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校训及说明

合集下载

光耀亭记 - 惠州学院

光耀亭记 - 惠州学院

光耀亭记惠州属岭南之名区,金山揽粤东之胜概。

登山延瞰,学府尽收眼底。

崇楼纳俊才以拔俗,尧圃因桃李而增色。

自丰湖书院嬗至惠州学院,已八百年矣。

堂宇为之大壮,文脉自兹蔓延。

戊子佳岁,筑光耀亭于金山之上。

静品芸香,名校得倚山之利;闲分水韵,画亭尽望湖之情。

浴丹霞而缉熙,雕檐列彩;接瑞露之沾洽,伟柱当风。

行曲径而飘袂,览英华于芳丛。

生紫荆之浓丽,赏画眉之清声。

闲观日月晦明,真东江流域之妙境也。

千载以降,冠盖无寻,帝王何在?而万世之才永著,三家之诗可读。

慕先哲以建祠,赵汝驭之远见;承旧制而更号,刘可刚之嘉声。

追邹鲁而继功,名居四大;树轨模而启后,惠布千春。

至于学院集思广益,添器象于逸景,种琼蕤于山阿,亦利泽群伦之举也。

校友郭君赞明,光耀集团董事长也。

纵巧思于经营,蜚儒雅之誉望。

鼎力而襄盛举,捐资以建后山。

遂有斯亭之名也。

亭以业名,业以亭显。

今值昭代,惟愿人文与湖山并传于久远。

乃作记刊于石上,以俟登临者识焉。

作者:韩邦亭是山东省枣庄市中区齐村中学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陶然诗社社长东江之阴,鹅郡之南,有金山焉。

西襟榜山之耸翠,北望象岭之飞云。

东浴扶桑之霞日,南穷浩瀚之沧溟。

翠峰耸峙,锦云四垂。

四表八荒,恍乎目前;奇峰叠巘,拱手胸次。

山麓之陬,黉楼林立。

惠州学院,依偎其怀。

每至暇日,陟岭登山者,不绝于途也。

然坡有塞途之荆棘,巅无憇息之凉亭。

游者莫不有憾焉。

某日,登山协会诸君游焉,感苍翠满山却无丹亭相缀也,遂倡筑亭之议。

工会为慰莘莘,立行之。

奔走呼号,四寻馈建。

殚精竭虑,终乃有成。

校友光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君赞明先生,宅心仁厚,爱校心切,反哺情殷,慨然允喏,捐帑兴建,其应如响。

于是焉,亲董其役,不殚辛劳,陟山采点,设计筹谋。

鸠工庀材,卜日肇工,劈棘开山。

先筑路后修亭。

自戊子暮春庀工迄孟秋告竣,不经年而成焉。

径吐白龙,曲体穿林而卧石;亭餐霞日,横丹竖翠而凭风。

吁嚱!郭君之德,泽被千秋矣。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篇一《浅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训个性化思考》论文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个性化;现状;原因;思考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确立时提供借鉴,从而丰富和发展大学校训文化。

近年来,各大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扩大办学规模,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学生人数等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但伴随对“综合性”的追求,许多学校个性丧失、方向迷失、文化内涵不够、办学特色不足之类的问题越发凸显。

而凝练了大学办学特色与大学精神的校训,对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办学特色的彰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的现状(一)雷同现象较多校训陈述的内容雷同,几乎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这一问题导致了大学校训缺乏个性。

其雷同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用词雷同。

在我收集到的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训中,22个高校校训用了“厚德”,35个高校用了“博学”,9所高校用“求是”,15所高校用了“求实”,20所高校用了“明德”,25所高校用了“创新”,有几所高校的校训几乎完全一样,如长治医学院的校训与潍坊学院的一模一样,皆为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惠州学院的校训为:崇德、笃学、求是、创新;赣南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崇德、尚学、求实、创新,仅相差一字;鲁东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日新、笃行,莆田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肇庆学院的校训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长治学院的校训为团结、求实、创新、奋进,仅一词之差。

校训如果没有个性和特色,缺乏感染力,很难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统领和灵魂作用,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成为学校共同体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中澳的校训

中澳的校训

中澳的校训中澳校训是中央大学和澳门大学的校训,它们分别为“格物致知,传媒工笔”和“格物致知,传承澳门”。

这两个校训都包含了“格物致知”的重要理念,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实践和传承的重视。

“格物致知”是中澳校训的核心理念,它来源于《大学》一书中的经典名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真知,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个人修养。

“格物致知”要求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对待事物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

通过用心观察、思考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个人的学术、职业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媒工笔”和“传承澳门”则体现了中澳校训对于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关注。

中澳校训要求学生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将所学所知传递给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它也要求学生继承澳门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澳门的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澳门特有的文化价值。

中澳校训的价值观不仅仅适用于校园环境,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敬畏的态度,尊重知识的力量,并将其用于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自己的文化根源,传承并发扬传统的智慧和价值观。

