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与过程

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与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朝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
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与过程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本文将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具体的统一过程。
原因:1. 内部混乱与分裂:在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相互争斗,内部矛盾激化,国力逐渐衰弱。
这种内部混乱与分裂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机会。
2. 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自始皇帝时期开始着力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此来保护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3. 政治制度的改革:在秦国,以始皇帝为首的严厉的中央集权政权将各个地方的实权极大地集中到中央政府。
这种政治制度改革使得秦国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其他六国。
过程:1. 嬴政(秦始皇)的崛起:嬴政上位后,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和果断的决策,对抗和消灭了其他的竞争势力,逐渐统一了秦国。
2. 秦国的军事扩张:秦国在秦始皇的带领下,发动了多次战争对抗其他六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赵国的灭亡,这个事件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3. 法律和行政改革: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统一六国的法律和行政体系。
如立法整顿、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等,这些改革措施为秦国实现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 长城的修筑: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修筑了著名的长城。
这使得秦国在边境地区更加安全,并保证了统一六国的稳定。
5. 文化统一: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整合政策,例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政策对于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与过程,是综合了内外因素的复杂过程。
内部混乱与分裂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机会,而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政治制度的改革从实质上保证了统一的可行性。
在统一过程中,嬴政的崛起、秦国的军事扩张、政治、法律和行政改革、长城的修筑以及文化统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事件和政策相互交织,最终促成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成就。
【知识解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基础知识梳理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问题拓展
材料五 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代伟大变革的先锋人物和中国早期法治思想的倡导者、实践 者,通过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改变了秦国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使秦国走向了富强,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3)思想:焚书坑儒。
4. 秦统一的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础知识
二、秦朝的暴政
1. 表现
(1)秦始皇的暴政
①生活上: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经济上: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③法律上: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问题拓展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 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 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 治的正常运行。
——据葛颂、郭建峰《从小农经济发展窥探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并为统一奠定基础。
问题拓展
材料三 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 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 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 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问题拓展
五、秦朝崩溃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原因 (1)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2)吏治的败坏 (3)思想文化上的失误 ①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严酷律法,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②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 导致自身灭亡。 2.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 见,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主 流的时代。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遵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3.结果: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西北)4.巩固统一的措施(1)军事: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2)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皇帝制,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全国军事)。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3)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4)思想:焚书坑儒。
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毁之列。
(危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5.秦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二:秦的速亡】1.原因:①秦的暴政(文化专制、橫征暴敛、严刑酷法)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说课课件(共27张PPT)

疆域 制度 政策 经济 文化
继承
发展
统一与兴衰
历史趋势: 统一 人民群众与兴衰 平民政治
04 评价与反馈
用平板交互软件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 用动画软件绘制秦汉疆域变迁动图 写一篇《连结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小论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
CONTENTS
目 录
1 课标和内容 2 学生和目标 3 思路和方法 4 评价和反馈
01 课标和内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
主题 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
两汉衰亡的原因。
统一与兴衰 教学内容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 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 民起义;两汉的统治;汉 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汉朝的社会矛 盾和农民起义
02 学生与目标
学生情况
可能的困难
1.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高度整合和理解 相关知识;目标
—— 《史记》
第三课 纵横开阖大汉风
读地图,感受国家发展 读史料,感受历史智慧 读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统一
推恩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 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
——《治安策》
饮马瀚海, 封狼居胥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第四课 继承发展看东汉
版图和制度的继承发展 经济和文化的继承发展
1、了解秦统一的过程;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了解汉朝的建立;汉朝对秦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体会 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加深对统一 观念的认同。
