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果蔬的贮藏寿命、保持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困境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目前,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果蔬采后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成熟与衰老等过程。

果蔬采后病害控制:针对果蔬采后常见的病害问题,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化学保鲜剂、生物保鲜剂等的应用。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以下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基因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果蔬的衰老机制,为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代谢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是生物体受环境刺激或基因改变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将其应用于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果蔬贮藏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和营养价值的衰减过程。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困境与挑战尽管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础研究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手段缺乏:虽然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为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国在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与科教结合不紧密:在农业生产和科教方面,我国果蔬产区和科教单位之间的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总体来看,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探究柑橘果皮角质层及其对采后贮藏保鲜影响的研究进展

探究柑橘果皮角质层及其对采后贮藏保鲜影响的研究进展

PRACTICE区域治理探究柑橘果皮角质层及其对采后贮藏保鲜影响的研究进展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唐天睿,杨学虎摘要:在农产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柑橘产量逐渐增加,整体品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柑橘采摘之后受到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不足的限制,导致柑橘采摘后的损失相对严重,无法满足柑橘行业的经济化发展需求。

因此,在行业运行及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了减少柑橘采摘后的损失,应该结合早熟柑橘的特点,确定柑橘贮藏保鲜方案,提高柑橘贮藏保鲜的整体质量,满足行业经济化发展需求。

对柑橘采摘进行分析,研究柑橘果皮角质层的结构,探究柑橘果皮角质层对采摘后储藏保存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规范柑橘采摘方案,为行业的持续运行及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柑橘;果皮角质层;贮藏保鲜中图分类号:S6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6-0213-0001一、柑橘果皮角质层的组成(一)结构分析在柑橘果皮角质层分离研究中,其主要包括蜡质分离以及角质分离。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植物蜡质作为疏水化合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但是,在实际提取的过程中,受到内外蜡杂合不易区分的影响,会出现各种杂质问题,影响柑橘的储存效果。

柑橘贮藏保鲜中,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应该采用机械分离技术分析果皮角质层的组织形式,通过合理区分以及蜡质处理方案的确定,提高角质提取的整体效果[1]。

(二)角质层含量及组成植物蜡质以及角质化学组成分析中,应该采用柱前衍生以及气象色谱-质谱连用的技术形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柑橘果皮角质层的结构进行分析,最终使角质层转化为三甲基硅基衍生物,提升柑橘角质层分析的分辨率。

在柑橘果皮角质层分析中,单体主要包含羟基的十六烷酸。

如,一些研究者发现,“纽荷尔”脐橙表皮单质主体是10-氧化基,角质层在持续增加中,角质含量在90-180DAF 阶段的数值从55.3±13.8µg/cm2增加到了223.3±43.8µg/cm2,在210DAF阶段为果实成熟,数值会降低到169.6±2.1µg/ cm2,通过这一研究发现,角质及果皮发育时期存在关联,在生长膨大阶段不断增加,到了成熟阶段数值会逐渐降低。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柑桔种植是我国的重点农业产业之一,但是因为它们生长在热带地区,所以受害于典型的病虫害问题。

为确保柑桔的高产和颜色优良,首先应加强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一、柑桔种植管理技术措施1. 地块选择与土壤处理在选择柑桔栽培地块时,主要考虑地形地势宽阔,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排水良好。

土质则应以含有机质丰富的泥土为主,也可添加耕作用量。

土壤处理可以包括翻耕、润湿、中耕等土壤处理方式,以惠及树木的生长。

2. 植树和管理柑桔树的营养生长、日照和风力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 植株高度控制在一定高度,以便于采摘。

(2) 光照控制在正常状态以促进柑桔的快速生长。

(3) 根系管理应当注意增加土壤通气与排水能力,以保证树根发育健康。

(4) 节水要根据地区气候特点制定节水措施。

3. 水肥管理水、肥料的合理应用对于柑桔的生长及丰收有重要影响。

水与肥料的应用量要因地制宜确立,尤其注意土壤的酸碱性并进行钾、氮、磷等元素的平衡配比与施肥。

同时也应谨防盐渍化现象的发生。

4. 病虫害防治柑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非常重要,要注意药剂的合理与安全使用。

需要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然后依据地点、高度、树冠和年月等选择合适的药剂以防治。

