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 51-5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2677/ap.2019.91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Junnan Li, Bin Ma, Bingbing Ya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25th, 2018; accepted: Jan. 7th, 2019; published: Jan. 14th, 2019

Abstract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individu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is often used to reflect the individual’s working memory ability. Insight is part of convergent think-ing (CT) and is a reflec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past research, there has not been a unified conclusion on whether the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ill affect the solution of insight problem.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tart from the controversy that the insight problem solves belong to the general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or the special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and to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insights. Finally, we analyze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 fu-ture outlook is made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Insight Problem, General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Special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李俊楠,马斌,杨兵兵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4日

摘要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个体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中往往采用工作记忆容量

李俊楠等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来体现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大小,顿悟属于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CT)的一部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工作记忆容量大小是否会影响顿悟问题解决一直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从顿悟问题解决属于一般问题解决过程还是属于特殊问题解决过程的争议出发,对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造成研究结论不统一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一个展望。

关键词

工作记忆容量,顿悟问题,一般问题解决过程,特殊问题解决过程Array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licenses/by/4.0/

1. 工作记忆与工作记忆容量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个对当前的任务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与我们日常的学习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个体之间工作记忆的差异往往是导致个体之间认知能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Conway, Cowan, Bunting, Therriault, & Minkoff, 2002; Conway, Kane, & Engle, 2003; Engle, Tuholski, Laughlin, & Conway, 1999)。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工作记忆模型由Baddeley和Hitch 于1974年提出,他们认为工作记忆的模型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语音环路、视空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此后Baddeley在2000年又为此模型加入了第四部分:情景缓冲器(Baddeley, 2000)。

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是评价个体工作记忆能力的一个指标。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大部分采用的是复杂广度任务,比较常见的复杂广度任务有阅读广度任务(Reading Span Task, Rspan)、操作广度任务(Operating Span Task, Ospan)、对称广度任务(Symmetry Span Task, Sysan) (Daneman & Carpenter, 1980; Engle, 1989; Shah, & Miyake, 1996),它们需要被试在执行认知任务的同时记住一些数字或者字母信息,这种任务范式统称为双任务范式。工作记忆的刷新能力也是评价工作记忆能力的指标之一,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Wilhelm et al., 2013),在工作记忆刷新能力测量方面,使用较多的实验范式是n-back任务(McElree, 2001; Owen et al., 2005),该实验范式要求被试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进行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个数来操纵负荷。

2. 顿悟与顿悟问题

顿悟是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CT)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创造性的一部分,指一种明显的,突然灵光一闪的体验。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会伴随着一种突然的、“啊哈”式的体验,这种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算法问题解决需要一步一步的过程才能得到答案,具有意外性和突然性(Davidson, 1995)。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把顿悟问题解决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对问题进行重构的过程(Ohlsson, 1984a, 1984b;

Ash & Wiley, 2006),主要有两种理论去解释这种重构的发生:一是选择理论,这一理论强调重构的发生以及最终问题的解决是个体对一些问题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组合进行选择,同时选择性的忽略一些与解决问题无关的问题元素,重构能力强的个体往往会对这些问题元素和问题元素的组合进行更多的正确的选择(Davidson, 1995);二是“机遇”理论(e.g., Seifert et al., 1995),这一理论强调对问题解决有利元素出现的时机性,当这些元素适时地与问题的一些表征联系到一起时,问题便能得到成功解决。

李俊楠等

在顿悟问题分类方面,Dow和Mayer (2004)的研究提出,顿悟问题可以分为言语类顿悟问题、算术类顿悟问题、空间类顿悟问题(Dow & Mayer, 2004),这一分类主要从问题的表征方式上进行分类,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分类,也被称为经典分类(Chu & Macgregor, 2011)。但随着研究的需要以及为了在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一些无关变量控制更为严格,研究者们对顿悟问题的种类进行了延伸,常见的这些新近的顿悟问题有火柴棍算式问题(Kn?blich et al., 1999)、远距离联想问题(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s, CRA) (Bowden & Jung-Beeman, 2003a) 以及谜语拼图问题(MacGregor & Cunningham, 2008)。

3. 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长久以来,对于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属于普通问题的解决过程还是属于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是认为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算法问题(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属于普通的问题解决过程,有特定的步骤和方法,高工作记忆容量者将会具有更好的顿悟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认为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普通算法问题解决过程不同,是一种特殊问题解决的过程,工作记忆在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高工作记忆容量者表现出较差的顿悟问题解决能力。

3.1. 高工作记忆容量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

持普通问题解决过程观点的研究者们认为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算法问题解决的过程一样,同样需要相应的认知成分以及注意的参与,因此高工作记忆能力者在顿悟问题的解决上具有更好的表现(Bowden, Beeman, Fleck, & Kounios, 2005; Chein & Weisberg, 2014; Ohlsson, 2011; Schooler, Ohlsson, & Brooks, 1993);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对于顿悟问题的解决有一个预测的作用。例如Chein在2010年的一个关于九点问题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高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更倾向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常规思维找到其他有利的线索(Chein, Weisberg, Streeter, & Kwok, 2010),他们认为高容量的个体有更好的前瞻能力,可以在头脑中对图形进行更多的前瞻性操作,因此高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会更快的想到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往往被认为具有更好的执行控制能力,但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顿悟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与个体的执行控制能力有关,工作记忆容量也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加说明了顿悟问题与工作记忆解决的关系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并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Gilhooly & Fioratou, 2009)。相类似的实验中,Edward (2016)的研究通过控制智力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影响,也发现了一个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的相关性,证明了工作记忆容量对顿悟问题解决具有一个促进作用(Edward, Zak, & Gruszka, 2016)。在另外一个研究中,研究者从相关眼动研究中也发现了高工作记忆的个体更有利于在解决顿悟问题中保持更好的注意力,以及具有更有利于顿悟问题解决的眼动轨迹(Yeh et al., 2014)。

