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集字旧拓周孝侯碑》

合集下载

虞恭公碑——精选推荐

虞恭公碑——精选推荐

虞恭公碑《虞恭公碑》双称《虞恭公温彦博碑》,唐太宗贞观⼗⼀年(六三七)⼗⽉刻。

碑在陕西省醴泉县,为昭陵陪葬碑之⼀楷书,三⼆六⾏,⾏七⼗七字,碑额阳⽂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六字。

岑⽂本撰⽂,欧阳询书,碑经历代凿损,现存完整字不及⼗之⼀,所传摹刻本,⽂多伪造,后翁⽅纲洗⽯释⽂,罗振⽟亦有释⽂,将凿损字释出。

“宋明拓本祇就上截⼆⼗字许,有⼗九字者,亦有⼆⼗⼆字者,近始见全拓。

明拓本…帝妫升历'之'历'字未损,则后多⼆⼗余字。

若准的…之'的'字未损,稍旧拓,多⼋九字,再次,则道光拓本,于碑字下有…张英拓碑林'五字,近⼜凿云,摹刻本最多。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于南朝梁敬帝太平⼆年(五五七),卒于唐太宗贞观⼗五年(六四⼀),享年⼋⼗五岁。

祖⽗欧阳頠,为南趄陈⼤司空。

⽗亲欧阳纥,亦仕陈为⼴州刺史。

史载,欧阳纥坐谋反罪被杀,以当刑律论,欧阳询原在株连之列,陈尚书令江总为欧阳纥故交,念及旧情,私收养之,欧阳询因此得幸免。

欧阳询⾃幼聪颖过⼈,博涉经史。

隋灭陈,随江总⼊隋,及长,为太常博⼠,与李渊往来颇密。

李渊(唐⾼祖)称帝时,欧阳深得李家⽗⼦(唐⾼祖、唐太宗)器重,累擢给事中,贞观时选作弘⽂馆学⼠,迁太⼦率更令,官⾄银青光禄⼤夫,后⼜封为渤海县男,遂有“欧阳率更”、“欧阳渤海”之别称。

欧阳询书学⼆王,于平正中见险绝,⾃成⼀格⼈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据史载:“询师法逸少(王羲之),尤务劲险,尝⾏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复返,及疲,乃布坐,⾄宿其傍,三⽇乃得法,其精如此。

”(宋朱长⽂《续书断》)历来对于欧体的艺术特点评价甚⾼:“⼋体尽能,笔⼒劲险,篆体尤精……飞⽩冠绝,峻于古⼈,有龙蛇战门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掀举若神,真⾏之书,虽于⼤令(王献之)亦别成⼀体。

”(唐张怀瓘《书断》)“⼈不能到⽽我到之,其⼒险;⼈不敢放⽽我放之,其笔险。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

因此,我们在刻苦钻研、学习王字技法之际,能凝神静气、放松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有分寸地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视自身情况加以解决的。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

“集王字”考略

“集王字”考略

“集王字”考略作者:程曦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6期内容提要:书法史上,汇辑王羲之书法单字而成篇章(称为“集王字”)的现象十分突出且影响广泛。

唐代自高宗成亨三年(672)释怀仁集《圣教序》后,模仿者甚多;宋代虽然不太倾向从石刻习字,但“集王字”碑仍然不少;元明两代“集王字”已经很少,巨碑大版绝无,而且影响大多局限于区域或家族内部;清代则“集王字”更为少见。

域外也曾受此风气的影响,“集王字”以朝鮮半岛最为突出。

王羲之为书圣,集其字成篇的碑帖,自应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在前人零散论述的基础上,对近代以前的“集王字”碑帖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做介绍。

关键词:王羲之:“集王字”:《圣教序》:域外中国书法史上,汇辑王羲之书法单字而成篇章(称为“集王字”)的现象十分突出且影响广泛。

“集王字”情况有两种,一是由书家仿临王羲之书体而写成;一种是从现存的王羲之碑帖中找到相应的字,勾摹或捶拓而成。

本文所称“集王字”指第二种情况,其始于唐高宗成亨三年(672)释l不仁集成《圣教序》,至今未衰。

关于“集王字”,古代的碑帖著录书中往往提及,赵明诫《金石录》、欧阳棐《集古录目》、杨宾《大瓢偶笔》、冯登府《金石综例》、叶昌炽《语石》等书,近代高明一、任平、薛龙春和日本学者田中东竹等人,都曾专门讨论过,但尚缺系统的梳理。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近代以前的“集王字”碑帖进行搜罗并做介绍,深入的研究俟之将来。

一、唐代的“集王字”“集王字”指先有文章,然后从王羲之法帖中找出单字摹字勒石。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所拟《千字文》不算“集王字”。