2、了解秦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概况;了解 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概况;深刻认识秦的灭亡 与汉的崩溃的原因。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相互间联系的日益加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
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
于越:一作於越。
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
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①。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
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
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①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
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
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③。
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始皇刻石徙之。
”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2(1(2(3公元前至公元前(1(2(3(4(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等地(6)整顿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图片说明※本图是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共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栏是户人,指户主,名为“夫”,身份是“士五”,指无爵或免爵者。
第二栏是户人的妻子,名叫“沙”。
第三栏、第四栏记录了户人的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史料阅读※对秦始皇的肯定主要集中在统一中国的功绩方面,而统一以变革制度为基础。
※读图明史※※历史纵横※两个事件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图片说明※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
公元前年,、在发动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自立为王,号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年,的军队攻占,秦朝灭亡※史料阅读※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
兼并战争期间和和平治国期间应该采取不同的主导思想。
“攻”与“守”的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如果采取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是秦王朝速亡带给后世最深刻的教训。
※读图明史※秦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才也十分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
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秦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大。
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西汉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BC770 BC476
BC221
秦 朝 建 立
BC207 BC206 BC202
秦 楚汉之争 朝 灭 亡
乱世称雄, 结束纷争
革故鼎新, 奠定基础
苛政猛虎, 溃如决堤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 【唯物史观】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
东灭六(国1)以皇权基为本中实现心统的一中央
皇 帝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副丞相
B北C击21运都匈5奴年行要体围制绕大修着,将筑皇分蒙长权工恬城、、这明收修一确回建中,河直套道心但,。 BC南21征8来岭-21南4设年 置和开运凿转灵。渠,设置三郡。
太 尉
丞
御 史
相
大 夫
律令图籍 下达诏令
BC22(1年2)充分开体辟现““五尺家道天”下, ” 管辖特西南点,诸任卿命为官吏皇,室加专强控设制,。
大将蒙恬、收回河套 修筑长城、修建直道
BC218-214年 南征岭南
开凿灵渠,设置三郡
BC221年 管辖西南
开辟“五尺道”, 任命官吏,加强控制。
评价秦朝统一: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二乱、世革称故雄鼎,新结,束奠纷定争基础 统一及拓疆过程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地方体制:
评价顺作秦应用朝了:统社一以会:后发展的的王需朝要长期沿
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建立用了,专影制响主义深中远央。集权
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三公九卿制度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 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 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 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 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 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 仆、宗正。
郡县制度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 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 行政制度的总称。是分封制之后出现 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 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 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 ),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 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 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 终。
课堂小结
秦统
秦朝的统一 1、条件 2、意义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 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 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 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 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 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 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 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
第三课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目录 一 秦的统一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三 秦的灭亡
一
秦的统一
陇西郡
秦朝的统一
长城
东 海
秦王嬴政亲政后广招天下人才, 采取远交进攻、各个击破、的统一 方略,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于公元 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相互间联系的日益加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
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
于越:一作於越。
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
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①。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
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
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①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
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
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③。
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始皇刻石徙之。
”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
闽越以今福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江流域及其沿海岛屿上。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
”其民“处豁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
”④东瓯和闽越,均为于越之分支,也都有“剪发文身”的习俗。
但其各自分立,互不相属。
战国末年,首领为越东海王摇和闽越王无诸,“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⑤。
