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
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
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
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
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
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
湿热体质吃什么中成药?根据湿热类型对症下药

湿热体质吃什么中成药?根据湿热类型对症下药
湿热体质一般分为热重和湿重,湿热体质的人比较容易出现痘痘等肌肤问题,对付湿热体质可以用中医药来调理,但是不同的湿热类型有不同的调理方法。
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热重
主要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茵陈蒿汤、连朴饮,或者是葛根芩连汤。
1、茵陈蒿汤:(1)成分:栀子、茵陈蒿、大黄。
(2)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2、连朴饮:(1)成分:川连姜汁炒、厚朴、制半夏、石菖蒲、芦根、焦栀、香豉。
(2)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3、葛根芩连汤:(1)成分:黄连、葛根、炙甘草、黄芩。
(2)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二、湿重
主要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平胃散、三仁汤、六一散等。
1、平胃散:(1)成分:厚朴、苍术、甘草、陈皮。
(2)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三仁汤:(1)成分: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白通草、飞滑石、竹叶、半夏、厚朴。
(2)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3、六一散:(1)成分:甘草、滑石。
(2)功效: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身倦、发热、泄泻、口渴、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很多人去看中医时,中医都说有肠胃湿热的症状,不过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肠胃湿热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吃什么中成药才好的。
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胃湿热吧,希望大家喜欢。
脾胃湿热吃的药人参健脾丸药物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
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药物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
孕妇慎用。
阿胶补血膏药物组成:为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等,其冲剂、口服液等制剂功用相同。
功能: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口服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
本品为温补之剂。
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人参、山药、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功能: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
口服每次4-石克,每日2-3次。
脾胃湿热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这个病症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肠胃湿热的症状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合理 使用
内容提要
一、《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内容简介 二、《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特色优势 三、《国家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合理使用
2
一、《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内容简介
1.《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编写目的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 是WHO推行基本药物理念,确保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安全
根据君、臣、佐、使制方之法,精 炼地分析方剂配伍。
14
《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具体品种介绍
品种介绍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 忌】 【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根据收载品种所确定的功能主治, 按病证不同分项叙述,突出辨证用 药的理法特色,保持功能与主治的 完整和统一。 对收载品种临床报道延伸应用有较 好临床基础,且符合中医异病同治 用药原则者予以载录,以供临床应 用时参考。
16
《基药指南》(中成药部分)具体品种介绍
品种介绍
【药品名称】 【药物组成】 【功能主治】 【方 解】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 忌】 【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剂型规格】
主要根据(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所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 参照核心期刊中报道的临床应用 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3)结合 药品说明书进行综合归纳,力求 客观准确地反映该品种不良反应 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去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去湿气的中成药有哪些
体内有湿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中成药的治疗来缓解湿气的侵扰。
体内的湿气如果不能够及时的祛除,我们身体的健康是非常受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来祛除湿气,中成药的方法对于身体影响比较小,让我们了解哪些中成药可以祛除湿气。
引起体内湿气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环境等等,还有些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冷饮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体内湿气重。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
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
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
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1。
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2。
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祛除湿气的病症需要长期耐心的坚持,因为体内湿气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常年累积起来形成的病症需要我们多
花的耐心去处理。
长期的湿气缠绕会让我们的身体出现湿寒之症,所以我们在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的问题备受关注,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气虚、脾胃虚弱、体湿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和常见。