因为它是先取出王羲之的一千个字,然后再连缀成文,与后代先有文章,再从存世的王羲之碑帖中寻找相应的字还有区别,并且周兴嗣等也只是“模次”,而未刻石。

最早的“集王字”且加刻石的是唐高宗成亨三年(672)释怀仁所集《圣教序》,此后唐代模仿者甚多。

《宣和书谱》记载:唐初“有集王羲之书一十八家者”。

王羲之碑文字帖

王羲之碑文字帖

王羲之碑文字帖
王羲之碑文字帖是指王羲之所书写的碑文作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兼具隶书和行书的特点,运笔激励,线条流畅,构思新颖,尤以草书和楷书著称。

王羲之碑文字帖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兰亭集序》,这是他在东晋咸和十一年(353年)为主持兰亭饮会所写的序文。

该文字体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表达了王羲之对友谊与诗酒文化的向往。

这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也成为了后来中国书法发展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兰亭集序》外,王羲之还留下了许多其他碑文作品。

其中著名的还有《九成宫醴泉铭》、《石门华山碑》、《黄粱梦碑》等。

王羲之碑文字帖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模仿、研究的重要素材。

他的书法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书法大家,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北周文王碑》的拓本与辑本对比研究

《北周文王碑》的拓本与辑本对比研究

2023/08 No.258《北周文王碑》即《强独乐造像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

依其碑文所书年代公元557年可知,其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北朝碑刻之一。

笔者在此把《北周文王碑》现存石刻文献分为四种版本:石本、刻本、拓本、辑本①。

刻于北周时期的原碑属于石本,工匠刻石,以刀代笔。

在流传过程中,依据前人与笔者的分析,《北周文王碑》出现了翻刻与重刻的现象。

这种在石本的基础上再次雕刻,称为刻本。

虽然刻工尽可能恢复碑的原貌,但受时风的影响,刻本与石本仍然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风格。

刻工对石本的理解和自身的技术影响着碑刻的书法风格,这里使用“刻本”而不是“石本”,是为了区分《北周文王碑》在流传过程中因翻刻与重刻而造成的与原碑风格不同的问题。

石刻的第三种版本形态是拓本,这里指现存于《北周文王碑》文物保护单位的拓本(因其较流行于市面,下文简称为“通行本”),以及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中俞宗海旧藏《汉魏隋唐墓阙碑额集》拓本内所含《北周文王碑》的碑额阳刻。

与刻本情况相似,同样一件石刻,不同的拓本有不同的风格。

拓本是对刻本的复制或还原,还原度的高低与拓本制作的主客观条件息息相关[1]。

当然,拓者的主观因素更为重要。

最后一种形态是辑本—将石刻拓本缩影成册。

例如《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所录清朝拓本《强独乐造 像碑》。

《北周文王碑》辑本所录碑文残缺较多,通行本所拓年代晚于辑本,却字口清晰,一改之前宽博之气,较为圆润内敛。

本文以原碑为参考,通过对比拓本通行本与辑本《强独乐造像碑》的书法风格,分析拓者的主观因素对拓本、辑本风格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记载及研究综述《北周文王碑》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清代刘喜海在《金石苑》中始录碑文内容,之后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中对此有补正。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以及清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溯源》等均有著录,多是记录其位置、碑文内容。

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蔡邕,晋朝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笔下的书法作品,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介绍王羲之书法全集。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是王羲之在东晋建康兰亭的那次邀请翰林立群,举行品酒赏菊的活动中所写的序文。

这篇集序以其雄浑的笔墨、深远的意境、婉约的风格,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独特魅力,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王羲之在晋代为颜之仲所刻的石碑上题写的碑文。

在这块石碑上,王羲之展现了其恢弘大气的行书风格,每一个字眼间都透露着深邃的内涵和刚劲的气息。

这部作品体现了王羲之书法上的精神内涵和技巧风貌,被誉为书法界的瑰宝。

《临颜倡楚》《临颜倡楚》是王羲之在晋代时临写颜真卿的《倡楚四行书》,是王羲之为了学习颜真卿的书法风格而亲手临摹的作品。

这部作品中,王羲之恪守颜氏法度,但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展现了他扎实的技法功底和对古人书法的尊崇。

这种在学习他人作品中求得自己风格的艺术追求,使得《临颜倡楚》成为经典之作。

《黄庭经》《黄庭经》是王羲之在东晋时为了陈元礼所抄写的经文,并在其中附上题跋,这部作品内容包括经文本身和王羲之的赏析评价。

在这部作品中,王羲之以草书形式书写经文,展示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

这个作品被认为是王羲之在草书领域上的杰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书写技巧。

以上是王羲之书法全集中的部分代表作品,在王羲之的独特墨韵和书法风格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璀璨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王羲之通过自己的书写,传达了对美的追求、对书法技艺的钻研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羲之书法全集中的经典之作,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游相兰亭“九江本”石刻考略