3.2. 高工作记忆容量阻碍顿悟问题的解决

持特殊问题解决过程观点的研究者们认为顿悟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是一种突然并且随机的(Ball & Stevens, 2009; Chein, Weisberg, Streeter, & Kwok, 2010; Chronicle, Mac-Gregor, & Ormerod, 2004),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由于具有较强的注意监控能力,导致在解决顿悟问题的时候过于集中于当前问题本身,难以跳出问题本身对问题进行一个有效的重构。另外一方面,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在问题的初始表征阶段,比如对于问题题目的理解、阅读题目的速度等会优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而在顿悟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比如重构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往往会倾向用更为复杂的算法和思考的方式去解决顿悟问题,而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更偏向于简单但

李俊楠等

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顿悟问题,结合顿悟问题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在顿悟问题解决上,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往往有更好的表现(Beilock & DeCaro, 2007; DeCaro et al., 2008; Gaissmaier et al., 2006; Wolford et al., 2004)。Marci S & DeCaro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实验一把火柴棍问题区分成顿悟型和非顿悟型的火柴棍问题,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在顿悟型火柴棍问题上表现出更低的正确率,在实验二中收集了言语类顿悟问题和言语类算法问题,经过统计控制,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对于言语类顿悟问题和言语类算法问题的初始表征有正向的预测,而在顿悟问题的解决阶段又再一次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对顿悟问题的解决具有负向的预测(Decaro, Van Stockum, & Wieth, 2016)。除此,其他研究者也同样发现了工作记忆容量对于顿悟问题解决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Jarosz et al., 2012; Reverberi et al., 2005; Wieth & Zacks, 2011; Wiley & Jarosz, 2012b)。除了高工作记忆容量对顿悟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负向的预测以外,一些研究者还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只与普通算法问题有相关性,而与顿悟问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Ash & Wiley, 2006;

Fleck, 2008; Gilhooly & Murphy, 2005)。

4. 不同结果原因分析

关于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除了顿悟问题不同于普通算法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外,在以往对顿悟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在研究中只采用单一类型的顿悟问题进行研究,比如DeCaro在2015年的研究中只使用了火柴棍问题作为研究中的顿悟问题(DeCaro et al., 2016);De Dreu在2012年的研究中只使用了远距离联想测验(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s, CRA) (Mednick, 1962)任务作为研究中的顿悟问题(De Dreu et al., 2012)。另一方面,Marci S.

DeCaro在2016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对于顿悟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取决于顿悟问题和算法问题在初始表征方面的重合度,这种重合度越大,工作记忆对顿悟问题的影响也越大,比如当顿悟问题类型为言语顿悟时,对于顿悟题目的理解就需要参与更多的注意,需要对顿悟问题题目本身进行一个初始表征,就会发现工作记忆容量在顿悟问题解决中有一个积极的影响(Decaro, Van Stockum, & Wieth, 2016),而通过对比以往关于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研究中的顿悟问题在问题的初始表征上都是不统一的,因此这很可能是造成工作记忆与顿悟问题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研究者的一些顿悟研究中,往往采用的都是经典顿悟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顿悟感受度和顿悟问题熟悉度上的控制在不同研究中很难保持一致性。最后,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在不同的研究中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测量的类型上不同,表现为一些研究中测量的是空间工作记忆,而另外一些研究中测量的是言语工作记忆,这一不同又会导致工作记忆类型与顿悟类型上匹配性的不同从而造成研究结论的不统一。

5. 小结与展望

工作记忆作为我们认知能力一个重要指标,与智力、注意监控能力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Zabelina & Beeman, 2013),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在研究工作记忆与顿悟问题解决关系的时候往往研究的是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的关系,在研究切入点和材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从顿悟问题属于一般问题解决过程还是属于特殊问题解决过程出发,分析了可能造成当前研究结论不统一的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在研究工作记忆与顿悟问题解决关系的时候,未来研究可以搜集不同类型的顿悟问题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仅仅对单一类型顿悟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以往研究很少考虑到工作记忆类型与顿悟问题类型的匹配性,今后研究可以从类型匹配上去探索工作记忆与顿悟问题解决的关系。

李俊楠等

第三,今后的研究在空间和算式类顿悟问题的选取上可以多采用CRA这样无关变量(题目长度一致、评分标准客观)控制更为严格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第四,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容量与顿悟问题解决能力关系上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工作记忆能力的其他指标出发,比如工作记忆的刷新能力、抑制能力等,对工作记忆和顿悟问题解决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Ash, I. K., & Wiley, J. (2006). The Nature of Restructuring in Insight: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proach.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3, 66-7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758/BF03193814

Baddeley, A. D. (2000). The Episodic Buffer: 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4, 417-42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S1364-6613(00)01538-2