5. 管理控制柑桔的栽培和管理都是长期计划,每年看视情况施以抗病虫害措施,定期对果实开展采收,通过肥料覆盖、中耕和梳理等方式提高质量以保证收成。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1.春季防虫害柑桔树在春季的时候拥有强烈的抗病虫能力,因此春季也是柑桔树的病虫害高发季节,需要针对性的喷药。

2.秋季防虫害柑桔树在秋季是病虫害高发期,这个时候应该增加锅炉活性菌增量,同时喷洒病虫害药剂。

3.健康运作柑桔树的病虫害特别是柑桔害虫较多,需要通过健康运作的方式进行维护。

选取健壮的幼苗进行用土混合栽培,而选用耐药菌种提高柑桔的人工环境。

4.药剂清洗柑桔精心挑选出来後,需要进行药剂的清洗以及消毒工作,防止病苗产生而引起柑桔死亡。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柑桔黄龙病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严重柑橘疾病,最早于1906年在中国广东省发现。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柑橘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黄龙病引起的柑橘树叶片变黄、落叶、果实早熟、果实变小、品质下降,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贸易活动的增加,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给柑橘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一、黄龙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的病原为一种细菌,属于α-变形杆菌科。

该病原细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柑橘植物蚜虫唾液传播、柑橘植物嫩枝嫩叶传播和柑橘植物种子传播。

蚜虫是柑橘黄龙病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黄龙病菌进入柑橘器官中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蚜虫叮刺,即柑橘黄龙病菌进入柑橘植物体内是通过蚜虫咬刺注射的唾液传播的。

受感染的树龄较小或幼树枝叶嫩,被蚜虫叮刺后极易感染黄龙病。

受蚜虫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后,黄龙病菌会在植物体内长期寄居,并最终导致病变。

柑橘的嫩枝、嫩叶都是黄龙病菌的重要寄主,如果柑橘树长期受到蚜虫的叮刺,枝、叶长期处于幼嫩状态,那么如此若长期受蚜虫叮刺注射黄龙病菌,树木便极易发病。

一旦柑橘树患病,病情会持续发展,直至柑橘树死亡。

二、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柑橘黄龙病的传播,科研人员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是通过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是加强对柑橘种苗的检疫和管理,防止患病种苗的扩散传播。

农民应致力于加强柑橘树的养护管理,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修剪整形,保持柑橘树的健康生长。

农业部门也推广了一些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等,以阻止蚜虫传播黄龙病菌。

由于常规化学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加环保、健康的防治方式。

柑橘的采后处理与几种橘子制品的加工技术

柑橘的采后处理与几种橘子制品的加工技术

柑橘的采后处理与几种橘子制品的加工技术一、柑橘的采后处理技术1、及时浸果:(1)贮藏病害种类,柑橘贮藏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蒂腐病、炭疽病、酸腐病6大病害。

其中: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柑橘酸腐病为采收后侵染性病害,主要表现为贮藏前期发病;柑橘炭疽病、柑橘蒂腐病、柑橘黑腐病为采收前侵染性病害,主要表现为贮藏中后期发病。

6大病害中发生量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酸腐病,尤其是今年多雨的情况下,酸腐病可能大发生,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防腐保鲜剂种类,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苯并咪唑类”:代表品种主要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特克多”等,对青霉病、绿霉病、炭疽病、蒂腐病有一定的效果。

二是“咪唑类”:代表品种主要有“咪鲜胺类”(如以色列生产的“45%扑霉灵”、“施保克”)和“抑霉唑类”(如“万利得”、“戴唑霉”)等。

这类对柑橘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蒂腐病、炭疽病效果显著。

三是“双胍盐类”:代表品种主要有45%百可得,对柑橘贮运销售过程中发生量最大、危害最严重的“酸腐病”特效,对柑橘采摘和贮运过程中的轻微的果实外伤有较好的愈合作用。

(3)浸果时间,一般情况下需在采后24小时内浸果。

最好的方法是“边采收边浸果”,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天气,可减少传染机率。

(4)浸果方法,将柑橘浸入配制好的防腐保鲜药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晾干即可。

把用上述药剂浸过的果实,置于通风干燥、阴凉的室内进行预贮。

(5)浸果配方,目前,每浸果5000公斤的参考配方是:配方一:45%百可得50克+扑霉灵50毫升+2,4-D20克,兑水75公斤。

配方二:45%百可得50克+万利得(戴唑霉)50毫升+2,4-D15克,兑水75公斤。

配方三:45%施保克50毫升+2,4-D15克,兑水75公斤。

配方四:特克多75克+2,4-D20克,兑水75公斤。

配方五:绿色南方150克+2,4-D20克,兑水75公斤。

配方六:戴唑霉75克+维鲜375毫升+2,4-D15克,兑水75公斤。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柑桔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研究柑橘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作物之一,具有栽培难度低、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因此受到广大果农的青睐。