游相兰亭“九江本”石刻考略

游相兰亭“九江本”石刻考略作者:***来源:《收藏家》2023年第08期关键词:游相兰亭九江本定武兰亭兰亭石刻《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诗序》《兰亭叙》《兰亭记》《褉帖》等,为东晋王羲之书法名作,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原作相传被殉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内,之后传世多为临摹墨本。

宋时因皇室的推崇及金石考据的兴起,临摹、刻拓之风盛行,到南宋时达到士大夫家藏一本的程度。

據史料记载,唐至宋《兰亭序》版本竟达千种之多,收藏甚丰者,多为皇家、重臣及金石学者。

杭州孔庙碑林旧藏中有清重刻《兰亭序》石刻多种,其中有九江本残石一石,笔者对此整理并初步考述如下。

一、石刻概况石刻(图1)原为一组两石,现仅存一石,为杭州孔庙碑林旧藏。

石刻纵32.5厘米,横78.5厘米,厚11厘米,右上角断裂,现已拼合,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石刻表面存在部分风化、磨损情况,并有少量划痕。

石刻字口清晰,按内容分为正文、题跋及落款、印章三类。

正文有界行,为《兰亭序》“观宇宙之大”至“有感于斯文”字段,存刻221字,计20行,均字径2厘米。

正文后为题跋,共2行,计21字,行楷,均字径1.2厘米,内容为“右九江本,绍定壬辰归涂所得,与辛帙第三本殊不同”。

石刻左下角为刻者落款,共1行,计6字,楷书,均字径0.5厘米,内容为“江阴孔省吾刻”。

正文及题跋之间现存摹刻印章14方。

孔省吾,名宪三,字省吾,江苏宜兴人,为江南著名刻工孔千秋之孙、孔昭孔长子,主要活动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

1由此可知,石刻镌刻时间当在清代。

二、泐痕特征及原帖收藏编号除刻文外,石刻表面正文部分存在两组泐痕。

第一组是在“品类之盛”(《兰亭序》全文第九行末)处,有一条斜痕接前文,并损“之盛”二字。

第二组是在“况修短随化”(《兰亭序》全文第十九行中下)至“后之视今”字段(《兰亭序》全文第二十四行末)存在“人字形”裂痕,在“尽古”(《兰亭序》全文第二十行中上)处分叉,并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揽”“不临文”“死生”“视今”18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集字旧拓周孝侯碑》
《平西将军周府君碑》现存江苏宜兴周孝侯庙,碑上题款标明由西晋文学家陆机撰文,集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唐元和六年义兴县令陈从谏重立。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宜兴遇水灾,粮仓被淹,周王庙曾作粮仓。

后因洪水泛滥,粮食腐烂,蒸蚀了石碑,字多漫漶,可辨识字仅三分之二。

此旧拓本所有字迹清晰可辨,故可知其所拓时间至少早于明嘉靖,可称为此碑拓的最善本。

周府君即著名的“周处除三害”中的周处,生于公元242年,卒于297年,字子隐,晋朝阳羡人。

年轻时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

他射虎斩蛟后,入吴求学,立志改过。

曾任吴国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周处刚毅正直,任御史中丞时,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与叛军齐万年交战,战死疆场。

赠平西将军,谥号孝。

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著有《默语》、《吴书》,还撰写了《风土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

平西将军周府君碑部分碑体镶嵌在宜兴周王庙大殿西侧墙壁中,碑面凸出墙体以外。

因年代久远,碑面局部蚀坏,历来不为人们所注目。

此碑顶部有碑体本色的夔龙卷卧,碑上侧穿孔。

从碑的形制看,“穿孔双头夔龙碑”至迟是南北朝时期的。

因为,此后延续到唐代几乎就看不到“穿孔碑”了。

碑文为行书,与唐人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字体毫无二致。

据悉,《兰亭序》真伪辩论由来已久,王羲之及其书法特征是争论关键。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没有行楷书,《兰亭序》是隋朝和尚智永所作,这一论点和者甚众。

中国著名学者、书画鉴定大师扬仁恺则针锋相对,认为王羲之的文字既有行书又有楷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

而此碑的幸存对甄别《兰亭序》真伪有着至关重要的佐证作用。

此拓文与《续修四库全书》中《陆士衡文集》所录略有不同,兹依拓文记全文如下:
晋故散骑常侍,新平、广汉二郡太守,寻除楚内史,御史中丞使,持节大都督涂中京下诸军事,平西将军孝侯周府君之碑。