Ball, L., & Stevens, A. (2009). Evidence for a Verbally-Based Analytic Component to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In N. Taat-gen, & H. J. van Rij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pp. 1060-1065). Austin, TX: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Bowden, E. M., & Jung-Beeman, M. (2003a). Aha! Insight Experience Correlates with Solution Activation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Review, 10, 730-73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758/BF03196539

Bowden, E. M., Beeman, M. J., Fleck, J., & Kounios, J. (2005). New Approaches to Demystifying Insigh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322-32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j.tics.2005.05.012

Chein, J. M., & Weisberg, R. W. (2014). Working Memory and Insight in Verbal Problems: Analysis of 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s. Memory & Cognition, 42, 67-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758/s13421-013-0343-4

Chein, J. M., Weisberg, R. W., Streeter, N. L., & Kwok, S. (2010). Working Memory and Insight in the Nine-Dot Problem. Memory & Cognition, 38, 883-89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758/MC.38.7.883

Chronicle, E. P., MacGregor, J. N., & Ormerod, T. C. (2004). What Makes an Insight Problem? The Roles of Heuristics, Goal Conception, and Solution Recoding in Knowledge-Lean Proble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0, 14-2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37/0278-7393.30.1.14

Chu, Y., & Macgregor, J. N. (2011). Human Performance o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A Review. Journal of Problem Solv-ing, 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7771/1932-6246.1094

Conway, A. R. A., Cowan, N., Bunting, M. F., Therriault, D., & Minkoff, S. (2002).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Short Term Memory Capacity, Processing Speed, and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30, 163-1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S0160-2896(01)00096-4

Conway, A. R. A., Kane, M. J., & Engle, R. W. (2003).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Its Relation to General Intellig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 547-55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j.tics.2003.10.005

Daneman, M., & Carpenter, P. A. (198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and Reading.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 450-4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S0022-5371(80)90312-6

Davidson, J. E. (1995). The Suddenness of Insight. In R. J. Sternberg, & J. E. Davidson (Eds.), The Nature of Insigh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25-155.

De Dreu, C. K. W., Nijstad, B. A., Baas, M., Wolsink, I., & Roskes, M. (2012). Working Memory Benefits Creative Insight, Musical Improvisation, and Original Ideation through Maintained Task-Focused Atten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 656-66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177/0146167211435795

Decaro, M. S., Van Stockum, C. A., & Wieth, M. B. (2016). When Higher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Hinders Insi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2, 39-4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37/xlm0000152

Dow, G. T., & Mayer, R. E. (2004). Teaching Students to Solve Insight Problems: Evidence for Domain Specifcity in Crea-tivity Train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 389-40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80/10400410409534550

Engle, R. W., Tuholski, S. W., Laughlin, J. E., & Conway, A. R. A. (1999). Working Memory, Short-Term Memory and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A Latent Variable Approa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8, 309-33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37/0096-3445.128.3.309

Fleck, J. I. (2008). Working Memory Demands in Insight versus Analytic Problem Solv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 139-17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80/09541440601016954

Gilhooly, K. J., & Fioratou, E. (2009). Executive Functions in Insight versus Noninsight Problem Solving: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proach. Think Reason, 15, 355-37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80/13546780903178615

李俊楠等

Gilhooly, K. J., & Murphy, P. (2005). Differentiating Insight from Noninsight Problems. Thinking & Reasoning, 11, 279-30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80/13546780442000187

Jarosz, A. F., Colflesh, G. J. H., & Wiley, J. (2012). Uncorking the Muse: Alcohol Intoxication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1, 487-49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j.concog.2012.01.002

Kn?blich, G., Ohlsson, S., Haider, H., & Rhenius, D. (1999). Constraint Relaxation and Chunk Decomposition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5, 1534-1555.

MacGregor, J. N., & Cunningham, J. B. (2008). Rebus Puzzles as Insight Problem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 263-26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758/BRM.40.1.263

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220-23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37/h0048850

N?cka, E., ?ak, P., & Gruszka, A. (2016). Insightful Imagery Is Related to Working Memory Upda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37.

Ohlsson, S. (1984a). Restructuring Revisited: Summary and Critique of the Gestalt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65-78

Ohlsson, S. (1984b). Restructuring Revisited: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Restructuring and Insigh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117-129.

Ohlsson, S. (2011). Deep Learning: How the Mind Overrides Experienc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7/CBO9780511780295

Owen, A. M., McMillan, K. M., Laird, A. R., & Bullmore, E. (2005). N-Back Working Memory Paradigm: A Meta-Analysis of Normative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Human Brain Mapping, 25, 46-59.

Reverberi, C., Toraldo, A., D’Agostini, S., & Skrap, M. (2005). Better without (Lateral) Frontal Cortex? Insight Problems Solved by Frontal Patients. Brain: A Journal of Neurology, 128, 2882-289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93/brain/awh577

Schooler, J. W., Ohlsson, S., & Brooks, K. (1993). Thoughts beyond Words: When Language Overshadows Insi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2, 166-1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37/0096-3445.122.2.166

Seifert, C. M., Meyer, D. E., Davidson, N., Patalano, A. L., & Yaniv, I. (1995). Demystification of Cognitive Insight: Op-portunistic Assimilation and the Prepared-Mind Perspective. In R. J. Sternberg, & J. E. Davidson (Eds.), The Nature of In-sight (pp. 65-124).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ieth, M. B., & Zacks, R. T. (2011). Time of Day Effects on Problem Solving: When the Non-Optimal Is Optimal. Thinking & Reasoning, 17, 387-40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80/13546783.2011.625663

Wiley, J., & Jarosz, A. (2012b).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ttentional Focus, and Problem Solv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258-262.

