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战略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传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文中的战略思想和战争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对文中战争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战争观念和战略思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文章内容。

(2)小组讨论,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章中的情景。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

2. 写一篇关于文章中战争观念和战略思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对文章中战争观念和战略思想的运用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战争场景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战争场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曹刿论战》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

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学法: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预习设计: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检查预习,介绍《左传》。

背景。

二、初读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

3.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曹刿论战》文本。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课后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曹刿论战》与其他相关历史事件的异同,如春秋时期的其他战役等。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课文知识点。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__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__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__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教师导学案

曹刿论战教师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望其旗靡.(mǐ)小惠未徧.(biàn)下视其辙.(zhé)遂.逐齐师(suì)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肉食者谋.(móu )夫.战,勇气也(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4、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他,指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3篇(2021031207013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3篇(2021031207013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1)教师背诵(2)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沙万顷沙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备课组《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目标2:对照课文注释,能理解、疏通文意。

3、目标3:学习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方法。

4、目标4: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目标5: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目标3、4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1)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2)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3)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2、写作背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

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

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了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

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派军队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

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

当是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函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

鲁国军队出兵抵抗,战于鲁之长勺。

【学习过程】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一)活动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 guì)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弗.敢加也(fú)小惠未遍.(biàn)小信未孚.( fú)战于长勺(sháo)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 shì)望其旗靡.(mǐ)彼竭.我盈.(jié)( yí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2)又何间.焉参与(3)肉食者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何以.战凭、靠(5)衣食所安. _指安身_______(6)弗.__不_____敢专.独自享有也(7)对.曰回答(8)小惠未遍.遍及、普遍(9)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10)弗敢加.也虚夸,夸大(11)必以信.实情(12)小信未孚.使信服(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4)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15)虽.不能察.即使明察(16)必以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17)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18)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9)齐师败绩.. _大败_____________ (2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21)下视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2)登轼.而望之车前的横木(23)遂逐.齐师追逐(24)既.克.战胜齐军后既.__已经____ (25)一鼓作.气_鼓起_________ (26)再.而衰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 (27)彼竭.我盈.(士气)枯竭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8)难测.也推测,估计(29)惧有伏.焉埋伏(30)望其旗靡.倒下(31)齐师.伐我.军队《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3.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原因②故克之所以③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2)夫:①夫战,勇气也发语词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3)于:①战于长勺在②告之于帝给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对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4)以:①何以战凭.、靠..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按照(5)之:①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②公与之乘代指曹刿③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④公将鼓之起补足音节作用⑤公将驰之 _代指齐军_____________(6)安:①衣食所安指安身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7)其:①其乡人曰代词,他的②公问其故代词,指取胜③吾视其辙乱代词,指齐军(8)加:①弗敢加也__虚夸,夸大___②万钟于我何加焉_益处_________ (9)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允许(10)伐: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砍伐4.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2)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许可(4)再.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5)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6)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多(8)必以情.古义这里指诚心今义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9)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10)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11)衣食所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安定5.翻译下列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从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0)公将鼓之。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11)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1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1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二)活动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

1.课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形象分析时期曹刿鲁庄公语句形象特点语句形象特点战前①、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远见卓识、有政治远见①、“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政治上平庸,目光短浅重视、②、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爱护老百姓战时①、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②、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非常谨慎、稳重。

从容镇定①、齐人三鼓。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不懂军事,急躁冒进战后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活动3:研讨探究。

1.从全文来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2、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略写战争过程。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样安排详略就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不同意。

课文开始曹刿请见,鲁庄公接见可看出他为人随和;问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看出他重视、爱护老百姓;战前和战时他都能听从曹刿的意见,可看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昏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