而与西药、中药熬制汤剂相比,中成药治疗气虚脾虚体湿具有副作用小,方便等诸多的优点,所以通常被用作补气健脾祛湿的常见治疗手段。
多种中成药适宜补气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
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
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文章目录*一、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1. 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2. 水湿重的原因3. 水湿重的表现*二、水湿重喝什么茶*三、水湿重吃什么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1、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水湿重最好的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香连丸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清热祛湿颗粒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益气生津。
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藿香正气丸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2、水湿重的原因湿邪有外湿、内湿之不同。
外湿之起,多由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因素所致。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凝聚而成。
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司,则内湿滋分而脾虚失运,水湿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湿侵袭。
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湿热虽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其为病则相互影响,为内外合邪。
3、水湿重的表现湿郁肌表,恶寒发热、发热体酸、头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气机可见胸脘满闷,口淡纳呆。
湿阻经络,肢体重着酸痛、经脉缩短,拘急或痉。
如湿痉,可见神昏,肢厥,身热不扬,闷乱等。
湿着筋骨,湿气盛者为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湿邪留滞,闭阻气血,则出现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等。
湿蔽清阳,头重如蒙,或如裹,狐头痛昏痛,或头晕目眩,听力减退证,清阳不能宣发,则可见肢体重滞疼痛,困倦不举。
水湿重喝什么茶1、除湿气效果最好的就是最本色的绿茶。
因为绿茶不发酵,不发酵就是没有经过氧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的原始味道,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几乎都保留下来。
中成药用药指导13祛湿中成药-PPT课件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藿 香 正 气 水
苔白腻。 ◇ 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 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 疗。也可用于水土不服者。 ◇ 剂型规格:酊剂。每支装10ml。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 摇匀。
〘主治〙 ①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五 苓 散 〘病机〙
②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③痰饮。 a.风寒客表; b.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外解太阳表证,内化膀胱蓄水)
〘方解〙
五 苓 散
君:泽泻 — 重用之以甘淡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 — 利水渗湿。君臣相须为用。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
藿 香 正 气 水
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
〘处方分析〙 君: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 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香 正 气 水
〘处方来源〙《国家药品中药标准》 〘处方〙 茵陈699g 黄芩396g 大黄263.2g 甘草67.4g 蔗糖632g 糊精269g
黄 疸 茵 陈 颗 粒
〘处方分析〙
君:茵陈蒿-- 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黄 疸 茵 陈 颗 粒
臣:黄芩--清肝胆湿热,凉血解毒
佐:大黄-- 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 腑,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 解。 〘功能主治〙
八 正 合 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 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频尿急;急慢性肾盂肾 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10
【临床运用】
➢药理研究:本品具有抑菌、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三 ➢本品以金樱根为主药,酸涩性平,补肾壮腰止痛,
金
故本品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反 复发作,迁延不愈者。
水 外感风寒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17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藿 苔白腻。 香 ◇ 现代应用: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 正 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 气 疗。也可用于水土不服者。 水 ◇ 剂型规格:酊剂。每支装10ml。
祛
风 除
肝主筋、肾主骨,外邪久羁,五体之病影响
湿 其所合之脏,而致肝肾不足;邪气痹阻,气血不
畅,日久而致气血两虚。
36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腰膝
独 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 活 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寄 生 汤 治法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37
配伍意义
正 合
下 注 膀
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剂
胱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心经热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睛痛,烦躁不宁
26
【临床运用】
◇现代应用:用于泌尿系结石、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
肾盂肾炎、淋病、急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属湿热
八 下注者。
正
◇注意事项:本品组成药物苦寒渗利,久病体虚及孕妇 慎用。
【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概 3、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阴亏体虚、孕妇 述 应慎用。 】 ❖ 配伍特点
1.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宣肺、健脾、温肾) 2.注重调理气机(气化湿亦化)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清 热 祛
◇ 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以及湿热下注所 致的暑湿、黄疸、痿痹等证。