总之,“格物致知,传媒工笔”和“格物致知,传承澳门”这两个校训是中澳大学的精髓和精神,它们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对学校办学宗旨的诠释。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践行社会责任,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追求、有思考能力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弘道崇德 经世致用校训

弘道崇德 经世致用校训

弘道崇德经世致用校训弘道崇德经世致用,是一所位于华东地区的知名高校。

学校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所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以其严谨的学风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著称。

弘道崇德经世致用,是学校的校训,也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

弘道,即传承道统,弘扬优秀文化。

崇德,即崇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

经世致用,即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

这一校训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学校的核心精神。

弘道崇德,是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

学校注重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待人和气、团结友爱,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经世致用,是学校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学校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有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

校训“弘道崇德经世致用”也贯穿于学校的管理之中。

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均以弘扬文化、注重道德、服务社会为宗旨,不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学生管理,都始终坚持这一理念。

学校致力于打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校训的精神在学校的管理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弘道崇德经世致用,是学校办学的宗旨,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这一校训激励着每一位师生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

正是这一精神,让学校在风雨兼程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无尽的活力。

自强 卓越 报国 校训的诠释

自强 卓越 报国 校训的诠释

自强卓越报国校训的诠释
自强,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在学校中,自强意味着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自强还指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卓越,指在各个方面都力求超越常人,追求卓越的成就和表现。

在学校中,卓越意味着在学业、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力求达到最高水平。

通过努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超越自己的能力,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和杰出的表现。

报国,指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在学校中,报国意味着关注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这可以是通过专业技能的应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可以是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还可以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增强全球视野,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自强、卓越、报国是一个完整的诠释,意味着在学校中,我们要积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追求卓越的成就,同时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贡献给国家和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校训

大学校训

校训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 精神风貌。






东方和西方思想和思维有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东西方大 学办学理念的不同。
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 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东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 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伦理(人文)取向。
中外大学
校训欣赏
国内综合性大学
1.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2.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3.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4.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7.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8.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近思
武汉大学
• 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 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 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 “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 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 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 ,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 概言之,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 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 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惠州学院:“师海扬帆”,导引青年教师成长

惠州学院:“师海扬帆”,导引青年教师成长

惠州学院:“师海扬帆”,导引青年教师成长作者:黄日暖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李浩,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一年后于2009年进入惠州学院,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6年被聘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

现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李浩说既源于自身努力,也与学校给自己的成长空间和支持分不开。

沈威,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惠州学院数学系工作,2013年考取广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学校学历提升计划资助,2016年博士毕业后不久即晋升为副教授。

李浩、沈威两个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个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惠州学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成效。

“博士化工程”“双百培养工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工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惠州学院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校训,发扬“敦重明辨、求真致用”大学精神,大力实施“师海扬帆”计划,引进与培养并举,有效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十二五”期间,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支撑平台,实现了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全覆盖;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 22 项,9人入选“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0人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名单,其中,有近20人取得教授资格证书,有3人成长为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者。

因材施策,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工程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处于基础性环节。

针对学校发展实际与青年教师特点,惠州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大专项工程力促青年教师成长。

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

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创新人才资助项目、学校师资培训经费专项投入等有效途径,惠州学院实施“博士化建设提升工程”,出台了《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修订)》,完善了鼓励包括合同制专任教师在内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的资助力度;出台了《惠州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及推荐业绩条件补充规定》,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不具备博士学位者不得申报正高级职称。

我的学校校训

我的学校校训

我的学校校训学校校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有着一句简洁而深远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

一、厚德“厚德”是我们学校校训的首要精神。

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价值观,我们被鼓励要守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直守法。

培养厚德的过程并不简单,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机会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也期望我们能够在行为上践行正直和守法。

二、博学“博学”是我们学校校训的第二要素。

它强调的是广泛的学习和知识的追求。

学校鼓励我们追求学术成就,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有丰富的课程选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同时鼓励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

博学的精神使我们更加乐于探索和学习,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三、笃行“笃行”是我们学校校训的最后要素。

它强调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和品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笃行要求我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学校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我们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实际能力。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我们关心社会民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总之,我的学校校训:“厚德、博学、笃行”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我们学校鼓励我们始终坚守这一校训,在日常行为中牢记它的内涵和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校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也将伴随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将永远怀着感恩和自豪的心情,将学校校训铭记于心,终身怀抱着厚德、博学、笃行的品质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训说明:
“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是我院校训。

丰湖书院是我院自1946年建校至今长期办学的校址。

“阆苑储英”出自清代名儒、曾任溥仪老师、丰湖书院山长的梁鼎芬(1859~1919)为丰湖书院撰写的楹联“水湄山晖,平湖聚秀;春华秋实,阆苑储英。


“人竞向学”出自清代惠州知府程含章(1763~1832)的《增广丰湖书院膏火碑记》“进所属俊髦士,延师教之。

为之正其趋向,发其志气,增其书舍,厚其膏火,严其考课,亲为讲解文字。

于是从者云集,人竞向学矣。


校训意为学院以优越的环境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师生以好学笃行的精神开展学习与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