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九年级赵素梅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会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3、学习文中对比、衬托的写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学习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体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作者)根据___史料编写的。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2、翻译下列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二)纵观全文,初步感知(温馨提示:用文中的词、句回答问题)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文中曹刿在论战前政治准备时,表现其“取信于民”政治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4、曹刿在对战争取胜的分析时: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在()之时。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三)读史明智1、析人物———曹刿和鲁庄公请以“我喜欢(或我不喜欢)(人物)。

因为他有(性格),从文中,可以看出。

”2、论组材思考: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3、谈心得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

”(四)拓展延伸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2、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请写出一例,分析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目前,我国已将民生问题提上日程,三农问题更是深得民心,你想对现任国家领导人说些什么?(可用一句名言或用自己的话作答)4、拓展阅读:(我来试试)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曹刿论战》学案

《曹刿论战》学案

总第(13 )课时
《曹刿论战》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背书下注释
2、课文阅读研讨,归纳知识点。

3、完成练习题。

二、重点:实词与名句积累;理解文章内容
三、难点:学习文章的写法
四、学习指导
1、读文正字
2、译文
3、背诵书下注释
4、读课文研讨归纳知识点小组交流
5、完成阅读训练
五、当堂训练
1、《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春秋时期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人所编,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
之间的一次战争。

2、解释实词:
肉食者间弗
对牺牲
加信孚福
狱虽察情
忠鼓败绩驰
辙逐既可既
故作再盈
测伏靡。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其军事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难点(1)体会文章剪裁得当、详略分明的写作特点。

(2)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4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但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4)弗(fú)敢专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下视其辙(zhé)(9)登轼(shì)而望(10)望其旗靡(mǐ)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论战”,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文言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⑦公将鼓之()⑧齐师败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3)古今异义词①肉食者鄙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②牺牲玉帛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③可以一战古义:_____ 今义:_____(4)一词多义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3、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1《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兵书。

它是由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章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为经典的之一。

《曹刿论战》的主题是谋略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曹刿论战》。

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争和战略道德的论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两个国家开战,一国的将军曹刿用毒计赢得战争并效仿解放自己的父亲。

文章中不仅涉及到战术的思考,还涵盖了道德准则,如忠诚、正义与慈悲等等。

其以背叛而赢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智取胜”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二、《曹刿论战》背景公元前4世纪,春秋时期后,战火纷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孙武于是著写了《孙子兵法》。

这部著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典。

《曹刿论战》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刻画了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三、《曹刿论战》论点孙武认为:胜负在于军心,关键在于决策。

培养军心与采取决策是一个指挥战争的关键。

因此在战争中,只有建立领导权和培养军心,才能够使得自己的一方获得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胜利。

《曹刿论战》说明了这一思想,其中的故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楚国、齐国为例。

曹刿计算了敌人的水源并下毒敌人的水源,齐国军队因缺水而败北,最终楚国获胜。

这场战争反映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为我们教授了指挥战争的重要性。

四、《曹刿论战》的历史意义《曹刿论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纪实文献的作品,在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具有历史价值。

也是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篇章。

因此,《曹刿论战》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体现在古代军事学,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
主备人:唐朋飞审批人:日期:
一、: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1、、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曹刿()又何间焉()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2、填写下列空白,检验自己对《左传》的了解。

《左传》相传是时所作,是根据国历史写的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曹刿论战》记叙的是国和国之间的之战,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二、课内探究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
...谋之()2齐师伐.我()3又何间.焉()4肉食者鄙.()5何以.战6衣食所安.
7弗敢专.也8对.曰9小惠未徧.
10牺牲
..玉帛11弗敢加.也12必以信.
13小信未孚.14神弗福.也15小大之狱.
16虽.不能察.17忠.之属.也18公将鼓.之
19齐师败绩
..20公将驰.之21遂逐.齐师
22公问其故.23一鼓作.气24再.而衰
25彼竭.我盈.26既克27难测.也
28惧有伏.焉29望其旗靡.
(二)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之时。

6、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7、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9、击鼓进军的原因: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
2、按照什么顺序讲这个故事?
3、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4、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6、乡人阻止曹刿进谏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
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11、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
1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四、简答。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5、“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根据全文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五、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3、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4、本文叙述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长勺之战,读完本文后,你感悟到做人和处事的哪些道理?
5、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