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预习导读——评价单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学习内容与过程】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1、省①动词,xíng,知道不省所怙。
②动词,xíng,看望汝来省吾。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教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班别姓名座号学习目的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学习时数:三课时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课文研读,字词句知识积累(填空)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第一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课前预习案一、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二、预习文本,疏通文意1、完成《名师一号》基础知识部分。
2、我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有:3、我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课堂探究案第一个环节:基础夯实第二个环节:诵读全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请勾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将这样朗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情感基调、情感起伏、技巧、快慢、重读、抑扬等。
)第三个环节:文脉探究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的思路。
第四个环节:问君能有几多情设疑:本文以“情”作为文章的线索,文中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找出对应的文句,仔细品读。
祭十二郎导学案2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2、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3、体味作者的死别之情。
二、学习重点: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三、学习难点:疏通和落实第4、5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四、学习过程:学习环节一:导入学习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第4、5段,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其”字。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后四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以此而殒其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又何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无知,悲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朗读课文第4、5 自然段,积累并掌握重点语言知识。
3.指出并解释下面句中通假字皆康强而早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几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并翻译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
而视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康强而早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旦暮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者夭而病者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然乎?其不然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给重点词语释义诸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无涯之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夭其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耿兰之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而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克蒙其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环节四:应用学习读下面一篇祭文,做1--4题。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2.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情感。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衔:乃能衔哀致诚2、怙:不省所怙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4、孥:请归取其孥(nú)5、果:当不果来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7、窆:窆(biǎn)不临其穴8、尤:其又何尤(怨恨)(二)、通假字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零丁:零丁孤苦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4、敛:敛不凭其棺( 三)、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4、省:①不自所怙②汝来省吾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诚知其如此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其信然邪?其梦邪?⑤又可冀其成立邪⑥其又何尤?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敛不凭其棺( 四)、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4、视:而视茫茫5、致:将成家而致汝6、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7、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五)、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3、志气:志气日益微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5、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六)、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七)、难句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段。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引子:( 1 )闻丧致祭正文:(一)( - )叔侄情深(二)( - )十二郎之死(三)( - )沉痛吊慰结语:()哀思无限三、参考译文(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
)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电子教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逐层深入的方法,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范县一中高二语文组编班级姓名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3.理解作者抒发的悲哀痛切的思想感情,学会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十二郎,名韩老成,韩愈之侄,本来是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后过继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按照当时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的习惯,这里以行第称韩老成。
本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惟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并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痛欲绝。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喷涌出这篇千古至文。
照应照应是指为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在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安排某些内容或语句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的一种写作手法。
照应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有出现在文章中间的。
安排照应的好处是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主题更加突出,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一、二学时
【知识链接】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自读课文,并梳理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2、东亦客也
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4、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5、而视茫茫
6、将成家而致汝
7、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二、句式
1、惟兄嫂是依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从兄嫂归葬河阳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6、未可以为信也
7、吾念,汝从于东
三、古今异义的词
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①古义:②今义:
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①古义:②今义:
3、志气:志气日益微①古义:②今义:
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①古义:②今义:
5、强者:少而强者不可保①古义:②今义:
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①古义:②今义:
7、当不复记忆①古义:②今义:
8、吾去卞州①古义:②今义:
9、而齿牙动摇①古义:②今义:
第三学时
1、课文梳理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
第三部分(10-12):
第十自然段
第十一自然段
第十二自然段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
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2、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3、文章开头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请说明理由。
4、在写十二郎之死时,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6、全文以悼十二郎为主,寄托着哪些情感?
第四学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请归取.其孥还必相迎取.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下列句子中“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如不能守以终丧
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C、以求升斗之禄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则遂取以来汝殁以六月二日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