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先秦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文章故事性强,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历史课上学生对此已有所接触。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对于文章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的认知。

1.学生基本能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初步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曹刿、鲁庄公)。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简介长勺之战背景
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2.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3. 学习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整体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 了解文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3. 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记叙剪裁上详略恰当的写作特色。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资料链接1. 《左传》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知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曹刿论战大体目标: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明白取信于民和把握战机的道理。

提升目标:学习作者合理安排材料和运用对照手法塑造人物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分析曹刿人物形象,感悟战例中包括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以下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又何间.焉二、读一读请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设计目的:完成大体目标1,帮忙学生读懂课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预设:文中的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等,师生合作,整理,记录。

三、想一想1.阅读课文,归纳文章各段的段意。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预设: 学生大体能从文当选出相关语句“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师生相互补充。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址。

设计目的:关于教师有所疏漏的地方的补充,更透彻明白得文本,鼓舞学生试探,激发阅读爱好。

四、练一练1.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那么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那么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7)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可以.一战()必以.信()2.指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捐躯..玉帛古义:今义:(2)能够..一战古义:今义:(3)肉食者鄙.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5)再.而衰古义:今义:第二课时导入:一、默一默合上书本,默写课文第三段。

二、读一读朗诵全文,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曹刿和鲁庄公别离是如何的人?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紧扣人物描述语句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随文圈划出来,并批注,选择一例写在横线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明白取信于民和把握战机的道理。

3.学习作者合理安排材料和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2.分析曹刿人物形象,感悟战例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文言文时,可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课文,标注出不懂的地方,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质疑解疑,理解文意。

在理解文意后,学会抓住"论”字,分析人物,体悟道理,学习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下而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曹刿()•肉食者鄙()弗(• •)登轼()而望之•)敢专也望其旗靡(■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又何间()焉■( ) 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惠未徧(■)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 •)_公将驰e之()遂逐齐师()既克()望其旗靡()惧有伏焉() 3.了解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爼的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斜的“长勺之战”。

下而我们了解《左传》。

关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魯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4・将你在疏通课文时对文意理解有疑惑的地方写在下面。

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并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理解古今词义差异。

•了解《左传》及其文学地位,以及齐鲁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

2.能力目标•把握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3.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及对战争策略的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并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把握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认识战前政治准备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中士气、敌情、战略战术和有利战机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历史•提问学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哪些?(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记载的正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2.介绍《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资料助读1.长勺之战背景•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桓公与其庶兄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鲁庄公支持公子纠,因此齐桓公即位后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长勺之战是鲁国反击齐国的胜利战役。

2.字词注音与解释•注音:间(jiàn)、徧(biàn)、帛(bó)、孚(fú)、勺(sháo)、辙(zhé)、靡(mǐ)•解释重点字词: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大之狱、神弗福也等三、初读课文1.个体自读•学生结合注释,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读得畅。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13、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课前预习:第一课时本课题教时数: 2 教时本教时为第 1 教时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曹刿论战》的第一课时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投影: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四、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五、出示自学指导投影: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六、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八、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投影: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苏教九年级下《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九年级下《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九年级下《曹刿论战》教案导语:《曹刿论战》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教案一【教学要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2、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3、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熟读课文〖教学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熟读课文〖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1、重点字注音:guìmóujiàn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演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1、个体自读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3、小组竞读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4、学生齐读课文二、译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⑴加粗词的古今义: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⑸重点句子: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第二课时一、查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通假字;5、重点虚词;6、重点文言句式二、演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三、评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四、探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个地方可以看出?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文注释及资料,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课题:《曹刿论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目标
1.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识记“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重点)
4.翻译并背诵课文。

(重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学习过程:
导入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_____,传说是春秋时期的_____所作,
是根据_____写的_____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学生自读理解课文,解释加粗重点词: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衣食所安()
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3、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狱: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 牺牲: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 加: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 再: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5. 师: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________”。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________;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________;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________;曹刿论战,表现了他________。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________”。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________________”,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________,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2.关于衬托
用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用“乡人”的话衬托出曹刿的________。

用庄公的言行,突出曹刿的________。

3.关于详略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及总结胜利原因是________。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双方交战经过属于________。

三、质疑展示: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共同探究解决,再进行展示。

四、训练巩固
1、请给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
又何间( )焉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小信未孚( ) 肉食者鄙()
2、翻译下列句子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第一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的______和______,通过与庄公的_______,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突出了曹刿的________。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及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升
1、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②夫大国,难侧也,( )惧( )有伏焉。

2、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
教学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