Wilhelm, O., Hildebrandt, A., & Oberauer, K. (2013). What I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How Can We Measure I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433.

Yeh, Y.-C., Tsai, J.-L., Hsu, W.-C., & Lin, C. F. (2014). A Model of How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Influences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in Situations with Multipl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n Eye-Tracking Analysi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13, 153-16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016/j.tsc.2014.04.003

Zabelina, D. L., & Beeman, M. (2013). Short-Term Attentional Perseveration Associated with Real-Life Creative Achieve-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19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3389/fpsyg.2013.00191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

言语工作记忆容量、注意控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7-1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10.12677/ap.2015.51002 The Effects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on the Uppe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Scores Xiao Zh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940059431@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 Received: Dec. 11th, 2014; revised: Dec. 19th, 2014; accepted: Dec. 30th, 2014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uring the primary school years, students’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have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grades.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ar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it is scarcely known whether and how they affect students’ reading scores.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of reading span task and Stroop color word naming task are used to in-depth analyze the effects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scores. The cluster sample of 150 upper primary students (third, fourth and fifth grad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Verbal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apid language reading achievement. 2) The reading scores of students who have higher attention control capability are better than the lower ones. 3)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on the reading scores i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n, Attention Control Ability, Reading Scor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言语工作记忆容量、注意控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张潇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记忆广度法测短时记忆容量 郭倩 西北师范大学08级应用心理班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本实验以四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采用记忆广度法测定了她们的短时记忆的广度。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短时记忆的特点,和个体短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并发现实验采用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影响。关键字记忆广度法;短时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广度。 1 引言 短时记忆,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当我们打电话时,从电话簿上查到所需要的电话号码后,能立即根据记忆在电话机上拨出这个号码,但事过之后,对这个号码就记不清了。这种记忆现象即属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短时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在0.5-18秒钟,不超过1分钟。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的广度平均值为7±2个,近年的研究表明,记忆广度和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无关联的数字、字母、单词或无意义音节,短时记忆广度7±2个,超过这一范围记忆就会发生错误。如果呈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的并为人所熟悉的材料,记忆广度则可增加。可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再编码,以及适当扩大"块"的信息来增加记忆的广度。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织加以扩大。假定有一个电话号码是“9034293311”,让一个人按顺序阅读一遍后把它记住是有困难的。但若把这个电话号码分为903(地区代号)、429(电话分局代号)和3311(用户编号)三个部分来识记,就容易多了。这因为把记忆单位由单个数字转化为数字组,使每个数字组成为一个记忆单位,这样就只有三个记忆单位,此数正居于短时忆广度的范围之内。在记忆过程中,对材料的这种加工组合,即把分散的,孤立的材料组成一个大的单位,米勒

语言研究新视角_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语言研究新视角* ———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肖晓燕王继红 (厦门大学,厦门361005;麦考瑞大学,悉尼2109) 提要: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它对语言等复杂认知行为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通过与短时记忆概念的对比,本文阐述工作记忆概念的具体含义,梳理欧洲和北美具有代表性的、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四种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和两种广为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工作记忆对语言习得、言语理解以及传译等语言研究领域带来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模型;方法;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4-0086-5 A Working Memory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Research —Models and Implications Xiao Xiao-yan Wang Ji-ho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Macquarie University,Sydney2109,Australia)Working memory(WM)is a key theoretical concept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It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research into complex cognitive behaviors such as language.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WM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better known concept of short-term memory,and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four influential WM models which are highly relevant to language research and two common research methodologies.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WM theories for research into various fields concerning language,inclu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comprehen-sion,and interpreting(both spoken and signed). Key words:working memory;short-term memory;models;methodologies;language research 1引言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也是认知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工作记忆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Mill-er等人(1960)提出,随着Baddeley&Hitch(1974)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而闻名于世。Baddeley(2002:85)将工作记忆定义为“一个或者一系列用来临时储存和操纵信息(以便完成当前认知任务)的系统”。工作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它对言语理解、决策推理、心算加工等复杂认知活动的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语言是人类独一无二的高级智能活动,认知心理学大量关于工作记忆的研究都围绕工作记忆与言语活动的关系展开,特别是言语理解(崔耀1997:1-5,陈平文2007:9-12)。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研究界也开始大量借用其理论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记忆是与语言研究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之一,可以为语言研究的诸多领域,尤其是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言语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以及传译(interpreting)等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鉴于语言研究界对工作记忆的认识还远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如目前仍有教科书和文章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混为一谈),本文作者希望通过与短时记忆的对比,澄清工作记忆的根本含义与性质;同时,作者从欧洲和北美影响较大的工作记忆理论模型中选择了其中4种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理 2011年第4期总第16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1,No.4 Serial No.16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语翻译理论建构”(08CYY005)的阶段性成果。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 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 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 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 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 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 他提出了组块(chunking)概念,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他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信息论中所采用的比特(bit)为单位,而是以组块为单位。 一个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