秦并六国、降于越之后,继续进攻闽、瓯地区,遭到东瓯、闽越人的反抗,经过激烈的争战,秦除其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①,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
①《淮南子·齐俗训》。
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④《汉书·严助传》。
⑤《史记·东越列传》。
南越和西瓯:主要分布在岭南的广东、广西一带。
亦泛称扬越、外越,又曰陆梁。
唐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云:“渭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
”张守节亦云:“岭外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
”②岭南越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交往。
相传尧曾“申命羲叔,宅南交”③,舜曾“南抚交趾”④。
这里所说的“南交”、“交趾”,就是指的岭南一带。
商周以后,中原华夏文化逐渐传入岭南,岭南之特产奇珍,如珠玑、玳瑁、象齿、翠羽,以至“越骆之菌”、“南海之秬”,也先后传入中原地区。
在这长期民族交往的基础上,至有秦一代,岭南终于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建立封建皇朝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开拓岭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当时,始皇使尉屠睢发兵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
”⑤秦军兵分五路,水陆并进,但抵达南岭后,却遭到了南越和西瓯人的顽强抵抗。
史称: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
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
越出击之,秦兵大破⑥。
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
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①秦军经过残酷而持久的激战,“三年不解甲弛弩”②,才打败南越,攻占了番禺。
但西线的军队仍继续受到西瓯人的阻击。
特别是军粮的转运受阻,致使秦军粮食匮乏,无力作战。
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秦始皇乃命监御史禄(史称监禄或史禄)凿渠通道,修成了灵渠。
灵渠,又名零渠。
以其曾部分利用灵(零)河水系的原有河道,故名。
因开凿于秦,一名秦凿渠。
又因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故近代或称之为兴安运河。
灵渠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渠道,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和北渠等工程构成。
铧嘴是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用巨石叠砌而成,前锐后钝,形似犁铧。
这是引湘入漓的关键工程,它有效地使湘江一分为二,一支顺南渠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
南、北渠总长三十四公里,是灵渠的主体结构,是贯穿湘、漓二水的通道。
在铧嘴尾端还筑有“∧”字的大小天平石堤,起着蓄水、溢洪,调剂水量的作用,能保证整个工程发挥正常的效益。
灵渠的兴修,是秦代南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
历代以来,这项工作虽屡有修治,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③。
灵渠分湘入漓,北水南调,不仅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形成了更为合理的生态环境,而且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行范围,并为中原地区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①《史记·东越列传》。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③《尚书·尧典》。
④《大戴礼记·少间篇》。
⑤《淮南子·人间训》。
⑥《汉书·严助传》。
①《淮南子·人间训》。
②《淮南子·人间训》。
灵渠大约修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
这一工程的兴建,直接解决了军粮转输的困难。
秦军得到沿湘江、经灵渠运抵岭南的大批粮饷与物资的接济,才得以深入西瓯,继续作战,杀其君译吁宋,基本控制这一地区。
在此基础上,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征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继续“略取陆梁地”①,即攻占岭南,并分置桂林(治今广西桂平附近)、象(治临尘,今广东崇左境)和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
次年,始皇又谪遣“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②。
与此同时,又曾征集一万五千名未婚妇女至岭南,“以为士卒衣补”③;还一再大批地迁徙刑徒和内地民众到这里屯戍垦殖。
据《汉书·晁错传》载:当时是“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
”大批内迁民众南迁之后,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间的交往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④,主要活动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袤地区。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工具的使用,匈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产生了私有,出现了奴隶制,建立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权。
其最高首领为单于。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
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等。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加之中原地区正处于战乱割据状态之中,因而匈奴奴隶主贵族时而侵扰赵、燕的边境,抢劫财物,掳掠人口作为奴隶。
战国末年,赵名将李牧曾选练战骑武卒,“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迫使它一度“不敢近赵边城”①。
但以后由于内地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赵、燕北边的防御力量削弱,以头曼单于为代表的匈奴贵族统治者,便乘机占据了赵自阴山至“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的大片区域,并继续南下侵拢。
这是对刚刚建立的秦皇朝北边的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除侵扰,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本想在兼并六国之后,立即出师北伐。
但李斯却不以为然。
他进谏道: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②。
③乾隆《兴安县志》。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④《史记·匈奴列传》。
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斯的谏议,显然是不恰当的。
诚然,北击匈奴遭到秦始皇的拒绝,但由于当时兼并六国的战争刚刚结束,秦皇朝草创伊始,大规模的对匈战争的条件还不具备。
因此,秦始皇除委任蒙恬、王离、杨翁子加强对北边的屯戍外,在整个对匈奴的军事部署上,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还是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真正的反击战是在秦皇朝建立五、六年之后才开始的。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他巡视北边,亲临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
这时,一方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秦的反击时机已经成熟。
适逢燕人卢生使入海求仙后还咸阳,以鬼神事,曾奏录图书,云:“亡秦者胡也。
”①始皇以为“胡”人即匈奴,于是乃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大举出击。
在反击战中,蒙恬的第一个目标是收复河南地。
他采用集中兵力,穷追猛打,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若鸷鸟之追群雀”②,很快就收复了河南地以及榆中(今年蒙伊金霍洛旗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
接着,他率军渡过黄河,乘胜追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进抵高阙。
高阙即今内蒙临河县北的狼山口。
这里山脉中断,“两岸双阙”,地势险峻,原是赵的军事要地。
秦军夺回高阙后,又收复了阳山和北假(均在今内蒙乌加河以北和乌梁素海一带),直抵阴山一带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分设三十四(一作四十四)县,重新建立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使其统辖北抵阴山,南至“河南地”北(今河套北部)西过大河,东邻云中(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南)的大片边地。
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
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如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①。
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皇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②十余年。
故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称其“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