柑橘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

研究柑橘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策略对于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柑橘栽培管理技术措施1. 种植地选择:柑橘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对土壤排水性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以免长期积水影响柑橘生长和发育。

2. 土壤肥力管理:柑橘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钾元素的需求较大。

在柑橘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进行土壤肥力管理,保证土壤中有足够的养分供给柑橘生长。

3. 树形修剪:柑橘栽培过程中,定期对树形进行修剪可以调整树冠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性,有利于光照和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浇水管理:柑橘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浇水管理是保障柑橘生长健康的重要环节。

需要根据果园的土壤情况和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的浇水,避免因干旱或过湿导致柑橘生长不良。

5. 防治病虫害:在柑橘栽培管理中,及时发现病害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定期喷洒农药或者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病虫害对柑橘的危害。

二、柑橘病虫害防治研究1. 柑橘常见病害和虫害(1)常见病害:柑橘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溃疡病、炭疽病、霜霉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柑橘果实腐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柑橘产量与品质。

(2)常见虫害:柑橘常见的虫害有柑橘黄龙卷、柑橘蚧、柑橘象甲等。

这些虫害会导致柑橘叶片受损、果实被啃食,严重影响柑橘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1)病害防治研究:针对柑橘常见病害,研究人员通过筛选抗病品种、优化施肥和浇水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方法,对溃疡病、炭疽病和霜霉病进行有效防治,降低病害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虫害防治研究:针对柑橘常见虫害,研究人员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有效控制柑橘黄龙卷、柑橘蚧、柑橘象甲等虫害,保障柑橘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柑橘

柑橘

柑橘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钟玉柑橘是我国主要水果之一,柑橘在贮藏保鲜过程中烂果现象十分普遍,轻者腐烂率为10%-20%,重者达30%-40%,有的甚至高达60%-70%,这给果农造成极大地经济损失。

贮藏保鲜是柑橘产业化生产中减少损失、保值、增值的技术措施。

以下主要从柑橘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1、柑橘采后生理1.1柑橘采后呼吸代谢呼吸作用与果实的品质变化、贮藏寿命及生理病害息息相关。

探讨果实呼吸代谢与果实贮藏中品质变化和衰老的关系,研究生理生化特征性指标的变化规律,都是关于柑橘采后生理重要的研究课题。

柑橘贮藏,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以及采取其他一切可能的技术措施,以期将果实的呼吸作用降低在最低且无害的水平,延长果实的保鲜保质时间。

贮藏条件中,贮藏温度对呼吸代谢影响最为明显。

试验证实,呼吸作用最活跃的部位在果皮[1]。

柑橘作为非跃变型果实,其成熟衰老时的呼吸作用一直缓慢减弱。

柳建良等人[2]研究发现,贡柑在低温和冰温条件下贮藏时会诱发呼吸高峰的出现,且均伴有乙烯释放量的增加;陈华等人[3]研究发现,间歇升温可以刺激柑橘呼吸强度的升高,同时,间歇升温也消耗了较多的呼吸底物,其在柑橘果实贮藏中的利弊还应根据实践中的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2 柑橘采后水分代谢水分是影响果实新鲜度、脆度和口感的关键因子,但果实采后水分容易散失。

降低柑橘水分散失和失质量率,防止果实萎蔫及风味异变,是柑橘贮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已证明水分主要是通过果皮散发到体外[4]。

单果包装、打蜡、涂膜等处理技术在控制水分散失方面效果显著。

柑橘枯水是柑橘采后主要生理病害,枯水的果肉变干、变硬、变淡。

张迎君等人[5]认为柑橘果实枯水是果肉组织的糖、酸营养物质的消耗,贮藏中果皮组织第二次生长争夺果肉组织的营养物质,使果肉组织衰老而出现枯水。

还有人认为提高果皮组织中的POD 活性可减少果实枯水[6]。

解决柑橘采后因生理转变及真菌病害引发腐臭变质的杀菌保鲜技术

解决柑橘采后因生理转变及真菌病害引发腐臭变质的杀菌保鲜技术

解决柑桔采后因生理转变及真菌性病害引发腐臭变质的杀菌保鲜技术简介我国是世界柑桔的重要原产中心之一,由于柑桔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我国的柑桔产区要紧散布在长江以南的各个省区。