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例如,18个二进制数字序列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将两个二进制数编为一个十进制的数,如10编为2,00编为0,01编为1,很快便把这18个数再编码为十进制的9个块,即220213032,若按4:1,每4个二进制的数编为1个十进制的数,1010编为10,0010编为2,0111编为7,0011编为3,那么上述18个数就编成4~5块,都能处于短时记忆容量之中。 对于不熟悉二进制与十进制互换的人来说,同时记住这18个数是不可能的。 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 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 神奇的7±2效应,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观察到的。 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们很难一下子看到7个弹子。 1887年,雅各布斯发现,对于无序数字,回忆出的数字最大数量约为7个。 而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音节、字词等。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摘要]: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90年代又兴起了对于工作记忆的研究热潮。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关键词]:工作记忆;语音回路;视空初步加工;中枢执行系统; 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工作记忆研究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一、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回路。 但是直到今天很多教科书都还依旧将工作记忆等同于短时记忆(如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等等)。虽然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含义以及概念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对于这两个概念应该从机能的角度和构成的角度两个方面加以区分。 第一,从机能的角度加以区分。 如果从机能的角度考虑工作记忆,它所保持、存储的信息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并且基于这种存储基础上的处理与加工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算中的记忆就是一种工作记忆。而短时记忆的机能仅仅是起到对信息的存储作用,其存储的信息未必一定是下一步认知活动所要运用到的信息,比如说我们要打电话,所查到的一个电话号码,我们拨过这个电话以后就忘了。如果仅从对信息的存储这一角度考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相通的,但是在机能方面工作记忆比短时记忆,多了一个前期的加工功能。 第二,从构成的角度加以区分。 与机能的角度不同的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系统结构,构成水平上的区分是相当复杂的。工作记忆系统与短时记忆系统到底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还是短时记忆系统包含工作记忆系统,还是反之,这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但是支持工作记忆系统包含短时记忆系统的人要相对多一些。Baddeley & Logie于2002年、Cowan于1999年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用Engle的话说就是,工作记忆系统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两个部分构成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时记忆存储库”。 按照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存储仅仅靠“短时记忆存储库”这一个单一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要想实现短时记忆的机能,“控制加工机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观点出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上并没有大的差别,都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所构成的。但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的差别

正常工作记忆容量是多少

正常工作记忆容量是多少 一个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多少,你知道吗?下面为你整理工作记忆的容量,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我随便说出一串杂乱的数字,比如87543331380473527593936572981,你认为你能立刻记住多少? 一些科学家认为你应该能记住大约7个数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篇题目为《神奇数字7±2》的论文开始,一些研究者就提出我们工作记忆的容量通常是5~9个“事物”,尽管也有一些科学家主张工作记忆的容量实际上更接近于4。 “事物”指的是信息的单元或成块的信息。对于前面所说的数字,你记下的可能是8、7、5、4。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的一位数字被视为一个信息单元。然而,如果你换一种分割方式,就可能会记住更多的数字:87、54、33、31,每两位数被视为一个信息单元,仅仅是信息的组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因此,当科学家说你可以在工作记忆中保存特定数量的事物时,这些事物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都是千变万化的。总之,工作记忆容量虽小但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工作记忆呢?工作记忆就是可以暂时储存一些临时信息的记忆系统,大脑会决定是否值得把这些临时信息转变成可长期保存的信息,比如长期记忆。 事实证明,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记忆容量。这意味着你可以记住

多少信息取决于你接收信息的方式,例如是某人对你说了某些话,还是他对你展示了某些东西。因为这个原因,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是很重要的。每个人工作记忆的能力都不尽相同。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已被证明与智商有很强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工作记忆容量越大等同于智商越高。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比其他人的大呢? 注意力和记忆是不可分割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就会让它在脑中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也使得它更容易被记住。但是,使事情变得更容易被记住只是注意力的一个方面。集中注意力同样意味着忽略外界干扰信息。往往在一点上,人们的表现差异显著。工作记忆容量小的人不能很好地排除那些影响力大的、让人分心的信息。重要的不在于你能记住多少相关信息,而是你能忽略多少干扰信息。人类大脑在锁定相关信息和排除无关信息方面有不同的进程。 记忆能力不仅仅是我们一次可以往记忆中塞进多少信息,还包括我们可以舍弃多少无关信息。下次你发现自己难以记住一串电话号码或者是一副图片的时候,要责怪的就是你那爱分心的大脑。 记忆分类: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如人们对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短时记忆

? 第五章短时记忆 提纲 ? 第一节短时记忆的容量 ? 第二节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 第三节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 第四节短时记忆的遗忘定义 ? 短时记忆 à(有时也称初级记忆或活动记忆)是指一个能存贮 少量信息,使其处于激活且随时可供使用状态的记 忆机制。(the capacity for holding a small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mind in an active, readily available state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短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 记忆广度法 ? 分散注意法 ? 探测法记忆广度法 ? 定义 à雅可布斯(Jacobs, 1887)最早使用了记忆广度法。它主要是测定,在一次单独的呈现之后有多少个项目被试能立刻按其正确 的顺序重复出来。数字、字母、单词、句子等。 ? 程序 à实验时,主试按-定节奏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某个刺激项目,每次实验都从较短系列刺激项目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刺 激项目的系列长度,直到被试不能正确复述时为止。计分方法? 1.被试对刺激项目长度为6和6以下的所得分均为1分,而对刺激项目长度为6以上的则达不到1分,那么,得1分的 最长刺激项目的长度——6,就是计算记忆广度的基础。 若长度为7的刺激系列通过两个,得2/3分 ? 2. 插值法分散注意法 ? 分散注意作业法的关键是,在记忆保持阶 段使用干扰作业,把被试的注意力从所保 持的记忆内容上转移开来,以防止他对所 保持的记忆内容进行练习、复述,进而测 得短时记忆保持量与保持间隔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探测法 ? 探测法也是短时记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 程序是:出示一系列刺激物(通常为字母或数字), 紧接着再出示这一系列中的一个项目作为探测项目, 被试的任务是对探测项目以及系列中的下一个项目进 行反应。 ? 应用此方法,由于被试事先不知道将对哪一个项目作 反应,所以他必须密切注意探测项目之前的所有刺激 及其出现顺序。短时记忆的容量 ? 有限容量7±2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 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 小脑协调能力

