,而人类的进步又为个体提供了更多发挥自由意志的机会和空间。

这种相互关系促使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改变,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和繁荣。

最后,通过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意志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最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最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

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

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

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

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

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

”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

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

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

浅谈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正确理解这一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每个人”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一大亮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以每一个个体为着眼点的,而不是一群人或人类社会整体。

从马恩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都在前面冠以“个人”一词。

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其次,“每个人”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点。

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社会关系基础。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自由而言的。

个人自由意志力与社会的关联

个人自由意志力与社会的关联

个人自由意志力与社会的关联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自由意志力的本质,这其中关涉到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如何理解自由意志力也成为了无数学者和普通人思考的问题。

在个人自由意志力和社会的关联中,人们难以摆脱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个人的自由意志力也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个人自由意志力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第一部分:个体自由意志力的发展纵观人类历史,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自由意志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提高。

首先,父权制和封建社会的逐渐消亡,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权利保障打下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由意志力的本质。

在当代社会,虽然人们的自由意志力得到了扩展和发展,但是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于个人自由意志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受到的文化、宗教、法律、道德观念等等影响不断地扩展和深入,对于个人自由意志力的塑造和影响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部分:社会与个人自由意志力的互动在社会与个人自由意志力的互动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社会的制度、法律、文化等对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力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但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力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首先,社会对于个人自由意志力的规范和限制,使得个人的自由意志力在制度框架下规范运转。

法律、文化等规范性制度可以对于人的行为和行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而避免人对于社会不利的行为的出现。

例如,在中国,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款对于人们的行为和行动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得人们在个人自由意志力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行为。

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意志力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产生影响。

在社会变革中,个人的自由意志力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例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起和发展,就是许多黑人个人自由意志力的集体结果,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康德到马克思

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康德到马克思

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从康德到马克思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起源可追溯至18世纪末的欧洲。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进行探讨,促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从康德到马克思,一系列思想家们的贡献和理论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框架。

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他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这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即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思维和选择能力,为后来社会学家对于个体自由意识和社会关系之间的探讨提供了基础。

在19世纪初,法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和孟德斯鸠(Auguste Comte)为社会学创立了坚实的基础。

圣西门提出了“社会组织”论,主张社会应当按照科学原则进行组织和管理。

而孟德斯鸠则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探讨。

他的著作《正义简史》被认为是早期社会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随着康德和早期法国社会学家的贡献,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19世纪中叶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Karl Marx)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他的著作《资本论》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也为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社会学在20世纪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变迁、文化现象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方法。

例如,韦伯(Max Weber)的“理解型社会学”强调个体行为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注入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而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则关注社会规范和社会整合的问题,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组织的稳定性和秩序性。

西方法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法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法律思想史斯多葛学派:又叫画廊学派。

是古希腊罗马自苏格拉底以来把人类认识的眼光从自然转向人类自身哲学的继续,其理论核心是伦理学。

法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自然法因自认条件的条理生成;万民法由各国规律而生成;市民法是一个特别社会的规则,体现正义和道德。

公法是与国家组织有关的法律,私法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

成文法指由文字表现形式的人定法,不成文法指存在于城邦中的那些通行的习惯法。

简述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及了5种政体形式:贤人政体、军阀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专制政体。

其中,他倾向于贤人政体。

2、在正式家中对于政体理论有重要发展和修正。

他首次提出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志:①根据执政人数的多少;②执政者权利的形式是否按法律办事。

政体分6种,即君主政体、规则政体、共和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

这里柏拉图倾向于贵族政体。

3、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提出了混合政体的理论。

柏拉图倾向于君主制与民主制的混合政体,亦即君主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相结合,混合制的目的是通过力量的均衡来表达和谐。

柏拉图这种混合制不是完善的。

另外,在其晚年,他主张恢复私有财产制和个人家庭制,取消了共产共妻制。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论:首先,他认为国家是由家庭和村落不断自然发展而形成的。

其次,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联合组成村落,即高一级的共同体。

最后在若干村落组合而为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此可以明白,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人类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趋向于城邦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具有哪些特点?1、法律是一种规章,国家用它来掌握权力并监察和处理违法者;2、法律是一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给予不变遵守法律的习惯;3、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食物合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立的权衡。

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开展脉络就近代而言,民族主义不是在复活,它根本就不曾死。

种族偏见也不曾死。

这些都是当今世界,_上最强势的运动。

——伯林《民族精神再兴:论民族主义之善与恶》一、前言民族和民族主义现象被认为主宰了19和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运动之一,在某些地区甚至是唯一最强大的运动。