柑桔果实中拥有丰硕的维生素C和其它多种营养物质,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柑桔在贮藏期时,由于柑桔采后理化性质和环境的转变,柑桔容易发生采后病害,造成柑桔腐臭。

在我国每一年因柑桔贮藏期造成的柑桔腐臭损耗率达20%~25%,给产业体系带来庞大经济损失。

通过研究分析,柑桔采后在贮藏期的生理转变和真菌性病害的侵袭是致使柑桔果品腐臭损耗的要紧缘故。

因此,本文通过综述柑桔采后生理性转变和真菌性病害,并汇总最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柑桔保鲜的有效方式,为柑桔贮藏期柑桔的生理转变和保鲜方式提供有效思路。

柑桔采后贮藏期的生理转变果实的品质转变、贮藏寿命及生理病害与贮藏保鲜息息相关。

柑桔果实产期集中,果实采后易失水萎缩、软化霉烂。

其缘故要紧与后期纤维素酶(CX) 有紧密联系,柑桔体内防御系统的重要爱惜酶是抗氧化性酶,要紧作用是提高抗氧化性,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柑桔成熟衰老进程中酶活性的转变是果实成熟衰老的参数指标。

当果实的呼吸峰和乙烯峰显现后,果实硬度专门快下降达到可食状态,从而失去了贮藏性果实采后失水柑桔果实富含水分,果皮较薄,且皮孔多,左右的水分从表皮蒸发,因此,采后柑桔果实易失水。

柑桔果实失水后,果实表皮萎蔫皱缩,失去光泽,果肉泛黄,口感较差,是严峻阻碍贮藏保鲜的要紧问题,也是引发柑桔果实腐臭的重要缘故。

柑桔采后真菌性病害柑桔果实采后严峻腐臭的要紧缘故是真菌侵染。

病原真菌(菌丝或分生孢子)可通过果实上的皮孔、气孔等或伤口入侵果实而引发腐臭。

如青霉菌,绿霉菌,蒂腐病,黑腐病,酸腐病等一、柑桔青霉菌和绿霉菌柑桔青霉菌和绿霉菌是危害贮藏期柑桔果实最严峻的病害,也是最先发生的病害,其引发的腐果数占贮藏期总腐果数的80%左右。

初期要紧症状均呈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发病部位湿润柔软,病部果皮易破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原料学》课程论文题目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新疆农业大学食药学院柑橘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名字指导教师摘要:柑橘是我国主要水果之一,柑橘在贮藏保鲜过程中烂果现象十分普遍,轻者腐烂率为10%-20%,重者达30%-40%,有的甚至高达60%-70%,这给果农造成极大地经济损失。

贮藏保鲜是柑橘产业化生产中减少损失、保值、增值的技术措施。

以下主要从柑橘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关键词:柑橘;贮藏;保鲜;技术Advances on physiology, storage diseasesa 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CitrusAbstract:Citrus is one of the main fruits of Citrus in China, during storage of f ruit rot very common phenomenon, the lightdecay rate is 10%-20%, or 30%-40%, some even as high as 60%-70%, which causes economic losses to growersgreatly. Storage i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itrusproduction, maintenance, technica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loss of valu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seases during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te chnology following from Citruspostharvest physiology, introduced.Key word:Citrus;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1、柑橘采后生理1.1 柑橘采后呼吸代谢呼吸作用与果实的品质变化、贮藏寿命及生理病害息息相关。

探讨果实呼吸代谢与果实贮藏中品质变化和衰老的关系,研究生理生化特征性指标的变化规律,都是关于柑橘采后生理重要的研究课题。

柑橘贮藏,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以及采取其他一切可能的技术措施,以期将果实的呼吸作用降低在最低且无害的水平,延长果实的保鲜保质时间。

贮藏条件中,贮藏温度对呼吸代谢影响最为明显。

试验证实,呼吸作用最活跃的部位在果皮[1]。

柑橘作为非跃变型果实,其成熟衰老时的呼吸作用一直缓慢减弱。

柳建良等人[2]研究发现,贡柑在低温和冰温条件下贮藏时会诱发呼吸高峰的出现,且均伴有乙烯释放量的增加;陈华等人[3]研究发现,间歇升温可以刺激柑橘呼吸强度的升高,同时,间歇升温也消耗了较多的呼吸底物,其在柑橘果实贮藏中的利弊还应根据实践中的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2 柑橘采后水分代谢水分是影响果实新鲜度、脆度和口感的关键因子,但果实采后水分容易散失。

