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6篇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三篇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三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优秀3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优秀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情感目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教学难点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曹刿论战》选自《》又称《》或《》,家经典之一。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间()焉肉食者鄙()玉帛()夫()战小信未孚()小惠未徧()望其旗靡()公与之乘()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2、积累实词:一段(1)齐师()伐()我(2)公将()战()(3)肉食者()谋()之(4)又何间()焉(5)肉食者鄙()(6)何以()战(7)衣食所安()(8)弗()敢专()(9)小惠未徧()(10)小大之狱()第二段(1)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3)公将鼓()之(4)败绩()(5)公将驰()之(6)其辙()第三段(1)既克()(2)公问其故()(3)一鼓作()气(4)再而衰()(5)三而竭()(6)彼竭我盈()(7)难测()也(8)惧有伏()焉(9)望其旗靡()3、理清线索:提示: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通用9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
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学法: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预习设计: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检查预习,介绍《左传》。
背景。
二、初读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曹刿论战》教案5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学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课时:两课时时间:2012.2.1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左转》。
2.学生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3.掌握重要词句及特殊句式。
【学习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基础上掌握重要词句及特殊句式。
2.明确古今异义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
二.解题:
三.《曹刿论战》背景介绍:(学生自读)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
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小诸侯国。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连累,分别出奔于莒国、鲁国。
齐国大臣杀襄公、立他的堂弟公孙无知为国君,第二年,公孙无知也被杀,所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准备护送
公子纠回齐国,将要到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后,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就结下了深仇大恨。
四.预习检测:学生介绍《左传》
五.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六、自主学习课文:(分组讨论探究)
1.学生听<<曹刿论战>>音频。
2.教师正音。
3.学生自读课文。
(分组读)
4.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
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5.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信未孚.()
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今义:
⑵.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今义:
⑶.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今义:
⑷.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今义:
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今义:
7.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并翻译:
⑴.何以战?
⑵.夫战,勇气也。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⑸.必以分人。
七.课堂小结
八.课堂检测:
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 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①下视其辙.——()
②未能远谋.——()⑶夫大国,难测.也——()
九.预习作业:
1. 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 “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4.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