晋平原内史陆机撰,右将军王羲之书。

君讳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

氏胄曩兴,焕乎坟典,华宗往茂,郁其简书。

启三十之洪基,源流定鼎,运八百之远祚,枝叶封桐。

轩盖烈于汉廷,蝉冕播
于阳羡。

二南之价,传不朽而纷敷,大護之音,声无微而必显,山高海阔,其在斯焉。

祖宾,少折节早亡,吴初召谘议参军,举郡上计,转为州辟从事、别驾步兵校尉、光禄大夫、广平太守。

父鲂,少好学,举孝廉,吴宁国长、奋威长史,怀安钱塘县侯,丹阳西部属国都尉,立节校尉,拜裨将军、三郡都督、太中大夫,临川、豫章、鄱阳太守,晋故散骑常侍,新平、广汉二郡太守,封关内侯。

簪绂扬名,台阁标著,风化之美,奏课为能,应性路讴,亭亭孤美,灼灼横劭。

徇高位于生前,思垂名于身后。

遂以卒意不违,应期出辅。

洋洋风化,俯冠来叶,巍巍之盛,仰继前贤。

君乃早孤,不宏礼制,年未弱冠,膂力绝于天下,妙气挺于人间,骑猎无俦,时英式慕,纵情寡偶,俗弊不欣。

乡曲诬其害名,改节播其声誉。

遂来吴事余。

厥弟欢然受诲向道,朝闻方励志而淫诗书,便好学而寻子史,文章绮合,藻思罗开。

吴朝州县交辟,太子洗马、东观左丞、中书右丞,五官郎中、左右国史,靖共夙夜,恪居官。

次迁大尚书仆射、东观令、太常卿、无难督。

匡熙庶绩,朝廷谧宁使,持节大都,督涂中京下诸军事,封章浦亭侯。

国犹多士,君实得贤,汪洋廷阙之旁,昂藏寮宷之上。

射兽功犹见显,刺蛟名乃远扬,忠烈道自克修,义节情还永布。

琳琅杞梓,珪璧栋梁,君著《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并撰《吴书》焉。

于是,吴平入晋,王浑登建业宫,酾酒既酣,乃谓君曰:“诸人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君对曰:“汉末分崩,三方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乃大惭。

仕晋,稍迁总统,初入拜谘议郎,除讨虏护军、新平太守。

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士美之。

转为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以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以母年老罢归。

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散骑常侍。

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

”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而葬之,然以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
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正绳直笔,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

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其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庶僚振肃,英情天逸,远性霞骞。

陕北留棠,遂有二天之咏,荆南度虎,犹标十部之书。

寻转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回轮出于新平,士女挥泪,褰帷望于广汉。

鸡犬靡喧,振兹威略,宣其惠和,晋京遥仰,部从近钦。

是时,氐贼作逆,有众七万,屯于梁山。

朝廷推贤,以君才兼文武,诏授建威将军,以五千兵奉辞西讨,忠槩尽节,不顾身命。

乃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

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 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弦绝矢尽,播系不救。

左右劝退,处按剑怒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以退为,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韩信背水之军未遑,得喻工输萦带之势,早拟连踪,莫不梯山架壑,襁负来归,戎士扞其封强,农人展其耕织。

秋风纔起,追战勇于雷霆,春水方生,挥插同于云雨。

立功立事,名将名臣者乎~
元康九年,因疾增加,奄捐馆舍,春秋六十有二。

天子以大臣之葬、师传之礼,亲临殡壤,建武元年,冬十一月甲子,追赠平西将军,封清流亭侯,谥曰孝侯,礼也。

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田五顷。


曰:“处母年高,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医药酒米,以终天年。

”太兴二年,岁在己卯,正月十日,葬宜兴旧原。

南瞻荆岳,崇峻极之巍峨,北睇蛟川,浚清流之澄澈。

娶同郡盛氏,有四子靖、玘、札、硕,并皆至性纯孝,过礼丧亲。

坟前之树染泪先枯,庭际之禽闻悲乃下。

遂作铭曰:
周南著美,岐山表灵,叶繁汉室,枝茂晋庭。

皎皎夫子,奇特播名,幼有异行,世存风烈。

早驰闲望,晚怀耿节,颇向豪雄,升名禁阙。

舍爵荣勋,允归明哲,辉赫大晋,封豕多故。

式扬庙略,克清天步,海滨既折,江淮亦沂。

汉水作蕃,条章斯布,俗歌揆日,人谣何暮。

忠贞作相,追踪绛侯,将亭嘉茂,遽掩芳猷。

潜光阳甸,返斾吴丘,旧关虽入,乡路冥浮。

从荣制墓,终非画游,春墟以绿,清淮自流。

深沉素幰,缭绕朱旒,元堂寂寂,黄泉悠悠。

书方易折,家楬难留,镌兹幽石,万代千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