降低柑橘水分散失和失质量率,防止果实萎蔫及风味异变,是柑橘贮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已证明水分主要是通过果皮散发到体外[4]。

单果包装、打蜡、涂膜等处理技术在控制水分散失方面效果显著。

柑橘枯水是柑橘采后主要生理病害,枯水的果肉变干、变硬、变淡。

张迎君等人[5]认为柑橘果实枯水是果肉组织的糖、酸营养物质的消耗,贮藏中果皮组织第二次生长争夺果肉组织的营养物质,使果肉组织衰老而出现枯水。

还有人认为提高果皮组织中的POD 活性可减少果实枯[6]水。

1.3 柑橘采后酶代谢抗氧化性酶是植物体内防御系统的重要保护酶,有利于提高其抗氧化性,从而延缓衰老[7]。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是果实成熟衰老的参数指标。

近年来,温度预处理对果实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影响,酶系统在果实和果肉中的生理代谢关系和果实成熟衰老的酶调节机制等正在逐步展开。

研究表明[8],衰老期间SOD 为了猝灭自由基,自身会被逐渐消耗,表现为活性下降。

周春华等人[9]研究认为,20 ℃预处理果实在贮藏后期SOD 和CAT 能较好地协同作用清除O2-,果实受自由基伤害程度最小,果实衰老得以延缓。

温度预处理引起的POD 活性上升可能与提高果皮木质素含量,加速受损细胞的迅速愈合有关,而贮藏后期POD 活性的上升可能与果实的衰老有关。

黄向红等人[10]认为常温贮藏的瓯柑果实POD 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叶茂宗等人[11]研究发现,常温贮藏过程中,红橘果实中的POD 活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1.4 柑橘糖和酸代谢糖、酸作为柑橘营养物质,与柑橘的风味品质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同生理病害期间,营养物质的转化方式;糖、酸代谢中酶活性变化与糖、酸积累的关系等。

王日葵等人[12]研究发现,锦橙、脐橙、椪柑3品种的果实在成熟衰老过程中,糖、有机酸及VC 含量逐渐降低,其中有机酸降低最明显。

也有研究指出[13],柑橘果实贮藏初期,果汁中的糖含量暂时有所提高,其后不断降低;柳建良[14]等研究发现,常温贮藏的贡柑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呈单峰变化;王向阳等人[15]认为在枯水过程中,枯水果果肉糖类可溶性营养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变为不溶性物质向果皮扩散和呼吸消耗。

2、柑橘贮藏期的主要病害2.1 柑摘青霉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病部组织湿润柔软,用手指按压病部果皮易破裂。

病部先长出白色菌丝,才反决就转变为青色或绿色霉层,以后病部不断扩大,致全果腐烂。

青霉病症状蓝色,白色霉层制良窄、腐烂速度较慢,烂果不粘包果纸,有发霉气味。

2.2 柑橘绿霉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病部组织湿润柔软,用手指按压病部果皮易破裂。

病部先长出白色菌丝,很快就转变为青色或绿色霉层。

绿霉病症状蓝绿色、白色霉层较宽,腐烂速度较快,紧粘包果纸,有芳香气味。

2.3 柑橘黑腐病柑橘黑腐病主要发生于贮藏期,属于贮藏病害。

其症状特点是:有的病果外表看不出任何症状,剖检果实内部,则见果自和果肉已发生黑褐色腐烂,在果心空隙处长墨绿色绒状霉(病菌分生抱子梗及分生抱子);有的病果在近蒂部出现褐色至黑褐色近圆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剖开果实,亦见其果合及果肉变黑褐色腐烂.果肉味苦,不堪食用。

果实多从果蒂开始发病,初时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扩大后稍凹陷,黑褐色,病肠塑缘不规则。

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初为白色,后变为墨绿色霉层,腐烂果心也长有墨绿色霉层,有些果实夕}表不表现症状,而果心和果肉已发生腐烂。

腐烂果心也长有墨绿色霉层。

2.4 柑橘焦腐病又称黑色蒂腐病。

多发生在果实采收后贮藏前,发病初期果蒂周围的果皮出现水渍状淡褐色软腐病斑,后病斑迅速向外扩展,边缘波浪状,病部果皮呈暗紫褐色、极软,果皮易被压破,病部从果蒂腐烂至脐部,造成“穿心烂”,病果肉黑色,味苦。