〞尤其是20世纪后期,在经过冷战的中断之后,民族主义现象再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别离、南斯拉夫的解体、西班牙的巴斯克运动、北爱尔兰问题、非洲的部族冲突、拉美的印第安人运动等等。

民族主义成为盘旋在世界上空的“幽灵〞。

作为冷战后最为突出的社会运动,民族主义自然引发学者的密切关注。

根据一项并不严谨的统计,截止到2022年亚马逊网上书店关于民族主义的书籍比10年前增加了近30倍。

尽管存在大量的学术文献,但是相对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研究,民族主义一直面临理论开展上的困境,即宏观理论体系和大思想家(grand thinkers)的匮乏。

“和大多数其他的主义不同的是,民族主义从未产生与它自己的伟大思想家:没有它的霍布斯、托克维尔、马克思或韦伯。

〞另外,长久以来富有智识和眼光敏锐的学者对民族主义也采取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因此才令博学者如伯林对近代以来的思想家竟然都没有预见到民族主义——最强大的社会运动——的未来而感到匪夷所思。

塔米尔认为民族主义之所以未能理论化的一个原因是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煽动性和非理性特点,因此民族主义“缺少易于理解的结构、紧密的逻辑和内在的一致性,而被认为是最反理论的。

〞对凯杜里来说,民族主义证明了哲学家试图将世界纳入普遍原那么之下的失败。

不过这并不能作为民族主义不能理论化的理由,因为非理性或概念上的不确定性同样存在于其它社会研究领域。

自由、民主、平等等问题仍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并不比民族主义逊色。

根据研究层次的不同,当前的民族主义研究可以简单区分为形而上的、抽象的或标准意义上的探讨和形而下的、具体的或经验层次上的研究。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意识、自由意志与身心关系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 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 心灵哲学与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心灵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景
• 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化我们对心灵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 通过跨学科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心灵哲学在未来哲学发展中的前景与挑战
物质基础,神经活动与心灵活动密切相关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
响生理活动,生理活动也会影响心理状态
02
身心关系的科学解释
• 多重可实现性:心灵活动可以在不同的
物质基础上实现,如不同的神经网络或计
算机程序
• 心灵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心灵活动与生
理活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体的行为和
体验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 意识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逐渐复杂化过程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01
意识与大脑的结构关系
• 大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 不同区域的大脑皮层与不同类型的意识
活动有关
02
意识与大脑的功能关系
• 大脑的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 大脑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功能与意识活动
密切相关
0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

自由意志研究
• 自由意志的概念与含义
• 决定论的观点及其论据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
身心关系研究
• 身心关系的哲学探讨
• 身心关系的科学证据
• 身心关系对心灵哲学的影响与启示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心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的心灵哲学是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

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

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

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

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

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

”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

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

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

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

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

”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

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

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

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

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1.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又称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

认为人类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没有选择是被决定的。

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詹姆士,存在主义思想家(如尼采、萨特、卡缪),哲学家内格尔,罗伯特.凯恩等。

1.1.由于自然科学上量子力学的发展,将非决定论引入到现代物理学中,按照海森堡的观点,量子的行为符合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量子的位置和动量。

从量子的跃迁到辐射衰变,其行为是随机的,只能用统计规律加以解释,这种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的不足造成,而是由于物理世界的本性决定。

物理学家薛定谔设想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设想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辐射源,一个用来记录辐射粒子的检测器,一瓶毒药和一只活猫。

盒子中的装置是这样设计的,以至于检测器的打开时间刚够辐射材料中的一个原子有50%的几率发生衰变,同时检测器将记录这个粒子。

如果检测器确实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件,那么玻璃瓶将破碎,释放出毒药,于是猫就会被毒死,否则,猫将活着。

然而,在打开盒子观察之前,我们无法知道实验结果。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辐射衰变发生的几率是偶然的,不可预测,实验的结果是猫处于一种死活叠加状态,猫即是死的也是活的。

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也表明,电子在穿过单个狭缝时表现出粒子特性,而在穿过双缝时候则表现出波的特性。

决定论在微观的量子世界失效。

1.2.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神经信号传递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电子活动,因此也应该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我们的神经活动有可能是非决定论的。

物理世界严格的因果决定论使得自由意志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哲学家罗伯特.凯恩从量子力学理论出发,发展出一套非决定论的自由意志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做决定的过程在于神经网络的量子效应,量子波函数的坍塌使得随机性变成确定性,并最终经过混沌过程的放大,成为宏观大脑的决策结果。