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工作记忆自我抑 制能力小脑协调能力 脑前额叶外皮是额叶的前部,运动皮层和运动前区皮层的前方。按照细胞结构学来讲,脑前额叶外皮通过第四层大脑皮质而被定义存在。运动前区皮层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分,其中一种把它分为:前额脑区底部和腹内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区;前和腹侧扣带皮层。它与情景记忆,工作记忆,自我抑制能力都有关系,人类直到十三四岁才能发育完全。在杏仁核启动焦虑的冲动反应时,情绪中枢的另一部分提供了更恰当正确的响应。调节杏仁核的缓冲装置似乎位于新皮质主干道的另一端,即前额后面的前额叶(当人发怒或恐惧时),前额叶开始工作,主要是镇压或控制这些感受,为的是有效对付眼前情势,或通过重新评估而作出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反应,脑的这一新皮质部位发出的是比情绪冲动更具分析性更适当的反应,调控杏仁核及其他边缘系统结构。所以从生理意义上来讲,对情商影响较大的器官是前叶额。了不起的前额叶皮层-“有钱是你唯一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现在我和你一样富有,我们是平等的。”-“不不不,你和我,和他们,还有她,都不一样。你看,我们生下来就不一样。”下一幕便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高潮。盖茨比悉心建立的体面,还有他多年的拼搏与理想,全都在情敌口中轰然

崩塌了。他抽搐的五官离开了原本的位置,他向对手抡起拳头,喝令他“住口!”。他凶狠、愤怒、绝望、悲伤,就像“杀了人一样”。盖茨比失控了。夺爱的战斗本就是紧张的,而对手更是招招致命。掩面而泣的黛西太肤浅,她当然看不见盖茨比尚未崩坏的灵魂,不知他遭遇的只是一场神经系统的挫败:大脑中激增的应激递质关闭了他的前额叶皮层——因为暂时丧失了高级的认知功能,他才落得这样愚蠢。 我们是如何失控的?“沉着冷静”其实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现象。平时,我们的判断、决策、洞察、计划,以及回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都在前额叶皮层中椎体细胞(pyramidal cell,一种锥形神经元)形成的网络的掌控之下。我们平素里没有狂躁的情绪,也感受不到难以遏制的冲动,这也得益于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进化最完全的区域,它的发育过程也比其他大脑区域缓慢,直到青春期才全部完成。这个区域包含许多负责抽象思维的神经回路,能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将信息储存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人类的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灵长类动物。并且,它对压力非常敏感。当压力袭来时,位于大脑底部的下丘脑会迅速作出反应,并诱导脑垂体和肾上腺分泌一系列激素(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以迅速削弱椎体细胞之间的连接,关闭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然而,压力