❖ 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 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
16
【临床应用】
◇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藿 ◇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
香 苔白腻。
正 气
湿滞中焦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为湿邪下注泄泻均可使用。
苓
2、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肿胀,舌苔白,脉浮或
散 缓。
3、加减:四肢肿胀合五皮饮(生姜皮、大腹皮、 桑白皮、茯苓皮、陈皮)
4、现代医学用于肾炎、肝硬化、心性水肿、急性 肠炎、尿潴留、美尼尔氏综合征、脑积水。
31
祛 风 除
◇ 适用于风湿痹证的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 紧脉拘挛等症。
述 】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木香顺气丸
4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概
— 代表:五苓散
4、温化寒湿—温中散寒
述 — 适用于阳虚气不化水和湿从寒化的寒湿证 】 — 代表:纯阳正气丸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独活寄生合剂
5
❖ 使用注意 1、要密切联系脏腑(肺、脾、肾)。
祛 湿 中成药
水液代谢障碍 水、湿、痰、饮
【 ❖ 概念 概 〖组成〗以祛湿利水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祛风胜湿
述 】 〖治证〗水(饮)湿病证
2
❖ 水(饮)湿病证
【 概 述 】
3
❖ 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 适用于湿热诸证
概
— 代表:三金片
2、燥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处方组成以茵陈、金钱草、黄连、黄芩等为主。
湿 ◇ 代表如三金片
类
8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处方】
三 金樱根、金刚刺(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金 片
9
【处方分析】
金樱根--酸收固涩,补肾固精,壮腰止痛
三 菝葜--祛湿利尿,消肿止痛
金刚藤--清热解毒利湿
金
三金,补肾壮腰,利湿解毒
通可去滞
正
滑石-- 清利三焦并通淋利窍
滑能去著
合
车前子 -- 利水通淋
清肝热通膀胱
剂 佐: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
“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几源清 而流自结耳。”
24
【处方分析】
君: 瞿麦、萹蓄--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八 臣: 木通-- 清心利小肠通淋
正
滑石-- 清利三焦并通淋利窍
22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处方】
八
瞿麦118g 车前子(炒)118g 扁蓄118g 大黄118g 滑石118g 川木通118g 栀子118g
正 甘草118g 灯心草59g
合
剂
23
【处方分析】
君:瞿麦、萹蓄--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之要药
八 臣:木通-- 清心利小肠通淋
黄 脉滑数。
疸
茵
陈 湿热瘀结
颗
熏 蒸
粒 肝胆
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 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或大便秘结或不爽; 湿热下注:小便不利; 湿热交蒸:无汗或汗出不彻或但头汗出
热邪伤津:口微渴;
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
21
【临床运用】
➢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香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正 佐:陈皮、桔梗、大腹皮-- 理气化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气 水 理气和胃
宣利肺气 下气利水
14
【处方分析】
君: 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臣: 紫苏、白芷-- 解表散寒,行气除湿和胃
香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正 佐:陈皮、桔梗、大腹皮-- 理气化湿,使气化则湿亦化
独活——祛风散寒胜湿
独
防、艽、辛——祛风散寒胜湿
活
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寄
桑寄生、杜仲、牛膝
生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汤
当、芎、地、芍——补血和血
参、苓、草——益气健脾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38
应用要点
1.使用指征 痹证日久,肢体关节疼痛,
独
舌淡脉虚。
活
寄
2.临证加减 痛著者(寒甚之“痛痹”),加川
生 草乌等;痛处游走者(风甚之“行痹”),加
汤 白花蛇、威灵仙等;肢体困重者(湿甚之“着
痹”),加防己、薏苡仁、苍术;正虚不著者气 水
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以助脾胃运化之功
生姜、大枣-- 调理脾胃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15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
藿 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 香 候者。 正 【组方特点】 气 ❖ 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 水 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 摇匀。
18
【处方来源】《国家药品中药标准》 【处方】 茵陈699g 黄芩396g 大黄263.2g 甘草67.4g
黄 蔗糖632g 糊精269g 疸 茵 陈 颗 粒
19
【处方分析】
君:茵陈蒿-- 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黄 臣:黄芩--清肝胆湿热,凉血解毒
片 ➢用法用量:口服,小片一次5片,大片一次3片,一
日3~4次。
➢使用参考:症状消失后,慢性疾患宜继续服10至15 天,一次2片,一日2次,以巩固疗效,利于病灶彻底 根除。
11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
藿 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160g 白芷240g
香 正 气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 2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
合
车前子 -- 利水通淋
剂 佐: 栀子、大黄-- 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
灯心草-- 清心除烦
使: 炙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淋沥涩痛,口燥咽干。
25
【临床运用】
◇湿热淋证:尿频涩痛,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八
湿 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痛; 热 膀胱水道不通:小便点滴难出 (癃闭),
◇ 处方组成以制川乌、制草乌、地龙等为主。
湿 ◇ 代表如小活络丸、三七伤药片等。
类
32
【标准来源】 05版《中国药典》一部
小 【处方】 活 胆南星180g 制川乌180g 制草乌180g 地龙180g 络 乳香66g 没药66g 丸
33
【处方分析】
君: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小 臣:胆南星--祛经络风痰
水
12
【处方分析】
君: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
芳香内化脾胃之湿浊
藿 香 臣:紫苏、白芷--解表散寒,行气除湿和胃
正
半夏曲、厚朴--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气 水
四药相合,助藿香解表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