这个理论似乎给自由意志留下了空间,但是国内学者徐向东给予这个理论一个有力的批评,“那些试图按照事件因果关系来说明自由意志的人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他们无法解决相关的控制问题和运气问题。

”所谓控制问题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决定是有随机性的量子反应决定的,那么,作为一个宣称自由意志者,他实际上无法决定任何一件事情。

另外如果遇到同等理由的选择事项,比如A和B,那么我们最终的选择是A还是B,就完全是一个运气问题。

1.3.针对这种理论的缺陷,里德,奥康纳等学者主张一种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

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是相对于事件因果关系而言的,事件因果关系是存在于事件与事件之间恒常的因果联系,而行动者因果关系是存在于有理性、有主动性的行动者和其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奥康纳等把行动者置于因果链条的开端,认为自由意志是作为行动者的一种突现的性质,无法被还原到物理事件,这样,我们的行动就最终由我们自己负责,为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找到了基石,这种理论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即它无法说明这种形而上学的自由意志何以在某个时间和以何种理由去做选择,使得自由意志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

非决定论的论证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决定论理论也有不小的难题。

2.决定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决定论,又称为不相容论。

另一种是弱决定论,又称为相容论。

2.1.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又称为不相容论(Incompatibilism)。

认为人类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去选择想要作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被决定的。

自由只是幻觉。

这一主张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从自然科学上都得到广泛支持,并大行其道。

代表人物传统上有牛顿、拉普拉斯、霍尔巴赫、达尔文等。

现代科学上有爱因斯坦,生物学上则有基因决定论者(如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和道金斯),一些目前强人工智能论者亦主张此说。

2.1.2.关于强决定论,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的观点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

如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

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

按照这种说法,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被注定的,因此,必然会导致宿命论,所谓宿命论(fatalism):认为全部或某些事件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的意志对现实无能为力。

从一个全知全能者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必然。

强决定论在逻辑上是最清晰的,但是这种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人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因此也饱受诟病,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随机现象的发现,使得这种理论逐渐被大众所抛弃。

2.2.相容论(compatibilism):或称弱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

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主张是彼此相容的。

一个事件可以同是物理的因果和意志选择的结果。

相容论的哲学上被得到不少认可,因为它的主张综和了自然科学和日常直觉。

传统上代表人物有霍布斯,休谟,黑格尔等。

现代则有斯特劳森,波普尔和塞尔等。

认知科学家丹尼特,物理学家霍金亦持类似观点。

2.2.1.相容论者认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在我们对事物及其规律不了解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没有自由的,人类的自由是随着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的决定当然是因果闭环的,一切都被注定。

但是,大自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甚至没有时间和体积的边界,因此,我们所做的决定在现实性上,并不导致宿命论,因而无法改变。

反而,我们主动的与不同的外界事物交换物质和信息,从而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因此,宿命论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就算我们承认宿命论,什么也不做,其实仍然是一种选择,仍然有未知的命运在等待。

关于相容论,华中科技大学陈刚老师认为,自由意志可以从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两个视角来考虑。

从内在视角来看,我们的决定都是自由的,我们的决定由我们的意志出发。

从外在的观点看,一切都是决定论的,符合因果规律。

但是本文作者认为这也面临着怎样统一内在观点和内在观点的问题,仍然面临着一个解释的鸿沟,即现象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2.2.2.相容论者似乎忽视了自由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区别,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部分是重合的,但是,自由意味着理性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对应于客观世界;而自由意志则标志着一种选择的能力,对应于我们的主观世界。

即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无所知,我们也保持着做选择或者不做选择的权力,而且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盲目的,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其次,相容论者仍然无法回避物理世界因果决定论的封闭性问题。

3.假问题论:无以名之,乃造此名。

这一主张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一个假问题。

只要能分析清楚像“因果”、“决定”和“自由”这些含混概念,问题便会随之消失。

代表人物有早期分析哲学家奎因等。

这种观点虽然很新颖,但是如果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责任问题,我们仍然必须对自由意志做出一番合理的解释。

综合以上对自由意志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自由意志的理解仍然是一个谜题,这个谜题的关键在于主观自我的角色问题,也就是在一个因果链条不断延伸的世界中,自我是这种因果关系的一环或者只是一种副现象,这个问题也必须有一种更基本的心灵哲学理论作为支撑,类似于人类的感觉系统,比如疼痛的主观感受,它到底是我们面对身体危机的一种预警,或者说只是物理事实的一种副现象,毫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