用P300评价连续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研究

液中的浓度,减少其释放,使其在细胞内外保持合适的浓度,有助于细胞内稳态的维持,从而保护缺血神经元。另外我们研究组之前发现激动甘氨酸受体可起神经保护作用[10],而L 2丝氨酸属于抑制性氨基酸,可激动甘氨酸受体,因此其治疗机理可能亦与此相关。 综上所述,L 2丝氨酸对实验性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其作用时间窗较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为L 2丝氨酸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Hirabayashi Y,Furuya S.R oles of l 2serine and sphing olipid synthesis in brain development and neuronal survival [J ].Prog Lipid Res ,2008,47(3):1882203. [2] Zhenglin J ,K resimir K,Fushun W ,et al.T aurine activates strychnine 2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s in neurons freshly is ola 2ted from nucleus accumbens of y oung rats [J ].J Neurophysi 2ol ,2004,91(1):2482257. [3] Longa E Z ,Weinstein P R ,Carls on S ,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otomy in rats [J ].Stroke ,1989,20:84291. [4] 王国华,姜正林.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J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14521149。 [5] K elly P J ,M orrow J D ,Ning M ,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9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Biomarker Evaluation for Antioxidant Therapies in S troke (BE AT 2S troke )study [J ].Stroke ,2008,39(1):1002104.[6] Ding Y H ,Mrizek M ,Lai Q ,et al.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reduces brain damage and inhibits T NF 2alpha receptor expres 2sion after hypoxia/reoxygenation :an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y [J ].Curr Neurovasc Res ,2006,3(4):2632271.[7] Piao H Z ,Jin S A ,Chun H S ,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w og onin :potential roles of in flammatory cytokines [J ].Arch Pharm Res ,2004,27(9):9302936. [8] Diener H C ,Lees K R ,Lyden P ,et al.NXY 2059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pooled analysis of the S AI NT I and II T rials [J ].Stroke ,2008,39(6):175121758. [9] 李焰生.从循证医学观点评估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2,15(5):2572259. [10]Wang G H ,Jiang Z L ,Fan X J ,et al.Neuroprotective ef 2 fect of taurine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possibly mediated by activation of both G ABAA and glycine receptors [J ].Neuropharmacol ,2007,52(5):119921209.  3【收稿日期】2007211228【修回日期】2009210222 △【通讯作者】T el :020*********,E 2mail :zrhui6@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680995.html, 用P 300评价连续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研究3 孙丽娜1,周蓉晖2,李淑元3 (1.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研室,山东青岛266555,2.广州体育学院解剖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75, 3.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研室,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 目的:评价长时间连续工作记忆的行为学表现与事件相关电位(Event 2related potential ,ERP )的关系。方法:对16位健康男性青年(平均年龄21.4岁),连续进行1h 的32back 数字倒背实验,记录ERP 。结果:受试者的行为学表现明显差异,记录的ERP 的P300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ERP 的P300成分可以客观评价行为学上的差异。【关键词】P300;顶叶;ERP ;工作记忆 【KE Y WOR DS 】 P300; parietal lobe ; event 2related potentials ; w orking mem ory 【中图分类号】R32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834(2010)012076203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2related potential ,ERP )被公认为是评价认知功能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1],并广泛的应用于许多疾病的研究,如精神分裂、痴呆等。ERP 的P300是平均诱发电位晚发正波成分中的一种,常出现在刺激后300ms 。P300被认为是反映认知过程的客观生物学指标[2]。P300反映神经活动相关的知觉、注意、决策、情感、稀少事件的记忆更新等多种因素。在学习习惯化的研究中证明P300波幅和潜伏 期变化不一致。有研究证明习惯化形成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不变,还有报道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不变,以及P300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等相关报道[325]。 ERP 研究中认为习惯化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发生在一个 神经水平,习惯化速度是反映认知能力的指标,机体对新异刺激的应答情况反映了大脑的记忆水平和心理特征。ERP 研究习惯化的报道很多,但很少有报道习惯化在正常普通人群中表现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与ERP 的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是否可以用ERP 来评价人与人之间行为学差异。 (下转第120页)

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争议的实验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工作记忆概念源于对短时记忆系统特性的研究。Hebb 于1949年在他的经典著作《行为的组织》中提出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区分。长时记忆涉及神经系统持久的改变,而他把短时记忆归结为暂时的电活动。Baddeley 和Hitch [1]提出原来应视为单一的短时记忆系统分成三个成分。Baddeley 把工作记忆的模型设想为,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 -tive ),以及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 )和视觉空间缓存器(visuo-spatial sketchpad )的两个子系统[2]。虽然工作记忆的概念是从短时记忆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它与短时记忆有所不同,被定义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能力有限的系统,在语篇理 解、问题解决、推理和学习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工作记忆广度任务要求被试同时进行存储和加工,如Daneman 和Carpenter [3]创建阅读广度任务,要求被试大声朗读句子(要求加工),同时被试要试图记忆每个句子的句尾词,最后回忆这些词(要求存储)。其它的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与阅读广度任务相类似,要求被试在保持目标项(如词、数字、空间方向等)的同时操作认知加工(如简单数学计算或心理旋转)。传统的短时记忆任务(如词语广度或数字广度)仅强调被动的存储,而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强调双重的任务需要(同时加工与存储),因而更贴近复杂认知任务(如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阅读广度和 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争议的实验研究 杨奇伟 (遵义师范学院教科系,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通过对西北大学英语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159名三年级大学生进行英、汉语阅读广度和数字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文章探讨了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中资源分享模型和任务转换假说的争议以及领域通用性和领域特异性的争议。结果不支持任务转换假说,支持资源分享模型。结果同时还表明工作记忆具有一定程度的领域通用性和领域特异性。 关键词:阅读广度;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任务转换假说;资源分享模型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09)-04-0059-05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s Regarding Working Memory YANG Qi-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 Abstract :Through testing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ing span of 159juniors,this research aimed to validate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tapped by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s.The task-switching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Chinese reading span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changing of sentence length.All data could be explained by resource-sharing model.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both domain generality and domain specificity of work -ing memory. Key words :reading span ;digital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switching hypothesis resource-sharing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09-03-20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7014) 作者简介:杨奇伟,男,河南息县人,心理学研究生毕业,遵义师范学院教科系教师,主要从事实验心理学研究。 第11卷第4期 2009年8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Vol.11,No.4Aug.2009 59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实验器材: 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2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 写有3-13个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实验步骤: 1.主试接上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2个视场的明度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 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面部贴紧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组数字,要求 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数字组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 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实验结果: 统计被试的数字和字母的记忆广度。 男数字7.88 字母 6.04 女数字8.42 字母 6.01 实验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有限,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保留的时间也不长。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答:被试的记忆广度受个体影响,不同的被试,短时记忆的广度也不同,但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没有太大的差距。男生女生的字母的记忆广度相差不大,但数字的记忆广度差距有点大,这或许是因为实验时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所造成的。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答: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数字的记忆广度大于字母的记忆广度,说明被试的记忆广度受记忆材料的影响。数字的记忆广度在7~9之间,而字母的记忆广度为5~7之间,原因可能是,被试对数字比较熟悉(很早就接触数字,熟背数字,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要背数字,如记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对数字的视觉编码比较快,而对字母相对不太熟悉;另外,因为字母的发音相对于数字的发音来说比较困难,如有些字母(如F)的发音是2节的,而数字的发音都是1节的,所以被试对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_崔耀