2.5 柑橘褐腐病甜橙果实发生较多,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淡褐色斑,扩展迅速,几天内可引起全果腐烂,高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有一种芳香气味。

2.6 柑橘水肿病此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贮藏期的甜橙等果实上,其特征是整个果皮及果肉组织呈浅褐色水溃状浮肿,后转为深褐色,果肉产生酒精气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病果不表现软腐症状。

2.7 柑橘褐斑病初发病仅在果皮油胞层显出褐色革质病斑,最后达到果肉,使果肉变质发生异味,褐色,在果皮上出现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褐斑,该病是甜橙果实在贮藏后期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2.8 柑橘炭应病炭疽病是柑橘最常见的病害,它具有为害广和为害时间长的特点,主要为害叶片、枝条、花、果实和果柄,常造成蜜橘和橙类等柑橘品种大量落叶、枝条枯死、大量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常年为害柑橘。

在柑橘贮藏期发病,多从果蒂部位发病,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后呈黄褐色,稍凹陷,革质。

初期病变仅限于皮层,果肉未受害,但湿度大时,很快引起全果腐烂。

2.9 柑橘酸腐病病菌从伤口或果蒂部入侵,病部首先发软,变色为水渍状,极柔软,易压破,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患部迅速扩大,侵及全果。

果实发病腐败后,产生酸臭味,表现长出白色、致密的薄霉层,略皱褶,为病菌的气生菌丝及分生抱子,烂果最后成为一堆溃不成形的胶粘物。

1.10柑橘蒂腐病又名褐色蒂腐病。

此病症状特征为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变成深褐色,病部渐击脐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最后可使全果腐烂。

患病果皮较坚韧,手指按压有革质柔韧感。

由于病果内部腐烂较果皮腐烂快,因此当外果皮变色扩大到果面1/3—2/3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有穿心烂之称。

3、保鲜技术3.1 室内缸藏法先用清水将缸洗净,再用1%的福尔马林液消毒,缸底铺一层松针,然后放一层果,再一层松针,到缸要满时,再在上面盖一层松针。

后期气温转冷后,再加盖。

室内温度要保持在5℃以上,相对温度保持在80%以上(可在室内放置水盆增加温度)。

贮藏70~90 天,好果率达85%以上。

此法适用少量贮藏。

3.2 室内沙藏法将消毒后的湿润河沙(手握成团,和松即散),在室内铺一层约 5 厘米,然后一层果,一层沙,果间留有空隙,果蒂向下,进行排列(8~10层为宜),最上一层盖上5 厘米河沙即可。

室内温湿度同上,贮藏70~90 天。

好果率达85%以上。

3.3 窖藏法在农村可利用原来的红苕窖,先行清理窖壁,用1%的福尔马林液消毒,然后采摘橘果入窖贮藏。

注意前期入窖口通风换气。

3.4 竹筐或纸箱法将采摘的橘果用保鲜纸或塑料袋包果装人竹筐或纸箱,堆码在室内(注意堆码层数以5~6 层为宜),室内温湿度同上。

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贮藏保鲜效果。

3.5 药剂处理法采用低毒或无毒药剂浸果后贮藏保鲜。

宜用5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1000毫克/千克加2,4-D200 毫克/千克药液浸果即捞出,然后采用上述方法贮藏保鲜,效果更好。

3.6 空气放电贮藏保鲜法利用空气放电保鲜机使空气产生臭氧的氧化剂,其杀菌力是氯的35 倍,不但能杀死抑制橘果表面的病菌,而且能净化整个贮藏环境。

具体就是用KFB-1型空气放电保鲜机,对贮藏橘果房室内前期(头一个月)每2~3 天放电通风 1 次,每次放电半小时,中后期(后两个月)每5~7 天放电通风 1 次,每次放电半小时。

此法适用于大量橘果贮藏保鲜,每台保鲜机可贮藏保鲜橘果10 万千克。

3.7 机械冷藏在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 橙类在3.5~9℃可贮藏8~12周; 宽皮橘在0~3.5℃下可贮藏2~4周。

冷藏有利于减少腐烂和失重, 但长期低温贮藏必须注意避免冷害, 防止柑橘产生褐斑病和水肿病, 因为柑橘类果实对低温十分敏感, 采收过早和长期贮藏都会增加柑橘对低温的敏感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