·综述·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① 崔 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012) [摘要]工作记忆是阅读理解研究中经常要涉及到的问题,然而它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Ericsso n &Kint sch根据大量相关研究,于1995年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并对阅读理解中长时记忆 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长时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 时,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和存储具有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性质;工作记忆应该包括短时 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两部分。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存储 问题。 关键词 阅读理解,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 有关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工作记忆是影响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心理表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阅读过程中短时记忆的性质,Baddeley&H itch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模型,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该模型的两个子系统的作用而进行的,对中央执行部分(Central Ex ecutiv e)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忽视了对信息加工中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和存储动态特性的研究[1]。长期以来,工作记忆一直被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在讨论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时,人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对这种暂时存储的容量进行测量。在阅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Danem an&Carpenter于1980年提出的阅读广度(readin span)的测量方法,以及有关阅读广度与阅读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2]。随着人们对工作记忆研究的深入,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和机制逐渐成为注意的焦点。长时工作记忆概念引入了对工作记忆的新解释,也对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长时工作记忆机制 Ericsson&Kintsch[3]认为,如果把工作记忆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并用这种定义和相应的机制来解释所有工作记忆现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1)目前的各种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释专家,或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非常宽广的工作记忆容量?(2)短暂存储的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解 ①本文于1996年8月22日收到。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理论背景 记忆三级加工模型受到挑战: ?它的基本假设是,长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长度的直接函数。但研究表明,仅仅在STM中复述的信息并不能保证进入长时记忆,由此产生了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它的基本假设是STM对学习来说是关键的工作记忆系统,那么STM受损将带来学习困难。然而,Shallice和Warrington(1970年)发现,STM有缺陷的病 人虽然数字记忆的广度有所下降,但仍能进行正常的长时学习,且在日常生活 中的认知技能也没有什么损害。 工作记忆的提出 1974年,Baddeley巴德莱和Hitch辛奇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另外工作记忆模型认为STM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二是一个由很多独立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基本观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和操纵加工信息,以完成复杂任务。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2、视觉空间模板。负责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 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 划。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 语音回路:语音回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这是一个包含着语音形式的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言语复述,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刺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包含两个成分:保持语音信息一两秒的记忆存储;另一个是对声音的调节与控制过程。 视觉空间模板: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暂时存储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枢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类似于注意,主要负责自语音回路及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与长时记忆之间进行联系,同时还负责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主要的工作有选择注意、任务管理、计划、监控以及编码等。 工作记忆理论的发展 Baddeley等人在原来工作记忆模型的三成分外提出工作记忆的第四种成分——情境缓冲器(The Episodic Buffer)的概念,情境缓冲器也是在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之下的。 情境缓冲器是一个能用多种维度代码存储信息的系统,为语音环、视觉空间模板和长时记忆之间的提取提供一个暂时信息整合的平台。每一个系统都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编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摘要: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是专家记忆理论的一种,本文简要回顾了该理论发展 的历程,研究现状,并对其缺点进行了分析。长时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人们从事 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和存储具有短时记忆信息 加工的性质;工作记忆应该包括短时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两部分。 关键词: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一、长时工作记忆理论研究现状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自1995 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认同,并作了 一些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对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进行了验证。涉及了很多领域:人 机交互、体育专长(足球)、神经生理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都验证长时工作 记忆理论。 二、长时工作记忆理论的提出及其形成机制 继Baddeley 和Hitch 于1974 年提出工作记忆模型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展了有 关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该模型的两个子系统的 作用而进行的。后来,人们才开始重视对中央执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信息加 工中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和存储动态特性的研究。 (一)长期以来,工作记忆一直被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 息进行的暂时储存。但是Ericsson 和Kintsch 于1995 年指出,如果用这种定义和 相应的机制来解释所有的工作记忆现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各种工 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释专家或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非常宽广的工作记忆容量?二是短暂存储的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解释非 常熟练的认知活动被中断后,无需很大的努力即可迅速恢复的现象?他们指出, 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中随信息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工作状态,其 中除了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机制,即基于长时记忆的、操作者可以熟练使用的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可以稳定地、 较长期地保留,同时又可通过短时工作记忆中的提取线索,建立一个短暂的提取 通路。 (二)以往的记忆研究中,许多都是采用被试不熟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并以此为基础假定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若要进入工作记忆,必须经过一个搜 索的过程,这被当作长时记忆的一个显著的特性。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 才能进入工作记忆。专家在从事特定活动的认知过程中,研究者们认为,专家可 以熟练掌握某种与特定任务相关的特殊能力,从而在进行此项任务时,使自己的 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扩充。如,象棋大师们在棋子位置记忆实验后,即使不提供任 何线索,甚至增加分心操作,或不给任何提示突然提问,其对棋子位置的记忆成 绩与实验时完全一致,而且其正确性与棋师的水平相关。 (三)长时工作记忆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被试所从事的认知任务必须是他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为进 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应的程序; 其次,被试对认知的材料必须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 储某类信息时,确定相关的知识和模式; 最后,被试必须能够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适当的提取线索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在回忆活动中激活相应的提取线索,进而形成与对某种信息进行编 码时相对应的条件,使这种信息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